第41章 钦圣宪肃向皇后:力拒章惇扶幼主,心怀社稷挽狂沙-《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生于名门礼仪家,贤良淑德众人夸。

  神宗相伴情深厚,哲宗尊崇意可嘉。

  力拒章惇扶幼主,心怀社稷挽狂沙。

  一生磊落留青史,懿范长垂映物华。

  这首诗,说的便是北宋时期那位深明大义、温婉贤淑的向皇后,圣宪皇后。在北宋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她宛如一朵绽放在宫廷的幽兰,虽不张扬,却以独特的芬芳与坚韧,影响着那个时代的走向。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向氏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她的曾祖父向敏中,那可是北宋政坛响当当的人物,曾官至宰相,在太宗、真宗两朝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沉稳干练、公正无私着称。父亲向经,也在官场任职,做到了青州知府。这样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向氏优渥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她自幼便饱读诗书,学习礼仪,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大家闺秀的气质。

  治平三年(1066年),21岁的向氏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嫁给了18岁的颍王赵顼,被封为安国夫人。这门亲事,既是两个家族的联姻,也是向氏踏入宫廷生活的开始。向氏性格温和,心地善良,与赵顼相处得十分融洽。她虽然出身名门,但丝毫没有架子,对待下人宽厚仁慈,在颍王府中赢得了众人的喜爱。

  第二年正月,宋英宗驾崩,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向氏也随之成为皇后,开始了她在后宫的漫长岁月。成为皇后的向氏,并没有被权力和地位冲昏头脑。她深知宫廷生活的复杂和危险,因此行事更加谨慎小心。她恪守皇后的职责,管理后宫事务井井有条,将后宫打理得一片和谐。在她的管理下,后宫的嫔妃们相处融洽,很少发生争斗。

  宋神宗在位期间,一心想要变法图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他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然而,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朝廷上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在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向皇后始终保持着中立的态度。她从不干涉朝政,也不向宋神宗表达自己对变法的看法。她知道,政治斗争是复杂而残酷的,自己作为皇后,不能轻易卷入其中,以免给皇帝和朝廷带来麻烦。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神宗的身体越来越差,立太子一事成为了朝廷上下关注的焦点。宋神宗有多个儿子,但他一直犹豫不决,不知道该立谁为太子。在这个关键时刻,向皇后展现出了她的智慧和远见。她私下里对宋神宗称赞六子安郡王赵煦贤达,认为他有能力继承皇位。宋神宗听了向皇后的话,心中逐渐有了主意。

  1085年,宋神宗驾崩,赵煦顺利即位,是为宋哲宗。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此时,垂帘听政的宣仁太皇太后高氏十分喜爱向皇后,她令人整修庆寿宫供向太后居住。庆寿宫豪华奢侈,是专门为身份尊贵的皇室成员准备的。然而,向太后却婉拒了。她对高太后说:“安有姑居西而妇处东,渎上下之分。”意思是说,哪有婆母住在西边,而媳妇住在东边的道理呢?这不是乱了上下的名分吗?向太后的这番话,既体现了她的谦逊和知礼,也让高太后对她更加满意和敬重。最终,向太后没有搬到庆寿宫,而是住在了隆佑宫。

  向太后不仅在生活中注重礼仪和名分,在对待外戚势力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宋哲宗时期,朝廷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太子和宗室亲王选妃。按照惯例,皇室选妃会从名门望族中挑选。向太后的家族也是名门,但她却下令向氏族人之女回避,不得参与应选。她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外戚势力过大,威胁到朝廷的稳定。她深知历史上外戚干政的危害,因此绝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的家族中发生。

  除了在选妃问题上限制外戚,向太后对于族人想要通过她在朝廷谋官求职的请求,也一概拒绝。即使是圣上有特旨,她也不为所动。她常常教育族人:“吾族未省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挠公法。”意思是说,我们家族从来没有用过这种方式谋取官职,为什么要因为私情而破坏公法呢?向太后的这种做法,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人们都敬佩她的公正无私和高尚品德。在她的影响下,向氏家族的人都遵纪守法,没有因为她的地位而胡作非为。

  1093年,62岁的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这一时期,北宋朝廷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法派”重新得势,章惇任宰相,曾布、蔡卞等人也分居要职;而“保守派”则被贬出朝,吕大防、范纯仁、苏轼等人被贬或流放,就连已去世的司马光等人本应享有的封号也被追夺。两派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局势相当严峻复杂。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宣仁之诬”公案。“变法派”的章惇、蔡卞、邢恕等人,为了打击政敌,竟然诬称高太后曾反对立宋哲宗为帝。这一指控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一旦坐实,高太后的名誉将受到极大的损害,朝廷也将陷入更大的混乱。章惇甚至建议宋哲宗追废高太后,以泄心头之恨。宋哲宗表面上左右为难,但暗地里却借机造势,支持“变法派”。

  在这个关键时刻,向太后挺身而出。她深知高太后对朝廷的贡献,也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制止,将会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机。于是,她审时度势,在宋哲宗面前高度评价高太后的功绩。她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宋哲宗详细讲述了高太后在宋神宗去世后,如何稳定朝局,如何扶持他登上皇位的种种事迹。她的言辞恳切,态度坚定,让宋哲宗深受触动。

  最终,宋哲宗被向太后说服,他当面烧毁了诬告高太后的奏章,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向太后的这一举措,不仅保住了高太后的名誉,也稳定了朝局,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灾难。她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朝廷大臣和百姓的赞誉。人们都称赞她是一位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太后。

  1100年,宋哲宗去世,由于他没有儿子,继位之事成了头等大事。这一次,朝廷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和斗争之中。宰相章惇强势主张“兄终弟及”,他想要拥立宋哲宗的同胞弟简王赵似为君。章惇之所以这样做,是有自己的私心的。他在朝廷中位高权重,想要继续掌控朝政。如果简王赵似即位,他就可以继续操纵朝政,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向太后却看破了章惇的阴谋,她坚决予以抵制。向太后深知章惇的为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如果让他拥立的人即位,朝廷将会陷入更加黑暗的统治之中。章惇不甘心失败,又提出让申王赵佖即位。他还故意说申王赵佖“眼有毛病,不宜为君”,试图以此来扰乱众人的视线。但向太后再次拒绝了他的提议。

  向太后经过深思熟虑,果断决定拥立端王赵佶继位。她之所以选择赵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从政治上考虑,当时章惇已经位高权重,一人独尊。如果再选用章惇看中的人即位,他的势力将会更加庞大,朝廷将完全被他掌控。而老百姓对章惇恨之入骨,当时民间流传着很多讥讽他的民谣,如“大惇(章惇)小惇(安惇),殃及子孙”“二蔡(蔡京、蔡卞)一惇,必定沙门”。这些民谣充分反映了章惇及新党集团对旧党残酷打压的真实情况。向太后从“宣仁之诬”事件中吸取了教训,她非常明白章惇等人的凶残性以及两党之争的危害性,因此必须防范悲剧再度上演。

  其次,向太后担心出现外戚干政、危及朝纲的事情发生。如果听从章惇的意见“兄终弟及”,那么朱太后(宋哲宗的生母)将会两度涉朝,后宫势力将会坐大,这对朝廷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最后,赵佶自幼聪明,仁慈孝顺,具有艺术天赋。向太后认为他有能力治理好国家,也相信他能够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然而,向太后的提议遭到了章惇的极力反对。章惇直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他的话并非毫无道理,赵佶确实性格较为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