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盐与米的信用背书-《石器星辰我在一万年前重启文明》

  这一天,当何维在中心广场召集所有预备公民开会时,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严肃与期待。

  “各位,”何维开门见山地宣布,“昨天的集市,想必大家都看到了。繁荣之下,是交换的困局。要解开这个困局,我们需要钱。但在造钱之前,我们必须先为‘钱’找到一个坚不可摧的锚定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这个锚定物,就是我们南洋城所有人都离不开的东西——盐和米。”

  在场的柳江人都有些不解,但来自上海港的开拓者们,眼中却闪过了然的光芒。

  他们知道,一场深刻的变革,即将拉开序幕。

  “我宣布,成立‘南洋城盐务司’!”何维指向了以杨氏族人为主的制盐工匠们,“从即日起,城邦东侧的所有盐场,全部收归城市公有。所有参与制盐的工人,将不再是自由生产者。你们可以选择加入盐务司,成为南洋城第一批‘城市雇员’。”

  “城市雇员?”一个名叫杨帆的杨氏族人,忍不住出声问道,“维神,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现在这样,自己晒盐,自己拿去集市上换东西,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收归公有?”

  他的话,代表了许多杨氏族人的心声。

  他们来到南洋城之后,就选择在海边居住。

  制盐对他们而言,如同呼吸般自然,是他们最主要的财富来源。

  现在要将这“命根子”交出去,心里自然充满了抵触和不解。

  何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杨帆,我问你,你们现在晒出来的盐,是什么颜色?”

  “是灰白色的。”杨帆老实回答,南洋的热带气候,使得滩涂上析出的海盐总会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和杂质。

  “口感如何?”

  “有点苦,还有点涩。”

  何维点了点头,他转向陈启:“你来告诉大家,我们在实验室里,提纯出的盐,是什么样的。”

  陈启站了出来,他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小心翼翼地从怀里取出一个用芭蕉叶包裹的小包,一层层打开,露出里面一小撮洁白如雪的粉末。

  “这是‘精盐’!”陈启将那包盐展示给众人看,“它不像滩盐那样苦涩,它的味道,是纯粹的、极致的咸鲜!只要在肉汤里撒上一点点,就能让味道提升好几个层次!”

  人群中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叹。

  那雪白的颜色,对这些见惯了灰盐的柳江人而言,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视觉冲击力。

  何维的声音适时响起:“这种‘精盐’的提纯技术,就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它需要更精密的流程,分段蒸发池、过滤池,以及最后的结晶提纯。这些,都需要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他的目光再次回到杨帆身上:“现在,我来回答你刚才的问题。所有愿意加入盐务司的城市雇员,你们将能学习并掌握这种‘精盐’的提纯技术。此外你们每月将能领到固定的‘劳动凭证’,而这种凭证,能让你们优先、并且以极低的价格,兑换到这种人人都渴望的精盐!”

  他停顿了一下,抛出了最致命的诱惑:“而那些不愿意加入的,你们当然可以继续用你们的老办法晒盐。但你们想一想,当集市上同时出现你们的灰盐和盐务司的精盐时,人们会愿意用宝贵的兽皮和粮食,去换谁的盐?”

  这个问题,敲在了每一个杨氏族人的心上。

  答案,不言而喻。

  先进技术带来的降维打击,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何维没有给他们太多犹豫的时间,他看向陈启:“陈启,立刻带人去盐场,按照我给你的图纸,开始改造,建立新的分段蒸发池。”

  “是!”陈启领命而去。

  看着那雷厉风行的姿态,杨帆和他的族人对视一眼。

  他们知道,时代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不给任何人犹豫的机会。

  “维神!我愿意加入!”杨帆第一个高声喊道。

  “我也愿意!”

  “算我一个!”

  巨大的利益驱动下,那点微不足道的抵触情绪,瞬间烟消云散。

  在场的杨氏族人,争先恐后地报名,生怕自己落后一步,就错过了学习新技术的机会。

  南洋城的第一个“公共城市产业”顺利诞生。

  盐务司的很快就完成了组建。

  在陈启的指挥下,几十个新建的、由石块和防水黏土砌成的蒸发池与过滤池,在短短半个月内拔地而起。

  与此同时,陈启带着他的技术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着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

  第一批雪白的精盐,如期产出。

  它的出现,在南洋城内部,立刻掀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暴。

  那些领到了第一批“劳动凭证”的盐务司工人,当他们真的用那张小小的木牌,换回了一大包家人从未见过的、雪白的精盐时,那种满足溢于言表。

  而那些没有加入盐务司的人,则充满了羡慕与渴望。

  何维要的,就是这种渴望。

  他立刻启动了第二步计划,也是为货币奠定信用基础最关键的一环——以盐换米。

  他以城市的名义,颁布了一项临时的、覆盖全城的官方兑换公告。

  “自即日起,南洋城盐务司,将长期向所有自由民,提供兑换服务。”

  “兑换比率:三十斤稻米可兑换一斤精盐。”

  “三十五斤芋头,五十斤香蕉,十斤风干肉干也可以兑换一斤精盐。”

  这份公告,被刻在几块巨大的木板上,立在了中心广场最显眼的位置。

  当柳师将上面的内容,一字一句地念给柳江人听时,整个南洋城都沸腾了。

  “一斤盐换三十斤米?真的假的?”

  一个南氏的农夫,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

  他们家的田地,一季的收成,除了自己吃的,大概能余下三百斤稻米。如果全部拿去换,就能换回十斤精盐!

  十斤,那可是足够他们全家吃上整整一年的量。

  而且是那种传说中雪白的精盐。

  之前他想换盐,得扛着沉重的粮食,满市场地去找盐贩子,还要忍受对方的压价和挑剔。

  现在,何维直接给出了一个优厚的兑换价格。

  这个诱惑,是任何人都无法抵挡的。

  “换!当然要换!家里都快没盐了。”

  “走走走!快回家扛粮食去。去晚了别被别人换完了。”

  公告颁布的当天下午,中心广场上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人们扛着一袋袋沉甸甸的稻米,提着一筐筐新鲜的芋头,拖着一条条腌好的肉干,涌向了新成立的“城市兑换点”。

  兑换点的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用统一的石质砝码,仔细地称量着每一份粮食和货物。

  再将一份份用麻布包好的、雪白的精盐,交到那些满怀期待的自由民手中。

  拿到精盐的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而何维,则指挥着另一队人,将那些通过“食盐贸易”源源不断换来的粮食,一车一车地运往城市中心。

  在那里,一座巨大的、崭新的建筑,早已虚位以待。

  那是南洋城的城市中央粮仓。

  这座粮仓,是何维的得意之作,由陈启亲自督造,耗费了近一个月的工时。

  它的地基由巨大的石块铺就,高出地面足有半米,有效地隔绝了地面的潮气。

  墙体是内外双层结构,中间填充着干燥的沙土,既能防潮,又能保持内部温度的恒定。

  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和陶瓦,确保滴水不漏。

  粮仓的每一个通风口,都覆盖着细密的鱼藤子网,连最小的老鼠也钻不进去。

  这座象征着南洋城财富与底气的中央粮仓,将正式迎来它的开仓仪式。

  在无数人的注视下,何维亲自扛起第一袋通过交换得来的稻米,走上粮仓的台阶。

  他没有直接将粮食倒进去,而是转身,面向所有前来观看的民众。

  “各位南洋自由民。”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我曾经说过,我们的城市,不再需要过去的铁律。那是因为,我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挣扎。”

  “今天,我们在这里,建立这座粮仓。但我向你们保证,这座粮仓不会像过去那样,是为了平均分配而存在。”

  “我何维,以及未来的执政官,绝不会以任何名义,向你们无偿征收一粒米的‘税收’!”

  这番话,让在场的许多农夫都松了一口气。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会被强制收走。

  何维早就预料到了他们的心理。

  本来征税是维持城市公共开支的必须手段。

  然而直接从劳动者手里征税,需要建立税务官,还要建立配套的稽查队,以及配套的税警、税监。

  征税成本极高,还会引发劳动者的不满和敌视情绪。

  所以,何维运用盐务专营,通过提高精盐的价格,把直接税改成间接税。

  在何维的计划中,只需要一个盐务司,就可以获得城市运行所需的税金。

  与税务官、稽查队、税警、税监这套复杂的征税系统比起来,盐务司的运行成本低得太多,而且没有痛感。

  何维举起手中的粮袋,继续说道:“这座粮仓里的每一粒米,都不是征收上来的,而是我们用盐,从你们手中,公平交换回来的!”

  “你们用多余的粮食,换回了你们需要的盐。而城市,则将你们的余粮集中起来,储存在这里,以备不时之需!”

  “它是属于我们所有南洋人的财富储备,是我们对抗未来任何可能发生的灾荒的坚固盾牌。”

  说完,他解开袋口,金黄的稻谷如同瀑布般,倾泻进巨大的木制粮仓之中。

  哗啦啦——

  那声音,犹如动听的音乐。

  在场的所有人,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粮食,看着旁边仓库里雪白的盐堆,心中对南洋城更加信赖了。

  他们或许还不懂什么叫“城市信用”,不懂什么叫“一般等价物”。

  但他们看得见,摸得着,那实实在在的、堆积成山的盐和米。

  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南洋城里有两座永远不会空的盐米大山。

  这比任何虚无的承诺,都更能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