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驶向未来的船票-《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

  亲王愣住了。

  他看着何维退回来的那份合作协议,看着那一行用漂亮的汉字写下的,充满了东方哲学智慧的古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花了好几秒钟,才完全理解这句话背后的,那种深沉而博大的胸怀。

  他的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第一次感受到,坐在这里的何维,不是把他当成一个提款机,或者一个大客户。

  何维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平等的,可以一同开创未来的战略伙伴。

  “何,我的朋友。”亲王收起了那份协议,他的眼中,再也没有了任何试探和疑虑,只剩下了完全的信任。

  “我明白了。”

  “从今天起,你,和你的联盟,就是我们王国,最尊贵也是最可靠的朋友。”

  “合作的方式,就按照你说的办。”

  一周后,何维带着他的团队,回到了洛城。

  迎接他们的,不再是压抑和紧张。

  而是一场,席卷了整个红旗工业集团的巨大的狂欢。

  办公楼前,那条欢迎的横幅,被换成了崭新的,更加巨大的尺寸。

  大院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工人,他们昂首挺胸,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

  他们现在,无论走到洛城的哪个角落,只要说自己是红旗厂的,都会收获一堆羡慕和尊敬的目光。

  何维的办公室,已经快被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和电报,给彻底淹没了。

  联盟秘书处的电话,更是成了全城最繁忙的热线。

  林秋宜抱着一叠厚厚的报告,走进何维的办公室。

  她的脸上,虽然带着一丝疲惫,但那双明亮的眼睛里,却闪烁着神采飞扬的光芒。

  两年的历练,已经让这位曾经的大学生,彻底蜕变成了一位能够独当一面沉稳干练的“大管家”。

  “何总工,您回来了。”她把报告放在桌上,声音清脆动听。

  “这是最新的情况汇总。”

  “第一,申请加入我们联盟的企业,已经突破了五百家。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来自二机部和其它部委的重点骨干企业。”

  “第二,我们和道依茨公司的合作,已经全面展开。他们第一批技术转让的图纸和五百万马克的‘合作诚意金’,已经全部到账。”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林秋宜顿了顿,她的声音里,也带上了一丝无法抑制的激动,“我们与中东王国的第一个合作项目,那十亿美元的预付款,也已经汇入了我们在香港的离岸账户。”

  十亿美元!

  这个数字,在1985年的中国,是一个近乎天文的数字。

  坐在一旁的陆国兴和赵东升,听到这个数字,脸上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一丝深深的忧虑。

  他们知道,这笔钱,是一块巨大的肥肉。

  但同时,也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小何,”陆国兴忧心忡忡地开口,“这笔钱是个大麻烦。我们集团的账上,突然多了这么一大笔外汇。京城那边,不知道会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计委要拿去搞平衡,外贸部要拿去买设备,财政部要拿去补亏空。到时候,七七八八分下来,能剩下多少,落到我们自己手里,就不好说了。”

  他的担忧,也是所有国营企业负责人的,共同的痛。

  在那个年代,“统收统支”的大原则,就像一个巨大的口袋。

  无论你赚了多少钱,最后都很难真正由你自己做主。

  何维听完,却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我明白。所以这笔钱,从一开始我就没打算,让它进入集团的常规账户。”

  他的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不入账?那……那怎么行?这是要犯大错误的!”赵东升急了。

  “不,赵书记,您误会了。”何维从抽屉里,拿出了他早已准备好的一份,更加宏大的计划书。

  “我的意思是,我们要用这笔钱,来成立一个,完全独立于我们集团的一个全新机构。”

  他把计划书,推到了众人的面前。

  封面上,写着一行字:

  【关于成立‘红旗未来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的构想方案】

  “基金?”

  在场的人,包括林秋宜,都对这个全新的名词,感到无比的陌生。

  “没错。”何维解释道,“这个基金,它的所有权,属于我们整个‘工业技术创新联盟’。它的资金来源,就是我们所有海外项目的利润分成。它的唯一使命,就是为那些,在短期内看不到任何经济效益,但却关乎到我们国家未来产业安全的高精尖前沿科技项目,提供长期稳定而且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资金支持。”

  “比如,”他的目光,变得无比坚定,“钱立群先生的那个半导体实验室。”

  “它的性质是非盈利的,将由我们联盟内所有成员单位,以及来自科学院的专家们共同组成的基金理事会来管理。”

  “简单来说,”何维看着众人那依旧困惑的眼神,换了一个他们能听懂的比喻。

  “这笔钱,我们不上交,也不独吞。我们用它,来支持联盟内的产品研发项目。”

  “当我们的联盟,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拥有了可以抵御任何风浪的能力。”

  这番话,让办公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赵东升和陆国兴,看着这份天衣无缝,却又充满了惊人魄力的构想方案。

  他们知道,这个年轻人,又一次走到了所有人的前面。

  他用一个无懈可击的“阳谋”,不仅仅是保住了这笔钱。

  他更是用这笔钱,为他未来的那个科技巨擘,打造了一个坚固的资金支持。

  就在这时,何维办公桌上的那部红色保密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何维拿起电话。

  里面,传来了钱立群那略带焦急的声音。

  “何总工,我是钱立群。我这边,遇到麻烦了。”

  “什么麻烦?”何维的心,微微一紧。

  “实验室的选址,已经定下来了,就在京郊。您批给我的那一亿启动资金,也到账了。全国各地抽调过来的专家和博士生,也都报到了。”钱立群的语气,充满了无奈。

  “我们可以说是万事俱备。但是,我们的第一步就卡住了。我们造不出,制造芯片所需要的最基础的那个东西。”

  “什么东西?”

  “硅。”

  钱立群的声音,透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不是普通的硅。是纯度要达到99.%的电子级高纯多晶硅。”

  “没有它,我们后面所有的设备,都只是一堆废铁。我们查遍了国内所有的化工厂和材料厂,没有一家能生产出这个纯度的产品。而国外美国人已经把这项技术,列入了最高级别的禁运名单。”

  “我们被卡住了源头。”

  “何总工,”钱立群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恳求,“我需要你的帮助。”

  何维挂断了电话,他的眉头,紧紧地锁了起来。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最核心的,“卡脖子”技术。

  比光刻机本身,还要基础,还要致命。

  没有米,再好的厨子,也做不出饭。

  没有电子级高纯多晶硅,神仙也无法做出芯片。

  他站在窗前,看着外面那欣欣向荣的工厂。

  他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

  常规的技术路线,走不通。

  向国外买,买不到。

  自己从头研发,周期太长,等研发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必须,找到一条捷径。

  一条能够绕开所有专利壁垒,能够利用国内现有工业基础,快速实现量产的非主流技术路线。

  他的脑海里,【启示】AI的数据库,开始疯狂地检索和匹配。

  一条被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关于“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流化床法”的充满了争议的技术路线,渐渐浮现了出来。

  这条路,在后世因为种种原因,被主流市场淘汰了。

  但它在特定条件下,却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它对设备的要求,相对较低。

  它需要的,不是精密的仪器。

  而是,大量的高纯度化学原料,和一座能够进行大规模化学反应的化工基地。

  一个大胆的,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念头,在何维的脑海中,瞬间成型。

  既然我不能从沙子里炼出硅。

  那我就换一种方式。

  我去买一座能提炼出,制造高纯硅所需要的所有化学品的化工厂!

  他转过身,对刚刚整理完会议纪要,准备离开的林秋宜,下达了一个让她感到匪夷所思的,全新的命令。

  “林主任。”

  “你现在,立刻帮我联系一下。”

  “帮我问问,咱们省,乃至全国范围内。”

  “最近有没有比较大的,因为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国营化工厂。”

  “越大的,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