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扫荡的硝烟彻底散去,独立第一旅并未沉浸在胜利中,而是以更高的效率投入到根据地的恢复、部队的壮大与军工的发展中。林峰深知,日军绝不会善罢甘休,下一次的“扫荡”只会更加凶猛,他必须抓住这宝贵的喘息之机,实现质的飞跃
面对急剧扩充的兵员(新兵加原有部队,总兵力已远超一万二千的“名编”限制)和日益复杂的斗争形势,原有的旅-团-营编制已显得臃肿且不够灵活。在林峰的提议和旅党委的研究下,并报请总部原则同意后,独立第一旅开始进行一场内部编制改革,构建更具弹性和扩张性的作战体系。
· 主力野战部队升级: 以原三个主力团为基干,吸收部分优秀新兵和区县武装骨干,扩编为三个野战支队,每个支队下辖2-3个主力营,以及直属机炮连、侦察排、工兵排等,兵力约2500-3000人,具备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分别授予“太行”、“吕梁”、“中条”支队代号。
· 新兵训练体系专业化: 成立旅直属新兵训练团,下辖若干新兵营、连,专门负责新入伍战士的基础军事技能和政治教育,完成训练后择优补充至各主力支队或地方部队。
· 地方武装规范化: 将原分散的区小队、县大队进行统一整编,纳入旅作战序列,称为区县独立大队,负责本区域的防卫、民兵训练和配合主力作战,成为主力部队可靠的后备力量和兵员储备库。
· 精锐突击力量诞生: 从各支队和侦察营中,遴选最富战斗经验、身手敏捷、政治绝对可靠的骨干,组建了一支直接隶属于旅部的特别战术分队(内部代号“利刃”),人数约百人,由林峰直接指挥,赵刚兼任队长。他们装备全旅最好的武器(包括部分缴获的冲锋枪和手枪),进行高强度特种作战训练,专司斩首、破袭、侦察、营救等特殊任务。
· 武工队向外渗透: 组建多支精干的武装工作队,每队十至二十人,配备短枪和便衣,深入敌占区和平原交界地带,发动群众,建立秘密联络点,搜集情报,镇压汉奸,成为插入敌后的“软刀子”。
这一系列编制调整,使得独立第一旅从一支相对单一的主力旅,蜕变为一个以主力支队为拳头、以地方武装为根基、以特种分队为尖刀、以武工队为触角的合成化、多层次作战集团,实力和韧性大大增强。
“星火”计划在徐翰文的全力推动下,成效显着。除了内部挖掘和通过地下党渠道引进人才外,林峰将目光投向了曾经的重工业基地——已然陷落的太原。
“鬼子占了太原,搬走了大部分好设备,但那么大个城市,那么多工厂,不可能搬得一干二净!”林峰在旅部会议上分析道,“肯定还有遗留的设备、零件,甚至是被埋藏的技术资料!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大量熟悉机器、懂得技术的工人和工程师,他们很多人在鬼子手下过得并不如意!”
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掘金”行动。
· 一方面,通过“白马寨”韩长风等与三教九流有联系的关系,以及早已渗透进太原的少量内线,秘密接触那些有爱国心的工厂留守人员、落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许以优厚条件和抗日大义,劝说他们携带技术、资料甚至小型关键设备,秘密前往根据地。
· 另一方面,派出数支精干的“利刃”小分队和武工队,化装潜入太原周边,侦察日军对遗留工业设施的看守情况,寻找机会,看能否虎口拔牙,弄到一些急需的机床配件、工具、甚至整台的小型设备。
这是一项风险极高的任务,但回报也可能极其丰厚。几天后,好消息陆续传来:
一位原太原兵工厂的老技师,带着几个徒弟和一小箱珍贵的工具、图纸,成功抵达。
一支“利刃”小分队袭击了日军一个偏僻的物资转运站,虽然没能弄到大型设备,却成功抢运回几台宝贵的台虎钳、手摇钻和大量五金工具,以及几桶当时根据地极其匮乏的切削润滑油。
还有内线传来消息,打听到某个废弃仓库可能藏有战前未来得及转移的几台旧式皮带车床……
这些零星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收获,对于“磐石”兵工作坊而言,却如同久旱逢甘霖。老师傅周铁山摸着那几台虽然陈旧但保养尚可的台虎钳,激动得老泪纵横:“有了这些,咱们加工零件的精度能提高一大截啊!”
有了新汇聚的人才和陆续补充的设备工具,“启明星”冲锋枪和“雷公”手榴弹的试制工作终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溶洞深处,灯火通明(使用了秘密购置的煤油灯)。“启明星”项目组在陈致远和周铁山的带领下,解决了枪管用钢的替代材料问题(采用道轨钢经过特殊热处理方法),攻克了机匣冲压件手工打造的难关,虽然进度缓慢,但第一个粗糙的、需要大量手工修配的样枪零件正在一个个被制造出来。
而沈明轩负责的“雷公”手榴弹项目,则在炸药配比和引信可靠性上取得了突破。他利用根据地产的土硝,结合“燧人氏”系统提供的优化提纯方案(由林峰以“古籍记载”和“反复试验”名义转达),成功制出了燃烧更充分、威力更大的炸药。延期引信则采用了他设计的简易钟表机构与拉发火帽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延期时间仍有误差,但稳定性已远超现有的马尾手榴弹。
林峰定期视察“磐石”,看着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围在简陋的工具台前,为每一个微米级的精度而争论、试验,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些在油灯和炉火照耀下诞生的、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设计,一旦成功,将从根本上提升部队的近战和攻坚能力。
秋日的太行山,天高云淡。独立第一旅这片土地上,没有了大规模的战火,却充斥着练兵场上的喊杀声、深山作坊里的敲打声、以及穿梭于敌我之间的脚步声。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正在悄然凝聚。林峰站在红旗堡的了望台上,目光越过层峦叠嶂,仿佛看到了那终将到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战斗图景。他的队伍,正在以一种超出常规的速度,蜕变为一支让敌人更加寝食难安的钢铁力量。而“燧人氏”系统界面上,那代表着实力增长的进度条,也在稳步而坚定地向上攀升。
面对急剧扩充的兵员(新兵加原有部队,总兵力已远超一万二千的“名编”限制)和日益复杂的斗争形势,原有的旅-团-营编制已显得臃肿且不够灵活。在林峰的提议和旅党委的研究下,并报请总部原则同意后,独立第一旅开始进行一场内部编制改革,构建更具弹性和扩张性的作战体系。
· 主力野战部队升级: 以原三个主力团为基干,吸收部分优秀新兵和区县武装骨干,扩编为三个野战支队,每个支队下辖2-3个主力营,以及直属机炮连、侦察排、工兵排等,兵力约2500-3000人,具备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分别授予“太行”、“吕梁”、“中条”支队代号。
· 新兵训练体系专业化: 成立旅直属新兵训练团,下辖若干新兵营、连,专门负责新入伍战士的基础军事技能和政治教育,完成训练后择优补充至各主力支队或地方部队。
· 地方武装规范化: 将原分散的区小队、县大队进行统一整编,纳入旅作战序列,称为区县独立大队,负责本区域的防卫、民兵训练和配合主力作战,成为主力部队可靠的后备力量和兵员储备库。
· 精锐突击力量诞生: 从各支队和侦察营中,遴选最富战斗经验、身手敏捷、政治绝对可靠的骨干,组建了一支直接隶属于旅部的特别战术分队(内部代号“利刃”),人数约百人,由林峰直接指挥,赵刚兼任队长。他们装备全旅最好的武器(包括部分缴获的冲锋枪和手枪),进行高强度特种作战训练,专司斩首、破袭、侦察、营救等特殊任务。
· 武工队向外渗透: 组建多支精干的武装工作队,每队十至二十人,配备短枪和便衣,深入敌占区和平原交界地带,发动群众,建立秘密联络点,搜集情报,镇压汉奸,成为插入敌后的“软刀子”。
这一系列编制调整,使得独立第一旅从一支相对单一的主力旅,蜕变为一个以主力支队为拳头、以地方武装为根基、以特种分队为尖刀、以武工队为触角的合成化、多层次作战集团,实力和韧性大大增强。
“星火”计划在徐翰文的全力推动下,成效显着。除了内部挖掘和通过地下党渠道引进人才外,林峰将目光投向了曾经的重工业基地——已然陷落的太原。
“鬼子占了太原,搬走了大部分好设备,但那么大个城市,那么多工厂,不可能搬得一干二净!”林峰在旅部会议上分析道,“肯定还有遗留的设备、零件,甚至是被埋藏的技术资料!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大量熟悉机器、懂得技术的工人和工程师,他们很多人在鬼子手下过得并不如意!”
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掘金”行动。
· 一方面,通过“白马寨”韩长风等与三教九流有联系的关系,以及早已渗透进太原的少量内线,秘密接触那些有爱国心的工厂留守人员、落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许以优厚条件和抗日大义,劝说他们携带技术、资料甚至小型关键设备,秘密前往根据地。
· 另一方面,派出数支精干的“利刃”小分队和武工队,化装潜入太原周边,侦察日军对遗留工业设施的看守情况,寻找机会,看能否虎口拔牙,弄到一些急需的机床配件、工具、甚至整台的小型设备。
这是一项风险极高的任务,但回报也可能极其丰厚。几天后,好消息陆续传来:
一位原太原兵工厂的老技师,带着几个徒弟和一小箱珍贵的工具、图纸,成功抵达。
一支“利刃”小分队袭击了日军一个偏僻的物资转运站,虽然没能弄到大型设备,却成功抢运回几台宝贵的台虎钳、手摇钻和大量五金工具,以及几桶当时根据地极其匮乏的切削润滑油。
还有内线传来消息,打听到某个废弃仓库可能藏有战前未来得及转移的几台旧式皮带车床……
这些零星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收获,对于“磐石”兵工作坊而言,却如同久旱逢甘霖。老师傅周铁山摸着那几台虽然陈旧但保养尚可的台虎钳,激动得老泪纵横:“有了这些,咱们加工零件的精度能提高一大截啊!”
有了新汇聚的人才和陆续补充的设备工具,“启明星”冲锋枪和“雷公”手榴弹的试制工作终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溶洞深处,灯火通明(使用了秘密购置的煤油灯)。“启明星”项目组在陈致远和周铁山的带领下,解决了枪管用钢的替代材料问题(采用道轨钢经过特殊热处理方法),攻克了机匣冲压件手工打造的难关,虽然进度缓慢,但第一个粗糙的、需要大量手工修配的样枪零件正在一个个被制造出来。
而沈明轩负责的“雷公”手榴弹项目,则在炸药配比和引信可靠性上取得了突破。他利用根据地产的土硝,结合“燧人氏”系统提供的优化提纯方案(由林峰以“古籍记载”和“反复试验”名义转达),成功制出了燃烧更充分、威力更大的炸药。延期引信则采用了他设计的简易钟表机构与拉发火帽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延期时间仍有误差,但稳定性已远超现有的马尾手榴弹。
林峰定期视察“磐石”,看着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围在简陋的工具台前,为每一个微米级的精度而争论、试验,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些在油灯和炉火照耀下诞生的、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设计,一旦成功,将从根本上提升部队的近战和攻坚能力。
秋日的太行山,天高云淡。独立第一旅这片土地上,没有了大规模的战火,却充斥着练兵场上的喊杀声、深山作坊里的敲打声、以及穿梭于敌我之间的脚步声。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正在悄然凝聚。林峰站在红旗堡的了望台上,目光越过层峦叠嶂,仿佛看到了那终将到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战斗图景。他的队伍,正在以一种超出常规的速度,蜕变为一支让敌人更加寝食难安的钢铁力量。而“燧人氏”系统界面上,那代表着实力增长的进度条,也在稳步而坚定地向上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