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乘风而起-《风起赣南》

  百团大战的浩荡东风,为独立第一纵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总部嘉奖、声威远播,加之其在战役中表现出的强悍战斗力与严明纪律,使得这支深植于太行山的部队,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方力量。

  面对蜂拥而至的参军热潮和日益复杂的斗争形势,原有的纵队编制已显得捉襟见肘。经总部批准,独立第一纵队开始了新一轮的、更具雄心的扩编。

  1. 主力扩编,支队升格: 原“太行”、“吕梁”、“中条”三个主力支队,在补充了大量新兵和部分兄弟部队成建制调入的骨干后,兵力均超过四千人,其规模和战斗力已远超常规团级单位。总部特批,这三个支队升格为旅级建制,内部仍沿用支队代号,但权限和独立性大大增强,成为纵队麾下三个强有力的“铁拳”。

  2. 新锐力量加入: 在总部协调下,几支在百团大战中表现优异、但原建制受损较大的兄弟部队,被整体编入独立第一纵队序列,分别授予“太岳”、“王屋”等支队番号。这些部队带来了不同的作战风格和宝贵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了纵队的战术体系。

  3. 地方武装升级: 随着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区县独立大队力量不断增强。纵队将其整合,成立了数个军分区,每个军分区下辖若干基于原县大队升级的基干团以及大量的区中队、民兵队,形成了主力机动作战、地方武装守土卫家的双层结构。

  4. “利刃”壮大: 林峰心心念念的特种作战大队正式成立,代号 “惊蛰” ,由赵刚直接领导,编制达到五百余人,下辖数个精通侦察、破袭、狙击、爆破的专业中队,装备精良,训练残酷,成为纵队手中最锋利的尖刀。

  至此,独立第一纵队已悄然发展成为一个下辖多个主力旅(支队)、数个军分区、一支特种大队以及直属炮兵、工兵、侦察等部队的 “集团军”级作战集团,总兵力逼近四万人,控制区域和影响力辐射晋冀豫三省交界广大地区。

  部队的急剧扩张,兵员是关键。除了根据地青年的踊跃参军,林峰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重要的兵源——伪军。

  在“燧人氏”系统的辅助下(分析伪军内部矛盾、军官背景、士气状况),纵队政治部制定了周密的“策反与瓦解”计划。

  · 政治攻势: 印制大量宣传品,通过内线、武工队、甚至利用风筝、河流等工具,送入伪军据点。内容直指其身为中国人的良知,揭露日军暴行,宣传八路军优待俘虏、欢迎弃暗投明的政策。徐翰文亲自撰写的《告伪军同胞书》,言辞恳切,情理并茂,在伪军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 区别对待,重点突破: 对死心塌地的汉奸军官,列为“锄奸”目标,坚决打击;对动摇分子和底层士兵,则加强争取。利用“白马寨”等关系和内线,与部分伪军军官建立秘密联系,许以出路和保障。

  · “红旗”行动: 在一次针对孤立据点的夜间突袭中,“惊蛰”大队不仅攻克了据点,更在战斗中有计划地喊话、播放思乡乐曲,成功促使据点内一个连的伪军阵前倒戈。这次成功的“战场起义”被纵队大力宣传,起到了极好的示范效应。

  此后,小股乃至成建制的伪军投诚事件时有发生。对这些投诚部队,纵队并未简单打散补充,而是成立了专门的教导总队,对其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和思想改造,剔除兵痞、特务,再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后,择优编入各主力部队或地方武装。这一政策,既扩大了兵源,又有效瓦解了敌军,可谓一举两得。

  部队的壮大和对武器装备需求的急剧增加,对“磐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林峰的全力支持和“燧人氏”系统的技术引导下,“磐石”开始了质的飞跃。

  1. 设备升级与技术人才汇聚: “掘金”行动持续不断,通过种种渠道,甚至不惜发动小规模战斗夺取,陆续获得了多台关键设备:几台状态尚可的二手车床、一台牛头刨床、一座小型坩?炉。同时,通过“星火”计划和策反伪军中的技术人员,一批懂得机械加工、冶金、化工的专业人才汇聚到“磐石”。陈致远、周铁山、沈明轩等人如今已各自领导着一个技术科室。

  2. “启明星”量产与改进: 随着设备和人力的加强,“启明星”冲锋枪终于实现了小批量稳定生产,虽然月产量仍只有百余支,但可靠性和一致性大大提高。同时,基于实战反馈,设计团队对其进行了改进,推出了“启明星-甲”型,优化了人体工程学,加装了简易的标尺,更便于士兵使用。

  3. “雷公”系列化与弹药突破: “雷公”手榴弹已成为纵队主力标配,沈明轩团队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进攻型(装药更多,破片较少)、防御型(预制破片槽更深) 乃至反坦克型(聚能装药原理,简陋但有一定效果) 的系列化产品。更重大的突破在于弹药,利用改造后的设备和技术,成功实现了7.62“启明星”专用冲锋枪弹的稳定复装,解决了制约自动武器使用的核心难题。

  4. 新的尝试: 在相对稳固的技术基础上,“燧人氏”系统适时提供了60轻型迫击炮的简化设计图和工艺要点(林峰再次以“偶然获得的国外资料”为名)。尽管材料和生产工艺要求更高,但这为“磐石”指明了下一个攻坚方向。同时,利用缴获的电台零件,尝试修复和组装简易电台的工作也已展开。

  如今的“磐石”,已不再是藏在溶洞里的手工作坊,而是一个拥有多个车间、数百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研发和批量生产能力的小型兵工厂。机器轰鸣声日夜不息,成为了支撑纵队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实后盾。

  站在红旗堡扩建后的指挥部门前,林峰望着山下操练的新部队,听着远处“磐石”方向隐约传来的机器声,心中豪情与压力并存。队伍壮大了,家底厚实了,但他知道,日军绝不会坐视一个如此强大的对手在身边成长。更残酷的“扫荡”,更复杂的斗争,必将接踵而至。

  “燧人氏,”他在心中默念,“我们准备好了吗?”

  【综合评估:部队规模与战斗力显着提升,军工体系初步建立,根据地更加巩固。】

  【风险预警:目标增大,必然招致更猛烈打击。能源水平32%,新模块‘初级战略预警’解锁条件接近满足。】

  【结论:已具备应对更大规模常规作战之基础,需警惕敌方非常规手段。】

  林峰深吸一口气,眼神锐利。他知道,独立第一纵队这艘已然成型的巨舰,即将驶向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凶险未卜的深水区。而他,必将带领这支英雄的队伍,在这抗战的洪流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