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古里遗迹-《考古浮海记》

  泉州港的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暖意,吹在程远脸上时,他正亲手将那枚刻着“李”字的马镫装进恒温文物箱。箱壁的玻璃映出他眼底的红血丝——从马来暗沙返航的三天里,他几乎没合过眼,一会儿核对文物清单,一会儿修改特展的文物陈列方案,连林珊递来的热粥都凉透了两次。

  “再检查最后一遍,”陈馆长走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份烫金封面的特展手册,封面上“郑和船队五种船型特展——穿越六百年的航海传奇”几个字格外醒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明天就到,还有国内外三十多家媒体,咱们得把最好的状态拿出来。”

  程远点点头,指尖划过文物箱上的编号——“马-001”,这是马船遗址出土的第一件文物,也是他最珍视的一件。“都核对好了,”他声音带着几分沙哑,“‘清和号’的宝船尺放在c区展柜,配着《西洋记》的影印本;战座船的铁炮摆在中央展台,旁边放着李三的建造图谱复制品;水船的铜制淡水桶和净化设备放在互动区,观众能通过VR看到当年船员如何净化淡水。”

  林珊抱着一摞文物标签走过来,额前的碎发沾着细汗:“马船的航海日志复制品也准备好了,我在旁边加了注释,把‘遇风暴触礁’那段标红了,还配了当时的航线图,观众能一眼看明白马船的航行路线。”她顿了顿,看向程远,眼里带着心疼,“你也别太拼了,特展还有三天才开展,今天好歹睡几个小时。”

  郑海峰也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杯,里面是刚泡好的菊花茶:“就是,程队,你要是垮了,谁给我们当主心骨?我跟安保组都安排好了,特展期间24小时巡逻,绝不让‘海狼帮’的余党靠近文物半步。”

  程远接过保温杯,暖意顺着掌心蔓延,驱散了几分疲惫。他看着眼前的两人,又看了看展厅里忙碌的队员们,突然觉得心里满是踏实——这两年多的南海考古之旅,他们早已不是单纯的同事,而是能把后背交给对方的家人。“好,我今晚就睡,”他笑着说,“不过明天一早,咱们得再走一遍流程,确保万无一失。”

  接下来的三天,展厅里每天都灯火通明。队员们跟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调整展柜的灯光角度,测试VR设备的运行效果,甚至反复演练文物讲解的话术。程远则每天都要绕着展厅走十几圈,一会儿觉得战座船的铁炮摆放角度不对,一会儿又觉得水船的淡水桶标签不够醒目,直到每一件文物都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在展柜里。

  开展前一天晚上,程远独自留在展厅里。他走到中央展台前,看着那门战座船的铁炮——炮身上的锈迹在灯光下泛着暗红色的光,“永乐七年工部造”的刻字依旧清晰。他伸出手,轻轻贴在展柜的玻璃上,仿佛能触摸到六百年前工匠们铸造铁炮时的温度,能听到战座船护航时“铳声震海”的轰鸣。

  “在想什么?”林珊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里拿着一件深蓝色的衬衫,“我看你这几天一直穿这件旧t恤,给你带了件新的,明天开展要穿得正式点。”

  程远转过身,接过衬衫,心里满是暖意。“在想李三,”他轻声说,“从‘清和号’的船首柱,到马船的马镫,他的印记贯穿了五种船型。可史书记载里,却连他的生卒年都没有。我们这次特展,不仅是展示文物,也是想让更多人知道,郑和下西洋的辉煌,是无数像李三这样的普通人铸就的。”

  林珊点点头,走到他身边,和他一起看着展柜里的文物:“我已经联系了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他们说会帮我们寻找李三的相关记载,说不定能找到他的工匠档案。等特展结束,我们就去南京,继续挖掘李三的故事。”

  程远看着她眼里的光,突然觉得未来的考古之路充满了期待。“好,”他笑着说,“到时候我们一起去,说不定还能找到李三团队的造船作坊遗址。”

  开展当天,泉州博物馆门前人头攒动。来自国内外的考古专家、历史学家,还有自发前来的市民,排着长队等待进入展厅。程远穿着林珊送的新衬衫,站在展厅入口,看着第一批观众走进来,心里满是紧张和期待。

  “您看这门铁炮,”郑海峰正在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讲解,“这是我们在苏门答腊海域的战座船遗址发现的,炮身上刻着‘永乐七年工部造’,和《西洋记》里‘战座船携铳八门,每门重三百斤’的记载完全一致。”

  老专家凑近展柜,仔细看着铁炮上的刻字,眼里满是惊叹:“没想到能看到这么完整的战座船铁炮!你们的发现,填补了郑和船队武器配置研究的空白啊!”

  程远走到互动区,看到一群孩子正围着水船的淡水净化设备VR体验机。一个小男孩戴着VR眼镜,兴奋地喊道:“我看到船员叔叔在过滤海水了!他们用木炭桶除味,好厉害!”

  孩子的妈妈笑着说:“以前带他看历史展览,他总觉得无聊。这次你们这个互动体验太有意思了,他居然主动问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程远心里满是欣慰——他们做考古,不仅是为了研究历史,更是为了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并热爱这段历史。

  中午休息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找到程远。“程先生,”专家握着他的手,眼里满是赞赏,“你们的特展太精彩了!五种船型的文物相互印证,还有古籍记载和VR体验相结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航海文明的辉煌。我们想邀请你们把这个特展带到联合国总部去,让全世界都看到这段伟大的历史!”

  程远愣住了,随即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谢谢您的认可,”他激动地说,“我们很乐意把特展带到联合国总部,让更多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了解中国的海洋文明。”

  特展开展的一个月里,泉州博物馆每天都人满为患。无数观众在文物前驻足,听着队员们讲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着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的辉煌。程远、林珊和郑海峰则每天都在展厅里忙碌,一会儿给观众讲解,一会儿接受媒体采访,虽然累,却觉得无比充实。

  特展结束那天,陈馆长在博物馆的会议室里举办了一场庆功宴。队员们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酒杯,分享着这一个月的收获和感动。

  “我采访了一个老爷爷,”林珊笑着说,“他说他爷爷当年是泉州港的船工,听爷爷说过郑和船队出发时的盛况。这次看到我们的特展,他说终于圆了爷爷的心愿。”

  郑海峰也说:“安保组这一个月没白忙,不仅没出任何差错,还帮观众找回了好几件遗失的物品。有个小朋友把玩具车落在展厅,我们帮他找回来时,他还说要向我们学习,以后也当考古学家。”

  程远举起酒杯,看着眼前的队员们,眼里满是感慨:“这一年多的时间,从‘安济号’到马船,从南海的惊涛骇浪到特展的成功,我们一起经历了太多。谢谢大家,是你们的坚持和付出,让这段历史重新绽放光芒。”

  众人纷纷举杯,酒杯碰撞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像一曲属于他们的考古赞歌。

  庆功宴结束后,程远、林珊和郑海峰沿着泉州港的海岸线散步。夜色中的泉州港灯火通明,远处的货轮缓缓驶过,鸣笛声在海面上回荡。

  “接下来,我们去南京宝船厂遗址吧,”程远突然说,“之前林珊联系的那边,说找到了一些疑似李三团队的工匠档案,我们去看看,说不定能有新的发现。”

  林珊和郑海峰相视一笑,用力点头。“好!”林珊说,“我已经把马船的考古资料整理好了,到了南京,我们可以和宝船厂遗址的专家一起研究,说不定能还原李三团队的造船工艺。”

  郑海峰也兴奋地说:“我还想看看宝船厂的船台遗址,看看当年李三他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建造出这么伟大的船只的!”

  程远看着远处的海平面,眼里闪着光。他知道,南京宝船厂遗址的探索,又将是一段新的考古之旅,或许会遇到新的挑战,但他相信,只要他们三人一起,只要所有队员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几天后,程远、林珊和郑海峰带着部分队员,踏上了前往南京的火车。火车缓缓驶出泉州站,程远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海岸线,心里满是期待——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南京宝船厂遗址里那些古老的船台,看到了李三团队留下的工匠档案,看到了更多等待他们去发掘的历史秘密。

  火车行驶了十几个小时,终于抵达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的专家早已在车站等候,见到程远等人,立刻热情地迎了上来。“程队长,欢迎你们!”专家握着程远的手,“我们在整理清代的《宝船厂志》抄本时,发现了几页关于李三的记载,说不定对你们的研究有帮助。”

  程远激动地说:“太感谢您了!我们这次来,就是想深入研究李三团队的造船工艺,还原当年郑和船队的建造过程。”

  接下来的几天,程远、林珊和郑海峰在宝船厂遗址公园专家的带领下,参观了船台遗址、工匠居住遗址,还查阅了新发现的《宝船厂志》抄本。在抄本里,他们找到了关于李三的详细记载:“李三,江南苏州人,永乐三年入宝船厂,善造船体结构,凡其所造之船,坚不可摧。永乐六年,奉命督造‘清和号’宝船、战座船甲;永乐八年,督造水船丙、马船乙……”

  “原来李三不仅是工匠,还是督造官!”林珊兴奋地说,“抄本里还记载了他的造船工艺,说他改进了榫卯结构,让船体更坚固,还发明了一种新的防腐涂层,用桐油、朱砂和糯米汁混合,能让船板在海水中保存更久。”

  程远看着抄本里的记载,手指轻轻划过字迹,仿佛能看到李三在船台上指挥工匠造船的场景。“这太重要了!”他说,“有了这些记载,我们就能还原李三团队的造船工艺,进一步研究郑和船队的建造技术,甚至能尝试复原一艘小型的宝船模型!”

  郑海峰则在船台遗址里有了新的发现——他在一个废弃的船台缝隙里,找到了一块小小的木质构件,构件上刻着一个“李”字,还有一些奇怪的符号。“专家说这些符号可能是李三团队的标记,”郑海峰拿着木质构件,兴奋地说,“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符号,在之前发现的五种船型遗址里寻找更多李三团队的痕迹!”

  在南京的半个月里,程远、林珊和郑海峰每天都在宝船厂遗址公园和档案馆之间奔波,整理李三的相关资料,研究造船工艺,虽然忙碌,却觉得收获满满。他们不仅找到了李三的详细记载,还还原了部分造船工艺,为后续的考古研究和文物复原奠定了基础。

  离开南京那天,宝船厂遗址公园的专家送给程远一件礼物——一幅明代宝船厂的手绘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各个船台、工匠居住区域和材料仓库的位置。“希望这幅地图能帮到你们,”专家说,“期待你们能有更多的发现,让李三团队的故事,让郑和船队的辉煌,被更多人知道。”

  程远接过地图,紧紧握在手里,眼里满是感激。“谢谢您,”他说,“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火车缓缓驶出南京站,程远、林珊和郑海峰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风景。“接下来,我们去哪里?”郑海峰问道,眼里满是期待。

  程远看着手里的宝船厂地图,又看了看林珊整理的李三资料,笑着说:“我们回南海!之前在马船遗址发现的船员逃生路线图,标注了他们登岸后往古里国方向前进。我们可以沿着这条路线,寻找当年船员的遗迹,说不定能找到他们在古里国留下的文物,进一步还原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的交流历史。”

  林珊眼睛一亮:“好主意!《瀛涯胜览》里记载古里国与中国往来密切,很多船员都在那里留下了生活痕迹。我们去那里,说不定能找到船员的墓葬,或者他们使用过的物品。”

  郑海峰也兴奋地说:“我已经开始期待了!到了古里国,我们可以和当地的考古专家合作,一起探索,说不定能有更大的发现!”

  程远看着两人充满期待的眼神,心里也燃起了新的斗志。他知道,古里国的探索之旅,又将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惊喜的旅程。但他相信,只要他们三人一起,只要所有队员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发掘不了的历史秘密。

  火车一路向南,朝着南海的方向驶去。程远看着窗外渐渐靠近的海岸线,仿佛已经看到了古里国的遗址,看到了当年船员留下的痕迹,看到了更多等待他们去发掘的历史传奇。他知道,他们的考古之路,还远远没有结束,在这片辽阔的大海上,在这个古老的世界里,还有无数的历史秘密,等着他们去揭开,等着他们去守护。

  一个月后,“探海号”再次起航,朝着古里国(今印度喀拉拉邦附近)的方向驶去。程远站在船首,手里拿着那幅宝船厂地图和李三的资料,目光望向远方的海平面。海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海水的咸腥味,仿佛在召唤着新的冒险。

  林珊走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份古里国的考古资料:“根据《瀛涯胜览》的记载,古里国的港口当年有很多中国商人居住,我们可以先从那里开始探索,寻找船员的遗迹。”

  郑海峰也走过来,手里拿着望远镜,眺望着远方:“我已经联系了印度的考古专家,他们说会在古里国的港口遗址等我们,还帮我们准备了考古设备和物资。”

  程远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他说,“这次我们不仅要寻找船员的遗迹,还要和印度的考古专家一起,研究郑和船队与古里国的文化交流,让这段跨越国界的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海号”在海面上缓缓航行,朝着古里国的方向前进。程远、林珊和郑海峰站在船首,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里满是期待。他们知道,新的冒险即将开始,新的历史秘密即将被揭开,而他们的考古之路,也将在这片辽阔的大海上,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在接下来的航行中,队员们并没有闲着。林珊每天都在整理古里国的考古资料,结合《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的记载,绘制出古里国港口遗址的推测地图;郑海峰则和安保组一起,加强了甲板的警戒,同时对潜水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确保下一次下潜的安全;程远则反复研究着船员逃生路线图,结合古里国的历史地理,在海图上标注出几个疑似船员遗迹的区域。

  航行到第五天,声呐组突然传来消息,在古里国港口附近的海域,探测到了一片疑似人类活动的遗迹,包括木质建筑构件和陶瓷碎片,与明代中国的工艺特征高度吻合。程远立刻召集众人,在驾驶室里召开紧急会议。

  “古里国港口附近……《瀛涯胜览》里说这里是‘中国商人聚居之地’,”程远指着海图上的标记,“声呐显示的遗迹区域很大,很可能是当年船员登岸后建造的居住遗址,或者是他们与当地居民交易的市场遗址。”

  林珊补充道:“我们在马船航海日志里看到,船员弃船登岸后‘携重要文书’,如果这些文书还在,很可能就藏在这个遗迹里。而且声呐显示的陶瓷碎片信号,与‘清和号’上发现的瓷器特征一致,很可能是船员带来的中国瓷器。”

  郑海峰兴奋地说:“那我们明天一早就下潜!一定要找到船员的遗迹,揭开他们逃生后的去向之谜!”

  程远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今晚大家好好休息,明天我们一起探索古里国的秘密!”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队员们就开始准备下潜设备。程远、林珊、赵哥、小陈和老周组成了这次的水下发掘小组,郑海峰则带着安保组在甲板上警戒,同时与印度的考古专家保持联系。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海面上时,五人穿着潜水服,背着氧气瓶,依次跳入海中。古里国附近的海域海水清澈,阳光穿透水面,在海底投下斑驳的光影。下潜到二十米深时,一片木质建筑遗迹赫然出现在眼前——虽然部分建筑已经坍塌,但依旧能看出规整的布局,地面上散落着大量陶瓷碎片,在潜水灯的照射下泛着温润的釉光。程远游到一块相对完整的瓷碗碎片旁,用指尖轻轻擦拭表面的泥沙,碗底“永乐年制”的青花款识清晰浮现——与马船货舱里发现的官窑瓷器完全一致。

  “是明代中国的瓷器!”程远通过通讯器大喊,声音里满是激动。他顺着建筑遗迹的轮廓游动,很快发现了一根完整的木质立柱,柱身上刻着简单的榫卯接口,工艺与“清和号”的船体构件如出一辙。“这肯定是当年中国船员建造的房屋!你看这榫卯结构,和宝船厂的工艺标准完全相同!”

  林珊游到遗迹中央,在一堆坍塌的木板下发现了一个残破的竹编文书箱。她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周围的泥沙,箱子虽然已经腐朽,但箱体上还残留着“大明水师”的朱漆印记。“这里面说不定有马船日志里提到的‘重要文书’!”她用潜水刀小心地撬开箱子,里面果然散落着几张泛黄的麻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工整的楷书,虽然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但“古里国”“补给”“归期”等字样依旧可辨。

  赵哥则在遗迹边缘发现了一口陶制水井,井壁上刻着螺旋状的纹路,井底还残留着几块明代的青砖。“这口井的建造工艺是典型的中国南方风格,”赵哥通过通讯器说,“说明船员们不仅在这里建造了房屋,还挖了水井,应该是打算长期居住,等待后续船队接应。”

  小陈在遗迹的角落,找到了一堆生锈的铁器——包括一把铁锄、一把铁斧和几个马蹄铁。铁锄的锄头上刻着一个“王”字,马蹄铁的尺寸与马船遗址发现的完全一致。“这把铁锄应该是船员们开垦土地用的,”小陈说,“马蹄铁说不定是从马船上带下来的,他们可能想在这里饲养从船上救下的马匹。”

  老周举着水下相机,将建筑遗迹、陶瓷碎片、文书箱一一拍摄记录,嘴里不住地赞叹:“没想到能在这里找到这么完整的船员居住遗址!这不仅印证了马船日志的记载,还为研究郑和船队与古里国的交流提供了实物证据,太有价值了!”

  就在众人忙着记录时,程远的通讯器突然传来郑海峰的声音:“程队!印度考古专家到了,他们已经在附近的港口待命,想和你们一起进行发掘!另外,他们还带来了当地的历史文献,说里面提到过‘中国船队船员定居’的记载!”

  程远心中一喜:“太好了!让他们准备潜水设备,我们在遗迹处等他们!”

  半小时后,几位穿着印度考古队制服的潜水员来到遗迹现场。为首的专家名叫拉吉,他看到遗迹中的中国风格建筑和瓷器碎片时,眼里满是惊叹:“这些遗迹和我们文献里记载的‘中国村’完全吻合!我们的古籍里说,永乐年间有一批中国船员在古里国港口定居,还教会了当地居民种植水稻和烧制陶瓷,没想到今天真的找到了实物证据!”

  拉吉递给程远一份用梵文书写的古里国历史文献复印件,上面记载着:“永乐八年冬,有中国大船触礁,船员登岸,建屋掘井,与我民交好,授以农耕之术,传以烧瓷之法。”这段记载与马船日志、船员居住遗址的发现相互印证,完整还原了当年船员们在古里国的生活轨迹。

  接下来的一周,中国和印度的考古队员一起对居住遗址进行了系统性发掘。在遗址的东侧,他们清理出了一片稻田遗迹,土壤里还残留着明代水稻的花粉;西侧则发现了一座简易的陶瓷窑,窑里散落着几件未烧制完成的瓷器,风格介于明代官窑和古里国本地陶瓷之间;在遗址的中心区域,还找到了几座墓葬,墓葬的形制是中国传统的土坑墓,墓中出土了几枚明代的铜钱和一件残破的船员军装。

  林珊将出土的麻纸文书带回“探海号”的实验室,用特殊的药水对字迹进行修复。经过几天的努力,大部分文书内容得以还原——其中一份是船员们写给家人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对故乡的思念;另一份是船员们与古里国国王签订的友好协议,协议中提到古里国国王允许船员们在港口定居,并为他们提供粮食和淡水;还有一份是船员们记录的当地地理环境和物产,详细记载了古里国的气候、土壤、农作物和贸易商品,为研究明代古里国的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这些文书太珍贵了!”林珊拿着修复好的家书,激动地对程远和郑海峰说,“你看这封家书里写的‘吾等在此安好,已学会当地语言,待船队来接,必归乡与汝团聚’,字里行间都是船员们的坚守和期待。可惜我们不知道他们最后有没有等到船队,有没有回到故乡。”

  郑海峰则和印度考古专家一起,对陶瓷窑出土的瓷器进行了研究。“这些瓷器既有明代官窑的青花工艺,又融入了古里国本地的彩绘风格,”郑海峰拿着一件瓷片说,“说明船员们不仅把中国的烧瓷技术传给了当地人,还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元素,这就是文化交流的最好证明!”

  程远站在甲板上,看着远处的古里国港口,手里拿着那份船员与古里国国王签订的友好协议。协议上的朱红印章虽然已经褪色,但依旧能看出“大明水师”和“古里国王”的字样。“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不仅是航海探索,更是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程远轻声说,“这些船员们虽然没能回到故乡,却在古里国留下了友谊的种子,这份跨越六百年的友谊,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古里国的发掘工作结束那天,中国和印度的考古队员在居住遗址旁举行了一场简单的纪念仪式。他们在遗址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用中文和梵文写着“中国郑和船队船员居住遗址——中印友谊的见证”。程远、林珊、郑海峰和拉吉一起为石碑揭幕,海风拂过石碑,仿佛在诉说着六百年前那段跨越国界的友谊。

  “希望这块石碑能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拉吉握着程远的手说,“也希望我们两国的考古合作能一直延续下去,一起发掘更多的历史秘密,传承更多的友好故事。”

  程远点点头,眼里满是感动:“我们一定会的。未来,我们还可以一起开展‘郑和航线联合考古项目’,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发掘更多的遗址,让这段辉煌的历史,成为连接两国友谊的纽带。”

  离开古里国那天,印度考古专家送给程远一件特殊的礼物——一件用当地黏土和中国青花工艺烧制的瓷盘,瓷盘上画着“中国船员与古里国居民一起耕种”的图案。“这是我们用遗址出土的陶瓷窑和中国青花技术烧制的,”拉吉说,“希望你能收下,作为我们两国考古合作的纪念。”

  程远接过瓷盘,紧紧握在手里,心里满是感激。“谢谢你,”他说,“我会永远珍藏这件礼物,它不仅是考古合作的纪念,更是中印友谊的见证。”

  “探海号”缓缓驶离古里国港口,程远站在船首,看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心里满是不舍,却也满是收获。这次古里国之行,不仅找到了船员居住遗址,还原了船员们的生活轨迹,还与印度考古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后续的联合考古奠定了基础。

  航行途中,程远收到了陈馆长的邮件,邮件里说“郑和船队五种船型特展”在联合国总部的展出申请已经通过,预计下个月开展,还邀请他作为中国考古代表,在开展仪式上发表演讲。“你们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历史空白,更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陈馆长在邮件里写道,“期待你们带着在古里国的新发现,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向世界讲述郑和下西洋的传奇故事,讲述中印友谊的历史渊源。”

  程远将邮件内容读给队员们听,甲板上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林珊笑着说:“没想到我们的考古发现还能登上联合国的舞台!到时候我们一定要把古里国的船员居住遗址照片、出土的文书和瓷盘都带去,让全世界都看到这段跨越国界的历史友谊。”

  郑海峰也兴奋地说:“我已经开始准备演讲资料了!我要把我们从‘安济号’到古里国遗址的发掘经历都写进去,让更多人知道考古工作的意义,知道中国古代航海文明的辉煌。”

  程远看着众人充满期待的眼神,心里也燃起了新的斗志。他知道,联合国特展不仅是对他们考古工作的认可,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海洋文明、传播和平友好理念的机会。而他们,会抓住这个机会,让更多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了解中国自古以来的和平外交传统。

  航行到第十天,“探海号”终于回到了泉州港。岸边依旧聚集着许多等待的人——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有新闻媒体的记者,还有自发前来的市民。当程远、林珊和郑海峰带着在古里国出土的文书、陶瓷碎片和那件中印合作烧制的瓷盘走下船时,岸边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陈馆长走上前,紧紧握住程远的手:“你们又创造了奇迹!古里国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还为国际考古合作树立了典范。联合国特展有了这些新发现,一定会更加精彩!”

  程远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队员一起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印考古专家友好合作的成果。我们只是历史的发掘者和传播者,真正伟大的,是六百年前那些勇敢的船员,是他们用智慧和友谊,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历史遗产。”

  接下来的一个月,程远、林珊和郑海峰忙着整理古里国的考古资料,准备联合国特展的展品和演讲内容。他们将船员居住遗址的照片、出土的文书复印件、中印合作烧制的瓷盘,还有之前发现的五种船型文物一起,精心布置成了“郑和下西洋——和平与交流的航海传奇”主题展区,希望通过这些文物,向世界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宗旨和文化交流成果。

  联合国特展开展那天,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展厅里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官、考古专家、历史学家和市民,纷纷驻足在展品前,听着程远的讲解,感受着六百年前那段伟大的航海传奇。

  “这是我们在古里国发现的船员居住遗址照片,”程远指着展柜里的照片说,“从这些遗迹可以看出,当年的中国船员不仅在这里定居,还教会了当地居民种植水稻和烧制陶瓷,他们用和平的方式,与古里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宗旨——不是征服,不是掠夺,而是和平交流、互利共赢。”

  一位来自印度的外交官听完讲解,激动地说:“没想到中印两国的友谊早在六百年前就已经如此深厚!这些考古发现,为我们两国今天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历史基础,太有意义了!”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则说:“以前我只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今天看完这个特展,才知道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近百年,而且规模更大、目的更和平。这段历史应该被更多人知道,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宝贵财富。”

  特展开展的三个月里,每天都有无数人前来参观。程远、林珊和郑海峰轮流在展厅里讲解,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讲述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讲述考古工作的意义。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让和平交流的理念,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下去。

  特展结束那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程远、林珊和郑海峰颁发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奖”,以表彰他们在郑和下西洋遗址发掘和国际考古合作方面做出的贡献。领奖台上,程远拿着奖杯,心里满是感慨:“这个奖杯不属于我们个人,属于所有为郑和下西洋历史研究做出贡献的人,属于所有热爱和平、热爱文化交流的人。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发掘更多的历史遗址,传播更多的和平理念,让郑和下西洋的航海传奇,永远闪耀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

  从联合国总部回到中国后,程远、林珊和郑海峰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很快又投入到了新的考古计划中——根据在古里国发现的文书记载,郑和船队在返航时,曾在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岛附近留下过一座“郑和庙”,用于纪念在航海中牺牲的船员。他们计划前往苏门答腊岛,寻找这座“郑和庙”的遗址,进一步丰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

  出发那天,“探海号”再次起航,朝着苏门答腊岛的方向前进。程远站在船首,手里拿着联合国颁发的奖杯,目光望向远方的海平面。海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海水的咸腥味,仿佛在召唤着新的冒险。

  林珊走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份苏门答腊岛的历史文献:“根据文献记载,‘郑和庙’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船员的名字和牺牲的原因。我们这次一定要找到它,让那些为航海事业牺牲的船员,被更多人记住。”

  郑海峰也走过来,手里拿着望远镜,眺望着远方:“我已经联系了印度尼西亚的考古专家,他们会在苏门答腊岛接应我们,还帮我们准备了当地的地图和历史资料。这次我们一定能找到‘郑和庙’!”

  程远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苏门答腊岛的探索之旅,又将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惊喜的旅程。但他相信,只要他们三人一起,只要所有队员一起,只要各国考古专家一起,就没有发掘不了的历史遗址,就没有传播不了的历史故事。

  “探海号”在海面上缓缓航行,朝着苏门答腊岛的方向前进。程远、林珊和郑海峰站在船首,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里满是期待。他们知道,新的冒险即将开始,新的历史秘密即将被揭开,而他们的考古之路,也将在这片辽阔的大海上,继续书写新的传奇——一段关于历史、关于友谊、关于和平的传奇,一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