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号”驶入闽江口海域时,恰逢一场秋雨。细密的雨丝落在甲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将远处的五虎礁笼在一层薄雾里。程远站在观测台旁,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复印件——那是《海国闻见录》中陈伦炯手绘的闽江口海道图,图上用朱笔圈出的五虎礁,正与眼前的景致慢慢重叠。东礁如卧虎昂首,西礁似猛虎伏岸,连礁石上被海浪冲刷出的纹路,都与古图里的标注分毫不差。
“程队,声呐扫到水下异常信号了!”郑海峰的声音从主控舱传来,带着雨雾里特有的清亮。他抱着声呐仪跑上甲板,军绿色冲锋衣的肩头已经被雨水打湿,却丝毫没影响脸上的兴奋,“北纬26°05′,东经119°40′,水下二十二米处,有艘木质沉船的轮廓!长约十二丈,宽三丈有余,货舱区的反射信号特别强,像是堆了大量货物——跟《海国闻见录》里‘康熙三十八年,漳商船载茶丝赴吕宋,沉于五虎礁西’的记载对得上!”
程远立刻跟着郑海峰钻进主控舱。屏幕上,深蓝色的海水中,一道深色阴影静静卧在泥沙里,货舱位置的光点密集得像夏夜的星子。他指着屏幕边缘一处模糊的信号点:“这里是什么?像是人工堆砌的东西,会不会是陈伦炯说的‘礁标’?”
林新宇早已操控“蜂鸟三号”无人机升空。雨雾中,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穿透水汽,传回的画面里,沉船西侧的礁石旁,果然有一堆规整的石块,呈“品”字形排列,石块表面还能看到人工凿刻的痕迹。“程队!是礁标!”林新宇放大画面,手指在屏幕上圈出石块的轮廓,“跟《海国闻见录》里‘于西礁旁积石为标,昼见石,夜见灯’的记载完全一致!这肯定是陈伦炯当年为了指引商船特意堆的!”
林珊这时正蹲在检测台旁,调试着便携式水质检测仪。雨水顺着遮阳棚的边缘滴下来,落在她浅紫色的防晒服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她抬头看向郑海峰,手里举着检测报告:“海水盐度18‰,能见度五米,水温18c,符合潜水条件。不过雨天地滑,下潜时要注意礁石上的青苔,别像上次在诏安湾那样摔着。”
郑海峰摸了摸后脑勺,想起上次在诏安湾潜水时,脚滑撞在礁石上的糗事,耳尖悄悄泛红:“放心吧林工,这次我带了防滑靴,肯定不会再摔跤。”说着,他转身去整理潜水装备,却没注意到林珊从抽屉里拿出一管防滑药膏,悄悄塞进了他的潜水服口袋。
半小时后,郑海峰带着两名潜水员跳入水中。雨丝落在海面,激起的涟漪干扰着水下视线,他只能依靠探照灯和水下机器人的指引,慢慢靠近沉船。探照灯的光柱穿透海水,照亮了覆盖在船身上的泥沙,那些凝结了三百多年的泥沙下,隐约能看到楠木船板的纹理。
“程队,船舷上有字!”郑海峰的声音通过水下通讯器传来,带着轻微的电流声,“是‘漳商陈记’四个阴刻字,旁边还有‘康熙三十八年’的年号款!字刻得很深,应该是造船时就凿上去的!”
程远握着通讯器,叮嘱道:“先别清理货舱,先采集船板样本和礁标的石块样本,让林珊做碳十四测年。另外注意找陈伦炯记载的‘航海匣’,书里说他会在商船的船长舱放一个木匣,里面装着海图和日志——那东西比茶叶丝绸还重要。”
“收到!”郑海峰应了一声,从腰间取下取样铲,小心翼翼地从船舷上刮下一小块船板残片。楠木的香气在海水中散开,带着淡淡的木质清香。就在他准备去采集礁标样本时,探照灯的光柱突然扫到船长舱的位置——那里有一个半露在泥沙外的木匣,匣身刻着简单的云纹,铜锁已经生锈,却仍牢牢锁着。
“程队!找到航海匣了!”郑海峰的声音里满是激动,“就在船长舱的角落,被一块船板压着,我现在就把它挖出来!”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拨开木匣周围的泥沙,指尖触到匣身时,能清晰地感受到木材的纹理——那是上好的樟木,经过三百年海水浸泡,却仍没有腐烂。
一个小时后,郑海峰带着航海匣和样本浮出水面。他抱着木匣爬上甲板,雨水顺着潜水服的头盔往下滴,却丝毫没影响他的动作。林珊立刻递过一块干毛巾,又把提前温好的姜茶递到他手里:“先喝点姜茶暖暖身子,别着凉了。航海匣先放恒温箱里,等雨停了再打开,免得里面的纸张受潮。”
郑海峰接过姜茶,一口喝下去,暖意从喉咙传到心里。他看着林珊小心翼翼地将航海匣放进恒温箱,嘴角不自觉地露出微笑——自从诏安湾那次并肩对抗盗墓团伙后,两人之间的默契似乎又多了几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思。
雨停时已是傍晚。夕阳透过云层,在海面上洒下一片金红。考古队全员聚集在甲板上,围着那个樟木航海匣。程远戴上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用工具撬开生锈的铜锁,匣盖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樟木香气扑面而来——里面铺着一层深蓝色的丝绸,丝绸下面,放着一卷手绘海图和一本线装日志,还有一枚铜制的“陈”字印章。
“是陈伦炯的印章!”程远拿起印章,指尖拂过上面的纹路,“跟福建省档案馆藏的陈伦炯手迹印章一模一样!这肯定是他亲手封存的航海匣!”
林珊小心地展开海图。那是用绢布绘制的闽江口至吕宋的航线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每一段针路:“五虎礁至黄岐半岛,用艮坤针,行二更”“黄岐半岛至东沙群岛,用寅申针,行五更”,旁边还画着每一处礁石的形状,甚至标注了涨潮落潮的时间。海图的角落,还写着一行小字:“此图赠漳商陈氏,愿其顺风顺水,平安归航”——正是陈伦炯的笔迹。
“这海图比《海国闻见录》里的记载还详细!”林新宇凑过来,眼睛瞪得溜圆,“你看这里,连东沙群岛附近的暗礁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还有‘夏至后,此海域多东南风,宜昼行’的批注,太珍贵了!”
接着,林珊翻开那本线装日志。封面是暗红色的布面,上面用毛笔写着“漳商陈记航海日志 康熙三十八年”,字迹工整有力。第一页详细记录了这次贸易的货物清单:“武夷岩茶两百箱,每箱二十斤;漳州漳绒一百匹,其中大红二十匹、宝蓝三十匹、月白五十匹;德化白瓷五十箱,多为碗盘……”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连茶叶的产地、丝绸的花色都没落下。
日志的中间几页,还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一封家书:“吾妻见字如面,今携茶丝赴吕宋,预计半年归。家中若有急事,可托同乡船商捎信。小儿近日是否还哭闹着要糖?切记别让他多吃,伤牙。”字迹比记账时温柔了许多,像是写的时候心里满是牵挂。
最让人动容的是最后几页。日志的字迹突然变得潦草,像是写的时候很匆忙:“康熙三十八年七月十二日,过五虎礁,遇暴风。船身触礁,货舱进水。吾等尽力抢救,然海水汹涌,恐难回天。此日志若能被后人发现,望告知吾妻,吾已尽力,未能归乡,实属遗憾。家中诸事,劳她多费心,小儿若长大,望其勿再出海,平安便好。”
程远看着这些文字,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在诏安湾看到的吴显宗日志,同样是航海人,同样是对家的牵挂,只是最终都没能实现归乡的愿望。“这些日志,比任何文物都珍贵,”程远轻声说,“它们记录的不是冰冷的货物,是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的牵挂和遗憾。”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开始清理沉船的货舱。郑海峰带着队员潜入水中,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个木箱。第一个木箱打开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装满了武夷岩茶,茶叶虽然已经发黑,却仍能闻到淡淡的茶香。林珊立刻采集了茶叶样本,带回检测台进行分析。
“程队!茶叶样本分析结果出来了!”林珊拿着检测报告跑过来,脸上满是兴奋,“这些武夷岩茶是正岩茶,产自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附近的茶园!茶叶里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都很高,保存得比预想中好——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武夷岩茶实物样本!”
紧接着,队员们又清理出一批漳州漳绒。那些丝绸虽然已经褪色,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大红色的漳绒上绣着缠枝莲纹,宝蓝色的漳绒上绣着云纹,月白色的漳绒则绣着梅花,针脚细密,色彩虽淡却依旧典雅。林新宇拿着一块漳绒,对着阳光看:“这漳绒的工艺太精湛了!你看这绒面,密度多高,跟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漳绒一模一样!”
最让人惊喜的是一批德化白瓷。那些瓷器大多是碗盘,也有少量的花瓶和茶壶。碗盘的外壁大多刻着缠枝莲纹,内壁则刻着“福”“寿”等字样,花瓶上则刻着山水图案,线条流畅,意境悠远。郑海峰拿起一个白瓷碗,仔细看了看:“这白瓷的釉色跟诏安湾发现的不一样,更白更透,像是德化窑晚期的作品——说不定能填补德化窑发展史的空白。”
就在考古队忙着清理货舱时,林新宇突然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在沉船的桅杆旁,有一个铜制的灯座,灯座上还残留着少量灯油。“程队!这里有个灯座!”林新宇的声音带着疑惑,“跟《海国闻见录》里说的‘夜见灯’会不会有关系?”
程远立刻让郑海峰潜下去查看。郑海峰带着灯座浮出水面,林珊接过灯座,仔细观察起来。灯座呈圆形,直径约十厘米,中间有一个凹槽,用来放灯芯,凹槽周围刻着“陈记”两个字。“这应该就是陈伦炯说的‘夜见灯’的灯座!”林珊兴奋地说,“晚上在灯座里点上灯,远处的商船就能看到灯光,避开暗礁——这可是清代早期的海上航标灯实物!”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考古队又在沉船的船员舱发现了一些船员的遗物:一枚铜制的烟袋锅、一把生锈的小刀、一个刻着“李”字的木勺、一块残破的布料……每一件遗物,都像是在诉说着当年船员们的生活。郑海峰拿着那枚烟袋锅,感慨道:“这些船员当年在船上,应该就是靠抽烟、聊天打发时间吧?他们肯定也像我们一样,盼着早点完成航行,回家跟家人团聚。”
这天傍晚,程远正在整理考古资料,林新宇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纸:“程队!我查到陈伦炯的后人了!住在福州鼓楼区,叫陈景明,是个退休的历史老师,专门研究清代航海史!”
程远立刻让林新宇联系陈景明。电话接通时,听筒里传来一位温和的声音:“您好,请问是哪位?”林新宇握着电话,语气里带着激动:“陈老师您好,我们是‘探海号’考古队,在闽江口发现了一艘清代康熙年间的‘陈记’商船,船上找到了您的先祖陈伦炯封存的航海匣,想邀请您来船上看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接着传来陈景明激动的声音:“真的吗?太好了!我研究先祖的航海事迹几十年了,一直没找到实物证据,没想到今天能等到这个消息!我明天一早就过去!”
第二天一早,陈景明就带着儿子陈嘉伟赶到了码头。陈景明今年六十四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身上穿的深蓝色中山装整洁得体。一踏上甲板,他的目光就紧紧锁在那个樟木航海匣上,脚步有些急切地走过去,双手轻轻抚摸着匣身,像是在触摸一件稀世珍宝。
“这就是先祖封存的航海匣?”陈景明的声音有些颤抖,眼里满是期待。程远点点头,小心地打开航海匣,将里面的海图和日志递到他手里。
陈景明接过海图,仔细看了起来,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针路标注:“是先祖的笔迹!你看这‘五虎礁’三个字的写法,跟家里传下来的《海国闻见录》手稿一模一样!先祖当年为了绘制海图,亲自驾船走遍了东南沿海,吃了不少苦,没想到今天能看到他亲手绘制的航线图!”
接着,他又翻开日志,当看到最后几页的内容时,眼眶渐渐红了:“这些船员太不容易了,明明知道出海危险,却还是为了家人、为了生计扬帆远航。先祖在《海国闻见录》里说‘漳泉商船,每岁赴南洋者,十去七八’,以前我还不理解,现在看到这些日志,才真正明白他们的无奈和勇敢。”
陈嘉伟今年三十岁,是福州大学历史系的讲师,专门研究清代贸易史。他蹲在一旁,看着那些武夷岩茶样本,眼里满是震撼:“这些茶叶太珍贵了!我们之前研究清代武夷岩茶贸易,只能靠文献记载,现在有了实物样本,就能更准确地还原当年的贸易路线和规模——这对研究清代海上丝绸之路太重要了!”
程远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触动。他对陈景明说:“陈老师,我们打算在闽江口沉船遗址旁立一座纪念碑,用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楠木船板做碑身,把陈伦炯的航海事迹、这艘船的故事,还有那些船员的牵挂都刻在上面。等文物修复完成,我们会在福建博物院办一场特展,专门展出这次打捞的文物,想请您做特邀讲解员,给大家讲讲陈伦炯的航海故事,讲讲清代海上贸易的历史。”
陈景明连连点头,眼里闪着泪光:“好!好!我一定来!能替先祖把航海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我的荣幸,也是我们陈家的荣幸。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清代的航海家们,为了探索航线、促进贸易,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牺牲。”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加快了发掘收尾工作。郑海峰带着队员在沉船的船尾发现了一个小木盒,里面装着十几枚清代康熙年间的铜钱,还有一块刻着“陈伦炯”三个字的玉佩。玉佩是和田玉做的,表面有轻微的磨损,显然是长期佩戴的物件。
“程队!这玉佩肯定是陈伦炯的!”郑海峰拿着玉佩跑过来,语气里满是激动,“跟家里传下来的玉佩样式一模一样,上面的刻字也完全一致!说不定是他送给这艘船的船长,保佑他们平安的!”
陈景明得知消息后,特意再次来到船上。当他看到那块玉佩时,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这是先祖的贴身玉佩!我小时候听爷爷说,先祖每次送商船出海,都会把自己的玉佩送给船长,说‘带着它,就像我陪着你们一样’。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看到它,先祖的心意,终于被我们找到了!”
离开闽江口的前一天,考古队在沉船遗址旁立起了纪念碑。碑身用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楠木船板制成,经过特殊的防腐处理,能抵御海水的侵蚀。正面刻着“清康熙三十八年 漳州商船‘陈记’船员遇难处”,字体刚劲有力;背面刻着陈伦炯海图里的针路记载、船员日志中的那句“未能归乡,实属遗憾”,还有那盏铜制航标灯的图案,代表着清代航海家的智慧和船员们的牵挂。
立碑当天,陈景明带着陈氏家族的五十多位后人来到现场。他们穿着整齐的传统服饰,手里捧着白色的菊花,在纪念碑前排成整齐的队伍。陈景明站在最前面,代表家族发言,他的声音虽然有些颤抖,却充满了力量:“先祖陈伦炯、‘陈记’船的各位船员,今天我们来接你们‘回家’了。三百多年了,你们在海底辛苦了。现在的闽江口,商船依旧往来如梭,武夷岩茶香飘四海,漳州漳绒远销海外,你们当年的心愿,我们都帮你们实现了。你们放心,我们会把你们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让大家永远记住,在这片海域上,曾经有一群为了探索、为了贸易、为了家人而勇敢远航的人。”
说完,陈景明和家人们将菊花轻轻放在纪念碑前,花瓣在海风中轻轻飘动,像是在回应着他们的思念。程远和考古队的队员们也站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海风裹挟着雨后的清新与海水的咸涩,卷起衣角,也卷起这段跨越三百年的记忆,将它轻轻镌刻在闽江口的浪潮里。
“探海号”驶离闽江口时,暮色已浓。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捧着陈伦炯的航海匣复印件,指尖抚过“愿其顺风顺水,平安归航”的字迹,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诏安湾的吴显宗,想起闽江口的“陈记”船员,这些被时光掩埋的航海人,都曾怀着对家的牵挂扬帆远航,却最终将生命留在了这片蓝色的海域。而他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些被遗忘的故事重见天日,让这些不朽的智慧得以传承。
郑海峰端着两杯热姜茶走过来,递了一杯给程远:“程队,喝杯茶暖暖身子。下一站咱们去哪儿?我查了《东西洋考》,里面记载万历年间有艘载着青花瓷的商船,在泉州湾的后渚港附近触礁沉没,说不定能找到明代晚期的外销瓷——那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
程远接过热姜茶,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传到心里。他抬头望向远处的海面,月光洒在海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像是无数盏航标灯在闪烁。“去泉州湾!”程远的语气坚定,“带着吴显宗的故事,带着陈伦炯的智慧,继续寻找下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这片海洋里,还有太多像他们一样的人,等着我们去打捞他们的故事。”
林新宇这时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东西洋考》,指着其中一页说:“程队,你看这里,《东西洋考》里说‘万历二十三年,漳商胡氏载景德镇青花瓷赴西洋,过泉州后渚港,遇礁沉’,还记载了船上有‘青花缠枝莲纹盘三百件,青花山水纹瓶五十件’,要是能找到这些瓷器,就能还原明代晚期青花瓷的外销情况!”
林珊整理完考古报告,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刚检测完的武夷岩茶样本:“这些茶叶样本我已经送到省农科院了,他们说能通过茶叶的成分还原当年的制茶工艺,说不定还能培育出复刻版的清代武夷岩茶。对了,泉州湾的海水盐度和水温跟闽江口差不多,潜水条件应该不错,我已经把潜水设备都检查好了,就等出发了。”
程远看着队员们充满期待的脸庞,嘴角不自觉地露出微笑。他知道,这场考古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故事要去打捞,但只要他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带着对海魂的敬仰,就一定能让更多被遗忘的过往重见天日。
“探海号”的船笛声在海面上响起,悠长而坚定,像是在向闽江口告别,也像是在向泉州湾发出邀约。船帆在月光下展开,像一双巨大的翅膀,载着满船的故事和期待,朝着泉州湾的方向驶去。甲板上,《渡海方程》《海国闻见录》《东西洋考》《海国广记》四本书被整齐地叠放在一起,海风轻轻吹过书页,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像是古代的航海家们在轻声交谈,又像是逝去的海魂在指引着方向。
程远站在观测台旁,望着远处渐渐模糊的闽江口,心里默念着:“陈伦炯、‘陈记’船的船员们,我们要走了。你们的故事,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智慧,我们会替你们传承。放心吧,这片海记得你们,我们也记得你们。”
海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带着雨后的清新与历史的厚重。他知道,无论未来他们驶向哪个海域,无论发掘出多少沉船和文物,他们都不会忘记初心——打捞被时光掩埋的故事,传承被岁月尘封的智慧,让每一个逝去的海魂,都能找到回家的路,让每一段不朽的历史,都能被永远铭记。
“探海号”在月光下继续航行,朝着泉州湾的方向,朝着下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扬帆而去。而那些藏在海底的故事,正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到来,等待着被打捞,被铭记,被传承。
第一章 泉州湾的青花瓷
“探海号”抵达泉州湾后渚港海域时,天刚蒙蒙亮。晨雾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海面,远处的泉州湾跨海大桥隐约可见,桥上的灯光还未熄灭,与海面上的波光交相辉映。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拿着《东西洋考》的复刻本,书页上“后渚港为泉州要港,万历年间,商船多于此停靠,补给后赴西洋”的记载,与眼前的景致慢慢重叠。
“程队,声呐扫到水下信号了!”郑海峰的声音打破了晨静,他抱着声呐仪跑上甲板,脸上满是兴奋,“北纬24°56′,东经118°40′,水下十八米处,有艘木质沉船的轮廓!长约十三丈,宽三丈二尺,货舱区的反射信号特别强,像是堆了大量瓷器——跟《东西洋考》里‘漳商胡氏载景德镇青花瓷赴西洋,沉于后渚港附近’的记载对得上!”
程远立刻跟着郑海峰走进主控舱。屏幕上,深蓝色的海水中,一道深色阴影卧在泥沙里,货舱位置的光点密集得像一片星空。他指着屏幕上一处凸起的信号点:“这里是什么?像是一块巨大的礁石,会不会是当年商船触礁的地方?”
林新宇操控着“蜂鸟三号”无人机升空,晨雾中,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穿透水汽,传回的画面里,沉船旁果然有一块巨大的礁石,礁石表面还能看到碰撞的痕迹。“程队!是礁石!”林新宇放大画面,手指在屏幕上圈出礁石的碰撞痕迹,“痕迹很新鲜,应该就是当年商船触礁留下的!礁石旁边还有一些散落的瓷器碎片,跟《东西洋考》里记载的青花瓷特征一致!”
林珊这时正蹲在检测台旁,调试着水下机器人的摄像头。她抬头看向郑海峰,手里拿着检测报告:“海水能见度七米,水温20c,水流速度较缓,非常适合潜水和文物打捞。我已经把水下机器人的摄像头校准好了,能清晰拍摄到水下的情况。”
郑海峰点点头,转身去整理潜水装备。他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戴上潜水面罩,在镜子前检查了一遍装备,确认无误后,对林珊笑了笑:“放心吧,这次肯定能找到青花瓷!”林珊看着他的背影,轻声说:“注意安全,我在上面等你回来。”
半小时后,郑海峰带着两名潜水员跳入水中。晨雾中的海水有些凉,他调整了一下呼吸,跟着水下机器人的指引,慢慢靠近沉船。探照灯的光柱穿透海水,照亮了覆盖在船身上的泥沙,泥沙下,隐约能看到青花瓷的碎片。
“程队,找到瓷器了!”郑海峰的声音通过水下通讯器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货舱里堆满了青花瓷,有盘、有碗、有瓶,上面的缠枝莲纹和山水纹特别清晰——跟《东西洋考》里记载的一模一样!”
程远握着通讯器,叮嘱道:“小心清理,别碰坏瓷器。先采集几片完整的瓷器样本,让林珊进行检测,确认瓷器的年代和产地。另外注意寻找船员的遗物,比如航海日志、印章之类的,这些东西对研究当年的航海贸易很重要。”
“收到!”郑海峰应了一声,从腰间取下特制的铲子,小心翼翼地拨开瓷器周围的泥沙。他拿起一个完整的青花缠枝莲纹盘,盘子的釉色洁白,青花发色浓艳,缠枝莲纹的线条流畅,工艺精湛。他将盘子放进防水箱里,又采集了几片不同器型的瓷器样本,准备带回船上让林珊检测。
一个小时后,郑海峰带着瓷器样本浮出水面。他抱着防水箱爬上甲板,林珊立刻迎了上去,接过防水箱,小心翼翼地将瓷器样本放在检测台上。她戴上无菌手套,拿起一个青花缠枝莲纹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盘子的釉色、青花发色和纹饰:“这是典型的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官窑青花瓷!你看这青花发色,浓艳明快,是万历年间特有的‘回青料’发色;还有这缠枝莲纹,线条流畅,布局饱满,跟景德镇官窑遗址出土的万历青花瓷完全一致!”
林珊将瓷器样本放进x射线荧光光谱仪里,仪器屏幕上很快跳出了检测结果:“瓷器胎土成分与景德镇官窑万历年间瓷器胎土成分一致,釉料中含有回青料的特征元素——这百分百是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青花瓷!”
程远看着检测结果,心里满是激动:“太好了!这些青花瓷是明代晚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能还原当年景德镇青花瓷的外销情况,对研究明代晚期的贸易史和陶瓷史都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开始大规模清理沉船的货舱。郑海峰带着队员潜入水中,小心翼翼地将青花瓷从泥沙中取出,放进防水箱里。每一个防水箱都垫着软布,防止瓷器在运输过程中受损。随着清理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花瓷被打捞上来,有青花缠枝莲纹盘、青花山水纹瓶、青花人物纹碗、青花花卉纹罐等,器型丰富,纹饰精美。
林新宇在清理船员舱时,发现了一个木质的航海箱。他小心翼翼地将航海箱打开,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航海日志、一枚铜制的“胡”字印章和几枚明代万历年间的铜钱。“程队!找到航海日志和印章了!”林新宇的声音带着兴奋,“印章上刻着‘胡’字,应该就是《东西洋考》里记载的漳商胡氏!”
程远立刻接过航海日志,小心地翻开。日志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上面用毛笔写着“漳商胡氏航海日志 万历二十三年”,字迹工整有力。第一页详细记录了这次贸易的货物清单:“景德镇青花瓷三百五十箱,其中缠枝莲纹盘两百件、山水纹瓶五十件、人物纹碗五十件、花卉纹罐五十件;漳州棉布两百匹;武夷岩茶五十箱……”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连货物的数量、规格和价格都没落下。
日志的中间几页,还夹着一张商船的路线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从漳州到泉州,再到西洋的航线,每一段航线都写着“某针行几更”,跟《渡海方程》和《东西洋考》里的针路记载一致。路线图的旁边,还写着一些补给港口的名称和补给物资的种类,比如“泉州后渚港,补给淡水、粮食”“广州港,补给茶叶、丝绸”等。
日志的最后几页,记录了商船触礁的经过:“万历二十三年六月十八日,船抵后渚港附近,准备补给。忽遇暴风,船身失控,撞向礁石,货舱进水。船员尽力抢救,然海水汹涌,船渐下沉。吾等将航海日志、印章和路线图放入航海箱,望后人能发现,告知吾家,吾已尽力,未能归乡,实属遗憾。”
程远看着这些文字,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诏安湾的吴显宗和闽江口的“陈记”船员,这些航海人都曾怀着对家的牵挂和对未来的期盼扬帆远航,却最终因为意外将生命留在了海上。他们的故事,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最动人的篇章。
林珊在整理船员遗物时,发现了一块残破的布料。她将布料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布料的材质是漳州棉布,上面还绣着简单的花卉图案。“这是漳州棉布!”林珊的声音带着兴奋,“跟《东西洋考》里记载的‘漳州棉布远销西洋’一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漳州棉布实物样本,能还原明代晚期漳州棉布的工艺和外销情况!”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考古队还在沉船的货舱里发现了一些其他的文物,比如漳州漳绒、武夷岩茶、德化白瓷、铜器、铁器等。这些文物种类丰富,涵盖了陶瓷、纺织、茶叶、金属等多个领域,全面反映了明代晚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
这天下午,程远正在整理考古资料,林新宇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纸:“程队!我查到漳商胡氏的后人了!住在漳州芗城区,叫胡志强,是个退休的教师,专门研究家族的航海历史!”
程远立刻让林新宇联系胡志强。电话接通时,听筒里传来一位温和的声音:“您好,请问是哪位?”林新宇握着电话,语气里带着激动:“胡老师您好,我们是‘探海号’考古队,在泉州湾后渚港附近发现了一艘明代万历年间的‘胡记’商船,船上找到了您的先祖胡氏留下的航海日志、印章和大量青花瓷,想邀请您来船上看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接着传来胡志强激动的声音:“真的吗?太好了!我研究先祖的航海事迹几十年了,一直没找到实物证据,没想到今天能等到这个消息!我明天一早就过去!”
第二天一早,胡志强带着儿子胡文博赶到了码头。胡志强今年六十二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身上穿的灰色中山装整洁得体。一踏上甲板,他的目光就紧紧锁在那个木质航海箱上,脚步有些急切地走过去,双手轻轻抚摸着航海箱,像是在触摸一件稀世珍宝。
“这就是先祖的航海箱?”胡志强的声音有些颤抖,眼里满是期待。程远点点头,小心地打开航海箱,将里面的航海日志、印章和路线图递到他手里。
胡志强接过航海日志,仔细看了起来,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是先祖的笔迹!你看这‘胡’字的写法,跟家里传下来的《胡氏族谱》里先祖的手迹一模一样!先祖当年为了家族的生计,冒着生命危险出海贸易,没想到今天能看到他留下的航海日志和印章!”
胡文博今年三十岁,是厦门大学历史系的博士,专门研究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他蹲在一旁,看着那些青花瓷样本,眼里满是震撼:“这些青花瓷太珍贵了!是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官窑的精品,对研究明代晚期青花瓷的外销路线和贸易规模有重要意义!我们之前研究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只能靠文献记载,现在有了这些实物证据,就能更准确地还原当年的贸易盛况!”
程远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触动。他对胡志强说:“胡老师,我们打算在泉州湾沉船遗址旁立一座纪念碑,用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楠木船板做碑身,把胡氏的航海事迹、这艘船的故事,还有这些青花瓷的历史价值都刻在上面。等文物修复完成,我们会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办一场特展,专门展出这次打捞的文物,想请您做特邀讲解员,给大家讲讲胡氏的航海故事,讲讲明代晚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胡志强连连点头,眼里闪着泪光:“好!好!我一定来!能替先祖把航海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我的荣幸,也是我们胡家的荣幸。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明代的航海家们,为了促进贸易、传播文化,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牺牲。”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加快了发掘收尾工作。郑海峰带着队员在沉船的船尾发现了一个小木盒,里面装着十几枚明代万历年间的铜钱,还有一块刻着“胡氏”二字的玉佩。玉佩是和田玉做的,表面有轻微的磨损,显然是长期佩戴的物件。
“程队!这玉佩肯定是胡氏的!”郑海峰拿着玉佩跑过来,语气里满是激动,“跟家里传下来的玉佩样式一模一样,上面的刻字也完全一致!说不定是胡氏的传家宝,他带着玉佩出海,希望能保佑自己平安归乡!”
胡志强得知消息后,特意再次来到船上。当他看到那块玉佩时,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这是我们胡家的传家宝!我小时候听爷爷说,先祖出海前,曾祖母将这块玉佩交给了他,说‘带着它,就像我陪着你一样,一定要平安回来’。没想到先祖没能回来,玉佩却留了下来,今天能在这里看到它,我终于能告慰先祖和曾祖母的在天之灵了!”
离开泉州湾的前一天,考古队在沉船遗址旁立起了纪念碑。碑身用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楠木船板制成,经过特殊的防腐处理,能抵御海水的侵蚀。正面刻着“明万历二十三年 漳州商船‘胡记’船员遇难处”,字体刚劲有力;背面刻着胡氏航海日志中的航线图、《东西洋考》里的贸易记载,还有那枚“胡”字印章的图案,代表着胡氏的航海精神和明代晚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立碑当天,胡志强带着胡氏家族的四十多位后人来到现场。他们穿着整齐的传统服饰,手里捧着白色的菊花,在纪念碑前排成整齐的队伍。胡志强站在最前面,代表家族发言,他的声音虽然有些颤抖,却充满了力量:“先祖胡氏、‘胡记’船的各位船员,今天我们来接你们‘回家’了。四百多年了,你们在海底辛苦了。现在的泉州湾,商船依旧往来如梭,景德镇的青花瓷远销海外,漳州的棉布和武夷岩茶也享誉世界,你们当年的心愿,我们都帮你们实现了。你们放心,我们会把你们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让大家永远记住,在这片海域上,曾经有一群为了贸易、为了文化、为了家人而勇敢远航的人。”
说完,胡志强和家人们将菊花轻轻放在纪念碑前,花瓣在海风中打着旋儿落下,像是在回应着跨越四百年的思念。程远和考古队的队员们站在一旁,深深鞠躬,晨雾尚未散尽,将每个人的身影都晕成了柔和的轮廓。海风带着泉州湾特有的咸湿,掠过脸颊时,仿佛能听见当年商船触礁时的海浪声,也能听见船员们对家人的轻声念叨。
“探海号”驶离泉州湾时,已是正午。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甲板上,将那些刚整理好的青花瓷样本照得格外明亮。程远站在观测台旁,手里捧着胡氏的航海日志复印件,指尖停在“未能归乡,实属遗憾”那行字上,心里满是感慨。从诏安湾的吴显宗,到闽江口的“陈记”船员,再到泉州湾的胡氏,这些被时光掩埋的航海人,都带着对家的牵挂葬身海底,而他们的故事,终于在今天被一一打捞,得以重见天日。
“程队,喝口水吧。”林珊端着一杯温水走过来,递到程远手里,“下一站咱们去哪儿?我查了《海国广记》,里面记载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曾有一艘补给船在福州长乐太平港附近沉没,船上可能载着当年的航海仪器和丝绸——要是能找到,说不定能填补郑和下西洋的实物证据空白!”
程远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他抬头看向远处的海面,阳光洒在海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像撒了一把碎金。“去长乐太平港!”他的语气坚定,“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要是能找到当年的补给船,不仅能还原当时的航海技术,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中国古代航海家的智慧和勇气。”
郑海峰这时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地图——那是他从图书馆复印的《郑和航海图》,上面用朱笔标注着太平港的位置。“程队,你看这里,”他指着地图上的一处港湾,“《海国广记》里说‘太平港为郑和船队补给之所,永乐十三年,一补给船载丝帛、粮米,遇风暴沉于港南’,咱们到了之后,先声呐扫描港南区域,肯定能有发现!”
林新宇抱着无人机的收纳箱,兴奋地说:“我已经把‘蜂鸟三号’的电池都充满了,还换了新的高清摄像头,到了太平港,保证能把海底的情况拍得清清楚楚!对了,我还查了资料,太平港附近有个郑和纪念馆,咱们到了之后,可以去那里看看,说不定能找到跟补给船相关的文献记载!”
程远看着队员们充满期待的脸庞,忍不住笑了。从诏安湾到闽江口,再到泉州湾,他们一路打捞,一路传承,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烁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考古的热爱。他拍了拍郑海峰的肩膀:“海峰,你去主控舱把太平港的航线标出来,顺便检查下潜水设备,太平港的海底可能有暗礁,别出岔子。”郑海峰应了一声,拿着地图快步走向主控舱,走之前还回头朝林珊笑了笑,眼神里藏着默契。
林珊低头整理着青花瓷样本,将每一件都小心地放进泡沫箱里,贴上标签:“明万历二十三年,景德镇官窑青花缠枝莲纹盘,泉州湾‘胡记’商船出土”。她的动作轻柔,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嘴里还轻声念叨着:“等回到实验室,我要好好检测下这些瓷器的成分,看看能不能还原当年的烧制工艺,说不定还能跟景德镇官窑遗址的瓷器做个对比,填补陶瓷史的空白。”
林新宇蹲在一旁,拿着《海国广记》翻看着,时不时用铅笔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程队,你看这段记载,”他指着书中的一段文字,“‘补给船载有罗盘、牵星板等航海仪器,还有织金纻丝、绫罗绸缎等丝帛’,要是能找到罗盘和牵星板,就能知道当年郑和船队是怎么导航的,这对研究古代航海技术太重要了!”
程远走过去,凑在林新宇身边看着《海国广记》,眼里满是期待:“牵星板是当年郑和船队用来观测星辰高度的仪器,现在只有文献记载,还没有实物发现,要是能在太平港找到,绝对是重大发现!还有织金纻丝,是明代宫廷专用的丝织品,要是能保存下来,说不定还能看到当年的纹样,还原明代的丝织工艺。”
“探海号”在海面上平稳航行,甲板上的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却又充满了期待。林珊在检测台旁调试着x射线荧光光谱仪,准备到了太平港后,第一时间对可能发现的文物进行检测;郑海峰在主控舱里反复核对航线,确保“探海号”能准确抵达太平港;林新宇则在整理无人机的拍摄计划,规划着到了之后的探测路线。
傍晚时分,“探海号”终于抵达福州长乐太平港海域。夕阳将海面染成了金红色,远处的太平港码头隐约可见,码头上的灯塔还亮着,像是在指引着他们的方向。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拿着《郑和航海图》,看着图上“太平港”三个字,与眼前的港湾慢慢重叠,心里不由得涌起一股敬畏之情——这里曾是郑和船队扬帆起航的地方,也是无数航海人梦想开始的地方。
“程队,声呐开始扫描了!”郑海峰的声音从主控舱传来,带着一丝兴奋,“目前扫描到港南区域水下二十五米处,有一个不规则的阴影,像是沉船的轮廓!等下扫描完,咱们就能确定是不是当年的补给船了!”
程远点点头,走到主控舱门口,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声呐信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屏幕上的阴影越来越清晰,长约十丈,宽三丈,货舱区的信号密集,像是堆了大量货物,与《海国广记》里“补给船载丝帛、粮米”的记载完全吻合。
“是沉船!”郑海峰激动地拍了下桌子,“从轮廓和信号来看,跟《海国广记》里记载的补给船一模一样!明天一早,咱们就下潜探测!”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考古队就开始准备下潜工作。郑海峰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在林珊的帮助下检查着装备。“这次太平港的海底可能有淤泥,下潜时要慢一点,别陷进去。”林珊帮他系好氧气软管,语气里满是担忧,“我已经把水下机器人的淤泥探测功能打开了,要是遇到厚淤泥,机器人会提醒你。”
郑海峰点点头,抬手拍了拍林珊的肩膀:“放心吧,我有经验,肯定没问题。等我上来,给你带块当年的丝绸样本!”说完,他转身跳入水中,溅起的水花在晨光中泛着晶莹的光。
水下的能见度不算高,郑海峰依靠探照灯和水下机器人的指引,慢慢靠近沉船。探照灯的光柱穿透海水,照亮了覆盖在船身上的淤泥,淤泥下,隐约能看到木质船板的纹理。他小心翼翼地拨开表面的淤泥,突然,一道金色的光芒闪过——是织金纻丝!
“程队!找到丝绸了!”郑海峰的声音通过水下通讯器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货舱里堆着大量的丝帛,有织金纻丝、绫罗绸缎,虽然有些已经腐朽,但还能看到上面的纹样!”
程远握着通讯器,叮嘱道:“小心采集样本,别破坏丝帛的完整性。另外注意找航海仪器,罗盘和牵星板可能在船长舱附近!”
“收到!”郑海峰应了一声,从腰间取下特制的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小块织金纻丝,放进防水样本袋里。接着,他朝着船长舱的方向游去,在船长舱的角落,他发现了一个铜制的罗盘——罗盘的盘面虽然已经生锈,但上面的刻度还能隐约看清,指针虽然不动了,却依旧保持着指向北方的姿态。
“程队!找到罗盘了!还有牵星板!”郑海峰的声音里满是激动,“牵星板是木质的,一共有十二块,大小不一,跟《郑和航海图》里记载的一模一样!”
一个小时后,郑海峰带着丝绸样本、罗盘和牵星板浮出水面。他爬上甲板,林珊立刻迎了上去,接过他手里的防水箱,小心翼翼地将里面的文物取出来,放在铺着软布的工作台上。
“这是织金纻丝!”林珊拿起那块丝绸样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着,“你看上面的金线,虽然已经氧化,但还能看出当年的光泽,纹样是缠枝莲纹,跟故宫博物院藏的永乐年间织金纻丝完全一致!”
程远拿起那个铜制罗盘,轻轻擦拭着盘面的锈迹,刻度慢慢显露出来——上面刻着“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还有“壬、丙、甲、庚”等八干四维,正是明代航海常用的罗盘样式。“这是郑和船队用的罗盘!”程远的声音有些颤抖,“有了这个罗盘和牵星板,就能还原当年郑和船队的导航技术,这对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太重要了!”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开始大规模清理沉船。郑海峰带着队员潜入水中,小心翼翼地将丝帛、粮米和航海仪器从淤泥中取出。虽然大部分粮米已经腐朽成泥,但仍有少量被密封在陶罐里的小米保存了下来,颗粒虽然干瘪,却还能看出当年的形状。
林新宇在清理船员舱时,发现了一个木质的航海匣,里面装着一本泛黄的航海日志和一枚铜制的“郑”字印章。“程队!找到航海日志了!”林新宇拿着日志跑过来,兴奋地说,“印章上刻着‘郑’字,应该是这艘补给船的船长,说不定是郑和船队的船员!”
程远接过日志,小心地翻开。日志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上面用毛笔写着“郑和船队补给船航海日志 永乐十三年”,字迹工整有力。第一页详细记录了这艘船的任务:“永乐十三年五月,奉郑和大人之命,载丝帛两百匹、粮米五百石、航海仪器若干,赴西洋补给船队,途径太平港,遇风暴,船沉。”
日志的中间几页,记录了船员们的日常生活:“每日辰时,船员轮流观测星辰,记录方位;午时,分发粮米,每人一升;酉时,检修罗盘和牵星板,确保次日航行无误。”字里行间,满是船员们对工作的严谨和对船队的忠诚。
最让人动容的是最后几页,日志的字迹变得潦草,像是写的时候很匆忙:“风暴骤起,船身摇晃不止,货舱进水。吾等尽力抢救丝帛和航海仪器,然海水汹涌,船渐下沉。吾将日志和印章放入航海匣,望后人能发现,告知郑和大人,吾等未能完成补给任务,实属遗憾。愿船队一路平安,早日归乡。”
程远看着这些文字,眼眶有些发热。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背后是无数像这样的船员,他们默默无闻,却用生命守护着船队的补给和安全,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永远铭记。
这天下午,程远正在整理考古资料,林新宇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纸:“程队!我查到郑和船队船员的后人了!住在福州长乐区,叫郑明辉,是个退休的航海工程师,家里还藏着当年船员留下的航海笔记!”
程远立刻让林新宇联系郑明辉。电话接通时,听筒里传来一位爽朗的声音:“您好,请问是哪位?”林新宇握着电话,语气里带着激动:“郑老师您好,我们是‘探海号’考古队,在长乐太平港附近发现了一艘永乐年间的郑和船队补给船,船上找到了当年的航海日志、罗盘和牵星板,想邀请您来船上看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接着传来郑明辉激动的声音:“真的吗?太好了!我爷爷当年就跟我说,咱们家祖上是郑和船队的船员,可惜一直没找到证据,没想到今天能等到这个消息!我马上就过去!”
一个小时后,郑明辉就赶到了码头。他今年五十八岁,身材高大,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精神矍铄。一踏上甲板,他的目光就紧紧锁在那个铜制罗盘上,脚步有些急切地走过去,双手轻轻抚摸着罗盘的盘面,像是在触摸一件稀世珍宝。
“这是郑和船队的罗盘!”郑明辉的声音有些颤抖,眼里满是激动,“我爷爷留下的航海笔记里,就画过这个样式的罗盘,说当年祖上就是用这个罗盘导航的!你看这个刻度,跟笔记里画的一模一样!”
接着,他又拿起那本航海日志,仔细看了起来,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是祖上的笔迹!”郑明辉的眼眶渐渐红了,“我爷爷说,祖上当年跟着郑和下西洋,负责补给船的导航,没想到最后却没能回来。今天看到这本日志,我终于能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了!”
郑明辉还带来了那本祖传的航海笔记,里面用毛笔记录了当年郑和船队的航海路线、导航方法和遇到的趣事。程远翻开笔记,里面画着详细的牵星板使用方法,还有观测星辰的记录,跟从补给船上找到的牵星板和罗盘完全吻合。“这本笔记太珍贵了!”程远激动地说,“能跟补给船的文物相互印证,还原当年郑和船队的航海情况!”
离开太平港的前一天,考古队在沉船遗址旁立起了纪念碑。碑身用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楠木船板制成,经过特殊的防腐处理,能抵御海水的侵蚀。正面刻着“明永乐十三年 郑和船队补给船船员遇难处”,字体刚劲有力;背面刻着《郑和航海图》里的太平港航线、航海日志中的“愿船队一路平安”,还有罗盘和牵星板的图案,代表着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智慧和船员们的忠诚。
立碑当天,郑明辉带着郑氏家族的三十多位后人来到现场。他们穿着整齐的传统服饰,手里捧着白色的菊花,在纪念碑前排成整齐的队伍。郑明辉站在最前面,代表家族发言,他的声音虽然有些颤抖,却充满了力量:“先祖、补给船的各位船员,今天我们来接你们‘回家’了。六百年了,你们在海底辛苦了。现在的中国,航海事业日新月异,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传遍了世界,你们当年的心愿,我们都帮你们实现了。你们放心,我们会把你们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让大家永远记住,在这片海域上,曾经有一群为了航海事业、为了国家荣誉而勇敢牺牲的人。”
说完,郑明辉和家人们将菊花放在纪念碑前,花瓣在海风中轻轻飘动,像是在向六百年前的船员们致敬。程远和考古队的队员们站在一旁,深深鞠躬,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温暖而庄重。
“探海号”驶离太平港时,夕阳正缓缓沉入海平面。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捧着郑和船队的航海日志复印件,望着远处渐渐模糊的太平港,心里默念着:“先祖们,我们要走了。你们的故事,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智慧,我们会替你们传承。放心吧,这片海记得你们,我们也记得你们。”
海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带着太平港特有的清新。他回头看了看甲板上的队员们:郑海峰正在整理潜水装备,林珊在检测织金纻丝样本,林新宇在研究《郑和航海图》,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却又充满了力量。程远知道,这场考古之旅还没有结束,在这片广阔的海洋里,还有无数像吴显宗、胡氏、郑和船员这样的人,他们的故事等着被打捞,他们的智慧等着被传承。
“探海号”的船笛声在海面上响起,悠长而坚定,像是在向太平港告别,也像是在向新的海域发出邀约。船帆在夕阳下展开,像一双巨大的翅膀,载着满船的故事和期待,朝着下一片海域驶去。甲板上,《渡海方程》《海国闻见录》《东西洋考》《海国广记》四本书被整齐地叠放在一起,海风轻轻吹过书页,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像是古代的航海家们在轻声交谈,又像是逝去的海魂在指引着方向。
程远知道,无论未来他们驶向哪里,无论发掘出多少文物,他们都不会忘记初心——打捞被时光掩埋的故事,传承被岁月尘封的智慧,让每一个逝去的海魂都能找到回家的路,让每一段不朽的历史都能被永远铭记。而这场跨越时空的考古之旅,还将继续,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在这片蓝色的海洋上,扬帆远航。
“程队,声呐扫到水下异常信号了!”郑海峰的声音从主控舱传来,带着雨雾里特有的清亮。他抱着声呐仪跑上甲板,军绿色冲锋衣的肩头已经被雨水打湿,却丝毫没影响脸上的兴奋,“北纬26°05′,东经119°40′,水下二十二米处,有艘木质沉船的轮廓!长约十二丈,宽三丈有余,货舱区的反射信号特别强,像是堆了大量货物——跟《海国闻见录》里‘康熙三十八年,漳商船载茶丝赴吕宋,沉于五虎礁西’的记载对得上!”
程远立刻跟着郑海峰钻进主控舱。屏幕上,深蓝色的海水中,一道深色阴影静静卧在泥沙里,货舱位置的光点密集得像夏夜的星子。他指着屏幕边缘一处模糊的信号点:“这里是什么?像是人工堆砌的东西,会不会是陈伦炯说的‘礁标’?”
林新宇早已操控“蜂鸟三号”无人机升空。雨雾中,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穿透水汽,传回的画面里,沉船西侧的礁石旁,果然有一堆规整的石块,呈“品”字形排列,石块表面还能看到人工凿刻的痕迹。“程队!是礁标!”林新宇放大画面,手指在屏幕上圈出石块的轮廓,“跟《海国闻见录》里‘于西礁旁积石为标,昼见石,夜见灯’的记载完全一致!这肯定是陈伦炯当年为了指引商船特意堆的!”
林珊这时正蹲在检测台旁,调试着便携式水质检测仪。雨水顺着遮阳棚的边缘滴下来,落在她浅紫色的防晒服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她抬头看向郑海峰,手里举着检测报告:“海水盐度18‰,能见度五米,水温18c,符合潜水条件。不过雨天地滑,下潜时要注意礁石上的青苔,别像上次在诏安湾那样摔着。”
郑海峰摸了摸后脑勺,想起上次在诏安湾潜水时,脚滑撞在礁石上的糗事,耳尖悄悄泛红:“放心吧林工,这次我带了防滑靴,肯定不会再摔跤。”说着,他转身去整理潜水装备,却没注意到林珊从抽屉里拿出一管防滑药膏,悄悄塞进了他的潜水服口袋。
半小时后,郑海峰带着两名潜水员跳入水中。雨丝落在海面,激起的涟漪干扰着水下视线,他只能依靠探照灯和水下机器人的指引,慢慢靠近沉船。探照灯的光柱穿透海水,照亮了覆盖在船身上的泥沙,那些凝结了三百多年的泥沙下,隐约能看到楠木船板的纹理。
“程队,船舷上有字!”郑海峰的声音通过水下通讯器传来,带着轻微的电流声,“是‘漳商陈记’四个阴刻字,旁边还有‘康熙三十八年’的年号款!字刻得很深,应该是造船时就凿上去的!”
程远握着通讯器,叮嘱道:“先别清理货舱,先采集船板样本和礁标的石块样本,让林珊做碳十四测年。另外注意找陈伦炯记载的‘航海匣’,书里说他会在商船的船长舱放一个木匣,里面装着海图和日志——那东西比茶叶丝绸还重要。”
“收到!”郑海峰应了一声,从腰间取下取样铲,小心翼翼地从船舷上刮下一小块船板残片。楠木的香气在海水中散开,带着淡淡的木质清香。就在他准备去采集礁标样本时,探照灯的光柱突然扫到船长舱的位置——那里有一个半露在泥沙外的木匣,匣身刻着简单的云纹,铜锁已经生锈,却仍牢牢锁着。
“程队!找到航海匣了!”郑海峰的声音里满是激动,“就在船长舱的角落,被一块船板压着,我现在就把它挖出来!”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拨开木匣周围的泥沙,指尖触到匣身时,能清晰地感受到木材的纹理——那是上好的樟木,经过三百年海水浸泡,却仍没有腐烂。
一个小时后,郑海峰带着航海匣和样本浮出水面。他抱着木匣爬上甲板,雨水顺着潜水服的头盔往下滴,却丝毫没影响他的动作。林珊立刻递过一块干毛巾,又把提前温好的姜茶递到他手里:“先喝点姜茶暖暖身子,别着凉了。航海匣先放恒温箱里,等雨停了再打开,免得里面的纸张受潮。”
郑海峰接过姜茶,一口喝下去,暖意从喉咙传到心里。他看着林珊小心翼翼地将航海匣放进恒温箱,嘴角不自觉地露出微笑——自从诏安湾那次并肩对抗盗墓团伙后,两人之间的默契似乎又多了几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思。
雨停时已是傍晚。夕阳透过云层,在海面上洒下一片金红。考古队全员聚集在甲板上,围着那个樟木航海匣。程远戴上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用工具撬开生锈的铜锁,匣盖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樟木香气扑面而来——里面铺着一层深蓝色的丝绸,丝绸下面,放着一卷手绘海图和一本线装日志,还有一枚铜制的“陈”字印章。
“是陈伦炯的印章!”程远拿起印章,指尖拂过上面的纹路,“跟福建省档案馆藏的陈伦炯手迹印章一模一样!这肯定是他亲手封存的航海匣!”
林珊小心地展开海图。那是用绢布绘制的闽江口至吕宋的航线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每一段针路:“五虎礁至黄岐半岛,用艮坤针,行二更”“黄岐半岛至东沙群岛,用寅申针,行五更”,旁边还画着每一处礁石的形状,甚至标注了涨潮落潮的时间。海图的角落,还写着一行小字:“此图赠漳商陈氏,愿其顺风顺水,平安归航”——正是陈伦炯的笔迹。
“这海图比《海国闻见录》里的记载还详细!”林新宇凑过来,眼睛瞪得溜圆,“你看这里,连东沙群岛附近的暗礁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还有‘夏至后,此海域多东南风,宜昼行’的批注,太珍贵了!”
接着,林珊翻开那本线装日志。封面是暗红色的布面,上面用毛笔写着“漳商陈记航海日志 康熙三十八年”,字迹工整有力。第一页详细记录了这次贸易的货物清单:“武夷岩茶两百箱,每箱二十斤;漳州漳绒一百匹,其中大红二十匹、宝蓝三十匹、月白五十匹;德化白瓷五十箱,多为碗盘……”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连茶叶的产地、丝绸的花色都没落下。
日志的中间几页,还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一封家书:“吾妻见字如面,今携茶丝赴吕宋,预计半年归。家中若有急事,可托同乡船商捎信。小儿近日是否还哭闹着要糖?切记别让他多吃,伤牙。”字迹比记账时温柔了许多,像是写的时候心里满是牵挂。
最让人动容的是最后几页。日志的字迹突然变得潦草,像是写的时候很匆忙:“康熙三十八年七月十二日,过五虎礁,遇暴风。船身触礁,货舱进水。吾等尽力抢救,然海水汹涌,恐难回天。此日志若能被后人发现,望告知吾妻,吾已尽力,未能归乡,实属遗憾。家中诸事,劳她多费心,小儿若长大,望其勿再出海,平安便好。”
程远看着这些文字,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在诏安湾看到的吴显宗日志,同样是航海人,同样是对家的牵挂,只是最终都没能实现归乡的愿望。“这些日志,比任何文物都珍贵,”程远轻声说,“它们记录的不是冰冷的货物,是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的牵挂和遗憾。”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开始清理沉船的货舱。郑海峰带着队员潜入水中,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个木箱。第一个木箱打开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装满了武夷岩茶,茶叶虽然已经发黑,却仍能闻到淡淡的茶香。林珊立刻采集了茶叶样本,带回检测台进行分析。
“程队!茶叶样本分析结果出来了!”林珊拿着检测报告跑过来,脸上满是兴奋,“这些武夷岩茶是正岩茶,产自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附近的茶园!茶叶里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都很高,保存得比预想中好——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武夷岩茶实物样本!”
紧接着,队员们又清理出一批漳州漳绒。那些丝绸虽然已经褪色,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大红色的漳绒上绣着缠枝莲纹,宝蓝色的漳绒上绣着云纹,月白色的漳绒则绣着梅花,针脚细密,色彩虽淡却依旧典雅。林新宇拿着一块漳绒,对着阳光看:“这漳绒的工艺太精湛了!你看这绒面,密度多高,跟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漳绒一模一样!”
最让人惊喜的是一批德化白瓷。那些瓷器大多是碗盘,也有少量的花瓶和茶壶。碗盘的外壁大多刻着缠枝莲纹,内壁则刻着“福”“寿”等字样,花瓶上则刻着山水图案,线条流畅,意境悠远。郑海峰拿起一个白瓷碗,仔细看了看:“这白瓷的釉色跟诏安湾发现的不一样,更白更透,像是德化窑晚期的作品——说不定能填补德化窑发展史的空白。”
就在考古队忙着清理货舱时,林新宇突然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在沉船的桅杆旁,有一个铜制的灯座,灯座上还残留着少量灯油。“程队!这里有个灯座!”林新宇的声音带着疑惑,“跟《海国闻见录》里说的‘夜见灯’会不会有关系?”
程远立刻让郑海峰潜下去查看。郑海峰带着灯座浮出水面,林珊接过灯座,仔细观察起来。灯座呈圆形,直径约十厘米,中间有一个凹槽,用来放灯芯,凹槽周围刻着“陈记”两个字。“这应该就是陈伦炯说的‘夜见灯’的灯座!”林珊兴奋地说,“晚上在灯座里点上灯,远处的商船就能看到灯光,避开暗礁——这可是清代早期的海上航标灯实物!”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考古队又在沉船的船员舱发现了一些船员的遗物:一枚铜制的烟袋锅、一把生锈的小刀、一个刻着“李”字的木勺、一块残破的布料……每一件遗物,都像是在诉说着当年船员们的生活。郑海峰拿着那枚烟袋锅,感慨道:“这些船员当年在船上,应该就是靠抽烟、聊天打发时间吧?他们肯定也像我们一样,盼着早点完成航行,回家跟家人团聚。”
这天傍晚,程远正在整理考古资料,林新宇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纸:“程队!我查到陈伦炯的后人了!住在福州鼓楼区,叫陈景明,是个退休的历史老师,专门研究清代航海史!”
程远立刻让林新宇联系陈景明。电话接通时,听筒里传来一位温和的声音:“您好,请问是哪位?”林新宇握着电话,语气里带着激动:“陈老师您好,我们是‘探海号’考古队,在闽江口发现了一艘清代康熙年间的‘陈记’商船,船上找到了您的先祖陈伦炯封存的航海匣,想邀请您来船上看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接着传来陈景明激动的声音:“真的吗?太好了!我研究先祖的航海事迹几十年了,一直没找到实物证据,没想到今天能等到这个消息!我明天一早就过去!”
第二天一早,陈景明就带着儿子陈嘉伟赶到了码头。陈景明今年六十四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身上穿的深蓝色中山装整洁得体。一踏上甲板,他的目光就紧紧锁在那个樟木航海匣上,脚步有些急切地走过去,双手轻轻抚摸着匣身,像是在触摸一件稀世珍宝。
“这就是先祖封存的航海匣?”陈景明的声音有些颤抖,眼里满是期待。程远点点头,小心地打开航海匣,将里面的海图和日志递到他手里。
陈景明接过海图,仔细看了起来,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针路标注:“是先祖的笔迹!你看这‘五虎礁’三个字的写法,跟家里传下来的《海国闻见录》手稿一模一样!先祖当年为了绘制海图,亲自驾船走遍了东南沿海,吃了不少苦,没想到今天能看到他亲手绘制的航线图!”
接着,他又翻开日志,当看到最后几页的内容时,眼眶渐渐红了:“这些船员太不容易了,明明知道出海危险,却还是为了家人、为了生计扬帆远航。先祖在《海国闻见录》里说‘漳泉商船,每岁赴南洋者,十去七八’,以前我还不理解,现在看到这些日志,才真正明白他们的无奈和勇敢。”
陈嘉伟今年三十岁,是福州大学历史系的讲师,专门研究清代贸易史。他蹲在一旁,看着那些武夷岩茶样本,眼里满是震撼:“这些茶叶太珍贵了!我们之前研究清代武夷岩茶贸易,只能靠文献记载,现在有了实物样本,就能更准确地还原当年的贸易路线和规模——这对研究清代海上丝绸之路太重要了!”
程远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触动。他对陈景明说:“陈老师,我们打算在闽江口沉船遗址旁立一座纪念碑,用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楠木船板做碑身,把陈伦炯的航海事迹、这艘船的故事,还有那些船员的牵挂都刻在上面。等文物修复完成,我们会在福建博物院办一场特展,专门展出这次打捞的文物,想请您做特邀讲解员,给大家讲讲陈伦炯的航海故事,讲讲清代海上贸易的历史。”
陈景明连连点头,眼里闪着泪光:“好!好!我一定来!能替先祖把航海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我的荣幸,也是我们陈家的荣幸。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清代的航海家们,为了探索航线、促进贸易,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牺牲。”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加快了发掘收尾工作。郑海峰带着队员在沉船的船尾发现了一个小木盒,里面装着十几枚清代康熙年间的铜钱,还有一块刻着“陈伦炯”三个字的玉佩。玉佩是和田玉做的,表面有轻微的磨损,显然是长期佩戴的物件。
“程队!这玉佩肯定是陈伦炯的!”郑海峰拿着玉佩跑过来,语气里满是激动,“跟家里传下来的玉佩样式一模一样,上面的刻字也完全一致!说不定是他送给这艘船的船长,保佑他们平安的!”
陈景明得知消息后,特意再次来到船上。当他看到那块玉佩时,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这是先祖的贴身玉佩!我小时候听爷爷说,先祖每次送商船出海,都会把自己的玉佩送给船长,说‘带着它,就像我陪着你们一样’。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看到它,先祖的心意,终于被我们找到了!”
离开闽江口的前一天,考古队在沉船遗址旁立起了纪念碑。碑身用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楠木船板制成,经过特殊的防腐处理,能抵御海水的侵蚀。正面刻着“清康熙三十八年 漳州商船‘陈记’船员遇难处”,字体刚劲有力;背面刻着陈伦炯海图里的针路记载、船员日志中的那句“未能归乡,实属遗憾”,还有那盏铜制航标灯的图案,代表着清代航海家的智慧和船员们的牵挂。
立碑当天,陈景明带着陈氏家族的五十多位后人来到现场。他们穿着整齐的传统服饰,手里捧着白色的菊花,在纪念碑前排成整齐的队伍。陈景明站在最前面,代表家族发言,他的声音虽然有些颤抖,却充满了力量:“先祖陈伦炯、‘陈记’船的各位船员,今天我们来接你们‘回家’了。三百多年了,你们在海底辛苦了。现在的闽江口,商船依旧往来如梭,武夷岩茶香飘四海,漳州漳绒远销海外,你们当年的心愿,我们都帮你们实现了。你们放心,我们会把你们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让大家永远记住,在这片海域上,曾经有一群为了探索、为了贸易、为了家人而勇敢远航的人。”
说完,陈景明和家人们将菊花轻轻放在纪念碑前,花瓣在海风中轻轻飘动,像是在回应着他们的思念。程远和考古队的队员们也站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海风裹挟着雨后的清新与海水的咸涩,卷起衣角,也卷起这段跨越三百年的记忆,将它轻轻镌刻在闽江口的浪潮里。
“探海号”驶离闽江口时,暮色已浓。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捧着陈伦炯的航海匣复印件,指尖抚过“愿其顺风顺水,平安归航”的字迹,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诏安湾的吴显宗,想起闽江口的“陈记”船员,这些被时光掩埋的航海人,都曾怀着对家的牵挂扬帆远航,却最终将生命留在了这片蓝色的海域。而他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些被遗忘的故事重见天日,让这些不朽的智慧得以传承。
郑海峰端着两杯热姜茶走过来,递了一杯给程远:“程队,喝杯茶暖暖身子。下一站咱们去哪儿?我查了《东西洋考》,里面记载万历年间有艘载着青花瓷的商船,在泉州湾的后渚港附近触礁沉没,说不定能找到明代晚期的外销瓷——那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
程远接过热姜茶,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传到心里。他抬头望向远处的海面,月光洒在海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像是无数盏航标灯在闪烁。“去泉州湾!”程远的语气坚定,“带着吴显宗的故事,带着陈伦炯的智慧,继续寻找下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这片海洋里,还有太多像他们一样的人,等着我们去打捞他们的故事。”
林新宇这时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东西洋考》,指着其中一页说:“程队,你看这里,《东西洋考》里说‘万历二十三年,漳商胡氏载景德镇青花瓷赴西洋,过泉州后渚港,遇礁沉’,还记载了船上有‘青花缠枝莲纹盘三百件,青花山水纹瓶五十件’,要是能找到这些瓷器,就能还原明代晚期青花瓷的外销情况!”
林珊整理完考古报告,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刚检测完的武夷岩茶样本:“这些茶叶样本我已经送到省农科院了,他们说能通过茶叶的成分还原当年的制茶工艺,说不定还能培育出复刻版的清代武夷岩茶。对了,泉州湾的海水盐度和水温跟闽江口差不多,潜水条件应该不错,我已经把潜水设备都检查好了,就等出发了。”
程远看着队员们充满期待的脸庞,嘴角不自觉地露出微笑。他知道,这场考古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故事要去打捞,但只要他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带着对海魂的敬仰,就一定能让更多被遗忘的过往重见天日。
“探海号”的船笛声在海面上响起,悠长而坚定,像是在向闽江口告别,也像是在向泉州湾发出邀约。船帆在月光下展开,像一双巨大的翅膀,载着满船的故事和期待,朝着泉州湾的方向驶去。甲板上,《渡海方程》《海国闻见录》《东西洋考》《海国广记》四本书被整齐地叠放在一起,海风轻轻吹过书页,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像是古代的航海家们在轻声交谈,又像是逝去的海魂在指引着方向。
程远站在观测台旁,望着远处渐渐模糊的闽江口,心里默念着:“陈伦炯、‘陈记’船的船员们,我们要走了。你们的故事,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智慧,我们会替你们传承。放心吧,这片海记得你们,我们也记得你们。”
海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带着雨后的清新与历史的厚重。他知道,无论未来他们驶向哪个海域,无论发掘出多少沉船和文物,他们都不会忘记初心——打捞被时光掩埋的故事,传承被岁月尘封的智慧,让每一个逝去的海魂,都能找到回家的路,让每一段不朽的历史,都能被永远铭记。
“探海号”在月光下继续航行,朝着泉州湾的方向,朝着下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扬帆而去。而那些藏在海底的故事,正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到来,等待着被打捞,被铭记,被传承。
第一章 泉州湾的青花瓷
“探海号”抵达泉州湾后渚港海域时,天刚蒙蒙亮。晨雾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海面,远处的泉州湾跨海大桥隐约可见,桥上的灯光还未熄灭,与海面上的波光交相辉映。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拿着《东西洋考》的复刻本,书页上“后渚港为泉州要港,万历年间,商船多于此停靠,补给后赴西洋”的记载,与眼前的景致慢慢重叠。
“程队,声呐扫到水下信号了!”郑海峰的声音打破了晨静,他抱着声呐仪跑上甲板,脸上满是兴奋,“北纬24°56′,东经118°40′,水下十八米处,有艘木质沉船的轮廓!长约十三丈,宽三丈二尺,货舱区的反射信号特别强,像是堆了大量瓷器——跟《东西洋考》里‘漳商胡氏载景德镇青花瓷赴西洋,沉于后渚港附近’的记载对得上!”
程远立刻跟着郑海峰走进主控舱。屏幕上,深蓝色的海水中,一道深色阴影卧在泥沙里,货舱位置的光点密集得像一片星空。他指着屏幕上一处凸起的信号点:“这里是什么?像是一块巨大的礁石,会不会是当年商船触礁的地方?”
林新宇操控着“蜂鸟三号”无人机升空,晨雾中,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穿透水汽,传回的画面里,沉船旁果然有一块巨大的礁石,礁石表面还能看到碰撞的痕迹。“程队!是礁石!”林新宇放大画面,手指在屏幕上圈出礁石的碰撞痕迹,“痕迹很新鲜,应该就是当年商船触礁留下的!礁石旁边还有一些散落的瓷器碎片,跟《东西洋考》里记载的青花瓷特征一致!”
林珊这时正蹲在检测台旁,调试着水下机器人的摄像头。她抬头看向郑海峰,手里拿着检测报告:“海水能见度七米,水温20c,水流速度较缓,非常适合潜水和文物打捞。我已经把水下机器人的摄像头校准好了,能清晰拍摄到水下的情况。”
郑海峰点点头,转身去整理潜水装备。他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戴上潜水面罩,在镜子前检查了一遍装备,确认无误后,对林珊笑了笑:“放心吧,这次肯定能找到青花瓷!”林珊看着他的背影,轻声说:“注意安全,我在上面等你回来。”
半小时后,郑海峰带着两名潜水员跳入水中。晨雾中的海水有些凉,他调整了一下呼吸,跟着水下机器人的指引,慢慢靠近沉船。探照灯的光柱穿透海水,照亮了覆盖在船身上的泥沙,泥沙下,隐约能看到青花瓷的碎片。
“程队,找到瓷器了!”郑海峰的声音通过水下通讯器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货舱里堆满了青花瓷,有盘、有碗、有瓶,上面的缠枝莲纹和山水纹特别清晰——跟《东西洋考》里记载的一模一样!”
程远握着通讯器,叮嘱道:“小心清理,别碰坏瓷器。先采集几片完整的瓷器样本,让林珊进行检测,确认瓷器的年代和产地。另外注意寻找船员的遗物,比如航海日志、印章之类的,这些东西对研究当年的航海贸易很重要。”
“收到!”郑海峰应了一声,从腰间取下特制的铲子,小心翼翼地拨开瓷器周围的泥沙。他拿起一个完整的青花缠枝莲纹盘,盘子的釉色洁白,青花发色浓艳,缠枝莲纹的线条流畅,工艺精湛。他将盘子放进防水箱里,又采集了几片不同器型的瓷器样本,准备带回船上让林珊检测。
一个小时后,郑海峰带着瓷器样本浮出水面。他抱着防水箱爬上甲板,林珊立刻迎了上去,接过防水箱,小心翼翼地将瓷器样本放在检测台上。她戴上无菌手套,拿起一个青花缠枝莲纹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盘子的釉色、青花发色和纹饰:“这是典型的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官窑青花瓷!你看这青花发色,浓艳明快,是万历年间特有的‘回青料’发色;还有这缠枝莲纹,线条流畅,布局饱满,跟景德镇官窑遗址出土的万历青花瓷完全一致!”
林珊将瓷器样本放进x射线荧光光谱仪里,仪器屏幕上很快跳出了检测结果:“瓷器胎土成分与景德镇官窑万历年间瓷器胎土成分一致,釉料中含有回青料的特征元素——这百分百是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青花瓷!”
程远看着检测结果,心里满是激动:“太好了!这些青花瓷是明代晚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能还原当年景德镇青花瓷的外销情况,对研究明代晚期的贸易史和陶瓷史都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开始大规模清理沉船的货舱。郑海峰带着队员潜入水中,小心翼翼地将青花瓷从泥沙中取出,放进防水箱里。每一个防水箱都垫着软布,防止瓷器在运输过程中受损。随着清理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花瓷被打捞上来,有青花缠枝莲纹盘、青花山水纹瓶、青花人物纹碗、青花花卉纹罐等,器型丰富,纹饰精美。
林新宇在清理船员舱时,发现了一个木质的航海箱。他小心翼翼地将航海箱打开,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航海日志、一枚铜制的“胡”字印章和几枚明代万历年间的铜钱。“程队!找到航海日志和印章了!”林新宇的声音带着兴奋,“印章上刻着‘胡’字,应该就是《东西洋考》里记载的漳商胡氏!”
程远立刻接过航海日志,小心地翻开。日志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上面用毛笔写着“漳商胡氏航海日志 万历二十三年”,字迹工整有力。第一页详细记录了这次贸易的货物清单:“景德镇青花瓷三百五十箱,其中缠枝莲纹盘两百件、山水纹瓶五十件、人物纹碗五十件、花卉纹罐五十件;漳州棉布两百匹;武夷岩茶五十箱……”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连货物的数量、规格和价格都没落下。
日志的中间几页,还夹着一张商船的路线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从漳州到泉州,再到西洋的航线,每一段航线都写着“某针行几更”,跟《渡海方程》和《东西洋考》里的针路记载一致。路线图的旁边,还写着一些补给港口的名称和补给物资的种类,比如“泉州后渚港,补给淡水、粮食”“广州港,补给茶叶、丝绸”等。
日志的最后几页,记录了商船触礁的经过:“万历二十三年六月十八日,船抵后渚港附近,准备补给。忽遇暴风,船身失控,撞向礁石,货舱进水。船员尽力抢救,然海水汹涌,船渐下沉。吾等将航海日志、印章和路线图放入航海箱,望后人能发现,告知吾家,吾已尽力,未能归乡,实属遗憾。”
程远看着这些文字,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诏安湾的吴显宗和闽江口的“陈记”船员,这些航海人都曾怀着对家的牵挂和对未来的期盼扬帆远航,却最终因为意外将生命留在了海上。他们的故事,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最动人的篇章。
林珊在整理船员遗物时,发现了一块残破的布料。她将布料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布料的材质是漳州棉布,上面还绣着简单的花卉图案。“这是漳州棉布!”林珊的声音带着兴奋,“跟《东西洋考》里记载的‘漳州棉布远销西洋’一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漳州棉布实物样本,能还原明代晚期漳州棉布的工艺和外销情况!”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考古队还在沉船的货舱里发现了一些其他的文物,比如漳州漳绒、武夷岩茶、德化白瓷、铜器、铁器等。这些文物种类丰富,涵盖了陶瓷、纺织、茶叶、金属等多个领域,全面反映了明代晚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
这天下午,程远正在整理考古资料,林新宇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纸:“程队!我查到漳商胡氏的后人了!住在漳州芗城区,叫胡志强,是个退休的教师,专门研究家族的航海历史!”
程远立刻让林新宇联系胡志强。电话接通时,听筒里传来一位温和的声音:“您好,请问是哪位?”林新宇握着电话,语气里带着激动:“胡老师您好,我们是‘探海号’考古队,在泉州湾后渚港附近发现了一艘明代万历年间的‘胡记’商船,船上找到了您的先祖胡氏留下的航海日志、印章和大量青花瓷,想邀请您来船上看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接着传来胡志强激动的声音:“真的吗?太好了!我研究先祖的航海事迹几十年了,一直没找到实物证据,没想到今天能等到这个消息!我明天一早就过去!”
第二天一早,胡志强带着儿子胡文博赶到了码头。胡志强今年六十二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身上穿的灰色中山装整洁得体。一踏上甲板,他的目光就紧紧锁在那个木质航海箱上,脚步有些急切地走过去,双手轻轻抚摸着航海箱,像是在触摸一件稀世珍宝。
“这就是先祖的航海箱?”胡志强的声音有些颤抖,眼里满是期待。程远点点头,小心地打开航海箱,将里面的航海日志、印章和路线图递到他手里。
胡志强接过航海日志,仔细看了起来,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是先祖的笔迹!你看这‘胡’字的写法,跟家里传下来的《胡氏族谱》里先祖的手迹一模一样!先祖当年为了家族的生计,冒着生命危险出海贸易,没想到今天能看到他留下的航海日志和印章!”
胡文博今年三十岁,是厦门大学历史系的博士,专门研究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他蹲在一旁,看着那些青花瓷样本,眼里满是震撼:“这些青花瓷太珍贵了!是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官窑的精品,对研究明代晚期青花瓷的外销路线和贸易规模有重要意义!我们之前研究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只能靠文献记载,现在有了这些实物证据,就能更准确地还原当年的贸易盛况!”
程远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触动。他对胡志强说:“胡老师,我们打算在泉州湾沉船遗址旁立一座纪念碑,用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楠木船板做碑身,把胡氏的航海事迹、这艘船的故事,还有这些青花瓷的历史价值都刻在上面。等文物修复完成,我们会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办一场特展,专门展出这次打捞的文物,想请您做特邀讲解员,给大家讲讲胡氏的航海故事,讲讲明代晚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胡志强连连点头,眼里闪着泪光:“好!好!我一定来!能替先祖把航海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我的荣幸,也是我们胡家的荣幸。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明代的航海家们,为了促进贸易、传播文化,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牺牲。”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加快了发掘收尾工作。郑海峰带着队员在沉船的船尾发现了一个小木盒,里面装着十几枚明代万历年间的铜钱,还有一块刻着“胡氏”二字的玉佩。玉佩是和田玉做的,表面有轻微的磨损,显然是长期佩戴的物件。
“程队!这玉佩肯定是胡氏的!”郑海峰拿着玉佩跑过来,语气里满是激动,“跟家里传下来的玉佩样式一模一样,上面的刻字也完全一致!说不定是胡氏的传家宝,他带着玉佩出海,希望能保佑自己平安归乡!”
胡志强得知消息后,特意再次来到船上。当他看到那块玉佩时,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这是我们胡家的传家宝!我小时候听爷爷说,先祖出海前,曾祖母将这块玉佩交给了他,说‘带着它,就像我陪着你一样,一定要平安回来’。没想到先祖没能回来,玉佩却留了下来,今天能在这里看到它,我终于能告慰先祖和曾祖母的在天之灵了!”
离开泉州湾的前一天,考古队在沉船遗址旁立起了纪念碑。碑身用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楠木船板制成,经过特殊的防腐处理,能抵御海水的侵蚀。正面刻着“明万历二十三年 漳州商船‘胡记’船员遇难处”,字体刚劲有力;背面刻着胡氏航海日志中的航线图、《东西洋考》里的贸易记载,还有那枚“胡”字印章的图案,代表着胡氏的航海精神和明代晚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立碑当天,胡志强带着胡氏家族的四十多位后人来到现场。他们穿着整齐的传统服饰,手里捧着白色的菊花,在纪念碑前排成整齐的队伍。胡志强站在最前面,代表家族发言,他的声音虽然有些颤抖,却充满了力量:“先祖胡氏、‘胡记’船的各位船员,今天我们来接你们‘回家’了。四百多年了,你们在海底辛苦了。现在的泉州湾,商船依旧往来如梭,景德镇的青花瓷远销海外,漳州的棉布和武夷岩茶也享誉世界,你们当年的心愿,我们都帮你们实现了。你们放心,我们会把你们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让大家永远记住,在这片海域上,曾经有一群为了贸易、为了文化、为了家人而勇敢远航的人。”
说完,胡志强和家人们将菊花轻轻放在纪念碑前,花瓣在海风中打着旋儿落下,像是在回应着跨越四百年的思念。程远和考古队的队员们站在一旁,深深鞠躬,晨雾尚未散尽,将每个人的身影都晕成了柔和的轮廓。海风带着泉州湾特有的咸湿,掠过脸颊时,仿佛能听见当年商船触礁时的海浪声,也能听见船员们对家人的轻声念叨。
“探海号”驶离泉州湾时,已是正午。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甲板上,将那些刚整理好的青花瓷样本照得格外明亮。程远站在观测台旁,手里捧着胡氏的航海日志复印件,指尖停在“未能归乡,实属遗憾”那行字上,心里满是感慨。从诏安湾的吴显宗,到闽江口的“陈记”船员,再到泉州湾的胡氏,这些被时光掩埋的航海人,都带着对家的牵挂葬身海底,而他们的故事,终于在今天被一一打捞,得以重见天日。
“程队,喝口水吧。”林珊端着一杯温水走过来,递到程远手里,“下一站咱们去哪儿?我查了《海国广记》,里面记载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曾有一艘补给船在福州长乐太平港附近沉没,船上可能载着当年的航海仪器和丝绸——要是能找到,说不定能填补郑和下西洋的实物证据空白!”
程远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他抬头看向远处的海面,阳光洒在海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像撒了一把碎金。“去长乐太平港!”他的语气坚定,“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要是能找到当年的补给船,不仅能还原当时的航海技术,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中国古代航海家的智慧和勇气。”
郑海峰这时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地图——那是他从图书馆复印的《郑和航海图》,上面用朱笔标注着太平港的位置。“程队,你看这里,”他指着地图上的一处港湾,“《海国广记》里说‘太平港为郑和船队补给之所,永乐十三年,一补给船载丝帛、粮米,遇风暴沉于港南’,咱们到了之后,先声呐扫描港南区域,肯定能有发现!”
林新宇抱着无人机的收纳箱,兴奋地说:“我已经把‘蜂鸟三号’的电池都充满了,还换了新的高清摄像头,到了太平港,保证能把海底的情况拍得清清楚楚!对了,我还查了资料,太平港附近有个郑和纪念馆,咱们到了之后,可以去那里看看,说不定能找到跟补给船相关的文献记载!”
程远看着队员们充满期待的脸庞,忍不住笑了。从诏安湾到闽江口,再到泉州湾,他们一路打捞,一路传承,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烁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考古的热爱。他拍了拍郑海峰的肩膀:“海峰,你去主控舱把太平港的航线标出来,顺便检查下潜水设备,太平港的海底可能有暗礁,别出岔子。”郑海峰应了一声,拿着地图快步走向主控舱,走之前还回头朝林珊笑了笑,眼神里藏着默契。
林珊低头整理着青花瓷样本,将每一件都小心地放进泡沫箱里,贴上标签:“明万历二十三年,景德镇官窑青花缠枝莲纹盘,泉州湾‘胡记’商船出土”。她的动作轻柔,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嘴里还轻声念叨着:“等回到实验室,我要好好检测下这些瓷器的成分,看看能不能还原当年的烧制工艺,说不定还能跟景德镇官窑遗址的瓷器做个对比,填补陶瓷史的空白。”
林新宇蹲在一旁,拿着《海国广记》翻看着,时不时用铅笔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程队,你看这段记载,”他指着书中的一段文字,“‘补给船载有罗盘、牵星板等航海仪器,还有织金纻丝、绫罗绸缎等丝帛’,要是能找到罗盘和牵星板,就能知道当年郑和船队是怎么导航的,这对研究古代航海技术太重要了!”
程远走过去,凑在林新宇身边看着《海国广记》,眼里满是期待:“牵星板是当年郑和船队用来观测星辰高度的仪器,现在只有文献记载,还没有实物发现,要是能在太平港找到,绝对是重大发现!还有织金纻丝,是明代宫廷专用的丝织品,要是能保存下来,说不定还能看到当年的纹样,还原明代的丝织工艺。”
“探海号”在海面上平稳航行,甲板上的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却又充满了期待。林珊在检测台旁调试着x射线荧光光谱仪,准备到了太平港后,第一时间对可能发现的文物进行检测;郑海峰在主控舱里反复核对航线,确保“探海号”能准确抵达太平港;林新宇则在整理无人机的拍摄计划,规划着到了之后的探测路线。
傍晚时分,“探海号”终于抵达福州长乐太平港海域。夕阳将海面染成了金红色,远处的太平港码头隐约可见,码头上的灯塔还亮着,像是在指引着他们的方向。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拿着《郑和航海图》,看着图上“太平港”三个字,与眼前的港湾慢慢重叠,心里不由得涌起一股敬畏之情——这里曾是郑和船队扬帆起航的地方,也是无数航海人梦想开始的地方。
“程队,声呐开始扫描了!”郑海峰的声音从主控舱传来,带着一丝兴奋,“目前扫描到港南区域水下二十五米处,有一个不规则的阴影,像是沉船的轮廓!等下扫描完,咱们就能确定是不是当年的补给船了!”
程远点点头,走到主控舱门口,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声呐信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屏幕上的阴影越来越清晰,长约十丈,宽三丈,货舱区的信号密集,像是堆了大量货物,与《海国广记》里“补给船载丝帛、粮米”的记载完全吻合。
“是沉船!”郑海峰激动地拍了下桌子,“从轮廓和信号来看,跟《海国广记》里记载的补给船一模一样!明天一早,咱们就下潜探测!”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考古队就开始准备下潜工作。郑海峰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在林珊的帮助下检查着装备。“这次太平港的海底可能有淤泥,下潜时要慢一点,别陷进去。”林珊帮他系好氧气软管,语气里满是担忧,“我已经把水下机器人的淤泥探测功能打开了,要是遇到厚淤泥,机器人会提醒你。”
郑海峰点点头,抬手拍了拍林珊的肩膀:“放心吧,我有经验,肯定没问题。等我上来,给你带块当年的丝绸样本!”说完,他转身跳入水中,溅起的水花在晨光中泛着晶莹的光。
水下的能见度不算高,郑海峰依靠探照灯和水下机器人的指引,慢慢靠近沉船。探照灯的光柱穿透海水,照亮了覆盖在船身上的淤泥,淤泥下,隐约能看到木质船板的纹理。他小心翼翼地拨开表面的淤泥,突然,一道金色的光芒闪过——是织金纻丝!
“程队!找到丝绸了!”郑海峰的声音通过水下通讯器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货舱里堆着大量的丝帛,有织金纻丝、绫罗绸缎,虽然有些已经腐朽,但还能看到上面的纹样!”
程远握着通讯器,叮嘱道:“小心采集样本,别破坏丝帛的完整性。另外注意找航海仪器,罗盘和牵星板可能在船长舱附近!”
“收到!”郑海峰应了一声,从腰间取下特制的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小块织金纻丝,放进防水样本袋里。接着,他朝着船长舱的方向游去,在船长舱的角落,他发现了一个铜制的罗盘——罗盘的盘面虽然已经生锈,但上面的刻度还能隐约看清,指针虽然不动了,却依旧保持着指向北方的姿态。
“程队!找到罗盘了!还有牵星板!”郑海峰的声音里满是激动,“牵星板是木质的,一共有十二块,大小不一,跟《郑和航海图》里记载的一模一样!”
一个小时后,郑海峰带着丝绸样本、罗盘和牵星板浮出水面。他爬上甲板,林珊立刻迎了上去,接过他手里的防水箱,小心翼翼地将里面的文物取出来,放在铺着软布的工作台上。
“这是织金纻丝!”林珊拿起那块丝绸样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着,“你看上面的金线,虽然已经氧化,但还能看出当年的光泽,纹样是缠枝莲纹,跟故宫博物院藏的永乐年间织金纻丝完全一致!”
程远拿起那个铜制罗盘,轻轻擦拭着盘面的锈迹,刻度慢慢显露出来——上面刻着“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还有“壬、丙、甲、庚”等八干四维,正是明代航海常用的罗盘样式。“这是郑和船队用的罗盘!”程远的声音有些颤抖,“有了这个罗盘和牵星板,就能还原当年郑和船队的导航技术,这对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太重要了!”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开始大规模清理沉船。郑海峰带着队员潜入水中,小心翼翼地将丝帛、粮米和航海仪器从淤泥中取出。虽然大部分粮米已经腐朽成泥,但仍有少量被密封在陶罐里的小米保存了下来,颗粒虽然干瘪,却还能看出当年的形状。
林新宇在清理船员舱时,发现了一个木质的航海匣,里面装着一本泛黄的航海日志和一枚铜制的“郑”字印章。“程队!找到航海日志了!”林新宇拿着日志跑过来,兴奋地说,“印章上刻着‘郑’字,应该是这艘补给船的船长,说不定是郑和船队的船员!”
程远接过日志,小心地翻开。日志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上面用毛笔写着“郑和船队补给船航海日志 永乐十三年”,字迹工整有力。第一页详细记录了这艘船的任务:“永乐十三年五月,奉郑和大人之命,载丝帛两百匹、粮米五百石、航海仪器若干,赴西洋补给船队,途径太平港,遇风暴,船沉。”
日志的中间几页,记录了船员们的日常生活:“每日辰时,船员轮流观测星辰,记录方位;午时,分发粮米,每人一升;酉时,检修罗盘和牵星板,确保次日航行无误。”字里行间,满是船员们对工作的严谨和对船队的忠诚。
最让人动容的是最后几页,日志的字迹变得潦草,像是写的时候很匆忙:“风暴骤起,船身摇晃不止,货舱进水。吾等尽力抢救丝帛和航海仪器,然海水汹涌,船渐下沉。吾将日志和印章放入航海匣,望后人能发现,告知郑和大人,吾等未能完成补给任务,实属遗憾。愿船队一路平安,早日归乡。”
程远看着这些文字,眼眶有些发热。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背后是无数像这样的船员,他们默默无闻,却用生命守护着船队的补给和安全,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永远铭记。
这天下午,程远正在整理考古资料,林新宇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纸:“程队!我查到郑和船队船员的后人了!住在福州长乐区,叫郑明辉,是个退休的航海工程师,家里还藏着当年船员留下的航海笔记!”
程远立刻让林新宇联系郑明辉。电话接通时,听筒里传来一位爽朗的声音:“您好,请问是哪位?”林新宇握着电话,语气里带着激动:“郑老师您好,我们是‘探海号’考古队,在长乐太平港附近发现了一艘永乐年间的郑和船队补给船,船上找到了当年的航海日志、罗盘和牵星板,想邀请您来船上看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接着传来郑明辉激动的声音:“真的吗?太好了!我爷爷当年就跟我说,咱们家祖上是郑和船队的船员,可惜一直没找到证据,没想到今天能等到这个消息!我马上就过去!”
一个小时后,郑明辉就赶到了码头。他今年五十八岁,身材高大,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精神矍铄。一踏上甲板,他的目光就紧紧锁在那个铜制罗盘上,脚步有些急切地走过去,双手轻轻抚摸着罗盘的盘面,像是在触摸一件稀世珍宝。
“这是郑和船队的罗盘!”郑明辉的声音有些颤抖,眼里满是激动,“我爷爷留下的航海笔记里,就画过这个样式的罗盘,说当年祖上就是用这个罗盘导航的!你看这个刻度,跟笔记里画的一模一样!”
接着,他又拿起那本航海日志,仔细看了起来,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是祖上的笔迹!”郑明辉的眼眶渐渐红了,“我爷爷说,祖上当年跟着郑和下西洋,负责补给船的导航,没想到最后却没能回来。今天看到这本日志,我终于能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了!”
郑明辉还带来了那本祖传的航海笔记,里面用毛笔记录了当年郑和船队的航海路线、导航方法和遇到的趣事。程远翻开笔记,里面画着详细的牵星板使用方法,还有观测星辰的记录,跟从补给船上找到的牵星板和罗盘完全吻合。“这本笔记太珍贵了!”程远激动地说,“能跟补给船的文物相互印证,还原当年郑和船队的航海情况!”
离开太平港的前一天,考古队在沉船遗址旁立起了纪念碑。碑身用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楠木船板制成,经过特殊的防腐处理,能抵御海水的侵蚀。正面刻着“明永乐十三年 郑和船队补给船船员遇难处”,字体刚劲有力;背面刻着《郑和航海图》里的太平港航线、航海日志中的“愿船队一路平安”,还有罗盘和牵星板的图案,代表着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智慧和船员们的忠诚。
立碑当天,郑明辉带着郑氏家族的三十多位后人来到现场。他们穿着整齐的传统服饰,手里捧着白色的菊花,在纪念碑前排成整齐的队伍。郑明辉站在最前面,代表家族发言,他的声音虽然有些颤抖,却充满了力量:“先祖、补给船的各位船员,今天我们来接你们‘回家’了。六百年了,你们在海底辛苦了。现在的中国,航海事业日新月异,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传遍了世界,你们当年的心愿,我们都帮你们实现了。你们放心,我们会把你们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让大家永远记住,在这片海域上,曾经有一群为了航海事业、为了国家荣誉而勇敢牺牲的人。”
说完,郑明辉和家人们将菊花放在纪念碑前,花瓣在海风中轻轻飘动,像是在向六百年前的船员们致敬。程远和考古队的队员们站在一旁,深深鞠躬,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温暖而庄重。
“探海号”驶离太平港时,夕阳正缓缓沉入海平面。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捧着郑和船队的航海日志复印件,望着远处渐渐模糊的太平港,心里默念着:“先祖们,我们要走了。你们的故事,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智慧,我们会替你们传承。放心吧,这片海记得你们,我们也记得你们。”
海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带着太平港特有的清新。他回头看了看甲板上的队员们:郑海峰正在整理潜水装备,林珊在检测织金纻丝样本,林新宇在研究《郑和航海图》,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却又充满了力量。程远知道,这场考古之旅还没有结束,在这片广阔的海洋里,还有无数像吴显宗、胡氏、郑和船员这样的人,他们的故事等着被打捞,他们的智慧等着被传承。
“探海号”的船笛声在海面上响起,悠长而坚定,像是在向太平港告别,也像是在向新的海域发出邀约。船帆在夕阳下展开,像一双巨大的翅膀,载着满船的故事和期待,朝着下一片海域驶去。甲板上,《渡海方程》《海国闻见录》《东西洋考》《海国广记》四本书被整齐地叠放在一起,海风轻轻吹过书页,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像是古代的航海家们在轻声交谈,又像是逝去的海魂在指引着方向。
程远知道,无论未来他们驶向哪里,无论发掘出多少文物,他们都不会忘记初心——打捞被时光掩埋的故事,传承被岁月尘封的智慧,让每一个逝去的海魂都能找到回家的路,让每一段不朽的历史都能被永远铭记。而这场跨越时空的考古之旅,还将继续,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在这片蓝色的海洋上,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