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峰养伤的日子里,“探海号”锚定在粮船与水船遗址附近的平静海域。每日清晨,程远都会带着队员下潜,小心翼翼地清理“裕丰号”货舱里残留的谷物与文物,林珊则守在实验室,将《船用粮簿》的每一页都扫描存档,用特殊试剂修复那些模糊的字迹。
这天午后,程远刚从水下上来,浑身还滴着海水,就看见林珊举着一张扫描图跑过来,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程远!你看这页!《船用粮簿》里提到‘永乐六年七月,随宝船“清和号”至满刺加,补水于水船“甘润号”’——‘甘润号’!就是我们现在发现的这艘水船!”
程远接过平板,手指在屏幕上放大那行小字。墨迹虽有些褪色,但“甘润号”三个字依旧清晰,旁边还标注着“补水三千桶,耗时一日”。“这就对了!”程远的声音带着兴奋,“粮船与水船配套航行,正好印证了《西洋记通俗演义》里‘粮船载粮、水船储水,共辅宝船’的记载。我们之前在‘清和号’找到的航海日志里,也提到过‘七月于满刺加补水’,现在终于能把整条补给链串起来了!”
两人正说着,郑海峰推着轮椅出现在实验室门口,腿上的绷带已经拆了大半,只留下淡粉色的疤痕。他探头看向平板,眼里闪着光:“我就说这两艘船不简单!对了,渔政那边有消息吗?老鬼招了没?”
林珊收起平板,语气沉了沉:“早上刚收到消息,老鬼嘴硬得很,只说‘海狼帮’的仓库在菲律宾附近的小岛,具体位置不肯说。不过国际刑警已经盯上了他们的资金流向,应该很快就能找到线索。”
郑海峰皱了皱眉,伸手拍了拍程远的肩膀:“等我能下水了,咱们再去‘甘润号’好好搜搜,说不定能找到水船的航行日志——水船作为郑和船队的‘移动水源’,日志里肯定有更多关于船队淡水管理的细节,这对研究航海技术太重要了。”
程远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海面上。阳光透过云层,在海水中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的“裕丰号”遗址上方,潜水员的气泡像一串串珍珠浮上来。他突然想起三天前下潜时,在“裕丰号”船底发现的一道暗门——当时因为担心郑海峰的伤势,没来得及仔细探查,现在终于有了机会。
“明天我带一组人去‘裕丰号’船底看看,”程远转身对两人说,“我上次发现一道暗门,看起来像是粮船的‘应急储物舱’,说不定里面藏着更重要的文物。你们在船上盯着,注意警戒,别让‘海狼帮’的余党有机可乘。”
第二天清晨,程远带着赵哥和小陈潜入水中。“裕丰号”的船底覆盖着厚厚的泥沙,暗门被一块半吨重的礁石挡住,三人合力清理了半个多小时,才终于露出暗门的全貌——暗门是用整块楠木制成的,上面刻着复杂的水波纹,中间有个圆形的锁孔,锁芯里还插着一把生锈的铜钥匙。
“这钥匙……像是船员故意留下的。”程远拿起钥匙,轻轻插入锁孔,“咔嗒”一声,暗门应声打开。舱内的景象让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十几个木箱,箱身上贴着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备用粮种”“草药”“罗盘备件”等字样,最里面的木箱上,还放着一本深蓝色封面的册子,封面上写着“裕丰号船医日志”。
程远小心翼翼地将册子装进防水袋,又打开一个贴着“草药”的木箱——里面装着用蜡纸包裹的干草,凑近闻,还能闻到淡淡的药香。“这是薄荷和艾草,”程远认出这些草药,“都是航海时常用的,薄荷能提神,艾草能驱虫,看来郑和船队的船员医疗保障也很完善。”
就在三人准备将木箱吊出水面时,小陈突然指着暗门外侧的泥沙,压低声音说:“程队!你看那是什么!”
程远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泥沙中露出一截黑色的潜水服袖口,袖口上还绣着一个狼头图案——是“海狼帮”的人!他立刻示意赵哥和小陈隐蔽,自己则握着潜水刀,慢慢向那截袖口靠近。
泥沙突然动了动,一个人影猛地从里面窜出来,举着液压钳朝程远砸来。程远侧身躲开,看清了对方的脸——是“海狼帮”的二把手,上次在“安济号”见过一面,当时他带着人撬青铜构件,被郑海峰赶跑了。
“又是你们这些考古的!”那人恶狠狠地说,手里的液压钳在水中划出一道寒光,“老鬼说了,只要能抢回‘裕丰号’的文物,帮主就给我升职!今天你们一个都别想走!”
程远没有说话,趁对方说话的间隙,突然冲上去,一把夺过液压钳,反手将人按在船底的礁石上。赵哥和小陈立刻围上来,用绳索将人捆好。就在这时,程远的通讯器突然响了,林珊的声音带着急促:“程远!不好了!‘探海号’附近出现两艘不明快艇,正快速向我们靠近,像是‘海狼帮’的余党!”
程远心里一沉,立刻对赵哥说:“你们先把人押上去,我去‘甘润号’附近看看,说不定他们是想声东击西,偷袭水船遗址!”
赵哥点点头,带着小陈和俘虏往水面游。程远则转身向“甘润号”游去,刚靠近水船的舱门,就看见两个黑影正用炸药包贴在舱壁上——他们想炸了“甘润号”!
“住手!”程远大喊着冲过去,一把推开其中一个人。炸药包的引线已经点燃,冒着微弱的火花,程远来不及多想,抓起炸药包就往远处的暗礁扔去。“轰隆”一声巨响,海水剧烈震荡,程远被冲击波掀出去好几米,潜水服的面罩也裂了道缝。
等他缓过神来,那两个黑影已经不见了。程远立刻检查“甘润号”的舱壁,幸好炸药包没贴实,只炸掉了一小块木板,没有伤到核心结构。他松了口气,正准备联系船上,通讯器里突然传来郑海峰的声音:“程远!你没事吧?快艇已经被渔政拦住了,俘虏里有个小子招了,说‘海狼帮’的仓库在菲律宾的巴拉望岛,里面藏着从泉州湾盗来的宋代瓷器,还有咱们之前在‘安济号’丢失的青铜构件!”
程远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看着“甘润号”完好的舱壁,又摸了摸防水袋里的“船医日志”,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这次不仅守住了遗址,还找到了关键线索,总算没辜负大家的努力。
回到“探海号”上,程远刚脱下潜水服,就被林珊拉到医务室检查。她拿着碘伏,小心翼翼地擦拭程远脸上的擦伤,语气里带着责备:“你能不能别这么拼命?刚才通讯器中断的那几分钟,我和郑海峰都快急疯了!”
程远看着她泛红的眼眶,心里一暖,轻声说:“我没事,你看,这不是好好的吗?再说,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责任,不能让‘海狼帮’毁了这些历史见证。”
郑海峰靠在门口,笑着打趣:“行了行了,别秀恩爱了!程远,你带回来的‘船医日志’呢?快拿出来让我们看看,我倒要瞧瞧,六百年前的船医是怎么给船员治病的。”
程远从防水袋里取出日志,递给郑海峰。日志的封面有些受潮,但里面的字迹依旧清晰,第一页就写着“永乐五年,随‘裕丰号’出海,船医李茂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船员的常见病状与治疗方法,比如“船员因海风头痛,取薄荷煮水饮之”“水手因潜水受寒,用艾草热敷关节”,甚至还记载了一次“船员误食变质粮食,腹泻不止,用黄连与甘草煎药,三日而愈”——这些记载,填补了明代航海医疗研究的空白。
“太珍贵了!”郑海峰翻着日志,激动得手都在抖,“这比任何史料都管用!有了它,我们就能还原郑和船队的医疗体系,这对研究古代航海健康保障太重要了!”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一边整理“裕丰号”和“甘润号”的文物,一边等待国际刑警的消息。终于在第五天,林珊收到了渔政的邮件:“海狼帮”的仓库已被查获,共追回文物三百多件,其中包括从“安济号”盗走的青铜构件、泉州湾宋代沉船的青花瓷,还有十几本明代航海日志——这些文物,很快就会被送回国内,交给博物馆收藏。
“太好了!”郑海峰激动地从轮椅上站起来,差点忘了腿上的伤,“等这些文物送回去,咱们的‘郑和船队船型体系特展’就能更完整了!到时候,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国古代航海的辉煌!”
程远看着众人兴奋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从“清远号”到“清和号”,从“安济号”到“裕丰号”“甘润号”,他们在南海奔波了半年多,经历了盗墓者的威胁、队友的受伤,却从未放弃过对历史真相的追寻。这些沉在海底的船,不仅是文物,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有船员的坚守,有船医的仁心,有工匠的智慧,还有他们这些考古者的执着。
返航的前一天晚上,“探海号”的甲板上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庆祝宴。队员们围着篝火,手里拿着啤酒,聊着这半年来的经历。程远坐在船舷边,看着远处的海平面,林珊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果汁:“在想什么?舍不得这片海吗?”
程远接过果汁,点点头:“是啊,这里藏着太多故事了。不过我知道,我们还会回来的——还有马船、还有更多的宝船,都在等着我们去发现。”
林珊在他身边坐下,海风拂起她的长发,月光洒在她的脸上,温柔得像一片海浪。“会的,”她轻声说,“不管是一年、两年,还是十年,我们都会一起回来,把这些沉睡的历史一一唤醒。”
郑海峰也走了过来,拍了拍两人的肩膀:“说什么呢?这么伤感!等特展结束,咱们就申请再来南海,我还没找到马船呢!《西洋记通俗演义》里说马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专门运输马匹和货物,这么大的船,肯定藏在哪个海域等着我们!”
三人相视一笑,目光望向茫茫的大海。篝火的光芒映在海面上,像一颗跳动的心脏,远处的星星在夜幕中闪烁,仿佛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的航灯,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
程远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这片辽阔的南海之下,还有无数的秘密等着他们去揭开,无数的故事等着他们去讲述。而他们,会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彼此的信任,在考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那些被时光掩埋的辉煌,重新照亮这个世界。
这天午后,程远刚从水下上来,浑身还滴着海水,就看见林珊举着一张扫描图跑过来,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程远!你看这页!《船用粮簿》里提到‘永乐六年七月,随宝船“清和号”至满刺加,补水于水船“甘润号”’——‘甘润号’!就是我们现在发现的这艘水船!”
程远接过平板,手指在屏幕上放大那行小字。墨迹虽有些褪色,但“甘润号”三个字依旧清晰,旁边还标注着“补水三千桶,耗时一日”。“这就对了!”程远的声音带着兴奋,“粮船与水船配套航行,正好印证了《西洋记通俗演义》里‘粮船载粮、水船储水,共辅宝船’的记载。我们之前在‘清和号’找到的航海日志里,也提到过‘七月于满刺加补水’,现在终于能把整条补给链串起来了!”
两人正说着,郑海峰推着轮椅出现在实验室门口,腿上的绷带已经拆了大半,只留下淡粉色的疤痕。他探头看向平板,眼里闪着光:“我就说这两艘船不简单!对了,渔政那边有消息吗?老鬼招了没?”
林珊收起平板,语气沉了沉:“早上刚收到消息,老鬼嘴硬得很,只说‘海狼帮’的仓库在菲律宾附近的小岛,具体位置不肯说。不过国际刑警已经盯上了他们的资金流向,应该很快就能找到线索。”
郑海峰皱了皱眉,伸手拍了拍程远的肩膀:“等我能下水了,咱们再去‘甘润号’好好搜搜,说不定能找到水船的航行日志——水船作为郑和船队的‘移动水源’,日志里肯定有更多关于船队淡水管理的细节,这对研究航海技术太重要了。”
程远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海面上。阳光透过云层,在海水中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的“裕丰号”遗址上方,潜水员的气泡像一串串珍珠浮上来。他突然想起三天前下潜时,在“裕丰号”船底发现的一道暗门——当时因为担心郑海峰的伤势,没来得及仔细探查,现在终于有了机会。
“明天我带一组人去‘裕丰号’船底看看,”程远转身对两人说,“我上次发现一道暗门,看起来像是粮船的‘应急储物舱’,说不定里面藏着更重要的文物。你们在船上盯着,注意警戒,别让‘海狼帮’的余党有机可乘。”
第二天清晨,程远带着赵哥和小陈潜入水中。“裕丰号”的船底覆盖着厚厚的泥沙,暗门被一块半吨重的礁石挡住,三人合力清理了半个多小时,才终于露出暗门的全貌——暗门是用整块楠木制成的,上面刻着复杂的水波纹,中间有个圆形的锁孔,锁芯里还插着一把生锈的铜钥匙。
“这钥匙……像是船员故意留下的。”程远拿起钥匙,轻轻插入锁孔,“咔嗒”一声,暗门应声打开。舱内的景象让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十几个木箱,箱身上贴着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备用粮种”“草药”“罗盘备件”等字样,最里面的木箱上,还放着一本深蓝色封面的册子,封面上写着“裕丰号船医日志”。
程远小心翼翼地将册子装进防水袋,又打开一个贴着“草药”的木箱——里面装着用蜡纸包裹的干草,凑近闻,还能闻到淡淡的药香。“这是薄荷和艾草,”程远认出这些草药,“都是航海时常用的,薄荷能提神,艾草能驱虫,看来郑和船队的船员医疗保障也很完善。”
就在三人准备将木箱吊出水面时,小陈突然指着暗门外侧的泥沙,压低声音说:“程队!你看那是什么!”
程远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泥沙中露出一截黑色的潜水服袖口,袖口上还绣着一个狼头图案——是“海狼帮”的人!他立刻示意赵哥和小陈隐蔽,自己则握着潜水刀,慢慢向那截袖口靠近。
泥沙突然动了动,一个人影猛地从里面窜出来,举着液压钳朝程远砸来。程远侧身躲开,看清了对方的脸——是“海狼帮”的二把手,上次在“安济号”见过一面,当时他带着人撬青铜构件,被郑海峰赶跑了。
“又是你们这些考古的!”那人恶狠狠地说,手里的液压钳在水中划出一道寒光,“老鬼说了,只要能抢回‘裕丰号’的文物,帮主就给我升职!今天你们一个都别想走!”
程远没有说话,趁对方说话的间隙,突然冲上去,一把夺过液压钳,反手将人按在船底的礁石上。赵哥和小陈立刻围上来,用绳索将人捆好。就在这时,程远的通讯器突然响了,林珊的声音带着急促:“程远!不好了!‘探海号’附近出现两艘不明快艇,正快速向我们靠近,像是‘海狼帮’的余党!”
程远心里一沉,立刻对赵哥说:“你们先把人押上去,我去‘甘润号’附近看看,说不定他们是想声东击西,偷袭水船遗址!”
赵哥点点头,带着小陈和俘虏往水面游。程远则转身向“甘润号”游去,刚靠近水船的舱门,就看见两个黑影正用炸药包贴在舱壁上——他们想炸了“甘润号”!
“住手!”程远大喊着冲过去,一把推开其中一个人。炸药包的引线已经点燃,冒着微弱的火花,程远来不及多想,抓起炸药包就往远处的暗礁扔去。“轰隆”一声巨响,海水剧烈震荡,程远被冲击波掀出去好几米,潜水服的面罩也裂了道缝。
等他缓过神来,那两个黑影已经不见了。程远立刻检查“甘润号”的舱壁,幸好炸药包没贴实,只炸掉了一小块木板,没有伤到核心结构。他松了口气,正准备联系船上,通讯器里突然传来郑海峰的声音:“程远!你没事吧?快艇已经被渔政拦住了,俘虏里有个小子招了,说‘海狼帮’的仓库在菲律宾的巴拉望岛,里面藏着从泉州湾盗来的宋代瓷器,还有咱们之前在‘安济号’丢失的青铜构件!”
程远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看着“甘润号”完好的舱壁,又摸了摸防水袋里的“船医日志”,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这次不仅守住了遗址,还找到了关键线索,总算没辜负大家的努力。
回到“探海号”上,程远刚脱下潜水服,就被林珊拉到医务室检查。她拿着碘伏,小心翼翼地擦拭程远脸上的擦伤,语气里带着责备:“你能不能别这么拼命?刚才通讯器中断的那几分钟,我和郑海峰都快急疯了!”
程远看着她泛红的眼眶,心里一暖,轻声说:“我没事,你看,这不是好好的吗?再说,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责任,不能让‘海狼帮’毁了这些历史见证。”
郑海峰靠在门口,笑着打趣:“行了行了,别秀恩爱了!程远,你带回来的‘船医日志’呢?快拿出来让我们看看,我倒要瞧瞧,六百年前的船医是怎么给船员治病的。”
程远从防水袋里取出日志,递给郑海峰。日志的封面有些受潮,但里面的字迹依旧清晰,第一页就写着“永乐五年,随‘裕丰号’出海,船医李茂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船员的常见病状与治疗方法,比如“船员因海风头痛,取薄荷煮水饮之”“水手因潜水受寒,用艾草热敷关节”,甚至还记载了一次“船员误食变质粮食,腹泻不止,用黄连与甘草煎药,三日而愈”——这些记载,填补了明代航海医疗研究的空白。
“太珍贵了!”郑海峰翻着日志,激动得手都在抖,“这比任何史料都管用!有了它,我们就能还原郑和船队的医疗体系,这对研究古代航海健康保障太重要了!”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一边整理“裕丰号”和“甘润号”的文物,一边等待国际刑警的消息。终于在第五天,林珊收到了渔政的邮件:“海狼帮”的仓库已被查获,共追回文物三百多件,其中包括从“安济号”盗走的青铜构件、泉州湾宋代沉船的青花瓷,还有十几本明代航海日志——这些文物,很快就会被送回国内,交给博物馆收藏。
“太好了!”郑海峰激动地从轮椅上站起来,差点忘了腿上的伤,“等这些文物送回去,咱们的‘郑和船队船型体系特展’就能更完整了!到时候,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国古代航海的辉煌!”
程远看着众人兴奋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从“清远号”到“清和号”,从“安济号”到“裕丰号”“甘润号”,他们在南海奔波了半年多,经历了盗墓者的威胁、队友的受伤,却从未放弃过对历史真相的追寻。这些沉在海底的船,不仅是文物,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有船员的坚守,有船医的仁心,有工匠的智慧,还有他们这些考古者的执着。
返航的前一天晚上,“探海号”的甲板上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庆祝宴。队员们围着篝火,手里拿着啤酒,聊着这半年来的经历。程远坐在船舷边,看着远处的海平面,林珊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果汁:“在想什么?舍不得这片海吗?”
程远接过果汁,点点头:“是啊,这里藏着太多故事了。不过我知道,我们还会回来的——还有马船、还有更多的宝船,都在等着我们去发现。”
林珊在他身边坐下,海风拂起她的长发,月光洒在她的脸上,温柔得像一片海浪。“会的,”她轻声说,“不管是一年、两年,还是十年,我们都会一起回来,把这些沉睡的历史一一唤醒。”
郑海峰也走了过来,拍了拍两人的肩膀:“说什么呢?这么伤感!等特展结束,咱们就申请再来南海,我还没找到马船呢!《西洋记通俗演义》里说马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专门运输马匹和货物,这么大的船,肯定藏在哪个海域等着我们!”
三人相视一笑,目光望向茫茫的大海。篝火的光芒映在海面上,像一颗跳动的心脏,远处的星星在夜幕中闪烁,仿佛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的航灯,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
程远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这片辽阔的南海之下,还有无数的秘密等着他们去揭开,无数的故事等着他们去讲述。而他们,会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彼此的信任,在考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那些被时光掩埋的辉煌,重新照亮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