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月港的晨雾总比别处稠些,海蛎的咸腥混着九龙江口特有的泥香,像一块湿冷的棉絮,裹着“探海号”的甲板慢慢沉。程远蹲在船舷边,指尖捏着刚从滩涂里捡的半块青花瓷片,瓷片边缘的铜锈蹭在指腹上,留下一道暗绿色的痕——这是昨夜退潮时,他在月港旧码头遗址的淤泥里摸了半小时才找到的。釉面上模糊的缠枝莲纹歪歪扭扭,却和《东西洋考》插图里嘉靖年间走私商船常用的“海捞瓷”分毫不差,连瓷片底部“李记”的红泥印记,都和史料里记载的月港走私窝主李氏家族标记完全吻合。
“程队!声呐有发现!”郑海峰的吼声从驾驶室撞出来,他手里举着平板电脑跑上甲板,屏幕上深蓝色的船形阴影在海图上格外扎眼,像一条沉眠了四百年的巨鱼,“月港旧码头东南三海里,水下十二米,长二十一丈,宽三丈六——正是《筹海图编》里写的王直集团‘双桅走私大船’尺寸!”程远刚站起身,身后就传来轻快的脚步声,张瑜抱着便携式光谱仪跑过来,浅蓝色速干衣的领口沾了层细沙,发梢还滴着晨露。她把检测报告往程远面前一递,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光:“昨天在遗址取的木片,碳十四检测结果出来了——嘉靖二十五年,和王直盘踞双屿岛、垄断中日走私贸易的时间线完全对上!更巧的是,木片里检测出大量硝黄残留,和史书记载的‘五峰船主常贩硝黄赴日’刚好印证!”
程远的指尖在报告上顿了顿,目光落在“木片年轮对应嘉靖二十三年砍伐”的字样上。王直正是在嘉靖二十三年加入许栋走私集团,这木片说不定就是当年他船队里某艘船的船板。他刚要开口,林新宇突然举着无人机遥控器冲过来,银灰色的无人机冲破晨雾,螺旋桨卷起的风把程远的头发吹得乱飞。“程队!你看!”林新宇把屏幕转向众人,画面里水下阴影旁散落着几枚铜钱,铜钱上“嘉靖通宝”的字样在探照灯下清晰得能看清边缘的毛刺,“还有船尾!有个铜制‘船主符’,上面刻着字!”程远凑近屏幕,眯眼辨认出“五峰”两个阴刻小字时,心脏突然跳得快了半拍——这是王直的别号,当年他的船队都挂着“五峰”旗号横行东西洋。
潜水队整装时,郑海峰系潜水绳的手顿了顿。他掀起衣服,腰间那道去年在斯里兰卡和盗墓者搏斗留下的伤疤,在晨光里泛着淡粉色。“程队,这次我带老赵、小孙下去,”他拍了拍程远的胳膊,黝黑的脸上笑出两道褶,“要是真找到王直的船,我给你锯块带‘五峰’标记的船板回来!上次在金州没捞着像样的纪念品,这次得补上!”说罢他弯腰套上潜水靴,转身跃入水中,溅起的浪花瞬间被晨雾裹住,只留下两道细小的水痕,很快又被海浪抚平。
水下机器人的实时画面传回来时,程远和张瑜正凑在显示屏前,连呼吸都放轻了。沉船侧卧在黄褐色的泥沙中,船身虽已腐朽大半,却仍能看清两侧残存的桅杆榫卯——直径足有两尺,比普通漕船的桅杆粗了近一倍。船尾“五峰船主”的阴刻字样被海生物覆盖了大半,却仍能辨认出遒劲的笔画。船舱里堆着数十个陶罐,罐口露出的丝绵残片在海水中轻轻飘动,泛着暗黄色的光。“是王直的船!”张瑜的声音有些发颤,她指着画面里一个破损的陶罐,“你看罐底!‘李记’的红泥印,和你手里瓷片的印记一模一样!这肯定是李氏家族给王直船队供货的走私瓷!”
就在这时,林珊扛着dNA检测箱跑过来,箱子轮子在甲板上磕出清脆的响。她刚打开箱子,眼睛突然瞪圆了:“程队!张姐!船舱中部发现三具骸骨!其中一具右手攥着块玉牌,上面刻着‘林’字!”她飞快地把骸骨样本放进检测仪,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上的基因序列很快与数据库里的漳州林氏家族基因库对上,“是林道乾的族人!林氏族谱里明确写着‘嘉靖三十八年,族人林茂随五峰船主赴日,遇风暴溺于月港附近,尸骨未寻’!”
程远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个消息,林新宇的无人机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声,红色警示灯在屏幕上疯狂闪烁。“程队!不好了!东北方向两海里有可疑船只!”林新宇把屏幕转向众人,画面里一艘伪装成渔船的船正朝着沉船方向疾驰,甲板上几个蒙面人正忙着组装金属探测仪,为首的人露在外面的手腕上,有一道狰狞的刀疤——是上次在金州湾漏网的盗墓团伙头目!“这群混蛋怎么跟到这来了?”张瑜的脸色瞬间沉下来,手里紧紧攥着光谱仪,指节泛得发白,“肯定是盯着王直船上的海捞瓷和文物来的!上次在金州没捞着好处,这次想趁我们没发掘完动手!”
刀疤脸的船很快停在沉船遗址旁,船舷上“闽渔6829”的油漆还没干,一看就是临时喷的。他摘下蒙面巾,嘴角斜斜勾起,露出一口黄牙,对着“探海号”喊:“程队长,又见面了!别来无恙啊?这王直的沉船里,随便一件海捞瓷都能卖上百万,识相的就把位置让出来,不然……”他指了指船尾盖着帆布的东西,帆布下露出炸药包的引线,“我把这破船炸成碎片,大家都别想捞着!”
郑海峰正好浮出水面换氧,听到这话,嘴里的呼吸管“啪”地掉在甲板上。“你他妈找死!”他抄起旁边的潜水刀就要往对方船上跳,程远一把拉住他,悄悄掏出手机拨通文物局的紧急联络电话,对着话筒压低声音快速说明情况,然后转头对着刀疤脸喊:“想要文物可以,但你得先让我们把骸骨捞上来。林茂他们在海里泡了四百年,总不能再遭一次炸药的罪吧?你要是还有点人性,就给我们四十分钟!”刀疤脸眯眼打量了程远一会儿,吐掉嘴里的烟蒂,用脚碾了碾:“行,给你们四十分钟!别耍花样,我的人盯着呢!”
潜水队趁机加快速度。郑海峰带着老赵、小孙小心翼翼地将林茂的骸骨抬进打捞篮,骸骨的脚踝还缠着几段碳化的缆绳,绳结是明代漕船常用的“双套结”,显然是船沉时被缆绳缠住没能挣脱。骸骨的怀里揣着一个皮质钱袋,已经腐朽得快散架,里面掉出三粒永乐通宝,铜钱上的绿锈沾了海水,在探照灯下泛着幽光。张瑜趴在船舷边,眼睛紧紧盯着水下画面,突然指着骸骨的胸口喊:“等一下!他怀里有东西!”
郑海峰立刻调整潜水姿势,用探照灯对准林茂的胸口。那是一张折叠的麻纸,被两层防水油布裹着,虽然油布已经老化,但仍勉强护住了里面的纸页。郑海峰小心翼翼地把麻纸装进防水袋,递给水面上的队员。张瑜接过防水袋,蹲在甲板上慢慢展开麻纸,纸页已经发脆,稍一用力就可能裂开。上面的字迹用墨写就,虽有些模糊,却仍能看清:“阿爹,今随五峰船主赴日,船载硝黄、丝绵,若顺利归,便带倭刀给你,再给阿妹买支银钗。听闻日本银价低,还能换些银子回来,给你治病。若不归,勿念,来世再做你的儿。”张瑜的声音有些哽咽,指尖轻轻拂过“给你治病”四个字,眼泪差点掉在麻纸上:“他还是个孩子……看字迹,顶多十五六岁,却要替家里出海讨生活。”程远拍了拍她的肩膀,悄悄把自己口袋里的暖手宝塞给她——月港的晨雾带着海腥味,比金州湾还冷,她的指尖已经冻得发红。
就在打捞篮即将浮出水面时,刀疤脸突然对着手下喊:“动手!别等了!把船舱里的陶罐都捞上来!”几个同伙立刻套上潜水服,手里的撬棍直对着船身残骸。程远眼疾手快,对林新宇喊:“用无人机投烟雾弹!干扰他们!”林新宇立刻操控无人机俯冲,白色烟雾从无人机腹舱落下,很快笼罩了整片海域。刀疤脸的人在烟雾里辨不清方向,有个同伙没抓稳撬棍,直接砸在了沉船的桅杆上,溅起一片泥沙。
“警察来了!你们跑不了了!”程远朝着烟雾里喊,远处的海面上,三艘文物局巡逻艇正疾驰而来,警笛声划破晨雾,像一把锋利的刀割开海面的平静。刀疤脸脸色一变,就要钻进驾驶室启动渔船,郑海峰突然从水里跃出来,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将他按在甲板上。两人扭打在一起,从船头滚到船尾,撞翻了堆在旁边的金属探测仪。混乱中,刀疤脸的同伙想点燃炸药包,却被及时赶到的警员按住,冰凉的手铐“咔嗒”一声锁住手腕时,还能听到他不甘心的嘶吼:“那船是我先发现的!凭什么给你们!这些瓷罐都是我的!”
程远走到刀疤脸身边,蹲下身看着他,声音冷得像月港的海水:“这不是你的船,是林茂、是当年无数‘缘海之人’用命换来的航迹。你只看到陶罐能卖钱,却看不到麻纸上‘给阿爹治病’的字,看不到他们背井离乡的无奈。当年若不是明廷海禁苛政,‘寸板不许入海’,谁愿顶着‘倭寇’的骂名,在海上拿命换一口饭吃?你眼里只有钱,却看不到这些文物背后的人命和历史。”刀疤脸张了张嘴,却没说出一句话,只能恶狠狠地瞪着程远。
等警察押着盗墓者离开,晨雾已经散得差不多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面上,把海水染成一片金红。程远和张瑜坐在甲板上,一起小心翼翼地展开林茂的麻纸。他们发现麻纸的背面还有几行小字,是用炭笔写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温柔:“儿,阿妹听说你要去日本,连夜给你缝了件夹袄,藏在你枕头下。家里的鱼丸已经晒好了,等你归,爹带你去月港码头吃海蛎煎。若真的回不来,爹就把你的名字刻在码头的石碑上,让过往的船都记得,我儿是个好孩子,不是什么‘倭寇’。”张瑜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砸在麻纸上,晕开一小片水渍:“他们只是想活下去,想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却被史书钉在‘走私犯’的耻辱柱上,连个名字都没留下。”程远没说话,只是轻轻把麻纸放进防水袋——他要把这张纸带回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明代的“倭寇”里,有太多像林茂这样的普通人。
下午,考古队在沉船西北方向两百米处又有了新发现。声呐探测仪显示水下有一处方形石质结构,林新宇操控水下机器人靠近,发现那是一座水下古墓。墓门是用走私船的旧船板砌的,上面刻着“明故海商林茂之墓”七个字,旁边还刻着一艘小小的双桅船,船帆上刻着一个“归”字。林新宇操控机器人推开墓门,墓室里放着一口楠木棺材,棺材旁摆着一个陶制的倭刀模型,刀鞘上还画着缠枝莲纹,和程远手里的瓷片纹样一样;旁边还有一支银钗,钗头是小小的莲花形状,显然是林茂答应给阿妹买的。
“是林茂的衣冠冢!”程远突然想起麻纸上林父的话,眼眶有些发热,“他的家人肯定知道他遇难了,却找不到尸骨,只能用他当年乘坐的船板建墓,把他没来得及带回来的倭刀、没来得及送给阿妹的银钗,都陪在他身边。他们是想让他‘归’家,哪怕只是衣冠。”林珊对棺材里的骸骨进行dNA检测,结果显示这是一位中年男性,基因与林茂有直系亲属关系——正是林茂的父亲。骸骨的手里还攥着半块玉牌,和林茂的那块正好拼成完整的圆形,拼成的图案是月港的码头,码头上站着两个小小的人影,一个背着包袱,一个牵着孩子,像是在等归人。
夕阳西下时,考古队在月港遗址旁立起一座纪念碑。碑身是用从沉船附近打捞的青石板做的,正面刻着“明嘉靖三十八年 月港走私商船‘五峰号’船员林茂及众海商遇难处”,背面刻着林茂麻纸上的那句话:“若顺利归,便带倭刀给你,再给阿妹买支银钗。”漳州林氏家族的后人来了二十多个,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捧着族谱,对着纪念碑深深鞠躬,声音带着颤抖:“先祖林茂公,四百年来,族人一直在找你。今天终于能带你回家,让你看看现在的月港——没有海禁了,船可以随便走,再也不用偷偷摸摸了。”
“探海号”驶离月港时,夕阳已经落到海平面以下,把天空染成一片橘红。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握着那两块拼成圆形的玉牌,玉牌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张瑜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姜茶,杯子暖暖的,焐热了程远冰凉的手。“在想什么?”张瑜轻声问。“在想林茂,想当年所有‘缘海之人’。”程远望着远处的海岸线,声音有些低沉,“他们驾着双桅船,穿梭在东西洋的风浪里,不是为了当‘海盗’,只是想让阿爹治病,想给阿妹买银钗。可史书里只记他们‘走私’‘通倭’,却忘了他们也是别人的儿子、别人的兄长。我们考古,不只是挖文物,更是要把这些被遗忘的人、被埋没的故事挖出来,讲给更多人听。”
张瑜轻轻点头,突然指着远处的集装箱船:“你看,那艘船正朝着日本方向开,不用再躲躲藏藏,也不用怕海禁。林茂的愿望,其实已经实现了。”程远转过头,正好对上张瑜的目光,她的眼睛里映着暮色,像盛了一片星空。他突然想起这一路的点点滴滴——在宝山遗址一起摔进泥坑,在登州仓库一起看《巡仓日志》,在金州湾一起等潜水队归来,还有此刻在月港的甲板上,共享这一片橘红的暮色。原来不知不觉间,这个总是能和他想到一起、总能在他需要时递上一杯热茶的姑娘,早已成了他考古路上最亮的光。
“程队!下一站去哪?”郑海峰的声音从驾驶室传来,他探出头,手里举着一本《天下郡国利病书》,“史料说浙江双屿岛是王直集团的老巢,当年‘中外商船云集,万余人聚居’,说不定能找到更多走私贸易的遗迹!”程远握紧手里的玉牌,转头看向张瑜,眼里带着笑:“去双屿岛!只要还有‘缘海之人’的故事没被发现,我们就继续找。”
张瑜笑着点头,风吹起她的头发,发梢扫过程远的手腕,像当年宝山遗址的芦苇一样软。“探海号”的船帆在暮色中展开,船灯的光晕在海面上铺开,像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航迹。程远知道,他们的旅程还没结束——那些被史书贴上“倭寇”标签的普通人,那些在海上讨生活的“缘海之人”,还有太多故事埋在海底,等着他们去打捞,去诉说。而他身边的这个人,会陪着他一起,把这些故事讲给世界听。
“程队!声呐有发现!”郑海峰的吼声从驾驶室撞出来,他手里举着平板电脑跑上甲板,屏幕上深蓝色的船形阴影在海图上格外扎眼,像一条沉眠了四百年的巨鱼,“月港旧码头东南三海里,水下十二米,长二十一丈,宽三丈六——正是《筹海图编》里写的王直集团‘双桅走私大船’尺寸!”程远刚站起身,身后就传来轻快的脚步声,张瑜抱着便携式光谱仪跑过来,浅蓝色速干衣的领口沾了层细沙,发梢还滴着晨露。她把检测报告往程远面前一递,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光:“昨天在遗址取的木片,碳十四检测结果出来了——嘉靖二十五年,和王直盘踞双屿岛、垄断中日走私贸易的时间线完全对上!更巧的是,木片里检测出大量硝黄残留,和史书记载的‘五峰船主常贩硝黄赴日’刚好印证!”
程远的指尖在报告上顿了顿,目光落在“木片年轮对应嘉靖二十三年砍伐”的字样上。王直正是在嘉靖二十三年加入许栋走私集团,这木片说不定就是当年他船队里某艘船的船板。他刚要开口,林新宇突然举着无人机遥控器冲过来,银灰色的无人机冲破晨雾,螺旋桨卷起的风把程远的头发吹得乱飞。“程队!你看!”林新宇把屏幕转向众人,画面里水下阴影旁散落着几枚铜钱,铜钱上“嘉靖通宝”的字样在探照灯下清晰得能看清边缘的毛刺,“还有船尾!有个铜制‘船主符’,上面刻着字!”程远凑近屏幕,眯眼辨认出“五峰”两个阴刻小字时,心脏突然跳得快了半拍——这是王直的别号,当年他的船队都挂着“五峰”旗号横行东西洋。
潜水队整装时,郑海峰系潜水绳的手顿了顿。他掀起衣服,腰间那道去年在斯里兰卡和盗墓者搏斗留下的伤疤,在晨光里泛着淡粉色。“程队,这次我带老赵、小孙下去,”他拍了拍程远的胳膊,黝黑的脸上笑出两道褶,“要是真找到王直的船,我给你锯块带‘五峰’标记的船板回来!上次在金州没捞着像样的纪念品,这次得补上!”说罢他弯腰套上潜水靴,转身跃入水中,溅起的浪花瞬间被晨雾裹住,只留下两道细小的水痕,很快又被海浪抚平。
水下机器人的实时画面传回来时,程远和张瑜正凑在显示屏前,连呼吸都放轻了。沉船侧卧在黄褐色的泥沙中,船身虽已腐朽大半,却仍能看清两侧残存的桅杆榫卯——直径足有两尺,比普通漕船的桅杆粗了近一倍。船尾“五峰船主”的阴刻字样被海生物覆盖了大半,却仍能辨认出遒劲的笔画。船舱里堆着数十个陶罐,罐口露出的丝绵残片在海水中轻轻飘动,泛着暗黄色的光。“是王直的船!”张瑜的声音有些发颤,她指着画面里一个破损的陶罐,“你看罐底!‘李记’的红泥印,和你手里瓷片的印记一模一样!这肯定是李氏家族给王直船队供货的走私瓷!”
就在这时,林珊扛着dNA检测箱跑过来,箱子轮子在甲板上磕出清脆的响。她刚打开箱子,眼睛突然瞪圆了:“程队!张姐!船舱中部发现三具骸骨!其中一具右手攥着块玉牌,上面刻着‘林’字!”她飞快地把骸骨样本放进检测仪,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上的基因序列很快与数据库里的漳州林氏家族基因库对上,“是林道乾的族人!林氏族谱里明确写着‘嘉靖三十八年,族人林茂随五峰船主赴日,遇风暴溺于月港附近,尸骨未寻’!”
程远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个消息,林新宇的无人机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声,红色警示灯在屏幕上疯狂闪烁。“程队!不好了!东北方向两海里有可疑船只!”林新宇把屏幕转向众人,画面里一艘伪装成渔船的船正朝着沉船方向疾驰,甲板上几个蒙面人正忙着组装金属探测仪,为首的人露在外面的手腕上,有一道狰狞的刀疤——是上次在金州湾漏网的盗墓团伙头目!“这群混蛋怎么跟到这来了?”张瑜的脸色瞬间沉下来,手里紧紧攥着光谱仪,指节泛得发白,“肯定是盯着王直船上的海捞瓷和文物来的!上次在金州没捞着好处,这次想趁我们没发掘完动手!”
刀疤脸的船很快停在沉船遗址旁,船舷上“闽渔6829”的油漆还没干,一看就是临时喷的。他摘下蒙面巾,嘴角斜斜勾起,露出一口黄牙,对着“探海号”喊:“程队长,又见面了!别来无恙啊?这王直的沉船里,随便一件海捞瓷都能卖上百万,识相的就把位置让出来,不然……”他指了指船尾盖着帆布的东西,帆布下露出炸药包的引线,“我把这破船炸成碎片,大家都别想捞着!”
郑海峰正好浮出水面换氧,听到这话,嘴里的呼吸管“啪”地掉在甲板上。“你他妈找死!”他抄起旁边的潜水刀就要往对方船上跳,程远一把拉住他,悄悄掏出手机拨通文物局的紧急联络电话,对着话筒压低声音快速说明情况,然后转头对着刀疤脸喊:“想要文物可以,但你得先让我们把骸骨捞上来。林茂他们在海里泡了四百年,总不能再遭一次炸药的罪吧?你要是还有点人性,就给我们四十分钟!”刀疤脸眯眼打量了程远一会儿,吐掉嘴里的烟蒂,用脚碾了碾:“行,给你们四十分钟!别耍花样,我的人盯着呢!”
潜水队趁机加快速度。郑海峰带着老赵、小孙小心翼翼地将林茂的骸骨抬进打捞篮,骸骨的脚踝还缠着几段碳化的缆绳,绳结是明代漕船常用的“双套结”,显然是船沉时被缆绳缠住没能挣脱。骸骨的怀里揣着一个皮质钱袋,已经腐朽得快散架,里面掉出三粒永乐通宝,铜钱上的绿锈沾了海水,在探照灯下泛着幽光。张瑜趴在船舷边,眼睛紧紧盯着水下画面,突然指着骸骨的胸口喊:“等一下!他怀里有东西!”
郑海峰立刻调整潜水姿势,用探照灯对准林茂的胸口。那是一张折叠的麻纸,被两层防水油布裹着,虽然油布已经老化,但仍勉强护住了里面的纸页。郑海峰小心翼翼地把麻纸装进防水袋,递给水面上的队员。张瑜接过防水袋,蹲在甲板上慢慢展开麻纸,纸页已经发脆,稍一用力就可能裂开。上面的字迹用墨写就,虽有些模糊,却仍能看清:“阿爹,今随五峰船主赴日,船载硝黄、丝绵,若顺利归,便带倭刀给你,再给阿妹买支银钗。听闻日本银价低,还能换些银子回来,给你治病。若不归,勿念,来世再做你的儿。”张瑜的声音有些哽咽,指尖轻轻拂过“给你治病”四个字,眼泪差点掉在麻纸上:“他还是个孩子……看字迹,顶多十五六岁,却要替家里出海讨生活。”程远拍了拍她的肩膀,悄悄把自己口袋里的暖手宝塞给她——月港的晨雾带着海腥味,比金州湾还冷,她的指尖已经冻得发红。
就在打捞篮即将浮出水面时,刀疤脸突然对着手下喊:“动手!别等了!把船舱里的陶罐都捞上来!”几个同伙立刻套上潜水服,手里的撬棍直对着船身残骸。程远眼疾手快,对林新宇喊:“用无人机投烟雾弹!干扰他们!”林新宇立刻操控无人机俯冲,白色烟雾从无人机腹舱落下,很快笼罩了整片海域。刀疤脸的人在烟雾里辨不清方向,有个同伙没抓稳撬棍,直接砸在了沉船的桅杆上,溅起一片泥沙。
“警察来了!你们跑不了了!”程远朝着烟雾里喊,远处的海面上,三艘文物局巡逻艇正疾驰而来,警笛声划破晨雾,像一把锋利的刀割开海面的平静。刀疤脸脸色一变,就要钻进驾驶室启动渔船,郑海峰突然从水里跃出来,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将他按在甲板上。两人扭打在一起,从船头滚到船尾,撞翻了堆在旁边的金属探测仪。混乱中,刀疤脸的同伙想点燃炸药包,却被及时赶到的警员按住,冰凉的手铐“咔嗒”一声锁住手腕时,还能听到他不甘心的嘶吼:“那船是我先发现的!凭什么给你们!这些瓷罐都是我的!”
程远走到刀疤脸身边,蹲下身看着他,声音冷得像月港的海水:“这不是你的船,是林茂、是当年无数‘缘海之人’用命换来的航迹。你只看到陶罐能卖钱,却看不到麻纸上‘给阿爹治病’的字,看不到他们背井离乡的无奈。当年若不是明廷海禁苛政,‘寸板不许入海’,谁愿顶着‘倭寇’的骂名,在海上拿命换一口饭吃?你眼里只有钱,却看不到这些文物背后的人命和历史。”刀疤脸张了张嘴,却没说出一句话,只能恶狠狠地瞪着程远。
等警察押着盗墓者离开,晨雾已经散得差不多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面上,把海水染成一片金红。程远和张瑜坐在甲板上,一起小心翼翼地展开林茂的麻纸。他们发现麻纸的背面还有几行小字,是用炭笔写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温柔:“儿,阿妹听说你要去日本,连夜给你缝了件夹袄,藏在你枕头下。家里的鱼丸已经晒好了,等你归,爹带你去月港码头吃海蛎煎。若真的回不来,爹就把你的名字刻在码头的石碑上,让过往的船都记得,我儿是个好孩子,不是什么‘倭寇’。”张瑜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砸在麻纸上,晕开一小片水渍:“他们只是想活下去,想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却被史书钉在‘走私犯’的耻辱柱上,连个名字都没留下。”程远没说话,只是轻轻把麻纸放进防水袋——他要把这张纸带回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明代的“倭寇”里,有太多像林茂这样的普通人。
下午,考古队在沉船西北方向两百米处又有了新发现。声呐探测仪显示水下有一处方形石质结构,林新宇操控水下机器人靠近,发现那是一座水下古墓。墓门是用走私船的旧船板砌的,上面刻着“明故海商林茂之墓”七个字,旁边还刻着一艘小小的双桅船,船帆上刻着一个“归”字。林新宇操控机器人推开墓门,墓室里放着一口楠木棺材,棺材旁摆着一个陶制的倭刀模型,刀鞘上还画着缠枝莲纹,和程远手里的瓷片纹样一样;旁边还有一支银钗,钗头是小小的莲花形状,显然是林茂答应给阿妹买的。
“是林茂的衣冠冢!”程远突然想起麻纸上林父的话,眼眶有些发热,“他的家人肯定知道他遇难了,却找不到尸骨,只能用他当年乘坐的船板建墓,把他没来得及带回来的倭刀、没来得及送给阿妹的银钗,都陪在他身边。他们是想让他‘归’家,哪怕只是衣冠。”林珊对棺材里的骸骨进行dNA检测,结果显示这是一位中年男性,基因与林茂有直系亲属关系——正是林茂的父亲。骸骨的手里还攥着半块玉牌,和林茂的那块正好拼成完整的圆形,拼成的图案是月港的码头,码头上站着两个小小的人影,一个背着包袱,一个牵着孩子,像是在等归人。
夕阳西下时,考古队在月港遗址旁立起一座纪念碑。碑身是用从沉船附近打捞的青石板做的,正面刻着“明嘉靖三十八年 月港走私商船‘五峰号’船员林茂及众海商遇难处”,背面刻着林茂麻纸上的那句话:“若顺利归,便带倭刀给你,再给阿妹买支银钗。”漳州林氏家族的后人来了二十多个,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捧着族谱,对着纪念碑深深鞠躬,声音带着颤抖:“先祖林茂公,四百年来,族人一直在找你。今天终于能带你回家,让你看看现在的月港——没有海禁了,船可以随便走,再也不用偷偷摸摸了。”
“探海号”驶离月港时,夕阳已经落到海平面以下,把天空染成一片橘红。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握着那两块拼成圆形的玉牌,玉牌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张瑜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姜茶,杯子暖暖的,焐热了程远冰凉的手。“在想什么?”张瑜轻声问。“在想林茂,想当年所有‘缘海之人’。”程远望着远处的海岸线,声音有些低沉,“他们驾着双桅船,穿梭在东西洋的风浪里,不是为了当‘海盗’,只是想让阿爹治病,想给阿妹买银钗。可史书里只记他们‘走私’‘通倭’,却忘了他们也是别人的儿子、别人的兄长。我们考古,不只是挖文物,更是要把这些被遗忘的人、被埋没的故事挖出来,讲给更多人听。”
张瑜轻轻点头,突然指着远处的集装箱船:“你看,那艘船正朝着日本方向开,不用再躲躲藏藏,也不用怕海禁。林茂的愿望,其实已经实现了。”程远转过头,正好对上张瑜的目光,她的眼睛里映着暮色,像盛了一片星空。他突然想起这一路的点点滴滴——在宝山遗址一起摔进泥坑,在登州仓库一起看《巡仓日志》,在金州湾一起等潜水队归来,还有此刻在月港的甲板上,共享这一片橘红的暮色。原来不知不觉间,这个总是能和他想到一起、总能在他需要时递上一杯热茶的姑娘,早已成了他考古路上最亮的光。
“程队!下一站去哪?”郑海峰的声音从驾驶室传来,他探出头,手里举着一本《天下郡国利病书》,“史料说浙江双屿岛是王直集团的老巢,当年‘中外商船云集,万余人聚居’,说不定能找到更多走私贸易的遗迹!”程远握紧手里的玉牌,转头看向张瑜,眼里带着笑:“去双屿岛!只要还有‘缘海之人’的故事没被发现,我们就继续找。”
张瑜笑着点头,风吹起她的头发,发梢扫过程远的手腕,像当年宝山遗址的芦苇一样软。“探海号”的船帆在暮色中展开,船灯的光晕在海面上铺开,像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航迹。程远知道,他们的旅程还没结束——那些被史书贴上“倭寇”标签的普通人,那些在海上讨生活的“缘海之人”,还有太多故事埋在海底,等着他们去打捞,去诉说。而他身边的这个人,会陪着他一起,把这些故事讲给世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