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星斗为标-《考古浮海记》

  “探海号”驶入北部湾海域时,正值台风季尾声。海面虽仍有风浪,却已褪去肆虐戾气,只剩细碎浪涛拍打船身。程远站在甲板上,攥着清代《粤海关志》复刻本,书页“廉州港为北部湾要津,乾隆年间,广商载石湾瓷赴安南贸易,常经此海域”的记载,与眼前海岸线慢慢重叠。

  “程队,声呐有新发现!”郑海峰抱着声呐仪跑上甲板,军绿色冲锋衣领口沾着海盐,“北纬21°28′,东经109°05′,水下二十三米处有木质沉船轮廓!长约十丈、宽两丈八尺,货舱反射信号密如蜂窝——跟《粤海关志》‘乾隆二十二年,广商李氏载石湾瓷三百箱沉于廉州港东南’的记载对得上!”

  程远随他进主控舱,屏幕上深蓝色海水中,深色阴影卧在泥沙里,货舱光点闪烁如海底星辰。“这里泥沙层异常,会不会是瓷器散落形成的‘瓷带’?”他指向屏幕边缘。

  林新宇已操控“蜂鸟三号”升空,传回画面里,沉船东南侧泥沙上,泛着淡青色的瓷片绵延近二十米。“是瓷带!”他放大画面,“釉色青中带褐,是石湾瓷‘广钧釉’,和佛山石湾窑遗址乾隆瓷器一致!”

  林珊蹲在检测台旁,举着报告抬头:“海水ph值8.1、能见度六米、水温24c,符合潜水条件,但有暗流,下潜别像上次泉州湾那样被冲偏。”郑海峰摸头应下,转身整理装备时,林珊悄悄将缓解海水刺激的护肤膏,塞进他潜水服口袋。

  半小时后,郑海峰携潜水员入水。探照灯照亮泥沙下的青褐色釉面,他通过通讯器喊:“货舱木箱虽朽,瓷器仍整齐堆叠!双耳瓶、三足炉的窑变釉,和佛山石湾陶瓷博物馆‘乾隆广钧瓷’一模一样!”

  “先采完整样本做年代检测,再找‘火照’——石湾窑用它记录烧制温度,能还原工艺!”程远叮嘱。郑海峰应声,用塑料铲拨开泥沙,抱起刻有“乾隆年制”的青釉双耳瓶,又在角落找到带火烧痕迹的石湾窑“火照”。

  一小时后,郑海峰携样本浮出。林珊接过防水箱,戴手套观察:“这是典型乾隆广钧瓷!‘二次施釉法’让青褐釉交融出流云纹,和石湾窑‘火照’记录完全吻合!”热释光检测仪显示,烧制年代在乾隆二十至二十五年间,与沉船时间一致。

  “石湾瓷是清代外销瓷重要品类,这些实物能还原海上贸易路线,对清代中越贸易史研究太重要!”程远难掩激动。

  后续几日,考古队清理货舱,打捞起缠枝莲纹青釉盘、瑞兽三足炉等瓷器,每一件都体现石湾窑“一窑一釉,一器一品”的特质。林新宇在船员舱发现樟木航海箱,内有“广商李氏航海日志 乾隆二十二年”、“李”字铜印及贸易契约。

  日志详细记录货物清单:“石湾广钧瓷三百箱、广州织金布一百匹、潮州工夫茶五十斤”,还夹着手绘北部湾航线图,标注“廉州港→钦州湾→白龙尾→安南海防港”,旁贴贝壳标记港口。最后几页字迹潦草:“乾隆二十二年八月初六遇暴风触礁,尽力抢救瓷器仍下沉,望告知吾家,幼子勿再涉险出海,平安度日便好。”

  程远看着文字眼眶发热,想起其他葬身海底的航海人,他们的故事是海上丝绸之路鲜活注脚。林珊整理契约,发现李氏与安南商人约定“石湾瓷每箱价银二两五钱,货到付七成,余三成待售罄付清”,盖有“粤海关监督”官印,是清代中越官方贸易实物证据。

  考古队还发现装着潮州工夫茶的锡罐、广州织金布残片等。林新宇查到李氏后人李建明——石湾窑非遗传承人,正烧造传统广钧瓷。程远邀其登船,李建明抚过青釉双耳瓶红了眼:“这窑变釉触感,和阿爷传下的乾隆广钧瓷一模一样!”其子李博文(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确认,胎土是石湾“红砂泥”,“火照”痕迹与实验室复刻温度曲线吻合。

  程远提议在遗址立纪念碑,用沉船楠木船板做碑身,刻李氏事迹与石湾瓷历史,还邀李建明在佛山石湾陶瓷博物馆特展演示烧制工艺。李建明连连答应:“要让大家知道石湾瓷当年如何卖到安南、西洋!”

  一周后,郑海峰在船尾发现小木盒,内有乾隆铜钱及刻“李氏”的和田玉佩。“阿爷族谱写着,先祖出海前,阿婆将玉佩给他保平安!”李建明抚过玉佩裂痕落泪。林珊通过dNA比对,确认船员骸骨与李建明有亲缘关系。

  离开前一日,考古队立碑。正面刻“清乾隆二十二年 广商李氏石湾瓷商船遇难处”,字体为李建明所书;背面刻航线图、文献记载及双耳瓶图案。李建明带二十多位石湾窑匠人到场,点燃仿柴窑火:“先祖,石湾窑火未熄,您的故事我们会永远记住!”

  “探海号”驶离时,夕阳染红海面。林珊递上潮州工夫茶复刻版:“下一站去西沙永乐环礁吧?《岛夷志略》记载元至元年间,有载龙泉青瓷的商船沉没,或许能填补元代外销瓷空白!”程远饮下茶:“去西沙!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古代航海贸易从未中断!”

  考古浮海记·第一百零六章 西沙的龙泉青瓷

  “探海号”驶入西沙永乐环礁,湛蓝天空下,海水如蓝宝石映出环礁轮廓,礁盘浪花似银边镶翡翠。程远捧《岛夷志略》,“永乐环礁为西沙要冲,元至元年间,闽商载龙泉青瓷赴南洋,常于此避风”的记载,与景致完美重叠。

  “程队,声呐扫到异常信号!”郑海峰跑上甲板,“北纬16°23′,东经111°45′,水下十八米处有沉船!长约九丈、宽两丈六尺,货舱反射信号强,像堆大量瓷器——跟《岛夷志略》‘至元二十九年,闽商张氏载龙泉青瓷两百箱沉于环礁内侧’对得上!”

  主控舱屏幕上,深色阴影卧在环礁泥沙里,货舱光点密如星群。“这里信号反射率高,会不会是龙泉青瓷釉面?”程远指向泛青区域。

  林新宇操控无人机传回画面,沉船货舱泥沙上,散落着带“开片”特征的青绿瓷片。“是龙泉青瓷!”他放大,“冰裂纹疏密有致,是元代‘哥窑型’青瓷,和龙泉窑大窑遗址至元瓷器一致!”

  林珊举着检测报告:“海水盐度32‰、能见度十米、水温26c,水流平稳,但环礁有珊瑚礁,下潜要避开。”郑海峰点头,穿装备时,林珊将珊瑚修复凝胶塞进他口袋。

  半小时后,郑海峰入水,阳光透过海水形成光柱。“程队,找到完整龙泉青瓷!”他通讯器里满是激动,“双鱼耳瓶、缠枝莲纹盘的‘粉青釉’温润如玉,和龙泉窑元代精品一致!”

  “小心清理开片纹路,采样本做检测,找‘张’字窑记确认是张氏商船!”程远叮嘱。郑海峰抱起瓶底刻“张”的双鱼耳瓶,采集样本后返回。

  林珊检测样本:“这是元代龙泉窑精品!‘多次施釉法’让釉层厚1.5毫米,开片是冷却收缩形成,和龙泉窑至元二十九年瓷器一致!”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示,胎土与釉料配方均符合元代龙泉青瓷特征。

  “这些青瓷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物证,能还原外销路线,对贸易史、陶瓷史研究有里程碑意义!”程远说。

  清理货舱时,考古队打捞起缠枝莲纹粉青釉盘、莲瓣纹梅子青釉碗等。林新宇在船员舱发现木质航海匣,内有“闽商张氏航海日志 至元二十九年”、“张”字铜印及铜钱。

  日志记录“龙泉青瓷两百箱、福州漆器五十件、武夷岩茶三十箱”,夹手绘西沙航线图,标注“福州港→泉州港→西沙永乐环礁→南洋”,旁画环礁轮廓提示“内侧可避风”。最后几页写:“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二日遇强风撞珊瑚礁,日志、印章放入匣,望告知吾家,老母望吾儿赡养,勿念吾。”

  程远想起北部湾李氏,这些航海人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林珊发现福州脱胎漆器残片,描金花鸟纹虽氧化,仍显华丽,是最早福州脱胎漆器实物样本。

  林新宇查到张氏后人张铭远——龙泉青瓷收藏爱好者,藏有祖传青瓷碎片。张铭远登船,抚过双鱼耳瓶哽咽:“粉青釉温润感、双鱼耳造型,和家里碎片一模一样!”其子张明轩(浙大考古系博士)确认,“张”字窑记与龙泉窑遗址一致,胎土是龙泉“紫金土”。

  程远提议在遗址立纪念碑,邀张铭远在龙泉青瓷博物馆特展做讲解员。张铭远答应:“要让大家知道元代闽商如何带龙泉青瓷传扬中国文化!”

  郑海峰在船尾找到装元代铜钱及“张氏”玉佩的木盒。“爷爷说,先祖出海前,奶奶将玉佩给他,说‘戴着像我陪你’!”张铭远落泪。dNA比对确认船员骸骨与他有亲缘关系。

  立碑当天,张铭远带三十多位族人到场,穿传统服饰捧菊花。纪念碑正面刻“元至元二十九年 闽商张氏龙泉青瓷商船遇难处”,背面刻航线图与双鱼耳瓶图案。“先祖,龙泉青瓷已成世界文化遗产,你们的故事会代代相传!”张铭远话音落,族人将菊花放在碑前。

  “探海号”驶离时,林珊递上武夷岩茶复刻版:“下一站去嵊泗列岛吧?《诸蕃志》记载南宋有载越窑‘秘色瓷’的商船沉没,能填补南宋外销瓷空白!”程远点头:“去嵊泗!让更多人了解越窑秘色瓷的璀璨!”

  考古浮海记·第一百零七章 嵊泗的越窑秘色瓷

  “探海号”驶入嵊泗列岛,东海雾季将岛屿笼在朦胧中,灯塔每十秒闪烁一次。程远捧《诸蕃志》,“嵊泗列岛为明州外港,南宋绍兴年间,明商载越窑瓷赴高丽、日本,常经此避风”的记载,与景致重叠。

  “程队,声呐扫到水下信号!”郑海峰跑上甲板,肩头沾雾水,“北纬30°43′,东经122°25′,水下二十七米处有沉船!长约九丈五尺、宽两丈七尺,货舱反射信号密如碎玉——跟《诸蕃志》‘绍兴十二年,明商赵氏载越窑秘色瓷两百箱沉于东礁附近’对得上!”

  主控舱屏幕上,深色阴影卧在泥沙里,货舱光点泛温润光泽。“这里泥沙层规整,会不会是瓷器堆叠的‘瓷堆’?”程远指向屏幕。

  林新宇操控无人机,传回画面里,沉船东侧泥沙上,泛青釉色的瓷片边缘光滑。“是越窑瓷!”他放大,“釉色青中带绿、温润如脂,是秘色瓷‘千峰翠色’,和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南宋秘色瓷一致!”

  林珊举着报告:“海水ph值8.2、能见度四米、水温17c,水流缓但有淤泥层,下潜用探测仪测厚度,别像上次西沙陷泥里。”郑海峰应下,整理装备时,林珊将防滑潜水袜塞进他口袋。

  半小时后,郑海峰入水,探照灯照亮泥沙下的青绿釉面。“程队,找到秘色瓷!”他通讯器里满是激动,“莲纹碗、瓜棱瓶的釉面温润如碧玉,和上林湖南宋秘色瓷一模一样!”

  “小心清理釉面,采样本做检测,找‘官’字款——南宋越窑为宫廷烧瓷会刻‘官’,能确认是宫廷外销瓷!”程远叮嘱。郑海峰应声,抱起碗底刻“官”的莲纹碗,采集样本后返回。

  林珊接过防水箱,戴手套观察:“这是南宋宫廷级秘色瓷!‘釉水施三层’让釉层均匀细腻,莲瓣纹是越窑‘针刻工艺’巅峰,和上林湖绍兴‘官’字款秘色瓷一致!”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示,胎土与釉料配方均符合南宋越窑特征。

  “越窑秘色瓷是‘瓷中瑰宝’,这些实物能还原南宋外销路线,对贸易史、陶瓷外交史研究意义重大!”程远说。

  清理货舱时,考古队打捞起鹦鹉纹粉盒、瓜棱青釉瓶等,每一件都是南宋越窑巅峰之作。林新宇在船员舱发现樟木航海箱,内有“明商赵氏航海日志 绍兴十二年”、“赵”字铜印及贸易文书。

  日志记录“越窑秘色瓷两百箱、明州丝绸一百匹、余姚杨梅酒五十坛”,夹手绘东海航线图,标注“明州港→嵊泗列岛→高丽仁川港→日本博多港”,旁贴贝壳,空白处写“高丽人喜莲纹瓷,日本人爱鹦鹉纹”。最后几页字迹潦草:“绍兴十二年八月初九遇浓雾触礁,望告知吾家,妻女望吾子照料,勿再涉险出海。”

  程远想起西沙张氏、北部湾李氏,这些航海人串联起南宋至清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林珊整理文书,发现赵氏与高丽商人约定“‘官’字款秘色瓷每件价银五两,货到付八成”,盖有“明州市舶司”官印,是南宋海上陶瓷外交证据。

  考古队还发现装着余姚杨梅酒的陶坛、明州罗纹锦残片等。林新宇查到赵氏后人赵文轩——宁波博物馆退休研究员,研究南宋明州海上贸易史。赵文轩登船,抚过“官”字款莲纹碗红了眼:“‘千峰翠色’釉色、‘官’字款,和家里传下的瓷片一模一样!”其子赵晓阳(浙大历史系讲师)确认,莲瓣纹是越窑“细刻工艺”巅峰,窑温控制堪称顶级。

  程远提议在遗址立纪念碑,邀赵文轩在宁波博物馆特展做讲解员。赵文轩答应:“要让大家知道南宋明州商人如何带秘色瓷传扬大宋文化!”

  郑海峰在船尾找到装南宋铜钱及“赵氏”玉佩的木盒。“爷爷说,先祖出海前,奶奶将玉佩给他保平安!”赵文轩抚过裂痕落泪。dNA比对确认船员骸骨与他有亲缘关系。

  立碑当天,赵文轩带四十多位族人到场,穿传统服饰捧菊花。纪念碑正面刻“南宋绍兴十二年 明商赵氏越窑秘色瓷商船遇难处”,背面刻航线图与莲纹碗图案。“先祖,越窑遗址已成世界文化遗产,你们的故事会代代相传!”赵文轩话音落,族人将菊花放在碑前。

  程远和队员鞠躬,海风带着秘色瓷釉料香气,仿佛传来当年海浪声与船员对家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