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晨光穿透薄雾时,程远正蹲在“探海号”的实验室门口,用软毛刷细细清理一块刚打捞上来的楠木船板。船板边缘还沾着细碎的白色珊瑚,木纹里嵌着几粒暗红色的锈渣——那是六百年前铁质船钉氧化后留下的痕迹,指尖拂过,能清晰摸到木材被海水侵蚀出的细微凹槽。
“程队,卫星电话还是打不通。”林珊端着两杯冒热气的咖啡走过来,白色实验服的袖口沾了点荧光试剂的淡蓝色,她将其中一杯递到程远手边,杯壁的温热透过指尖传来,“林新宇的定位信号已经消失三十六个小时了,航海组扩大了三次搜索范围,还是没找到。”
程远接过咖啡,目光落在实验室桌上摊开的《静海寺残碑》拓片上,拓片里“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的字迹虽模糊,却像一根细针,扎在他心上。三天前,林新宇带着“海眼二号”水下机器人去探测“清远号”东北海域的异常磁信号,临走前还抱着这本拓片兴奋地说:“程队,我查了《都城纪胜》,一千料海船能长五十余丈,要是能找到,就能印证残碑记载了!”可从昨天清晨开始,林新宇的应急信标就没再传来过信号。
“让航海组把搜索半径再扩大十海里,重点查北纬14°18′、东经110°32′附近的暗礁区。”程远摩挲着船板上的榫卯结构,那是明代福船特有的“燕尾榫”,拼接处严丝合缝,“他带的机器人续航只有四十小时,今天中午前要是再找不到……”
话没说完,驾驶舱突然传来郑海峰急促的吼声,震得甲板上的救生圈都晃了晃:“程队!重大发现!声呐扫到巨型沉船遗址!船体总长超过五十丈,货舱区金属信号密集得吓人!还有——林新宇的应急信标就在沉船船尾!”
程远猛地站起身,咖啡杯差点脱手,褐色的液体溅在拓片上,晕开一小片污渍。他抓过搭在栏杆上的防水外套往身上套,快步往驾驶舱跑,路过甲板时,瞥见林珊正将便携式检测仪塞进黑色背包,她的指尖微微发抖,却还是强装镇定地跟上:“我带了急救包,要是新宇受伤,能先做紧急处理。”
驾驶舱的导航屏上,一道流畅的船型轮廓在深蓝色海图里缓缓展开,像一头沉睡在海底的巨鲸。船尾位置有个闪烁的红色光点,正是林新宇的应急信标,光点旁标注着数据:“水深三十六米,船体最大宽度十二丈,符合《都城纪胜》‘一千料舟船长五十余丈、阔十余丈’的记载。”
“是战座船!”林新宇之前整理的资料还摊在控制台旁,郑海峰指着其中一页《南船记》的复刻本,“你看,沈启记载战座船‘桅标大纛,屯营以准’,这沉船的桅杆基座信号刚好有三道,和文献里的描述对得上!”
程远的目光紧紧盯着信标位置,光点一动不动,他的心沉了沉:“立刻派‘海眼三号’水下机器人下潜,优先确认信标周边环境,注意避开暗礁。林珊,你调整检测仪参数,重点监测沉船区域的水质和文物信号;郑海峰,准备潜水装备,一旦确认安全,我们下去接应。”
水下机器人下潜的二十分钟里,甲板上静得能听见海浪撞在船舷的“哗哗”声。林珊反复校准检测仪,屏幕上跳动的曲线突然稳定下来:“有大量铁器信号,还有陶瓷的高频反射——可能是战座船配备的铁炮和船员的日用瓷!另外,水质里有微量檀香成分,沉船里说不定有木质文物!”
终于,“海眼三号”传回第一组清晰画面。程远和众人凑在屏幕前,呼吸瞬间停滞——海水中,一艘巨型沉船的残骸静静卧在淡黄色的沙地上,船身虽向左侧倾斜约20度,但三根桅杆的基座仍像沉默的巨人般立在水中,木质船板上还能看见残留的朱漆,隐约能辨认出“安济”两个字的残痕。
更让人心揪的是,船尾的舱门旁,林新宇的潜水头盔倒扣在沙地上,面镜裂了一道蛛网般的缝隙,他本人则靠在舱壁上,潜水服的左臂有个不规则的破口,脸色苍白得像海底的贝壳,但胸口仍有微弱的起伏。他的身边堆着几块刻有缠枝莲纹的青铜构件,最上面那块构件上,“永乐五年造”的字样清晰可见。
“新宇还活着!”郑海峰一拳砸在控制台,声音里带着后怕,“我带两个潜水员下去,五分钟内把他救上来!”
程远却按住了他的胳膊,目光落在屏幕角落的一道阴影上。那道阴影藏在舱门右侧的礁石后,轮廓像个人,手里似乎还握着什么金属物件。他放大画面,心脏猛地一缩——那是盗墓者常用的液压钳,钳口还夹着一块青铜碎片,和林新宇身边的构件纹路一致。“等等,”程远的声音沉得像海底的礁石,“不止一个盗墓者,他们已经在破坏沉船了。”
话音刚落,机器人的画面突然中断,只剩下满屏的雪花噪点。程远抓起潜水装备往身上套,潜水靴踩在甲板上发出“咚咚”的声响:“我和郑海峰下去,林珊,你在船上指挥,联系渔政监控附近海域,一旦发现盗墓者的母船,立刻请求拦截!”
海水刚没过胸口,一股暗流就顺着潜水服的缝隙钻进来,带着刺骨的凉意。程远握着潜水灯往沉船方向游,光柱扫过船身时,看见多处新凿的痕迹——盗墓者已经用液压钳撬开了好几块船板,露出里面发黑的木质构件。郑海峰在他身后比了个“分开行动”的手势,两人一左一右,程远往船尾的信标位置游,郑海峰则绕去货舱探查。
刚靠近舱门,程远就听见里面传来“叮叮”的敲击声,像是金属撞击石头的声音。他举着潜水灯往里照,看见两个盗墓者正蹲在林新宇身边,用液压钳撬一块半人高的青铜构件,构件上的缠枝莲纹已经被撬得变形,碎片散落在沙地上。林新宇的眉头紧紧皱着,嘴唇动了动,像是在忍痛说话,却发不出声音。
“放下东西!”程远用手势示意盗墓者停手,可那两人不仅没停,反而从腰间摸出了锋利的水下刀。其中一个留着寸头的盗墓者突然起身,举刀朝程远扑过来,刀光在潜水灯的光柱里闪了一下,直逼他的氧气瓶。
程远侧身躲开,潜水灯“哐当”一声撞在舱壁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想起郑海峰教的近身格斗技巧,左手一把抓住对方的手腕,将人往舱壁上推,右手夺过水下刀,猛地往对方的氧气瓶阀门上划了一下——高压气泡瞬间涌出来,在海水中形成一团白雾。寸头盗墓者慌了神,转身想逃,却被赶过来的郑海峰一脚踹在腰上,当场昏了过去,身体像断线的风筝般飘向舱外。
另一个戴墨镜的盗墓者见势不妙,抱着青铜构件想从舱窗钻出去。程远立刻追上去,两人在狭窄的舱道里扭打起来,构件“哐当”一声掉在沙地上,砸在林新宇的腿边。程远趁机抓住对方的脚踝,将人拽倒,膝盖顶住对方的胸口,夺过他手里的水下刀,正准备将人捆起来,却突然听见林新宇微弱的声音:“船……船底有暗舱……里面有……有古墓……”
程远心里一震,低头看向林新宇。他已经醒了,嘴唇干裂,正用手指着舱底的一块方形木板——木板与周围的船板颜色不同,边缘有明显的拼接痕迹,上面刻着复杂的云纹,中间还有个圆形的锁孔,像是刻意隐藏的暗门。“我昨天……发现的……”林新宇的声音断断续续,“暗门里有……有碑刻……还有……和战座船有关的……文书……”
郑海峰将昏过去的盗墓者捆好,用绳子系在舱门的栏杆上,凑过来查看暗门。他用潜水刀敲了敲木板,声音沉闷,不像是空的:“这是明代官船特有的‘密舱’,《南船记》里说,战座船的密舱用来存放重要文书或祭祀用品,没想到会藏着古墓相关的东西。”
林珊的声音突然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明显的焦急:“程队!渔政传来消息,在沉船东南五海里处发现一艘无标识快艇,很可能是盗墓者的母船!你们那边情况怎么样?新宇的伤严重吗?”
“他左臂被划伤,有点脱水,暂时没有生命危险。”程远摸了摸林新宇的颈动脉,跳动还算有力,“我们发现了暗舱,里面可能有重要文物,需要支援队员带工具下来。”
半小时后,三个支援队员带着液压钳和防水照明设备赶到。众人合力撬开暗门,一股带着海水潮气的檀香扑面而来——暗舱里没有棺椁,只有一个半人高的石制碑座,碑座上放着一块青石碑,碑文中“永乐五年,造二千料战座船‘安济号’,载官军三百人,巡南海诸岛”的字样清晰可见,字迹遒劲,是典型的明代官刻风格。
碑座旁还放着一个楠木盒,盒身裹着三层桐油布,虽经过六百年海水浸泡,却依旧完好。郑海峰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卷泛黄的航海图,图上用墨笔标注着“安济号”的航线,从南京宝船厂出发,途经泉州、占城,最后抵达忽鲁谟斯,几处用朱砂画的圈旁还写着批注:“此处多礁,需绕行”“八橹船停靠点,补水”——正是《静海寺残碑》里提到的“八橹船”补给路线。
“这就是《静海寺残碑》记载的‘二千料海船’!”林新宇靠在舱壁上,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声音也有力了些,“碑文里的‘载官军三百人’,和《梦梁录》‘中等二千料舟可载二三百人’的记载完全吻合!还有这航海图,比茅元仪《武备志》里收录的《郑和航海图》更详细,连暗礁的位置都标出来了!”
程远蹲在碑前,指尖轻轻拂过“安济号”三个字,冰凉的石碑上仿佛还残留着当年刻碑工匠的温度。他想起三天前林新宇抱着拓片的样子,心里涌起一阵后怕——如果再晚几个小时找到他,后果不堪设想。“先把新宇送上去治疗,”程远站起身,对支援队员说,“文物分批打捞,碑刻和航海图用防水箱装好,青铜构件做好编号,别弄混了。”
回到“探海号”上,医生立刻给林新宇处理伤口。他的左臂被水下刀划了一道十厘米长的口子,幸好没伤到筋骨,消毒包扎后,林新宇靠在病床上,还不忘叮嘱程远:“程队,‘安济号’的船板材质一定要检测,我怀疑和南京宝船厂遗址的楠木一致……还有暗舱里的檀香,可能来自印度,得确认年代……”
林珊坐在床边,削了个苹果递给他,语气带着嗔怪却难掩关心:“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文物?医生说你得好好休息,脱水加上伤口感染,要是再逞强,小心留后遗症。”她的指尖碰到林新宇的手背时,两人都愣了一下,林新宇的耳尖瞬间红了,慌忙移开目光,假装看窗外的海面。
程远站在舱门口,看着这一幕,心里突然有点发闷。他早就察觉林珊对林新宇的在意——上次林新宇发烧,她连夜守在实验室整理资料;这次林新宇失踪,她的手就没停过,一直在调试设备、联系救援。而自己对林珊的心思,却像沉在海底的文物,迟迟不敢打捞。
傍晚时分,实验室传来好消息。林珊拿着检测报告跑过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程队!‘安济号’的船板材质和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金丝楠木相似度99%,证明这艘船确实是南京宝船厂建造的!还有暗舱里的檀香,碳十四检测显示是永乐五年的,和碑刻年代一致,很可能是当年船员从印度带回来的!”
郑海峰也凑过来,手里举着一块青铜构件:“渔政把盗墓者的母船扣了,从上面搜出了十几件从‘安济号’盗走的文物,包括这个青铜炮的零件——和我们在货舱发现的铁炮能拼上!”
程远接过构件,看着上面熟悉的缠枝莲纹,突然想起林新宇说的“千料海船”。他走到甲板上,望着远处的沉船遗址,夕阳将海水染成一片金红,海风吹拂着衣角,带着淡淡的咸腥味。“安济号”的发现,不仅印证了《静海寺残碑》的记载,更填补了郑和船队战座船的研究空白——原来除了四十四丈的大号宝船,这些能载三百人的千料海船,才是支撑船队远航的主力。
“程队,接下来我们去哪?”郑海峰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新的海图,“我查了《明实录》,永乐六年工部还造过四十八艘宝船,说不定在占城附近还有沉船遗址。”
林新宇也拄着拐杖走出来,眼里闪着光:“我还想找《明史》里记载的四十四丈宝船!只要找到一根桅杆残件,就能证明文献不是夸张!”
程远看着身边充满干劲的伙伴们,心里的闷意渐渐散去。他转头看向林珊,她正站在夕阳里,手里捧着那卷航海图,阳光洒在她的发梢,泛着暖光。“先把‘安济号’的文物整理好,”程远笑着说,“等新宇伤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宝船——不管是千料海船,还是四十四丈巨舶,总有一天,我们要让所有沉睡的历史,都重见天日。”
夜幕降临,“探海号”的灯光在海面上闪烁,像一颗守护着秘密的星。程远站在船舷边,手里攥着一块从“安济号”取下的楠木碎片,碎片上的“燕尾榫”痕迹清晰可见。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在这片辽阔的南海之下,还有无数像“安济号”这样的沉船,无数像林新宇这样为历史执着的人,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展开。
“程队,卫星电话还是打不通。”林珊端着两杯冒热气的咖啡走过来,白色实验服的袖口沾了点荧光试剂的淡蓝色,她将其中一杯递到程远手边,杯壁的温热透过指尖传来,“林新宇的定位信号已经消失三十六个小时了,航海组扩大了三次搜索范围,还是没找到。”
程远接过咖啡,目光落在实验室桌上摊开的《静海寺残碑》拓片上,拓片里“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的字迹虽模糊,却像一根细针,扎在他心上。三天前,林新宇带着“海眼二号”水下机器人去探测“清远号”东北海域的异常磁信号,临走前还抱着这本拓片兴奋地说:“程队,我查了《都城纪胜》,一千料海船能长五十余丈,要是能找到,就能印证残碑记载了!”可从昨天清晨开始,林新宇的应急信标就没再传来过信号。
“让航海组把搜索半径再扩大十海里,重点查北纬14°18′、东经110°32′附近的暗礁区。”程远摩挲着船板上的榫卯结构,那是明代福船特有的“燕尾榫”,拼接处严丝合缝,“他带的机器人续航只有四十小时,今天中午前要是再找不到……”
话没说完,驾驶舱突然传来郑海峰急促的吼声,震得甲板上的救生圈都晃了晃:“程队!重大发现!声呐扫到巨型沉船遗址!船体总长超过五十丈,货舱区金属信号密集得吓人!还有——林新宇的应急信标就在沉船船尾!”
程远猛地站起身,咖啡杯差点脱手,褐色的液体溅在拓片上,晕开一小片污渍。他抓过搭在栏杆上的防水外套往身上套,快步往驾驶舱跑,路过甲板时,瞥见林珊正将便携式检测仪塞进黑色背包,她的指尖微微发抖,却还是强装镇定地跟上:“我带了急救包,要是新宇受伤,能先做紧急处理。”
驾驶舱的导航屏上,一道流畅的船型轮廓在深蓝色海图里缓缓展开,像一头沉睡在海底的巨鲸。船尾位置有个闪烁的红色光点,正是林新宇的应急信标,光点旁标注着数据:“水深三十六米,船体最大宽度十二丈,符合《都城纪胜》‘一千料舟船长五十余丈、阔十余丈’的记载。”
“是战座船!”林新宇之前整理的资料还摊在控制台旁,郑海峰指着其中一页《南船记》的复刻本,“你看,沈启记载战座船‘桅标大纛,屯营以准’,这沉船的桅杆基座信号刚好有三道,和文献里的描述对得上!”
程远的目光紧紧盯着信标位置,光点一动不动,他的心沉了沉:“立刻派‘海眼三号’水下机器人下潜,优先确认信标周边环境,注意避开暗礁。林珊,你调整检测仪参数,重点监测沉船区域的水质和文物信号;郑海峰,准备潜水装备,一旦确认安全,我们下去接应。”
水下机器人下潜的二十分钟里,甲板上静得能听见海浪撞在船舷的“哗哗”声。林珊反复校准检测仪,屏幕上跳动的曲线突然稳定下来:“有大量铁器信号,还有陶瓷的高频反射——可能是战座船配备的铁炮和船员的日用瓷!另外,水质里有微量檀香成分,沉船里说不定有木质文物!”
终于,“海眼三号”传回第一组清晰画面。程远和众人凑在屏幕前,呼吸瞬间停滞——海水中,一艘巨型沉船的残骸静静卧在淡黄色的沙地上,船身虽向左侧倾斜约20度,但三根桅杆的基座仍像沉默的巨人般立在水中,木质船板上还能看见残留的朱漆,隐约能辨认出“安济”两个字的残痕。
更让人心揪的是,船尾的舱门旁,林新宇的潜水头盔倒扣在沙地上,面镜裂了一道蛛网般的缝隙,他本人则靠在舱壁上,潜水服的左臂有个不规则的破口,脸色苍白得像海底的贝壳,但胸口仍有微弱的起伏。他的身边堆着几块刻有缠枝莲纹的青铜构件,最上面那块构件上,“永乐五年造”的字样清晰可见。
“新宇还活着!”郑海峰一拳砸在控制台,声音里带着后怕,“我带两个潜水员下去,五分钟内把他救上来!”
程远却按住了他的胳膊,目光落在屏幕角落的一道阴影上。那道阴影藏在舱门右侧的礁石后,轮廓像个人,手里似乎还握着什么金属物件。他放大画面,心脏猛地一缩——那是盗墓者常用的液压钳,钳口还夹着一块青铜碎片,和林新宇身边的构件纹路一致。“等等,”程远的声音沉得像海底的礁石,“不止一个盗墓者,他们已经在破坏沉船了。”
话音刚落,机器人的画面突然中断,只剩下满屏的雪花噪点。程远抓起潜水装备往身上套,潜水靴踩在甲板上发出“咚咚”的声响:“我和郑海峰下去,林珊,你在船上指挥,联系渔政监控附近海域,一旦发现盗墓者的母船,立刻请求拦截!”
海水刚没过胸口,一股暗流就顺着潜水服的缝隙钻进来,带着刺骨的凉意。程远握着潜水灯往沉船方向游,光柱扫过船身时,看见多处新凿的痕迹——盗墓者已经用液压钳撬开了好几块船板,露出里面发黑的木质构件。郑海峰在他身后比了个“分开行动”的手势,两人一左一右,程远往船尾的信标位置游,郑海峰则绕去货舱探查。
刚靠近舱门,程远就听见里面传来“叮叮”的敲击声,像是金属撞击石头的声音。他举着潜水灯往里照,看见两个盗墓者正蹲在林新宇身边,用液压钳撬一块半人高的青铜构件,构件上的缠枝莲纹已经被撬得变形,碎片散落在沙地上。林新宇的眉头紧紧皱着,嘴唇动了动,像是在忍痛说话,却发不出声音。
“放下东西!”程远用手势示意盗墓者停手,可那两人不仅没停,反而从腰间摸出了锋利的水下刀。其中一个留着寸头的盗墓者突然起身,举刀朝程远扑过来,刀光在潜水灯的光柱里闪了一下,直逼他的氧气瓶。
程远侧身躲开,潜水灯“哐当”一声撞在舱壁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想起郑海峰教的近身格斗技巧,左手一把抓住对方的手腕,将人往舱壁上推,右手夺过水下刀,猛地往对方的氧气瓶阀门上划了一下——高压气泡瞬间涌出来,在海水中形成一团白雾。寸头盗墓者慌了神,转身想逃,却被赶过来的郑海峰一脚踹在腰上,当场昏了过去,身体像断线的风筝般飘向舱外。
另一个戴墨镜的盗墓者见势不妙,抱着青铜构件想从舱窗钻出去。程远立刻追上去,两人在狭窄的舱道里扭打起来,构件“哐当”一声掉在沙地上,砸在林新宇的腿边。程远趁机抓住对方的脚踝,将人拽倒,膝盖顶住对方的胸口,夺过他手里的水下刀,正准备将人捆起来,却突然听见林新宇微弱的声音:“船……船底有暗舱……里面有……有古墓……”
程远心里一震,低头看向林新宇。他已经醒了,嘴唇干裂,正用手指着舱底的一块方形木板——木板与周围的船板颜色不同,边缘有明显的拼接痕迹,上面刻着复杂的云纹,中间还有个圆形的锁孔,像是刻意隐藏的暗门。“我昨天……发现的……”林新宇的声音断断续续,“暗门里有……有碑刻……还有……和战座船有关的……文书……”
郑海峰将昏过去的盗墓者捆好,用绳子系在舱门的栏杆上,凑过来查看暗门。他用潜水刀敲了敲木板,声音沉闷,不像是空的:“这是明代官船特有的‘密舱’,《南船记》里说,战座船的密舱用来存放重要文书或祭祀用品,没想到会藏着古墓相关的东西。”
林珊的声音突然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明显的焦急:“程队!渔政传来消息,在沉船东南五海里处发现一艘无标识快艇,很可能是盗墓者的母船!你们那边情况怎么样?新宇的伤严重吗?”
“他左臂被划伤,有点脱水,暂时没有生命危险。”程远摸了摸林新宇的颈动脉,跳动还算有力,“我们发现了暗舱,里面可能有重要文物,需要支援队员带工具下来。”
半小时后,三个支援队员带着液压钳和防水照明设备赶到。众人合力撬开暗门,一股带着海水潮气的檀香扑面而来——暗舱里没有棺椁,只有一个半人高的石制碑座,碑座上放着一块青石碑,碑文中“永乐五年,造二千料战座船‘安济号’,载官军三百人,巡南海诸岛”的字样清晰可见,字迹遒劲,是典型的明代官刻风格。
碑座旁还放着一个楠木盒,盒身裹着三层桐油布,虽经过六百年海水浸泡,却依旧完好。郑海峰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卷泛黄的航海图,图上用墨笔标注着“安济号”的航线,从南京宝船厂出发,途经泉州、占城,最后抵达忽鲁谟斯,几处用朱砂画的圈旁还写着批注:“此处多礁,需绕行”“八橹船停靠点,补水”——正是《静海寺残碑》里提到的“八橹船”补给路线。
“这就是《静海寺残碑》记载的‘二千料海船’!”林新宇靠在舱壁上,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声音也有力了些,“碑文里的‘载官军三百人’,和《梦梁录》‘中等二千料舟可载二三百人’的记载完全吻合!还有这航海图,比茅元仪《武备志》里收录的《郑和航海图》更详细,连暗礁的位置都标出来了!”
程远蹲在碑前,指尖轻轻拂过“安济号”三个字,冰凉的石碑上仿佛还残留着当年刻碑工匠的温度。他想起三天前林新宇抱着拓片的样子,心里涌起一阵后怕——如果再晚几个小时找到他,后果不堪设想。“先把新宇送上去治疗,”程远站起身,对支援队员说,“文物分批打捞,碑刻和航海图用防水箱装好,青铜构件做好编号,别弄混了。”
回到“探海号”上,医生立刻给林新宇处理伤口。他的左臂被水下刀划了一道十厘米长的口子,幸好没伤到筋骨,消毒包扎后,林新宇靠在病床上,还不忘叮嘱程远:“程队,‘安济号’的船板材质一定要检测,我怀疑和南京宝船厂遗址的楠木一致……还有暗舱里的檀香,可能来自印度,得确认年代……”
林珊坐在床边,削了个苹果递给他,语气带着嗔怪却难掩关心:“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文物?医生说你得好好休息,脱水加上伤口感染,要是再逞强,小心留后遗症。”她的指尖碰到林新宇的手背时,两人都愣了一下,林新宇的耳尖瞬间红了,慌忙移开目光,假装看窗外的海面。
程远站在舱门口,看着这一幕,心里突然有点发闷。他早就察觉林珊对林新宇的在意——上次林新宇发烧,她连夜守在实验室整理资料;这次林新宇失踪,她的手就没停过,一直在调试设备、联系救援。而自己对林珊的心思,却像沉在海底的文物,迟迟不敢打捞。
傍晚时分,实验室传来好消息。林珊拿着检测报告跑过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程队!‘安济号’的船板材质和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金丝楠木相似度99%,证明这艘船确实是南京宝船厂建造的!还有暗舱里的檀香,碳十四检测显示是永乐五年的,和碑刻年代一致,很可能是当年船员从印度带回来的!”
郑海峰也凑过来,手里举着一块青铜构件:“渔政把盗墓者的母船扣了,从上面搜出了十几件从‘安济号’盗走的文物,包括这个青铜炮的零件——和我们在货舱发现的铁炮能拼上!”
程远接过构件,看着上面熟悉的缠枝莲纹,突然想起林新宇说的“千料海船”。他走到甲板上,望着远处的沉船遗址,夕阳将海水染成一片金红,海风吹拂着衣角,带着淡淡的咸腥味。“安济号”的发现,不仅印证了《静海寺残碑》的记载,更填补了郑和船队战座船的研究空白——原来除了四十四丈的大号宝船,这些能载三百人的千料海船,才是支撑船队远航的主力。
“程队,接下来我们去哪?”郑海峰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新的海图,“我查了《明实录》,永乐六年工部还造过四十八艘宝船,说不定在占城附近还有沉船遗址。”
林新宇也拄着拐杖走出来,眼里闪着光:“我还想找《明史》里记载的四十四丈宝船!只要找到一根桅杆残件,就能证明文献不是夸张!”
程远看着身边充满干劲的伙伴们,心里的闷意渐渐散去。他转头看向林珊,她正站在夕阳里,手里捧着那卷航海图,阳光洒在她的发梢,泛着暖光。“先把‘安济号’的文物整理好,”程远笑着说,“等新宇伤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宝船——不管是千料海船,还是四十四丈巨舶,总有一天,我们要让所有沉睡的历史,都重见天日。”
夜幕降临,“探海号”的灯光在海面上闪烁,像一颗守护着秘密的星。程远站在船舷边,手里攥着一块从“安济号”取下的楠木碎片,碎片上的“燕尾榫”痕迹清晰可见。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在这片辽阔的南海之下,还有无数像“安济号”这样的沉船,无数像林新宇这样为历史执着的人,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