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困境-《穿越五九,开局签到八级钳工》

  火车冗长的汽笛声撕破了南京站清晨的薄雾。赵四提着一只半旧的帆布旅行袋,随着人流挤出喧闹的站台。

  第七电子管厂派来的办事员小张已经举着牌子在出站口等候。简单的寒暄后,赵四坐上了一辆车篷发白的苏式吉普,驶向城郊。

  厂区比赵四想象的要安静。高墙环绕,大门处武警站岗,检查严格。

  与一重厂那种锻锤轰鸣、行车往复的粗犷景象不同,这里的安静带着一种精密仪器般的克制和疏离。

  空气中飘散着若有似无的酒精、丙酮和某种高温陶瓷的特有气息。

  厂办接待室里,分管技术的李副厂长和技术科刘科长接待了他。

  李厂长四十多岁,面容憔悴,眼袋很深,握手时力道不足,客套话里透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刘科长则更年轻些,不到三十,戴着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却带着审视,接过赵四的介绍信和革办公函时,手指在“机械工业部技术革新办公室”和“赵明”的名字上微妙地停顿了一下。

  “欢迎赵明同志莅临指导。”李厂长的开场白干巴巴的,“部里领导能关注到我们这些小厂子的困难,我们很感激。”

  “李厂长言重了,我是来学习调研的。”赵四姿态放得很低,“我们办公室正在编写一本面向全国厂矿的技术手册,旨在汇总交流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经验。”

  “这次来,主要是想向贵厂这样的尖端单位取经,了解电子元件制造领域,特别是提升产品可靠性和寿命方面,有哪些共性的技术需求和亟待解决的瓶颈。”

  “瓶颈?”刘科长几乎是立刻接话,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和抵触。

  “我们现在的瓶颈就是怎么把合格率从百分之十几提到及格线!赵工是机械专家吧?我们这行,电真空物理、阴极电子学、特种材料烧结,跟机械行业隔行如隔山。很多困难,恐怕说了您也…不太好理解。”

  话语里的不信任和“您帮不上忙”的潜台词,几乎糊在了赵四脸上。

  他们正被仿制苏联某型磁控管极低的成品率和惊人的早期失效率折磨得焦头烂额,对一个从天而降、专业毫不相干的部里干部,本能地抱着怀疑和排斥的态度。

  赵四面色不变,笑了笑:“技术确实有壁垒,这个我明白。但我相信,很多底层的问题,比如工艺稳定性、环境控制、设备精度、材料一致性,或许是相通的?”

  “我或许能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就算只是记录一下真实情况,带回部里,也能让领导们更了解一线的实际困难。”

  李厂长似乎觉得刘科长的话太生硬,打圆场道:“是啊是啊,赵同志有心了。刘科长,你先带赵同志去主要车间转转,熟悉一下流程。具体的困难,下午我们开个座谈会再详细向赵同志汇报。”

  刘科长推了推眼镜,明显不情愿,但还是起身:“那好吧。赵工,请跟我来。进核心车间需要换专用工服和鞋套,风淋除尘,请务必遵守规定。”

  更衣后,赵四跟着刘科长走进窗明几净的超净车间。环境安静得只剩下空调的低鸣和设备运转的轻微嗡声。

  工人们穿着连体防尘服,戴着口罩手套,在照明极好的操作台前忙碌。玻璃熔炉闪烁着橙红的光芒,真空泵发出低沉的抽气声,各种形状奇特的金属芯柱、陶瓷支架在传送带上流动。

  刘科长语速很快地介绍着工序:“这是玻壳成型…那边是芯柱压接…阳极块烧结…阴极套管准备…那边是老化和测试区…”

  他使用的术语专业而晦涩,显然没指望赵四能真正理解,更像是在完成一项不得已的接待任务。

  赵四听得极为专注,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道工序,观察着工人的操作细节、设备的运行状态、仪表的读数、甚至物料的流转。

  他看似随意地指着车间角落里一个用玻璃隔断稍稍分开的区域问道:“刘科长,那边几位同志操作的设备好像不太一样?是更关键的工序吗?”

  刘科长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脸色顿时有些微妙的不自然。

  那里,一位头发花白、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老先生,正带着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全神贯注地调整着一台精密真空镀膜机的参数。

  他们周围的工人似乎都下意识地与那片区域保持着距离,鲜有交流。

  “哦…那是邵工和他儿子小邵。”刘科长的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轻慢和疏远,“他们主要负责阴极涂层沉积。算是…厂里以前从上海请来的老师傅,懂点…老工艺。”

  “老师傅?那经验应该很丰富啊。”赵四故作好奇。

  “经验?”刘科长从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解放前在上海洋人灯泡厂干过,是接触过些老底子。不过…”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含糊,“…有些历史问题,出身不太好。他们提的那套东西,动不动就要超高纯度材料、恒温恒湿、精密控制烧结曲线,成本高、效率低,还动不动就说我们现有工艺不行,影响军品质量…不合时宜。”

  刘科长嘴角撇了撇,对赵四低声道:“看见了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