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微光渐亮,爱意绵长-《风起京华,携手一生》

  “玥光”康复中心正式启用已近一月,最初的激动与忙乱逐渐沉淀为日常的、细致入微的运营。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它在实践中遇到了挑战,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愈发坚实。而周家内部,生活的河流也因新成员的加入,流淌出新的韵律。

  磨合与精进

  康复中心的运营并非一帆风顺。一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年轻消防员对封闭的心理咨询室感到强烈不安,首次会谈便中途离席。周玥得知后,没有急于再次安排会谈,而是邀请他在阳光充沛的园艺疗愈区,一边帮忙修剪绿植,一边随意地聊天。在松土、浇水的简单劳动中,紧绷的神经慢慢放松,话语的闸门才悄然开启。周玥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心理团队,促使他们调整了对特定人群的治疗环境设置。

  智能康复设备也暴露出一些小问题。一位手指灵活性欠佳的使用者抱怨某个触控界面反应不够灵敏。苏念晴远程接到反馈后,立刻组织技术团队进行优化,将按键面积增大,并增加了触觉反馈。“我们必须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科技,”她在视频会议中强调,“尤其是对我们这里的使用者而言,易用性至关重要。”

  周景珩则面临着资源调配的挑战。不同患者的康复进度和需求差异很大,如何高效安排治疗师、设备和场地,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需要极其精细的管理和不断的调整。他常常在深夜,还在研究排班表和进度报告,眼神疲惫却坚定。

  这些细碎的问题,如同磨刀石,磨砺着“玥光”的每一个环节,也让周景珩、苏念杨、周玥等核心成员对康复事业的理解愈发深刻——它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人心的体察与耐心的陪伴。

  成长的足迹

  在康复中心之外,周家的新一代也在悄然成长。

  小望舒褪去了新生儿的红皱,变得白嫩饱满,乌溜溜的大眼睛开始有意识地追随着移动的物体,偶尔会露出一个无意识的、足以融化所有人的微笑。傅予安已经完全适应了哥哥的角色,会拿着摇铃笨拙地逗妹妹开心,会在妹妹哭闹时着急地跑去叫大人,那份小小的责任感让他看起来懂事了不少。

  苏念晴的身体基本恢复,开始逐步增加在“玥光”技术指导方面的工作时间,但傅时深和周景珩依然严格监督,不让她过度劳累。她发现自己产后的视角似乎有些不同,对于设备的“亲和力”和“情感化设计”有了更多源自母性的直觉,这些想法被她一一记录下来,准备融入未来的迭代研发。

  傅时深在“超级奶爸”和科技公司管理者之间切换自如,他将从照顾婴儿中学到的极致耐心和细致,部分投射到了公司管理和“玥光”的技术支持上,处理问题比以往更加周全。

  温暖的日常

  家庭的日常充满了琐碎而真实的温暖。晚餐时分,周家的大餐桌更加热闹。大人们交流着康复中心的进展、工作中的趣事,傅予安叽叽喳喳地讲述幼儿园的见闻,而小望舒则安静地躺在旁边的婴儿车里,吮吸着手指,听着这属于家的、令人安心的嘈杂。

  周景珩和苏念杨常常在晚饭后,推着婴儿车,带着予安在小区里散步。他们会路过能远远望见“玥光”灯光的方向。

  “看,予安,那边亮灯的地方,就是舅舅、舅妈和很多叔叔阿姨工作的地方,他们在帮助别人。”苏念杨指着远处那片温暖的灯光说。

  予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注意力又被路边的蜗牛吸引。

  宋雨霏和周翊轩享受着这忙碌而幸福的时光,看着儿女们事业有成,孙辈绕膝,觉得人生圆满莫过于此。三位老爷子则成了“玥光”的隐形顾问和宣传员,常常带着老友前去参观,自豪地介绍着这里的每一个细节。

  希望如涓流

  一个月的时间,“玥光”康复中心如同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虽然挑战依旧存在,但希望的光芒,正通过每一次耐心的指导、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每一句温暖的鼓励,涓涓流淌进每一位使用者的心田。

  而周家,这个“玥光”的起源之地,也在这双重责任的滋养下,根基愈发深厚,爱意愈发绵长。微光已然汇聚成束,照亮着前行的道路,也温暖着当下的每一刻。故事仍在继续,在日升月落中,书写着关于新生、成长与不灭希望的平凡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