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亭成情定,新程伊始-《风起京华,携手一生》

  初夏的风带着栀子花的甜香,轻轻拂过“玥光”康复中心旁的小花园。历时月余,“三姓家园纪念亭”终于圆满落成。与此同时,康复中心的运营步入正轨,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开始悄然萌芽。

  亭落情聚

  纪念亭的落成仪式简单而温馨,没有邀请外人,只有周、苏、傅三家的至亲好友。亭子飞檐翘角,古朴雅致,周老爷子亲笔题写的“三姓亭”匾额悬挂正中,笔力遒劲。亭柱上镌刻着苏老爷子和傅老爷子共同斟酌定下的对联:“根连三家谊,叶茂世代情”,道尽了这份缘分的深厚与绵长。

  三位老爷子站在亭子中央,看着齐聚的家人,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自豪。周老爷子作为代表,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个亭子,是我们三个老家伙的一份心意。它站在这里,就是要告诉你们这些小辈,还有以后的子子孙孙,我们三家,心在一处,力使一处!‘玥光’是你们年轻人闯出来的事业,这个亭子,就是我们老家伙给你们立的‘后盾’!”

  话语朴实,却重若千钧。周景珩、苏念杨、傅时深、苏念晴等人望着父辈祖辈们苍老却坚定的面容,心中涌动着暖流与责任。这份跨越世代的情谊与托付,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为珍贵。

  苏念杨设计的内部壁画《根相连·叶繁茂》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叹。三棵大树的根系在泥土深处紧密交织,枝干则向着天空各自伸展出独特的姿态,生机勃勃,寓意深远。小予安在亭子里跑来跑去,指着壁画喊:“这是太爷爷,这是外公,这是傅太爷爷!”童言稚语,引得众人开怀大笑。

  亭子成了三家聚首的新地标,也成了康复中心一道充满人文温度的风景。

  运营深水区

  “玥光”康复中心经过初期的磨合,运行日趋平稳,但也开始触及更深层次的问题。

  周景珩发现,随着使用者数量的增加和情况的多样化,单纯依靠现有的康复师团队,人力开始有些捉襟见肘。如何建立更高效的人才培训和储备机制,如何吸引并留住顶尖的康复专业人才,成为他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他开始着手制定更系统的内部培训计划,并与几家医学院接洽,探讨建立实习基地的可能性。

  周玥和李芸的“同伴支持者”体系虽然效果显着,但也遇到了瓶颈。支持者们自身也需要持续的心理疏导和技能提升,以防耗竭。周玥意识到,必须将这个体系制度化、专业化,建立更完善的支持者筛选、培训、督导和激励机制。

  苏念晴远程跟进设备使用反馈,发现不同使用者对同一设备的适应性和效果差异很大。“个性化定制”的需求愈发凸显,这对算法的精准度和设备的模块化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她和傅时深开始探讨,是否可以利用更强大的人工智能和学习算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一策”康复方案。

  这些挑战,意味着“玥光”不能再仅仅依靠初期的热情和家族支持,必须向更专业化、制度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新的机遇

  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一天,周景珩接到一个来自海外知名康复机构的电话。对方在了解到“玥光”独特的“医工结合 艺术疗愈 同伴支持”模式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能派遣一个考察团前来交流,并探讨双方在科研和人员培训方面合作的可能性。

  这无疑是一个将“玥光”推向国际舞台的绝佳机会。消息传来,众人都很兴奋。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接待、如何展示、如何谈判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这对年轻的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傅时深也接到了一些风投机构的问询,对方看好“玥光”模式及其技术内核的商业化潜力,希望能进行投资,助其快速复制扩张。然而,引入资本必然意味着决策权的分散和运营目标的调整,这与“玥光”创立的初心(社会效益优先)是否相符?是否需要为了发展速度而牺牲一部分理念?这成了一个需要慎重权衡的难题。

  传承与开拓

  夜晚,周景珩和苏念杨在“三姓亭”里小坐。月色如水,洒在亭檐和周围的草木上,宁静美好。

  “感觉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周景珩揉了揉眉心,“以前觉得把中心建起来就是成功,现在才发现,运营和发展是更漫长的道路。”

  苏念杨靠在他肩上,轻声说:“但我们也比一开始强大了很多,不是吗?有家人,有朋友,有这个坚实的‘后盾’。”她指了指身后的亭子。

  “是啊,”周景珩握住她的手,目光望向远处灯火通明的康复中心主楼,“亭子立起来了,象征着情谊的稳固。而‘玥光’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像爷爷他们守护情谊一样,去守护和开拓这份事业。”

  新的篇章已然翻开,前方是更广阔的天地,也是更复杂的航程。但无论风雨,只要根脉相连,只要初心不改,他们便有信心,让“玥光”不仅在此地闪耀,更能将希望的光芒,播撒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