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入职-《从窑洞到省府》

  2011年6月24日清晨,北京的阳光刚越过农业部办公大楼的檐角,李泽岚已站在广场前的台阶下。藏蓝色西装是苏晴特意为他挑选的,熨帖得没有一丝褶皱,公文包侧兜装着两包青川云雾茶,最里层用蓝布裹着苏振邦的老笔记和钢笔——这是他从基层带来的“根”,也是踏入部委大门的底气。

  “别慌,就当是去青石乡合作社开会,只不过参会的人换成了政策专家。”苏晴帮他理了理领带,指尖带着清晨的微凉,“晚上我在单位门口等你,咱们去吃你念叨了好久的炸酱面。”

  李泽岚点点头,深吸一口气,迈步走进大楼。一楼大厅的电子屏滚动着“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推进会”的预告,墙面悬挂的巨幅地图上,红色标记密密麻麻覆盖着全国农业主产区,穿着藏蓝、深灰正装的工作人员步履匆匆,公文包碰撞的轻响与电梯运行的提示音交织,透着部委机关特有的严谨与高效。

  按照入职通知,他先到人事司报道。接待他的是干部科科长刘敏,四十岁上下,戴着细框眼镜,说话语速平缓却条理清晰:“李泽岚同志,欢迎加入农业农村部(注:2018年机构改革后“农业部”调整为“农业农村部”,此处按2011年机构名称表述为“农业部”)农业产业司。根据你的基层工作经历,经司务会研究,安排你到综合处任二级主任科员,主要协助开展产业政策调研、文件起草和基层案例梳理工作。”

  刘敏递给他一份《农业产业司职能说明书》和部门通讯录,指尖划过其中一页:“农业产业司下设综合处、种植产业处、养殖产业处、加工流通处四个处室,全司共32人,其中处级干部8人,主任科员及以下24人。综合处是司里的‘中枢’,既要对接部内其他司局,也要协调地方农业部门,事情比较杂,对你是个锻炼。”

  跟着刘敏走进农业产业司办公区,走廊两侧的办公室门都敞开着,隐约能看到里面埋头工作的身影。路过“司领导办公室”时,刘敏轻声介绍:“这是司长张建军的办公室,张司长是农业经济专业博士,在产业司任职五年,之前在安徽、河南做过基层农业调研,很看重有一线经验的干部。旁边是两位副司长,王副司长分管种植和养殖产业,李副司长分管加工流通和品牌建设。”

  走到综合处门口,刘敏敲了敲门,里面传来清脆的应答声:“请进。”推门而入,二十多平米的办公室摆着六张办公桌,靠里侧靠窗的位置,一位穿着浅蓝色衬衫、梳着齐耳短发的女同志正低头修改文件,笔杆敲击桌面的节奏均匀而有力。

  “张处,给你送新同事来了。”刘敏笑着开口,那位女同志立刻起身,转过身时,李泽岚看到她脸上带着干练的笑意,眼神明亮而锐利,却没有一丝疏离感。

  “刘科长,辛苦你跑一趟。”她快步走上前,主动伸出手,“李泽岚同志吧?我是综合处处长张红梅,以后咱们就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了。”她的手温暖而有力,握力适中,透着职场女性特有的沉稳。

  “张处长,您好,以后请多指教。”李泽岚连忙回握,目光不自觉扫过她办公桌——桌面收拾得一丝不苟,左侧堆叠着按颜色分类的文件,右侧放着一本翻卷了页角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解读》,扉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笔筒里插着三支不同颜色的钢笔,显然是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的习惯。

  刘敏离开后,张红梅领着李泽岚熟悉办公室:“咱们综合处共6人,除了我,还有四位同事。”她指向靠门的工位,“那位戴黑框眼镜的是王刚,三级主任科员,主要负责文件核稿和会议纪要,在司里工作六年了,熟悉部委的行文规范,你写材料遇到问题可以多问他。”

  王刚抬头笑了笑,露出两颗小虎牙,显得有些腼腆:“欢迎泽岚,以后咱们一起‘啃’材料!”他桌上摆着一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旁边贴着一张写着“标点符号易错点”的便签纸。

  “靠窗那位是赵丽,四级主任科员,负责产业数据统计和报表分析,对全国农业产业数据了然于心,你以后做调研需要数据支持,找她准没错。”张红梅继续介绍,赵丽闻言抬起头,梳着低马尾,戴着珍珠耳钉,笑容温婉:“泽岚你好,需要数据随时跟我说,我整理了一套‘产业数据手册’,一会儿发给你。”她的电脑屏幕上,Excel表格里密密麻麻的公式正在自动运算,显然是个“数据达人”。

  “那位正在打电话的是陈昊,二级主任科员,负责基层调研对接和企业联络,跑过全国20多个省的农业产区,经验丰富。”顺着张红梅的目光,李泽岚看到一位穿着休闲西装的男同志,正对着电话耐心沟通:“……您放心,河北的调研我们下周一准时出发,麻烦您提前协调当地合作社,我们想跟种植户面对面聊聊……”挂了电话,陈昊快步走过来,拍了拍李泽岚的肩膀:“欢迎新同事!基层出身好啊,咱们做产业政策,就缺懂一线的人!”他声音洪亮,眼神里带着对“基层经验”的认可。

  最后一个工位空着,张红梅解释道:“那位同事借调到部里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了,短期内不会回来,你就先坐这里。”她指着空工位旁的储物柜,“里面有新的办公用品,你先熟悉一下环境,我给你找些近期的工作材料,下午咱们开个小会,把河北调研的任务分配一下。”

  李泽岚坐下后,先将苏振邦的笔记和钢笔放在办公桌右上角,像是给自己立了一个“坐标”。打开张红梅送来的材料,最上面是《2011年全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里面详细记录了粮食主产区产业布局、特色农产品加工现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据。他翻到“西南地区产业案例”部分,看到青石乡薯条合作社的名字赫然在列,旁边标注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典型案例”,心里瞬间涌上一股亲切感——原来自己在基层做的事,早已被部委看在眼里。

  “泽岚,这是我整理的‘综合处工作手册’,里面有咱们处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还有历年的调研方案和政策文件模板,你先看着,有不懂的随时叫我。”王刚端着一杯热水走过来,递给他一个蓝色文件夹,“咱们处虽然忙,但氛围很好,张处是个‘实干派’,不搞形式主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