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的槐花开得正盛,一串串雪白的花穗垂在枝头,风一吹,清甜的香气便漫满整条街巷。青石板路上,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老人们坐在墙根下摇着蒲扇聊天,“老王面馆”的热气顺着门缝飘出来,混着槐花香,成了老城区最鲜活的气息。
县委大院外的空地上,几顶蓝色帐篷已经搭了起来,白色的横幅上“张北县老城区改造项目临时办公点”几个红字格外醒目。王启年的团队带着打印机、文件柜和厚厚一摞《拆迁补偿协议》驻了进来,工作人员刚把资料摆好,就有住户凑过来打听情况。陈明一早便到了这里,刚走近帐篷,就听见张记杂货铺的张老爷子正攥着一份协议,凑在工作人员跟前反复确认:“小伙子,你再跟我说说,这‘优先选商铺’是咋选?我那杂货铺开了四十多年,就想还在老街上开,能不能还挨着老王的面馆?”
工作人员笑着把协议翻到第三页,指着条款说:“张大爷,您看这儿写得明明白白,回迁商铺按签约顺序选房号,您要是今天签,就是咱们的‘001号’,到时候整条东街的商铺您随便挑,保准能挨着王老板的面馆。”
“那感情好!”张老爷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从口袋里掏出用红绳系着的老花镜戴上,又从怀里摸出一支磨得发亮的钢笔,在协议上一笔一划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张守业”,三个字写得端端正正,带着一股子执拗的认真。“我这招牌都挂了四十多年了,是我爹传下来的,可不能挪地方。”他把签好的协议小心翼翼折起来,揣进怀里,像揣着个宝贝似的,乐呵呵地回了铺子。
陈明站在帐篷门口,看着这一幕,脸上也露出了笑意。这时,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回头一看,是李泽岚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黑色的文件夹,眉头微微蹙着,像是有心事。
“陈县长,来得挺早。”李泽岚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帐篷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看来老百姓对改造还是挺期待的,但人多事杂,怕是会有不少麻烦。”
陈明点点头:“确实,刚才还有户人家问,能不能把老院子里的石榴树移到回迁房去,王总的人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一时没答上来。”
“所以我找你,就是为了这事。”李泽岚拉着陈明走到旁边的树荫下,打开文件夹,拿出一份草拟的《关于成立老城区改造拆迁办公室的通知》,“王启年的团队是外地来的,对咱们张北的风土人情、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不算熟,光靠他们对接拆补,容易出纰漏,也容易让老百姓心里不踏实。我琢磨着,成立一个专门的拆迁办公室,你来牵头负责,配合王总的团队推进工作。”
陈明愣了一下,随即挺直腰板:“李书记,您放心,我保证把事办好!只是拆迁涉及的事太杂,从政策解读到矛盾调解,再到施工协调,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到,我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
“放心,人我都给你选好了,都是咱们县里干事靠谱、懂基层的人。”李泽岚指着通知上的名单说,“城关镇的李明,你还记得吧?去年棚户区改造,他负责拆补协商,最难缠的那几户‘钉子户’,都是他凭着耐心磨下来的,跟老百姓打交道有一套;住建局的周伟,跟着你跑老城区改造规划这么久,懂政策、懂技术,能帮着解答规划方面的疑问;还有信访局的小郑,性子耐心细,之前在窗口接访,从没跟老百姓红过脸,负责接访登记正好。这三个人配合你,组成拆迁办的核心班子,有啥需要县里协调的,随时跟我说。”
陈明看着名单,心里一下子踏实了。李明的本事他是亲眼见过的,去年棚户区改造,有户人家因为对补偿面积有异议,堵着镇政府门口闹了三天,最后是李明带着人,每天去家里帮着挑水、做饭,跟户主拉家常,硬是把心结解开了;周伟做事严谨,之前规划管网路线时,为了避开几棵老槐树,反复修改了三次方案;小郑的耐心更是出了名的,不管老百姓多急躁,她都能笑着把话听完。
“有他们三个帮忙,这事就稳了。”陈明把通知揣进兜里,“今天下午我就召集他们三个开会,把分工定下来,明天拆迁办就正式在临时办公点挂牌,争取尽快把工作理顺。”
“核心原则记牢了:‘自愿、公平、透明’。”李泽岚拍了拍他的胳膊,语气严肃起来,“绝不能搞强拆强迁,更不能让老百姓吃亏。咱们搞改造,是为了让老百姓住得更好,不是为了添堵。拆迁办的作用,就是给老百姓当‘定心丸’,让他们知道,这事有人管、有人帮,咱们不会糊弄人。”
“您放心,我把这六个字刻在心上。”陈明重重地点头。
当天下午,陈明在临时办公点最里面的一间小帐篷里,召集李明、周伟、小郑开了第一次碰头会。帐篷里摆着一张折叠桌,四把塑料椅,桌上放着一摞厚厚的住户资料。陈明把李泽岚的要求和盘托出,然后指着墙上贴着的老城区地图说:“咱们分个工,各司其职,也方便配合。李明,你带小郑,负责入户走访和矛盾调解,重点盯那些还在犹豫、有顾虑的住户,一户一户上门聊,把他们的诉求摸清楚,记下来;周伟,你留在办公点,负责政策解读和规划对接,老百姓问起回迁房户型、施工进度,你得给人家说清楚,刘教授那边有啥技术要求,你也及时跟王总的团队沟通,别出偏差;我来统筹全局,跟李书记和王启年对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咱们随时碰头商量。”
“没问题!”三人异口同声应下。李明从包里掏出一份早就整理好的《老城区住户情况表》,上面按东街、西街、南巷、北巷分了片,每一户的姓名、家庭人口、房屋面积都记得清清楚楚,还用水彩笔标注了“重点关注”的记号。“我昨晚已经让城关镇的同事帮着统计了,老城区一共128户,其中有23户情况比较特殊,比如西街的李奶奶,孤身一人,老伴走得早,就守着一套老房子,对房子感情特别深;北巷的老周家,三兄弟共住一栋祖宅,现在在补偿款分配上闹了矛盾,一直没谈拢;还有东街的赵师傅,开了个修车铺,担心拆迁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继续营业。今天下班前,我和小郑先去这几户看看,摸摸底。”
陈明看着表格,忍不住称赞:“准备得真充分,看来你早就把这事放在心上了。”
李明笑了笑:“干咱们这行,就是得提前做功课,不然到了老百姓家里,啥都不知道,人家也不跟你说实话。”
第二天一早,拆迁办的牌子就挂在了临时办公点的门口,红底白字,看着格外醒目。牌子刚挂好,就有人走进了帐篷——正是李明昨天提到的李奶奶。她拄着一根枣木拐杖,头发花白,脸上满是怒气,一进门就拍着桌子:“我不签!你们这补偿方案不合理!我那房子虽然小,可地段好,按市价1.2倍补根本不够买新房!你们这是欺负我一个老太太!”
小郑刚想站起来解释,李明已经快步上前,扶住李奶奶的胳膊,语气温和:“李奶奶,您别生气,快坐下来喝口水,慢慢说。我是拆迁办的李明,您有啥委屈、啥顾虑,都跟我说,我一定帮您想办法解决。”
李奶奶被他扶着坐到椅子上,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这房子是我老伴当年用攒了半辈子的钱买的,我们在这儿住了四十多年,墙上还有他当年给我画的牡丹图呢。现在要拆了,我去哪找这么念想的地方啊?我年纪大了,不想搬远,可你们给的回迁房要么面积小,要么要加好多钱,我就靠那点养老金过日子,哪有那么多钱啊。”
李明一边听,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记着,等李奶奶说完,他从文件夹里拿出一张回迁房的效果图,递到李奶奶面前:“李奶奶,您看这回迁房,红砖灰瓦,窗户是木质的,跟您现在住的房子风格一模一样,您住进去肯定觉得亲切。您家房子套内面积是45平米,按政策,选同等面积的回迁房不用加钱,一分钱都不用多花。至于您墙上的牡丹图,我们已经跟刘教授的学生沟通过了,他们有专业的工具,能把画完整地揭下来,等您的新房子装修好了,再重新贴上去,保证跟原来一样。”
他顿了顿,又想起什么似的,补充道:“对了,您不是
县委大院外的空地上,几顶蓝色帐篷已经搭了起来,白色的横幅上“张北县老城区改造项目临时办公点”几个红字格外醒目。王启年的团队带着打印机、文件柜和厚厚一摞《拆迁补偿协议》驻了进来,工作人员刚把资料摆好,就有住户凑过来打听情况。陈明一早便到了这里,刚走近帐篷,就听见张记杂货铺的张老爷子正攥着一份协议,凑在工作人员跟前反复确认:“小伙子,你再跟我说说,这‘优先选商铺’是咋选?我那杂货铺开了四十多年,就想还在老街上开,能不能还挨着老王的面馆?”
工作人员笑着把协议翻到第三页,指着条款说:“张大爷,您看这儿写得明明白白,回迁商铺按签约顺序选房号,您要是今天签,就是咱们的‘001号’,到时候整条东街的商铺您随便挑,保准能挨着王老板的面馆。”
“那感情好!”张老爷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从口袋里掏出用红绳系着的老花镜戴上,又从怀里摸出一支磨得发亮的钢笔,在协议上一笔一划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张守业”,三个字写得端端正正,带着一股子执拗的认真。“我这招牌都挂了四十多年了,是我爹传下来的,可不能挪地方。”他把签好的协议小心翼翼折起来,揣进怀里,像揣着个宝贝似的,乐呵呵地回了铺子。
陈明站在帐篷门口,看着这一幕,脸上也露出了笑意。这时,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回头一看,是李泽岚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黑色的文件夹,眉头微微蹙着,像是有心事。
“陈县长,来得挺早。”李泽岚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帐篷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看来老百姓对改造还是挺期待的,但人多事杂,怕是会有不少麻烦。”
陈明点点头:“确实,刚才还有户人家问,能不能把老院子里的石榴树移到回迁房去,王总的人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一时没答上来。”
“所以我找你,就是为了这事。”李泽岚拉着陈明走到旁边的树荫下,打开文件夹,拿出一份草拟的《关于成立老城区改造拆迁办公室的通知》,“王启年的团队是外地来的,对咱们张北的风土人情、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不算熟,光靠他们对接拆补,容易出纰漏,也容易让老百姓心里不踏实。我琢磨着,成立一个专门的拆迁办公室,你来牵头负责,配合王总的团队推进工作。”
陈明愣了一下,随即挺直腰板:“李书记,您放心,我保证把事办好!只是拆迁涉及的事太杂,从政策解读到矛盾调解,再到施工协调,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到,我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
“放心,人我都给你选好了,都是咱们县里干事靠谱、懂基层的人。”李泽岚指着通知上的名单说,“城关镇的李明,你还记得吧?去年棚户区改造,他负责拆补协商,最难缠的那几户‘钉子户’,都是他凭着耐心磨下来的,跟老百姓打交道有一套;住建局的周伟,跟着你跑老城区改造规划这么久,懂政策、懂技术,能帮着解答规划方面的疑问;还有信访局的小郑,性子耐心细,之前在窗口接访,从没跟老百姓红过脸,负责接访登记正好。这三个人配合你,组成拆迁办的核心班子,有啥需要县里协调的,随时跟我说。”
陈明看着名单,心里一下子踏实了。李明的本事他是亲眼见过的,去年棚户区改造,有户人家因为对补偿面积有异议,堵着镇政府门口闹了三天,最后是李明带着人,每天去家里帮着挑水、做饭,跟户主拉家常,硬是把心结解开了;周伟做事严谨,之前规划管网路线时,为了避开几棵老槐树,反复修改了三次方案;小郑的耐心更是出了名的,不管老百姓多急躁,她都能笑着把话听完。
“有他们三个帮忙,这事就稳了。”陈明把通知揣进兜里,“今天下午我就召集他们三个开会,把分工定下来,明天拆迁办就正式在临时办公点挂牌,争取尽快把工作理顺。”
“核心原则记牢了:‘自愿、公平、透明’。”李泽岚拍了拍他的胳膊,语气严肃起来,“绝不能搞强拆强迁,更不能让老百姓吃亏。咱们搞改造,是为了让老百姓住得更好,不是为了添堵。拆迁办的作用,就是给老百姓当‘定心丸’,让他们知道,这事有人管、有人帮,咱们不会糊弄人。”
“您放心,我把这六个字刻在心上。”陈明重重地点头。
当天下午,陈明在临时办公点最里面的一间小帐篷里,召集李明、周伟、小郑开了第一次碰头会。帐篷里摆着一张折叠桌,四把塑料椅,桌上放着一摞厚厚的住户资料。陈明把李泽岚的要求和盘托出,然后指着墙上贴着的老城区地图说:“咱们分个工,各司其职,也方便配合。李明,你带小郑,负责入户走访和矛盾调解,重点盯那些还在犹豫、有顾虑的住户,一户一户上门聊,把他们的诉求摸清楚,记下来;周伟,你留在办公点,负责政策解读和规划对接,老百姓问起回迁房户型、施工进度,你得给人家说清楚,刘教授那边有啥技术要求,你也及时跟王总的团队沟通,别出偏差;我来统筹全局,跟李书记和王启年对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咱们随时碰头商量。”
“没问题!”三人异口同声应下。李明从包里掏出一份早就整理好的《老城区住户情况表》,上面按东街、西街、南巷、北巷分了片,每一户的姓名、家庭人口、房屋面积都记得清清楚楚,还用水彩笔标注了“重点关注”的记号。“我昨晚已经让城关镇的同事帮着统计了,老城区一共128户,其中有23户情况比较特殊,比如西街的李奶奶,孤身一人,老伴走得早,就守着一套老房子,对房子感情特别深;北巷的老周家,三兄弟共住一栋祖宅,现在在补偿款分配上闹了矛盾,一直没谈拢;还有东街的赵师傅,开了个修车铺,担心拆迁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继续营业。今天下班前,我和小郑先去这几户看看,摸摸底。”
陈明看着表格,忍不住称赞:“准备得真充分,看来你早就把这事放在心上了。”
李明笑了笑:“干咱们这行,就是得提前做功课,不然到了老百姓家里,啥都不知道,人家也不跟你说实话。”
第二天一早,拆迁办的牌子就挂在了临时办公点的门口,红底白字,看着格外醒目。牌子刚挂好,就有人走进了帐篷——正是李明昨天提到的李奶奶。她拄着一根枣木拐杖,头发花白,脸上满是怒气,一进门就拍着桌子:“我不签!你们这补偿方案不合理!我那房子虽然小,可地段好,按市价1.2倍补根本不够买新房!你们这是欺负我一个老太太!”
小郑刚想站起来解释,李明已经快步上前,扶住李奶奶的胳膊,语气温和:“李奶奶,您别生气,快坐下来喝口水,慢慢说。我是拆迁办的李明,您有啥委屈、啥顾虑,都跟我说,我一定帮您想办法解决。”
李奶奶被他扶着坐到椅子上,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这房子是我老伴当年用攒了半辈子的钱买的,我们在这儿住了四十多年,墙上还有他当年给我画的牡丹图呢。现在要拆了,我去哪找这么念想的地方啊?我年纪大了,不想搬远,可你们给的回迁房要么面积小,要么要加好多钱,我就靠那点养老金过日子,哪有那么多钱啊。”
李明一边听,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记着,等李奶奶说完,他从文件夹里拿出一张回迁房的效果图,递到李奶奶面前:“李奶奶,您看这回迁房,红砖灰瓦,窗户是木质的,跟您现在住的房子风格一模一样,您住进去肯定觉得亲切。您家房子套内面积是45平米,按政策,选同等面积的回迁房不用加钱,一分钱都不用多花。至于您墙上的牡丹图,我们已经跟刘教授的学生沟通过了,他们有专业的工具,能把画完整地揭下来,等您的新房子装修好了,再重新贴上去,保证跟原来一样。”
他顿了顿,又想起什么似的,补充道:“对了,您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