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五姓七望把控朝堂的秘密-《魂穿大唐:开局便被长乐赖上了》

  一众方丈如同此事情未曾发生一般,没有任何举动。

  时间一度到了冰寒彻骨的寒冬,因杨晨的提议,不仅仅高昌王投降,西突厥也收入大唐囊中。

  也就是高昌王归降后才得知,高昌国此番举措竟是受了西突厥的挑唆。

  侯君集带的兵力完全不足以进攻西突厥,突厥茫茫草原,阿史那思摩也不可能拦住随机奔逃的西突厥王庭。

  侯君集正准备退兵之际,李世民的命令及时传达到了侯君集手中。

  本欲带着高昌王回京的侯君集,直接接管了高昌国,关闭了西突厥向西奔逃的门户。

  李世民准备攻打西突厥的消息也开始在西突厥王庭流传开来,一时间人心惶惶。

  前些年,大唐连年天灾,依旧彰显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实力,实在是大唐的那群将领太过生猛。

  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灭国之战的功绩在身,如今大唐风调雨顺,无人可知如今的大唐是何模样。

  西突厥也是利用了高昌消息的滞后性,忽悠高昌王反叛。

  长安城的瘟疫造成了什么样的破坏高昌又不清楚,一阵忽悠之下,高昌王麹智盛竟信以为真,直接下令阻断了大唐行商前往西域的商路。

  直到侯君集打入高昌,麹智盛才反应过来,不过为时已晚。

  如今高昌已经被唐军洗劫一空,这些年自己积累的财富一个铜板都未曾留下。

  侯君集撤兵之时他便明白,侯君集一旦离开,高昌便会面临西突厥的进攻。

  现在好了,大家一起死。

  得知西突厥做的事情后,麹智盛直接将自己对西突厥如今的情况毫无保留的提供,为包围西突厥主力贡献了不小的功绩。

  今日,便是侯君集凯旋而归,入长安的日子。

  李承乾携侯若云亲自在明德门外迎接。

  此番功绩,西突厥、高昌,尽收大唐之手,侯君集的官职、爵位都免不了的提升。

  一时间所有武将都是羡慕的眼睛发红,唯有张亮有些兴奋。

  自己的两位义子可是在侯君集帐下参与了征战,此番即便不是一个头功,以他和侯君集的关系,两位义子官升一两级还是可以的。

  侯君集确实如众人所想,直接晋升为陈国公,一时风光无限。

  正在全长安百姓处于一片欢庆之时,一群和尚立起来一座高台于墨曦楼正前方。

  “驸马毁我佛门名誉,还我佛门一片净土。”

  一群僧弥,坐于高台、手敲木鱼,直接抬了一座佛陀金身堵住了墨曦楼正门。

  还在上朝的李世民第一时间收到了消息,望了望台下的杨晨。

  “驸马,刚刚得到消息,一群僧弥围堵了你位于平康坊的墨曦楼。”

  “哦!”

  没了?这一个哦字?

  一众官员不可置信的望向杨晨,杨晨却未再多说一字。好似此事小的与他无关一般。

  李世民也不知杨晨卖的什么关子,思索一番后言道:“散朝,驸马留下。”

  一众官员知道,李世民打算独享杨晨的计策。

  不过他们也无可奈何,谁让人家是翁婿?人家是一家人。

  众官员纷纷离场,刘洎却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李世民不悦道:“刘洎,你为何不离去?”

  刘洎行了一个臣子礼,“家主在何处,洎就在何处。”

  队伍末尾,最后准备踏出房门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不可置信的回头望了一眼刘洎。

  这是活够了?往日不按常理出牌就算了,如今这是什么意思?在他眼中,陛下不如驸马?

  往日李世民或许能容的下他,可这次……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皆是摇了摇头,为大唐损失一个大才感到惋惜。

  “好了,有什么话直说便是,如今已经没有外人,除非你也信不过王德。”

  杨晨立马堆笑,“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不信任王公公嘞?

  刘洎,你来说吧。”

  刘洎点了点头,“陛下,还不到时候,还差一个契机。”

  李世民不解,“什么契机?”

  “陛下可曾调查,为何朝堂遍布五姓七望的官员?即便是寒门学子,也抵不住五姓七望的侵蚀?”

  李世民不置可否,言道:“自是调查过,范阳卢氏的学堂之内,大批次的五姓七望子弟入学,堪称是官员的培养基地。

  如今大唐,除了国子监,无一处私塾能望其项背。”

  刘洎笑道:“看来五姓七望隐藏的很好,陛下并未发现真相,不过也不怪陛下,五姓七望可能此布局已经实行了数十年之久。”

  “何意?”

  “陛下,佛寺便是帮助五姓七望侵蚀寒门学子的一把刀。”

  李世民惊身而起,不可置信的望向刘洎,“什么?怎么可能?”

  “陛下,关中之事便是臣处理的,五姓七望借助佛门之力天衣无缝,根本不是临时起意能达到的合作效果。

  臣回京后便着手开始调查长安的九大寺庙。”

  李世民双手攥拳,肩膀微颤,“查到了什么?”

  “九大寺,除了无漏寺、华严寺,皆有放印子钱。

  而那些借印子钱的,正是我朝大大小小的官员。”

  李世民一屁股坐回龙椅,一时间胸口剧烈起伏,半晌说不出话来。

  “给朕详细说说,他们是如何残食这般多官员的。”

  刘洎清笑一声,“因一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凡参加科举之人,从乡试、省试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选拔有潜力的寒门学子,待那群学子踏入长安……”

  刘洎从五姓七望族中子弟接触、腐蚀的所有细节一一道出。

  “怪不得,怪不得前隋末期杨广与五姓七望的矛盾那般严重,怕是杨广已经发现自己为朝廷吸纳天下贤才的科举制度成了五姓七望进一步把控天下的温床。

  也难怪早年间才华横溢、礼贤下士的杨广后期成了暴君,杨广若是不反抗,与傀儡皇帝何意?”

  李世民只感觉如今汗毛倒竖,也就是今年的封名让朝廷注入了一批新鲜血液,可其中被五姓七望腐蚀的又有多少尚未可知。

  乡试、省试,已经足以看出一个学子的学识。

  也就是说这么多年励精图治举行的科举,五姓七望先行挑选了一遍,朝廷一直在吃五姓七望剩下的残羹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