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四合院:我的海王技巧用来坑禽兽》

  刘照天特地成立了一家房产中介公司,专营房产买卖业务。

  受股灾冲击,香江众多小公司纷纷倒闭,失业率骤增。

  不过三天工夫,就轻松组建起一支数百人的团队。

  目前,所有人的首要任务便是四处寻觅香江价格较低的房产或地块。

  短短一周之内,一亿元的资金便已全部用完。

  随后,他又申请了四亿元贷款。

  尽管每年的利息数额不小,但他清楚这远不及房价上涨的速度。

  当这些资金全部转化为房产时,相关手续文件整整堆满了一个房间。

  仅浅水湾的别墅,他就坐拥五套。

  此外还有八十多间商铺和十二块收购的土地。

  未来即便他什么都不做,几十年后这些物业的价值也将飙升至数百亿。

  随着房产中介业务逐渐步入正轨,他也开始着手整顿漫画玩具公司。

  在过去的大半年里,由于他这位老板专注于股市,公司疏于管理,导致内部混乱不堪, 十分激烈。

  刘照天对此感到非常不满。

  他介意的并非内部竞争。

  派系之争本属常态,甚至是他管理公司的一种策略。

  然而,多家渠道商已将问题反映到他这里,可见公司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于是,他直接走进公司会议室,吩咐秘书通知全体人员开会。

  五分钟后,除外出公干的人员外,所有中层及刘照天环视众人,语气平稳地说道:

  “之前有人告诉我,咱们公司员工在外脾气大、排场大。今天我临时召集会议,不知各位能否谅解我的冒昧?”

  他轻轻敲击桌面,面带微笑地扫视在座人员。

  台下众人纷纷低头,无人敢与他对视。

  刘照天继续说道:“我创立这家公司,本是看好漫画和玩具市场的前景。初期,我们推出了市场上最出色的漫画和玩具产品。”

  “据我了解,如今香江已陆续出现四五家同类公司。这很正常,市场不会只有一种声音,也不会永远被一家独占。”

  “但是,”他语气一顿,含笑问道,“各位又为公司带来了什么?这半年来,你们是否推出了新玩具?发掘了新漫画?或是取得了任何成绩?”

  “我在外面听到的,尽是咱们员工耀武扬威、吃拿卡要、内斗不断的消息,已有五六家渠道商向我反映问题。”

  “各位,我花钱聘请大家,你们就是这样回报我的?还是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

  刘照天神情逐渐严肃,“从下周一开始,我将安排纪检人员及外部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进驻公司,对每位员工进行业绩考核。”

  “各个事业群会独立运营。若人员冗余,便直接精简。这里不养闲人。”

  “凡违反公司章程者,该退则退,该辞则辞,该追责则追责。至于出卖公司利益、涉嫌商业犯罪、以权谋私、触犯法律的,一律移交廉政公署或商业调查科。”

  “请放心,若外部律师能力不足,我会派出知识产权律师团队,他们打跨国官司也罕有败绩。”

  “奉劝诸位,三天之内,把自己处理干净,该还的悉数归还。否则休怪我不留情面。”

  刘关天声音不高,脸上仍带着笑意。

  却令在场所有人脊背发凉。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笑里 、手段狠辣?

  刘照天并未在意现场凝重气氛。这次恐怕真要处置几个人以儆效尤。

  这本就是资本常态。

  小贪小占他尚可容忍,前提是此人必须有价值。

  哪家公司没几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

  但如今公司内部风气已过于不堪,不仅在外丢尽颜面,连漫画玩具都仍在吃他早年的创意老本,毫无创新。

  他有时真想将这些人全部清退,当然这终究是气话。

  会议持续数小时后,刘照天宣布散会。几位高层被这番敲打得窘迫不堪。

  会后各部门负责人立即召开内部会议,重点商讨人事调整与未来发展规划。

  企业管理终究不能指望所有员工都以公司为家。谋取私利是人性使然。

  任何企业都难以避免。

  这就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监督,同时悬起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形成威慑。

  管理公司不像玩游戏,不可能把全员忠诚度都调到满值。

  平心而论,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对企业死心塌地,这不现实。

  现代企业管理中,除非出现极端状况或违背职业操守,本就不该有“叛徒”这种说法。

  何况香江奉行西方价值观,更无此概念。本质上皆是利益联结。

  无论是否心机深沉,她的谈吐与基本素养确实胜过寻常女子。

  在鸡飞狗跳的喧闹中,半个月转瞬即逝。

  这半月间,有人升迁,有人解职,还有人锒铛入狱。

  刘照天忙得不可开交。虽然得到专业会计师事务所与法务团队协助,但各事业群独立成公司后,整套组织架构仍需仔细梳理。

  等到所有事务安排妥当后,公司陆续迁入了新购置的办公大楼。

  刘照天名下的几家私人公司也租用了其中两层,方便他日后处理业务。

  股市的 渐渐平息,受伤者在休养,市场在消化,中小机构重新活跃,一切回归平静。

  只有旁观者们还在三三两两地回味过往。

  在新董事长办公室,刘照天与内地派来的股东代表开始商讨投资院线的事宜。

  尽管刘照天将公司定位为纯粹盈利的企业,从未涉足电台和电视台领域,

  但此前进军报刊业时遭遇的阻力让他明白,若不是抓住特殊时机、自建渠道并积极应对,他根本无法进入这一行。

  如今,动漫与玩具业务虽经历波折,总算初步站稳脚跟。

  然而在电影和音乐领域,他和合资公司都建树有限,私人公司除工具人外,也缺乏人才。

  刘照天清楚,电影和音乐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不可缺失或成为短板。

  完善的产业链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速盈利、增强综合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为了其他业务更好发展,进军电影和音乐行业势在必行。

  要在香港电影市场立足,需先建立基本盘,培育公司实力,再与邵氏、嘉禾、新艺成等拥有院线的本土公司争夺人才。

  因此,他决定从院线切入。

  公司现有充足资金可收购旧戏院或类似建筑,改建为底层卖场与顶层影院、游乐城相结合的模式,

  既发展前景广阔的大卖场,又顺势组建院线,当前地价低廉,成本可控。

  为解决片源问题,刘照天借鉴雷大亨的策略:不要求保底费用,选中影片即可上映,欢迎各家电影公司合作。

  为激励行业发展,他还设立电影发展基金,优秀剧本可申请资金支持。

  经过审核通过后,这笔资金将成为电影投资的一部分,院线和制片方共同承担风险。这有助于打破嘉禾、邵氏和雷家的垄断,同时降低电影拍摄的门槛。刘照天相信,会有不少有创意的电影人愿意与他合作。

  当刘照天表明他的想法时,股东代表思考后提出:“先不论这么做是否会被他人阻挠,投入如此巨大去发展电影业,风险会不会太高了?”

  刘照天摇头回应:“风险并不大。现在香港的地价已跌至谷底,我们购置的物业价值未来还会上涨,因此亏损的可能性很小。”

  “其次,电影院不再采用大厅模式,而是改为多个小厅。这样可以在一天内放映多部电影,不可能所有影片都不卖座,从而将风险降至最低。”

  “而且,即使电影院票房不佳,附设的游戏城也能带来收益。”

  刘照天说完后,股东代表并未明确表态,只是点头后便离开了。

  刘照天明白,如此重大的决策对方无法独自决定,必须征求上级的意见。

  刘照天虽有意发展院线,但他并不打算打“双南院线”的主意。

  由于他的身份较为敏感,之前的电影在某一省份上映时,已进行了大量公关工作。

  如果公司自建院线与双南院线合并,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停映,要么放映旧片。

  毕竟,香港大多数电影都将该省视为最大票仓,出于特殊原因,各方都会避开与其院线合作。

  因此,未来组建新院线后,不仅需要投入巨资进行公关,还需有台前代理人。

  新院线的组建也绝非他所说的那么简单。但为了完善产业链,即使困难重重,也必须推进。

  最近,他一直在考虑项目经理的人选。

  在镛记酒家,刘照天约见了后来在电影界声名显赫的蒋志强。

  此时的蒋志强尚未成为帮助内地影片在欧美发行的大亨,因此接到刘照天的邀请后,他毫不犹豫地前来赴约。

  尽管蒋志强与刘照天同龄,但由于身份悬殊,坐在对方面前时,他仍显得有些紧张。

  目前,媒体已披露了刘照天的部分资产,仅这一部分就已达到十位数。

  此外,刘照天与伦敦杜蕾斯集团的官司仍不时见诸报端。

  普通市民也逐渐了解到,这位玩具大亨还拥有“成人教父”的头衔。

  两人简单落座后,蒋志强有些忐忑地问道:“刘先生,这次约我见面,有什么吩咐吗?”

  “我想收购安乐院线。”刘照天毫不犹豫,直接开门见山地说道。

  听完刘照天的话,蒋志强心头一震,却也暗暗松了口气。

  他原本担心刘照天会逼他下海拍戏——毕竟坊间传言,如今市面上每三部片子,就有一部与刘照天的公司有关。男演员紧缺,他真怕自己招架不住。

  与被迫拍戏相比,刘照天索要安乐院线的要求,反倒显得不那么难以接受。可院线终究是他们蒋家的根基,他既不能答应转让,又不敢当面顶撞。

  蒋志强只得小心翼翼地解释:“刘生,院线主要由我父亲打理,他性格固执,恐怕很难同意……”

  见刘照天点头,他继续恳求:“还望刘生高抬贵手。”

  刘照天微微一笑:“不卖便罢,不强求。”

  蒋志强刚放下心来,却听刘照天又说:“我打算建一条以本地电影为主、西方电影为辅的院线,你有兴趣来帮我吗?”

  蒋志强愣住了。除了安乐院线少东家这个身份,他实在想不出自己还有什么值得刘照天看重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