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浊流与铁腕-《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

  “凌云慈善基金”就像一块被投入湖心的巨大明矾,以其惊人的透明度——每一笔收入、每一次拨款、甚至运营团队的工资明细都定期在网上公示——迅速让原本有些浑浊的湖水开始沉淀,显出底下藏着的泥沙。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以前捐款,钱去哪儿了?不知道。建学校?照片倒是拍得漂亮,实际进去一看,墙皮掉得比眼泪还快。现在有了凌云这个标杆立在那儿,大家忽然就明白了,哦,原来慈善基金可以这么干!钱是真的能一分一厘落到实处的!

  这下,有些人可就坐不住了。

  起初只是网络上一些阴阳怪气的声音,像潮湿墙角冒出来的霉斑。

  “啧啧,这么高调,作秀吧?谁知道背后怎么回事?”

  “百分之九十?吹牛不上税!账目做得漂亮谁不会啊?”

  “年轻人不懂行,慈善这潭水深着呢,别到时候把自己淹死。”

  这些声音零散,不成气候,很快就被支持者的唾沫星子淹没了。

  但很快,风向开始变了。几家常年靠着“感人故事”和“明星站台”募集资金,但财报永远云山雾罩、说不清钱具体花在哪儿的所谓知名基金会,其关联的网络水军开始下场。他们不再攻击凌云本人,而是转换策略,试图把水搅浑。

  一篇篇看似“理性分析”的长文开始在某些论坛和自媒体账号上流传。

  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

  《警惕慈善界的‘鲶鱼效应’:过度透明是否挤压传统基金会的生存空间?》

  《当慈善变成竞赛:论凌云模式对行业生态的潜在破坏》

  《好心办坏事?年轻艺术家跨界慈善引发的行业忧虑》

  文章里,他们避而不谈自身的问题,反而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面孔,偷换概念。他们说凌云这种“极端透明”给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迫使其他基金会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费在应对公众质疑和繁琐公示上,反而影响了“真正慈善项目的推进效率”。他们暗示凌云“不懂规矩”,“破坏了行业多年形成的默契与平衡”,甚至危言耸听地说这可能导致“慈善资源集中化,不利于多元化发展”。

  这些言论带着一股子陈年的腐臭气,却偏偏裹着“专业”“深思”的糖衣,迷惑了不少不明就里的路人。

  “好像有点道理啊,慈善也不能光看透明吧?”

  “是啊,有些老牌基金会做了很多年,肯定有他们的道理。”

  “凌云是不是太急了点?”

  办公室里,刘晓气呼呼地把平板电脑摔在桌上:“云哥,您看看!这都什么混账逻辑!他们自己屁股不干净,反倒怪我们桌子擦得太亮堂了?哪来的脸!”

  凌云正在看基金会送来的第一批援助物资抵达西南山区的现场照片,孩子们抱着新书包咧开嘴笑,露出缺了门牙的豁口。他放下照片,脸上没什么怒色,反而笑了笑,拿起平板扫了几眼那些文章。

  “跳梁小丑。”他评价了四个字,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他们越是这样,越是证明我们做对了,戳到他们痛处了。”

  “可他们这么泼脏水,会影响基金会声誉的!”刘晓还是很着急。

  “真的假不了。”凌云把平板推回去,“我们继续做我们的事,账本摊开给所有人看。群众心里有杆秤。”

  他这份稳坐钓鱼台的淡定,源于绝对的底气。基金的每一分钱流动都在阳光下,经得起任何放大镜的检验。

  然而,凌云没想到的是,这股被他引动的清流,所触及的利益,远比他想象的更深、更脏。

  那些跳出来的基金会,不过是摆在明面上吸引火力的卒子。真正的大家伙,还藏在更深的水底。他们掌控着一些看似正规,实则通过关联交易、虚高报价、挪用善款中饱私囊的“慈善帝国”。凌云这根“标杆”的存在,就像一面照妖镜,让他们精心编织的伪装变得岌岌可危。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凌云接到了陈部长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更带着一种金属般的冷硬。

  “凌云,你最近……可是立了一大功啊。”陈部长开门见山。

  凌云一愣:“陈部,您指的是?”

  “你那基金会,透明得跟玻璃似的,好啊,非常好。”陈部长语气听不出褒贬,“你这块明矾一下去,可是让不少沉在水底的王八都翻了肚皮。有人坐不住了,活动得很厉害,甚至想把火烧到你身上。”

  凌云眼神一凝:“我行得正坐得直。”

  “我们知道。”陈部长打断他,“所以,这把火,不能由着他们乱烧。上面已经注意到了,这股歪风邪气,是该好好整肃一下了。老百姓的善心,不是给他们填贪欲的无底洞的!”

  陈部长的话里,透出一股山雨欲来的肃杀之气。“你什么都不要管,继续做你的事。很快,就会有结果了。”

  电话挂断,凌云握着手机,久久无言。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依旧车水马龙的城市。他原本只想安静地做点实事,回馈社会,却无意间撬动了一个巨大的、布满蛆虫的奶酪。

  他想起那封匿名的警告信,原来那不是空穴来风。

  一周后,一场席卷全国慈善行业的雷霆风暴,毫无征兆地降临了。

  由审计署、民政部、公安部等多个部门联合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突然行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对多家长期被群众举报、财务状况疑点重重的大型基金会进行了突击审计和调查。

  报纸、电视、网络平台,头版头条都被同样的新闻占据:

  《“爱心天使基金”涉嫌巨额善款挪用,负责人已被控制!》

  《“曙光救助会”关联交易黑幕曝光,所谓“采购”价格高出市场数倍!》

  《“慈恩公益”假项目真敛财,十年募集资金超十亿,真正用于救助不足三成!》

  一家家曾经光环加身、名噪一时的基金会被撕下伪装,暴露出的内幕触目惊心。豪华的办公场所,负责人及其亲属名下来源不明的巨额资产,与救助对象困苦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奢侈消费……一桩桩,一件件,通过官方渠道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舆论一片哗然!愤怒的声浪几乎要冲垮网络。

  “我的天!我去年还给‘爱心天使’捐过钱!原来喂了狗!”

  “查!狠狠查!把这些蛀虫全都揪出来!”

  “支持国家!严惩这些喝人血的东西!”

  “现在才知道凌云有多可贵!他那基金会简直是业界良心!”

  与此同时,民政部联合多个部门迅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慈善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公开的通知》,对慈善基金的运作透明度、项目执行、资金监管提出了极其严格和细致的要求,几乎就是参照了“凌云模式”的核心标准。

  狂风暴雨之后,是制度的铁笼。

  那些之前还在网络上上蹿下跳、攻击凌云“破坏行规”的水军和账号,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仿佛从未存在过。他们背后的主子,此刻自身难保。

  “凌云慈善基金”的官网访问量暴增,新增的捐款数额创下新高。公众用脚投票,将信任票投给了这片经过烈火淬炼的净土。

  办公室里,刘晓扬眉吐气,走路都带着风:“凌老师,您看!这下彻底清静了!咱们这才是真正的慈善!”

  凌云看着屏幕上那些被查封的基金会名单,脸上却没有太多喜悦。他轻轻叹了口气。

  “水是清了,可被他们糟蹋的那些善款,那些本应得到帮助却希望落空的人……”他摇了摇头,没有说下去。

  这场风暴,涤荡了污浊,确立了规矩,也让他“凌云慈善基金”的地位变得更加超然和稳固。无人再敢质疑,也无人再能轻易撼动。

  然而,凌云心里清楚。这次他看似大获全胜,实则也斩断了许多人视若命根的利益链条。那些藏在更深处、侥幸逃脱这次清洗的“大鱼”,此刻恐怕正用更加阴冷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

  断了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他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的乐谱上轻轻画下一个音符。艺术的战场之外,另一条看不见硝烟的战线,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下一次,来自暗处的冷箭,又会以何种方式射来?

  (注:本章着重描写由凌云慈善基金的高透明度引发的行业震荡及国家层面的规范整治,展现了主角行为带来的深远社会影响,并为后续可能遭遇的隐性报复埋下伏笔。情节冲突激烈,未引用具体歌曲歌词,故不附歌曲详细信息。)

  (里面被查的基金会根据真实的案例改编而来,如有雷同纯属虚构)

  “爱心天使基金”涉嫌巨额善款挪用,负责人已被控制!(相关案例: “小天使基金” 曾发生志愿者挪用善款事件)

  “曙光救助会”关联交易黑幕曝光,所谓“采购”价格高出市场数倍!(相关案例:2020 年,北京二十一世纪公益基金会发起的 “曙光计划” 被曝光存在个人违规操作愿者王亚男虚构 “配捐活动”,诱导患者家属向其私人账户转账累计超 42 万元,声称可获得高额返还,但资金最终无法追回。)

  “慈恩公益”假项目真敛财,十年募集资金超十亿,真正用于救助不足三成!(相关案例:2024 年公布的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项目中,确实包含名为 “慈恩基金会” 的虚假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