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破壁之声-《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

  那位传统音乐大家私下的感叹,不知怎的,像长了翅膀,在某个小圈子里传开了。话传到后面,味道就有些变了,成了“凌云技艺已到瓶颈,再难有打动人心之力”。

  几个自诩为传统守护者的老先生,在一次文化交流沙龙上,更是借着这个话题高谈阔论。

  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中式对襟衫的吴老先生,端着紫砂壶,慢悠悠地呷了一口:“凌云这孩子,才气是有的。不过,近来这几首歌,虽说格局大了,但总让人觉得……匠气重了些。太过依赖编排和形式,少了点老戏里那种一棵菜的精神,就是那种浑然天成、直击魂魄的劲儿。”

  旁边另一位姓孙的退休戏曲学院院长点头附和:“老吴说得在理。老祖宗的东西,讲究的是个韵味,是千锤百炼留下的魂。现在年轻人搞创新,心情可以理解,但若失了根本,就像无根之木,热闹一时,终难长久啊。”他叹了口气,忧心忡忡,“我总担心,这么‘改’下去,咱们真正的国粹,怕是要被改得面目全非喽。”

  这些议论,零零碎碎,也传到了凌云耳朵里。

  西山基地凌云办公室,林悦有些替他抱不平:“他们根本不懂你在做什么!”

  凌云却只是笑了笑,摆弄着手里的平板电脑,上面正显示着系统带着愤怒的情绪传输给他的两首风格独特的歌曲信息(这系统真是为他操碎了心呀,连编曲都弄好了)—《武家坡》和《苏三起解》的融合创新版。

  他眼神里没有怒气,反而有种跃跃欲试的光。“他们不是要魂吗?”凌云语气平静,“不是担心创新会丢根本吗?那我就让他们看看,真正的创新,是怎么让老树的枯枝,发出耀眼的新芽,是怎么让古老的魂魄,穿上时代的衣裳,走得更远。”

  他没去参加任何辩论,也没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他直接走进了录音棚,这次,他要亲自演绎。

  消息不知怎么漏了出去。录制当天,录音棚外竟然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以吴老先生和孙院长为首的那几位老派人士,说是路过,顺便听听。他们脸上挂着矜持的笑,眼神里却带着审视,甚至是一丝准备挑刺的意味。

  凌云也不阻拦,客气地请他们进了控制室。

  第一首,《武家坡》(融合版)。

  前奏响起,不再是传统的胡琴开场,而是用宏大的交响乐铺垫出苍凉厚重的背景,隐隐还有电子音效营造出时空交错感。控制室里,几位老先生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凌云开口,用的是地道的老生唱腔,醇厚苍劲,韵味十足,唱的是薛平贵十八年后归家的悲怆:

  “一马离了西凉界——

  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

  吴老先生微微颔首,这唱功,这味道,倒是没丢。

  但紧接着,旋律陡然一变!强烈的流行摇滚节奏介入,鼓点铿锵,电吉他嘶鸣,凌云的声音也随之拔高,带着现代感的撕裂与爆发力,将薛平贵内心的复杂情绪——愧疚、思念、近乡情怯——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

  “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

  薛平贵好一似孤雁归来……**

  那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

  这千般怨,万般念,可能够一句说明白?!**(这后面两句做了点改编,以适合流行歌曲的表达方式)

  传统唱腔的韵味与现代音乐的张力,在这首歌里激烈碰撞,却又奇妙地融合。它不再是那个节奏缓慢、需要细细品味的古老故事,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戏剧冲突、情感浓烈到让人无法呼吸的音乐现场!

  控制室里,孙院长张着嘴,忘了合上。吴老先生端着茶杯的手停在半空,里面的茶水晃了出来,溅湿了他的裤子,他却浑然不觉。

  没等他们从《武家坡》的震撼中回过神来,第二首,《苏三起解》(融合版)接踵而至。

  这次的前奏更加大胆,用了Loop节奏和空灵的电子音色,营造出一种迷离、冤屈的氛围。凌云转换声线,用清亮中带着凄婉的嗓音,模仿青衣的腔调,唱起苏三的冤屈:

  “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经典的旋律过后,编曲瞬间变得空灵而富有律动感,凌云用近乎吟唱的方式,将苏三内心的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情感,演绎得丝丝入扣:

  “未曾开言我心内惨,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

  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就说苏三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尾音处理得极其现代化,带着气声和微颤,那种冤屈、无助又带着一丝渺茫希望的情感,直接穿透人心,比传统版本更多了一份让人心碎的共情力。

  两首歌放完,录音棚里一片死寂。

  那几位老先生脸色变幻不定,有震惊,有茫然,还有一丝被颠覆了认知的无措。

  凌云从录音间走出来,额角带着细密的汗珠,眼神却亮得逼人。他看着几位老先生,语气平和,却字字千钧:

  “吴老,孙院长,各位前辈。艺术,不是博物馆里罩着玻璃的古董,看一眼,叹一句,然后就放在那里积灰。”

  他走到控制台前,指着刚才的录音文件。

  “它得活着,得呼吸,得跟这个时代的人说话。”

  “《武家坡》里的等待与归来,《苏三起解》里的冤屈与期盼,这些情感,千百年来变过吗?没有。那为什么表达的方式,就不能变一变?”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守着老的唱腔,老的节奏,一字不改,一句不动,那是守墓,不是守艺!自己圈起来孤芳自赏,能带领我们的文化前进吗?能让我们华夏的声音被世界听到吗?”

  他目光扫过众人,问题直指核心。

  “不能!”

  “只有创新,让古老的魂魄借助新的形式重新站起来,走出去,让外面的年轻人也觉得酷,觉得好听,觉得有意思,这才叫文化输出!这才叫真正地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

  吴老先生嘴唇动了动,想反驳,却发现找不到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刚才那两首歌带给他的震撼是真实的,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动,是做不了假的。他坚守了一辈子的“规矩”,在这一刻,似乎被砸开了一道裂缝。

  孙院长长叹一声,像是瞬间老了几岁,又像是想通了什么,喃喃道:“或许……或许是我们……真的太固执了。”

  这一局,凌云用作品,干净利落地赢了。

  几天后,《武家坡(融合版)》和《苏三起解(融合版)》正式上线。

  如同两颗投入深水的重磅炸弹,激起的波澜远超之前任何作品!

  流行乐迷惊呼:“原来戏曲可以这么潮?!”

  年轻戏迷兴奋:“这是我能免费听的吗?太炸了!”

  甚至连很多从不听戏的年轻人,也因为这新颖的形式,主动去搜索原版故事,了解背后的传统文化。

  这一次,再没有人敢轻易跳出来指责丢了根本。那两首歌里蕴含的深厚戏曲功底和对传统精髓的把握,让所有质疑都显得苍白无力。

  然而,旧的壁垒看似被冲破,新的阻力却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方向。

  就在一片赞誉声中,凌云接到了一个来自海外、措辞谨慎的合作邀请。发来邀请的,是一个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世界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他们在邮件中,盛赞凌云创造性地传承了东方戏剧艺术,并邀请他携《武家坡》等作品,参加一个旨在保护全球濒危传统艺术的高级论坛和展演。

  邮件字里行间,却隐约透着一股将华夏戏曲定位为需要被保护的濒危物种的味道。

  凌云看着邮件,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笑意。

  “保护?”他轻声自语,“他们想的,恐怕是把我当成他们博物馆里,一个新奇有趣的标本吧。”

  走出去,果然不会一帆风顺。下一场战斗,似乎要在别人的主场展开了。

  本章引用歌曲详细信息:

  歌曲名称: 《武家坡》(融合创新版)

  (本章中)创作、编曲及演唱: 凌云

  (基于现实原型)原戏剧: 京剧《武家坡》

  代表意义: 将经典京剧老生唱段与交响乐、摇滚节奏进行大胆融合的创新之作。在保留传统唱腔韵味精髓的基础上,赋予了故事更强烈的现代情感张力和戏剧冲击力,打破了戏曲欣赏的年龄和圈层壁垒,是“戏曲现代化”的一次极具震撼力的实践,证明了传统艺术通过创新所能爆发的巨大能量。

  歌曲名称: 《苏三起解》(融合创新版)

  (本章中)创作、编曲及演唱: 凌云

  (基于现实原型)原戏剧: 京剧《苏三起解》

  代表意义: 另一首颠覆性的融合作品。将京剧青衣经典唱段与电子音乐、流行吟唱等现代元素结合,在保留原曲凄婉基调的同时,运用新的音乐语汇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和共情能力,让古老的冤屈故事更能触动当代听众的心灵,展现了创新对于活化传统、传递普世情感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