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米兰,春寒料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于都灵的紧张与悲怆。圣盎博罗削广场上,黑压压地聚集了数万人。他们并非为庆祝而来,而是为了一段尚未愈合的伤口,一个深埋心底的夙愿——纪念威尼斯沦陷于奥地利统治之下十九周年。
广场四周,部署着比平时更多的宪兵和便衣警察,警惕地注视着人群。来自意大利各地的代表、知识分子、退伍老兵(许多是1848-49年威尼斯保卫战的老兵)、学生,以及无数普通的米兰市民,静静地伫立着。巨大的黑纱覆盖着广场中央临时搭建的演讲台,台上竖立着象征威尼斯的圣马可飞狮雕像——它的爪下,缠绕着沉重的锁链模型。
亚历山德罗·科斯塔站在演讲台侧后方,身着一身庄重的黑色礼服,没有佩戴勋章。他默默注视着台下那一张张饱含期盼、愤怒与悲伤的面孔,倾听着风中隐约传来的啜泣声。他能感受到那股压抑了十九年的民族悲愤,如同地底奔涌的岩浆,亟待喷发。今天,他不仅要抚慰伤痛,更要点燃这把火,为即将到来的战争,进行最后的、也是最炽烈的舆论动员。
米兰大主教主持了简短的纪念仪式,为在历次反抗奥地利统治中牺牲的威尼斯志士祈祷。低沉的圣咏在广场上空回荡,更添肃穆与哀伤。当仪式结束,所有人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都聚焦到了亚历山德罗身上。
他深吸一口气,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了演讲台中央。数万道目光瞬间汇聚,广场陷入一片死寂,只有初春的寒风掠过旗帜的猎猎声。
“意大利的同胞们。”亚历山德罗的声音通过简易的扩音装置,清晰地传遍广场的每一个角落,不高亢,却带着穿透灵魂的力量。“今天,我们站在米兰的土地上,心,却飞越了波河,飞越了阿迪杰河,飞向了那片被锁链禁锢了十九年的水城——我们心中永恒的痛,威尼斯。”
他的目光扫过人群,仿佛在与每一个人的灵魂对话:“十九年前,当自由的火炬在米兰、在威尼斯、在罗马点燃,我们曾以为,意大利的黎明已经到来。然而哈布斯堡的双头鹰用铁蹄和炮火,无情地碾碎了威尼斯的希望。丹尼尔·马宁总统和他的勇士们,在饥饿、疾病和绝对优势的敌军包围中,坚守孤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圣马可广场的狮子,被套上了奥地利的枷锁。亚得里亚海的明珠,蒙上了耻辱的尘埃。”
人群中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悲鸣和怒吼。许多老人泪流满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绝望的年代。
“十九年了!”亚历山德罗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愤怒与控诉,“十九年来,威尼斯的儿女,在我们的国土上,却说着异族的语言,承受着异族的统治。他们的贡多拉,只能在叹息桥的阴影下徘徊;他们的歌声里,总带着一丝抹不去的哀愁;他们的财富,被维也纳的宫廷无情榨取;他们的自由,被奥地利的鹰旗死死压制。这是意大利躯体上一道从未愈合的伤口,每时每刻都在流血,都在提醒着我们——统一尚未完成,耻辱尚未洗刷。”
“看看我们脚下,”他指着米兰坚实的土地,“伦巴第回来了。这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威尼斯还在哭泣,因为圣马可的雄狮还在渴望挣脱锁链,因为亚得里亚海,应该是意大利的内湖,而不是奥地利人耀武扬威的猎场。”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民族主义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威尼斯,威尼斯属于意大利。”
亚历山德罗举起双手,示意大家安静,声音转为一种深沉而坚定的力量:“王国成立五年了。我们修铁路,铺电报,建港口,兴工厂,改革农业,整军经武…我们夙兴夜寐,我们呕心沥血,为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都灵的繁华,米兰的富庶,那不勒斯的复苏吗?不!”
“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建设,所有的牺牲,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他的手指,如同出鞘的利剑,猛地指向东方——威尼斯的方向,“夺回威尼斯,完成统一的最后一块拼图。让圣马可的雄狮,重新在自由的天空下咆哮。让威尼斯的眼泪,化作欢庆的美酒。让亚得里亚海的波涛,只为我们意大利的航船歌唱。”
“吼——!”山呼海啸般的呐喊直冲云霄,连广场周围的建筑都仿佛在震动。人们挥舞着手中的三色旗,热泪盈眶。
“这一天,不会太远了!”亚历山德罗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和不容置疑的决心,“王国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的陆军,磨亮了刺刀;我们的海军,铸就了铁甲。我们的意志,坚不可摧。任何企图阻挡意大利统一脚步的势力,无论是盘踞威尼斯的奥地利双头鹰,还是任何其他觊觎者,都将被我们正义的铁拳,砸得粉碎。”
他停顿片刻,让激昂的情绪在广场上回荡、发酵,然后以最深沉、最有力的声音结束了他的演讲:“威尼斯,不是异国的领土,她是意大利母亲失散已久的孩子。收复威尼斯,不是征服,而是回家。为了这一天,我们等了十九年;为了这一天,无数先辈付出了生命。现在,历史的机遇就在眼前。让我们团结起来,以整个意大利的名义宣告:威尼斯终将回归,圣马可的雄狮必将挣脱锁链,意大利的版图=必将完整。为了意大利!为了威尼斯!”
“为了意大利!为了威尼斯!”
“亚历山德罗万岁!意大利万岁!”
狂热的呼喊声淹没了整个米兰城,如同燎原的烈火,席卷了亚平宁半岛。民族主义的情绪被彻底点燃,战争的意志被淬炼得无比坚定。亚历山德罗站在台上,望着下方沸腾的人海,他知道,这把火已经烧起来了,它将化为战场上士兵冲锋的勇气,化为工厂里工人加班的动力,化为整个国家为收复失地而迸发出的磅礴力量。威尼斯,这心中之痛,即将迎来最终的审判。战争的号角,已在亚平宁的上空隐隐回响。
广场四周,部署着比平时更多的宪兵和便衣警察,警惕地注视着人群。来自意大利各地的代表、知识分子、退伍老兵(许多是1848-49年威尼斯保卫战的老兵)、学生,以及无数普通的米兰市民,静静地伫立着。巨大的黑纱覆盖着广场中央临时搭建的演讲台,台上竖立着象征威尼斯的圣马可飞狮雕像——它的爪下,缠绕着沉重的锁链模型。
亚历山德罗·科斯塔站在演讲台侧后方,身着一身庄重的黑色礼服,没有佩戴勋章。他默默注视着台下那一张张饱含期盼、愤怒与悲伤的面孔,倾听着风中隐约传来的啜泣声。他能感受到那股压抑了十九年的民族悲愤,如同地底奔涌的岩浆,亟待喷发。今天,他不仅要抚慰伤痛,更要点燃这把火,为即将到来的战争,进行最后的、也是最炽烈的舆论动员。
米兰大主教主持了简短的纪念仪式,为在历次反抗奥地利统治中牺牲的威尼斯志士祈祷。低沉的圣咏在广场上空回荡,更添肃穆与哀伤。当仪式结束,所有人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都聚焦到了亚历山德罗身上。
他深吸一口气,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了演讲台中央。数万道目光瞬间汇聚,广场陷入一片死寂,只有初春的寒风掠过旗帜的猎猎声。
“意大利的同胞们。”亚历山德罗的声音通过简易的扩音装置,清晰地传遍广场的每一个角落,不高亢,却带着穿透灵魂的力量。“今天,我们站在米兰的土地上,心,却飞越了波河,飞越了阿迪杰河,飞向了那片被锁链禁锢了十九年的水城——我们心中永恒的痛,威尼斯。”
他的目光扫过人群,仿佛在与每一个人的灵魂对话:“十九年前,当自由的火炬在米兰、在威尼斯、在罗马点燃,我们曾以为,意大利的黎明已经到来。然而哈布斯堡的双头鹰用铁蹄和炮火,无情地碾碎了威尼斯的希望。丹尼尔·马宁总统和他的勇士们,在饥饿、疾病和绝对优势的敌军包围中,坚守孤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圣马可广场的狮子,被套上了奥地利的枷锁。亚得里亚海的明珠,蒙上了耻辱的尘埃。”
人群中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悲鸣和怒吼。许多老人泪流满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绝望的年代。
“十九年了!”亚历山德罗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愤怒与控诉,“十九年来,威尼斯的儿女,在我们的国土上,却说着异族的语言,承受着异族的统治。他们的贡多拉,只能在叹息桥的阴影下徘徊;他们的歌声里,总带着一丝抹不去的哀愁;他们的财富,被维也纳的宫廷无情榨取;他们的自由,被奥地利的鹰旗死死压制。这是意大利躯体上一道从未愈合的伤口,每时每刻都在流血,都在提醒着我们——统一尚未完成,耻辱尚未洗刷。”
“看看我们脚下,”他指着米兰坚实的土地,“伦巴第回来了。这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威尼斯还在哭泣,因为圣马可的雄狮还在渴望挣脱锁链,因为亚得里亚海,应该是意大利的内湖,而不是奥地利人耀武扬威的猎场。”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民族主义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威尼斯,威尼斯属于意大利。”
亚历山德罗举起双手,示意大家安静,声音转为一种深沉而坚定的力量:“王国成立五年了。我们修铁路,铺电报,建港口,兴工厂,改革农业,整军经武…我们夙兴夜寐,我们呕心沥血,为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都灵的繁华,米兰的富庶,那不勒斯的复苏吗?不!”
“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建设,所有的牺牲,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他的手指,如同出鞘的利剑,猛地指向东方——威尼斯的方向,“夺回威尼斯,完成统一的最后一块拼图。让圣马可的雄狮,重新在自由的天空下咆哮。让威尼斯的眼泪,化作欢庆的美酒。让亚得里亚海的波涛,只为我们意大利的航船歌唱。”
“吼——!”山呼海啸般的呐喊直冲云霄,连广场周围的建筑都仿佛在震动。人们挥舞着手中的三色旗,热泪盈眶。
“这一天,不会太远了!”亚历山德罗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和不容置疑的决心,“王国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的陆军,磨亮了刺刀;我们的海军,铸就了铁甲。我们的意志,坚不可摧。任何企图阻挡意大利统一脚步的势力,无论是盘踞威尼斯的奥地利双头鹰,还是任何其他觊觎者,都将被我们正义的铁拳,砸得粉碎。”
他停顿片刻,让激昂的情绪在广场上回荡、发酵,然后以最深沉、最有力的声音结束了他的演讲:“威尼斯,不是异国的领土,她是意大利母亲失散已久的孩子。收复威尼斯,不是征服,而是回家。为了这一天,我们等了十九年;为了这一天,无数先辈付出了生命。现在,历史的机遇就在眼前。让我们团结起来,以整个意大利的名义宣告:威尼斯终将回归,圣马可的雄狮必将挣脱锁链,意大利的版图=必将完整。为了意大利!为了威尼斯!”
“为了意大利!为了威尼斯!”
“亚历山德罗万岁!意大利万岁!”
狂热的呼喊声淹没了整个米兰城,如同燎原的烈火,席卷了亚平宁半岛。民族主义的情绪被彻底点燃,战争的意志被淬炼得无比坚定。亚历山德罗站在台上,望着下方沸腾的人海,他知道,这把火已经烧起来了,它将化为战场上士兵冲锋的勇气,化为工厂里工人加班的动力,化为整个国家为收复失地而迸发出的磅礴力量。威尼斯,这心中之痛,即将迎来最终的审判。战争的号角,已在亚平宁的上空隐隐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