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的堂屋,烛火被穿堂风吹得摇晃。
童贯被赵云“请”了过来,身后的亲兵被拦在门外,他坐在椅子上,背挺得笔直,却掩不住眼里的慌乱。地上跪着被抓的禁军,他们偷了商户的银子,被团练当场逮住,人赃并获。
“童大人,这出戏,该收场了。”赵宸坐在堂上,烛光映着他的侧脸,一半明一半暗,“苏州的百姓刚喘过气,谁也别想再折腾他们。”
童贯强作镇定:“赵宸,你敢软禁咱家?就不怕陛下治你的罪?”
“软禁?”赵宸冷笑,“我是请大人来评理的。你的人偷了百姓的银子,按苏州的规矩,该打三十大板,枷号示众三日。大人觉得,这规矩合不合理?”
诸葛亮在旁补充:“这些银子是张寡妇给儿子治病的救命钱,被你的人抢了,她刚在府衙外哭晕过去。”
童贯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他知道,真按苏州的规矩办,他这张脸就彻底丢尽了。可要是不办,又下不来台。
“他们……他们是一时糊涂。”童贯硬着头皮说,“银子还给人家,再赔点医药费,这事就这么算了。”
“算了?”赵宸猛地拍案,堂屋的梁柱都在颤,“要是你的银子被抢了,能算了吗?要是陛下的银子被抢了,能算了吗?百姓的命就不是命?”
门外传来喧哗声,原来是百姓听说禁军被抓,都围了过来,举着灯笼,像片火海。“打死强盗!”“枷号示众!”的喊声此起彼伏,震得窗纸都在响。
童贯吓得一哆嗦,终于服软:“依……依苏州的规矩办。”
三十大板打得那几个禁军哭爹喊娘,枷号刚抬到街上,就被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没。童贯躲在驿馆里,听着外面的喊声,心里的恨像野草般疯长。
“大人,不能就这么算了!”张全捂着被打肿的脸,“赵宸太嚣张了,根本没把您放在眼里!”
童贯阴恻恻地笑了:“他嚣张不了多久。咱家这就回汴京,让陛下看看,他赵宸是怎么在苏州‘拥兵自重’的!”
第二天一早,童贯带着残兵灰溜溜地登船。运河两岸站满了百姓,没人送行,只有人往船上扔烂菜叶、臭鸡蛋。张全护着童贯躲进船舱,听见外面传来孩童的歌谣:“阉宦来,百姓灾;赵将军,把他踹……”
童贯气得砸碎了船舱里的茶具,碎片割破了手,血珠滴在船板上,像点点红梅。
船到汴京时,徽宗正在“艮岳”看新到的仙鹤。童贯扑到他面前,哭得涕泗横流:“陛下!您可得为老奴做主啊!赵宸在苏州反了天了!”
他添油加醋地说赵宸私设团练,对抗朝廷,还说百姓只认赵宸不认陛下,甚至编了段“赵宸说陛下昏庸”的瞎话。
徽宗被哭得心烦,皱眉道:“他真敢这么说?”
“千真万确!”蔡京在旁帮腔,“老臣早就说过,赵宸功高震主,必成祸患。如今他在苏州结党营私,形同割据,再不管,江南就要姓赵了!”
徽宗捏着鹤笼的手指发白。他想起苏州的富庶,想起赵宸的威望,心里的嫉妒和恐惧搅成一团。“那……该怎么办?”
“先削他的势。”童贯擦着眼泪,“苏州的粮草太多,不如调三成到汴京,充实京畿。他若敢抗旨,就是谋反!”
徽宗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准了。传旨,调苏州粮米十万石,月底前送到汴京。”
他没看见,童贯和蔡京交换了个得意的眼神——这只是开始,等粮草调走,再找个由头,就能把赵宸彻底扳倒。
童贯被赵云“请”了过来,身后的亲兵被拦在门外,他坐在椅子上,背挺得笔直,却掩不住眼里的慌乱。地上跪着被抓的禁军,他们偷了商户的银子,被团练当场逮住,人赃并获。
“童大人,这出戏,该收场了。”赵宸坐在堂上,烛光映着他的侧脸,一半明一半暗,“苏州的百姓刚喘过气,谁也别想再折腾他们。”
童贯强作镇定:“赵宸,你敢软禁咱家?就不怕陛下治你的罪?”
“软禁?”赵宸冷笑,“我是请大人来评理的。你的人偷了百姓的银子,按苏州的规矩,该打三十大板,枷号示众三日。大人觉得,这规矩合不合理?”
诸葛亮在旁补充:“这些银子是张寡妇给儿子治病的救命钱,被你的人抢了,她刚在府衙外哭晕过去。”
童贯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他知道,真按苏州的规矩办,他这张脸就彻底丢尽了。可要是不办,又下不来台。
“他们……他们是一时糊涂。”童贯硬着头皮说,“银子还给人家,再赔点医药费,这事就这么算了。”
“算了?”赵宸猛地拍案,堂屋的梁柱都在颤,“要是你的银子被抢了,能算了吗?要是陛下的银子被抢了,能算了吗?百姓的命就不是命?”
门外传来喧哗声,原来是百姓听说禁军被抓,都围了过来,举着灯笼,像片火海。“打死强盗!”“枷号示众!”的喊声此起彼伏,震得窗纸都在响。
童贯吓得一哆嗦,终于服软:“依……依苏州的规矩办。”
三十大板打得那几个禁军哭爹喊娘,枷号刚抬到街上,就被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没。童贯躲在驿馆里,听着外面的喊声,心里的恨像野草般疯长。
“大人,不能就这么算了!”张全捂着被打肿的脸,“赵宸太嚣张了,根本没把您放在眼里!”
童贯阴恻恻地笑了:“他嚣张不了多久。咱家这就回汴京,让陛下看看,他赵宸是怎么在苏州‘拥兵自重’的!”
第二天一早,童贯带着残兵灰溜溜地登船。运河两岸站满了百姓,没人送行,只有人往船上扔烂菜叶、臭鸡蛋。张全护着童贯躲进船舱,听见外面传来孩童的歌谣:“阉宦来,百姓灾;赵将军,把他踹……”
童贯气得砸碎了船舱里的茶具,碎片割破了手,血珠滴在船板上,像点点红梅。
船到汴京时,徽宗正在“艮岳”看新到的仙鹤。童贯扑到他面前,哭得涕泗横流:“陛下!您可得为老奴做主啊!赵宸在苏州反了天了!”
他添油加醋地说赵宸私设团练,对抗朝廷,还说百姓只认赵宸不认陛下,甚至编了段“赵宸说陛下昏庸”的瞎话。
徽宗被哭得心烦,皱眉道:“他真敢这么说?”
“千真万确!”蔡京在旁帮腔,“老臣早就说过,赵宸功高震主,必成祸患。如今他在苏州结党营私,形同割据,再不管,江南就要姓赵了!”
徽宗捏着鹤笼的手指发白。他想起苏州的富庶,想起赵宸的威望,心里的嫉妒和恐惧搅成一团。“那……该怎么办?”
“先削他的势。”童贯擦着眼泪,“苏州的粮草太多,不如调三成到汴京,充实京畿。他若敢抗旨,就是谋反!”
徽宗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准了。传旨,调苏州粮米十万石,月底前送到汴京。”
他没看见,童贯和蔡京交换了个得意的眼神——这只是开始,等粮草调走,再找个由头,就能把赵宸彻底扳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