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八零老太重生断亲,白眼狼傻眼了》

  院子角落的青苔又长了一层,滑得发亮。沈若棠蹲在井边洗碗,赵茹安在一旁晾衣,锅底的水汽从厨房里飘出来,带着股咸香。

  门外突然传来“吱呀”一声,院门被推开,一股热乎气闯进来。

  是宋之叙。

  他穿得体面,衬衫还带着折痕,手里提着一包糕点,脸上那副笑像是专门排练过的。

  “妈,我来看您。”

  沈若棠连头都没抬,碗里那点肥皂泡被她一冲,干净得像没存在过。

  “你来做啥?”

  “我就不能来看看?”宋之叙笑得谦卑,“妈,您别老防着我,我是真想您。”

  赵茹安心里咯噔一下,她哥这副表情她太熟悉了——每次这样笑,准是有事。

  沈若棠擦了擦手,才慢悠悠转过身,“行,那你坐着看。反正我这手也闲不住。”

  宋之叙尴尬地笑,摸了摸那包糕点,硬着头皮开口,“妈,厂子那边调整岗位,我要调去外地培训。可这车票、住宿都得自己掏。”

  沈若棠轻轻“哦”了一声。

  他看她神色不变,赶紧补一句,“妈,我不是伸手,我是真想争口气。要是学好了,回来能升工资。”

  沈若棠看着他,目光平平:“争气不靠嘴,靠骨头。”

  “妈,我真不是骗您。就这一次,等发工资就还。”

  赵茹安转身去收衣,假装没听见。沈若棠却像没听到他说“还”似的,只轻声道:“你那‘发工资就还’,我听了十年。那工资,是不是还没发完?”

  宋之叙被戳得脸色一僵。

  他张了张嘴,话还没出,沈若棠又开了口:“你那点子,我清楚得很。不是钱不够,是心不稳。你要真能升工资,宁愿挤在厂宿舍也舍不得错过培训。”

  “妈,您这话太冷了。”

  “冷好。热的时候我被你们仨围着薅,差点连骨头渣都不剩。

  我这理啊,后来才明白——理要留三分,不然就被人吃干净。”

  宋之叙的笑彻底挂不住,嘴角有点抽搐。

  “妈,我是您儿子。”

  “我知道。可儿子也得讲理。

  理没了,儿子这俩字再响也白搭。

  我不靠嘴认亲。”

  屋子里一阵安静。

  外头的风吹进来,吹乱了晾衣绳,布条拍得啪啪响。

  沈若棠拿起抹布,慢慢擦桌面,“我现在不讲孝顺,也不讲情。讲的就是理。理对了,情才不歪。

  我帮过你一回又一回,到头来帮得你连自己都不信。

  我这钱,不给你,是护着你。你要真想争气,就别从我兜里掏。”

  宋之叙低着头,喉咙动了两下,“妈,我知道您心里气我。”

  “气倒不至于。气是奢侈,理才是根。

  你啊,不是坏,就是心浮。

  人要活得稳,先得学会撑得住饿。

  真饿一回,就知道钱不是天上掉的。”

  赵茹安憋笑,“哥,您听见了吧,妈这是在教您做人,不是在数落。”

  沈若棠扫她一眼,“你别替他说情。你哥那点小算盘,比你明白。”

  宋之叙脸有点发热,嘴角动了动,半晌才挤出一句,“妈,我这回真改。”

  “改得好,我乐意看。

  改不改,不在嘴,在脚。

  脚真走出去,心才回来。

  嘴说的改,全是风。”

  他抬头看她,眼眶微红。沈若棠伸手,把那包糕点往他怀里一塞,“拿回去给你媳妇。

  我年纪大了,吃不动甜的。

  你要真孝顺,就别来试我心软。

  我那心早收回去了,不留着挨刀子。”

  宋之叙愣在原地,手里的糕点一点点捏皱。赵茹安从屋里走出来,轻轻叹了口气:“哥,您还是去厂里找人对接吧,别折腾妈了。”

  沈若棠却没抬头,只说:“去吧。别觉得我不讲情。

  我这辈子讲情讲到老,讲得自己都没理。

  现在我只讲一个字——值。

  有理的事才值,没理的,再亲也空。”

  宋之叙走了,脚步有点乱。

  院子安静得能听见树叶滴水。赵茹安收完衣,轻轻问:“妈,您真不难受?”

  “难受啥?他要是真能长记性,这比给他一百块还值。”

  沈若棠坐在炕沿,手上还拿着针线,眼睛却没在活上。

  火光一点一闪,她像在算账,也像在想着什么。

  赵茹安从外头端了碗稀饭进来,放在桌上,“妈,吃点吧。凉了胃难受。”

  沈若棠回神,看了她一眼,笑了下,“你这孩子,跟谁学的这么稳?”

  “当然是跟您啊。”赵茹安拉过小凳子坐下,“您那天骂大哥,真解气。”

  沈若棠笑了笑,没接话,只抿了口稀饭。

  那味道淡淡的,像她心里的日子,不甜不苦。

  过了一会儿,院门外传来一阵轻响,是那种怕被听见的敲门声。

  赵茹安皱眉,“妈,这时候谁啊?”

  “去开门吧。”

  门一开,是个灰衣男人,脚上全是泥,神情小心。

  “沈嫂子,在家啊。”

  赵茹安认出来了,是宋家的远房亲戚——老季。

  他平常不来往,今天这副模样,一看就不对劲。

  沈若棠放下碗,“进来吧。”

  老季搓着手,站在门口不动,“嫂子,我听说您手头宽裕,家里还放着点钱,我这儿出了点急事……”

  赵茹安心里一紧:又是借钱。

  沈若棠倒是稳,淡淡问:“啥事?”

  “我家那二妮儿出嫁,男方那边催彩礼,说再不凑齐就退亲。嫂子,您要是能帮我凑个八十,我明年收粮立刻还。”

  赵茹安差点没笑出声——这话跟去年借钱买牛的时候,一模一样。

  沈若棠“嗯”了一声,没立刻拒绝,只问:“你这女婿看着咋样?”

  “老实,厂子里上班的。”

  “那你找他借呢?”

  “那边说,‘没结婚不算一家人’。”

  沈若棠笑了一下,那笑淡得像刀背划在水上。

  “这话有意思。你家二妮儿没嫁过去前,不算人家一家;嫁过去后,也不一定是你一家。你给人家凑钱,是在给谁嫁闺女?给自己,还是给别人?”

  老季脸一僵,“嫂子,您这话……太伤人了。”

  “理直就不伤人。

  你家要是真嫁姑娘,嫁个心疼她的,不要彩礼也能过。

  要是图彩礼,八十也换不来安生。”

  赵茹安忍笑,拿毛巾掩了掩嘴。

  老季尴尬地挪了挪脚,“嫂子,您这几年是真变,心都硬成铁了。”

  “铁也好,铁不烂。

  我那心以前软,被人捏出窟窿。

  现在学会补缝,不算晚。”

  她说完,起身走到柜子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布包。赵茹安惊了,“妈,您真要给他?”

  沈若棠把布包放在桌上,慢慢打开,里面只有三张皱票子。

  “老季,这十五块,你拿去吧。

  别看少,这是我能出的理。

  你要八十,我拿不出来。

  帮人得有边,钱多了,不是帮,是害。

  你要真有理,还得自己去挣。”

  老季一脸错愕,嘴张了几次,最后低声说了句:“嫂子,您变了。”

  “人不变,理早就烂了。

  我这十五块,不是借,是结。

  我结的是心。往后你要借,别来我这门。

  咱亲还在,账就到这。”

  老季站了半天,最后还是接了钱,走得比来的时候快。

  赵茹安笑着摇头,“妈,您这法子绝。

  又给面子,又立了规矩。”

  沈若棠坐下,手指一点一点抚那空了的钱包,“有时候,不帮全,也是一种帮。

  我不是心硬,是知道,有的人得靠自己撞疼一回,才知道啥叫日子。”

  赵茹安小声说:“您啊,现在连舍都舍得干净。”

  “该舍的舍,该收的收。

  心太满,理就挤歪。

  我这辈子最怕的,就是自己糊涂。

  能舍得一口气,才能喘得顺。”

  她抬头望着窗外那缕微光,语气慢,却有劲:“茹安,你记着,帮人要讲理,舍人要留情。

  理得清,人不乱。

  舍得干净,心才轻。”

  赵茹安靠在门边,看着那背影,心里忽然有点酸。

  沈若棠这辈子,什么都慢,却一点没糊涂。

  她舍得的,不只是钱——

  还有过去那个软得能被人掐出印的自己。

  第二天的天,闷得像憋气。云压得低,风在街口打着转。赵茹安刚端着水准备擦桌,就看见巷口那头走来个熟人。

  “妈,您猜谁?”

  沈若棠连头都没抬:“看脚步,八成又是要借的。”

  赵茹安笑得直不起腰,“还真是——王彩霞。”

  那女人远远就笑开了,声音比风先到:“沈嫂子!我来看看您,您这几天可好?”

  沈若棠放下毛巾,抬眼,“天又不热,你咋一头汗?”

  王彩霞擦了擦脸,笑得甜腻,“这不是赶集回来的路上,想着顺道看看您嘛。嫂子,您现在气色是真不错啊。”

  “少铺垫。”沈若棠淡淡道。

  王彩霞笑容一僵,干笑两声,“嫂子,我这人哪有那心眼。真是有个小事想求您帮个忙。”

  沈若棠“嗯”了一声,不问也不拒。

  “嫂子,您知道吧,镇上供销社新开了个批发点,我想去拿点布回来卖。可现在交押金要二十,我这手头正紧,想着您帮我凑凑……”

  沈若棠没看她,只拿布擦桌角,一下一下。

  王彩霞越说越急,“嫂子,我这次是真心想干点实事。您帮我这一回,我发了货立刻还。”

  沈若棠放下抹布,语气平稳:“你上回卖豆子,亏了。”

  “那是运气不好。”

  “再上回买鸡蛋,蛋都碎了。”

  “那是……人倒霉。”

  沈若棠终于抬头,看着她那张笑得硬撑的脸:“彩霞,你这人不是不勤快,就是心太软。做买卖光勤快不行,得心亮。心糊的人,天天都像走夜路。”

  王彩霞尴尬地笑,“嫂子,您这话在理。可我这次真不同。”

  “不同在哪?”

  “我这次是想自己翻身。”

  沈若棠轻轻叹了口气,“翻身是好事,可得先会站。

  脚没立稳,翻一次身摔两次。

  我这钱要真给你,你这次不赔,下次也得急着找下一个借口。”

  王彩霞脸涨红,“嫂子,您是不是瞧不起我?”

  “我不瞧谁,我只看理。”沈若棠慢慢擦干桌子,声音低,却一字一顿:“帮人一回叫情,帮两回叫惯,帮三回就叫喂。

  我这手老了,喂不动了。”

  王彩霞红着眼,“嫂子,我是真走投无路。”

  沈若棠笑了,“走投无路的人,不会有力气上门求人。

  你要是真穷到那份上,早去摆摊了。”

  院子安静下来,风从门口掠过,吹动衣角。赵茹安转身去拿盆,怕自己笑出声。

  王彩霞沉默了半晌,终于低声说:“嫂子,您真是个有理的人。”

  “理明白,日子才稳。

  你去干你的活,我不拦。

  但这钱,我留着买豆子——那是我的命,不是别人的底。”

  王彩霞站起来,挤出个笑,“嫂子,我也不难为您。”

  “你不难为我,我心领。

  做人啊,最怕的就是糊涂。

  钱借出去容易,理要是歪了,这屋的地都不稳。”

  人走了。门口只剩下一阵风。

  赵茹安端着水回来,笑得直摇头,“妈,您这话,比天还冷,比火还暖。”

  沈若棠抬头,“我这人啊,不冷不热,心亮。

  亮不是装的,是让自己看得见坑。

  有时候,不帮人,是怕他再掉进去。”

  她擦完桌,坐下,“茹安,记着,心要亮,手要稳。

  亮的心看理不糊,稳的手不乱伸。

  你哪天要是真想帮人,就先看他眼睛亮不亮——心暗的人,你拉不动。”

  赵茹安笑着点头,“妈,您这句话,我得刻心上。”

  沈若棠淡淡道:“刻心上不够,要记到骨头里。

  骨头硬了,日子才不塌。

  人要会拒绝,也要会留理。

  理留三分,心才安七分。”

  她抬头望了望天,云散了,风也淡了,院子静得能听见鸡鸣。

  “妈,您昨天那一顿话,估计王彩霞回去得绕着您家走。”

  沈若棠笑了笑,眼角皱纹挤出一点温意,“绕就绕呗,能躲的都不是麻烦。

  躲不掉的,才得硬碰。”

  她正要接话,院门被轻轻敲了两下。赵茹安抬头,“妈,这回谁呀?”

  “听脚步,不像熟的。”

  果然,一个穿着灰棉衣的年轻女人探头进来,眼神有点慌。

  “您是沈婶吧?我是林大娘家的侄媳妇。”

  沈若棠点头,没说话。

  那女人搓着手,迟疑了会儿才开口:“我这两天听人说,您懂点账,脑子清,我想问问……要是人家欠钱不还,该咋办?”

  赵茹安递了个凳子,女人没坐稳,话就往外蹦,“我男人上回借给邻居家一百块,说半个月还。结果人家今天还在街上买肉吃,我去问,他们当着人就说‘没欠’!”

  她越说越急,眼圈都红了,“我男人一张嘴软,连欠条都没留。婶,您说,我咋讨?”

  沈若棠看着她,没急着回答,只是擦了擦手上的水渍。

  “你男人借出去的钱,是他心软借的?”

  “是。那家人哭穷,他就信了。”

  “那你现在着急,是为那一百块,还是为他信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