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落成的长安城,万象神宫。
琉璃穹顶之下,百国使节、部落酋长、势力代表济济一堂,衣着各异,语言不同,却都屏息凝神,望着那至高御座。年迈的皇帝身着十二章纹衮服,虽面色带着病后的苍白,但眼神依旧睿智清明,在内侍的搀扶下,稳坐于龙椅之上。他的身侧,稍前一步的位置,肃立着身着玄色王袍的李逍遥。
殿内弥漫着一种超越寻常朝会的、近乎神圣的庄严肃穆。
司礼监总管展开明黄绢帛,声音洪亮,穿透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朕,承天命,御宇内,赖祖宗庇佑,将士用命,更有逍遥王李逍遥,擎天保驾,平四海烽烟,定八荒祸乱,救社稷于累卵,解黎民于倒悬。其功,上追三皇,下盖五帝,旷古烁今,寰宇同鉴!”
颂功之词,如黄钟大吕,回荡在众人耳畔,无人能有异议。那不仅是文字,而是过去数年里,一桩桩、一件件用血与火铸就的事实。
“今,四海初定,万国来朝,然朕春秋已高,精力不济,虑及江山社稷之重,亿万生民之福,不敢有片刻懈怠。”皇帝的声音接过话头,虽略显中气不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决断,“故,顺应天心,俯从民意,特颁此诏,告于皇天后土,昭示天下万邦——”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身侧的李逍遥身上,带着无限的期许与托付。
“即日起,晋封逍遥王李逍遥为 ‘摄政王’ ,总揽朝纲,统御文武,代行天子之权,处置军国一切要务!赐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见摄政王,如朕亲临!”
“哗——”
尽管早有预感,但当这最终的决定以如此正式、如此崇高的形式宣告时,殿内依旧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叹。这不是自封,不是篡逆,而是在天下万邦的见证下,由当今皇帝亲自赋予的最高权柄,法理、道义、人心,尽在其中。
李逍遥上前一步,面向御座,深深一揖,声音沉静而有力:“臣,李逍遥,领旨谢恩。必当鞠躬尽瘁,不负陛下重托,不负天下万民!”
他转身,面对殿内济济一堂的各方代表。此刻,他不再仅仅是战功赫赫的王爷,而是这片广袤帝国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权力与责任最高的执掌者。
“诸位,”李逍遥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陛下隆恩,授我重权,非为一家一姓之尊荣,实为开创万世之太平。旧日秩序,兵连祸结,生灵涂炭。今日,借此万象更新之机,本王愿与诸位共立盟约,奠定新基!”
他抬手示意,身侧,气质清冷的法学大家吕碧城手捧以特殊丝绢制成的《四海和平公约》草案上前。
“此公约,旨在划定界限,共御未来。其核心有三: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商贸互通,知识共享;文明共尊,危机共御!”
三条核心,言简意赅,却描绘出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基于规则与合作的国际关系蓝图。
大唐皇帝微微颔首,声音虽弱,却带着最终的背书:“此约,亦为朕之所愿。望尔等,同心协力,共保太平。”
有了大唐皇帝的首肯与新任摄政王的权威,公约的签署变得顺理成章。伊丽莎白女公爵、出云千代、珍珠夫人、伊希斯、罗兰……各方势力代表依次上前,在公约上郑重留下自己的名字与印记。
当最后一个名字落定,皇帝脸上露出了释然而疲惫的笑容,他看向李逍遥,轻声道:“逍遥,这天下,以后就托付给你了。” 在内侍的簇拥下,皇帝缓缓离座,将这座象征着无上权柄的万象神宫,彻底交给了李逍遥。
殿内,再次响彻“陛下万岁!摄政王千岁!”的欢呼,声震屋瓦。
然而,就在这权力平稳交接,荣光达到顶点的时刻,一直侍立在侧,眼神锐利如鹰的赵清影,注意到一名身着内侍服饰,却步履沉稳、气息内敛的老宦官,悄然穿过人群,将一份密封的、烙印着皇室暗记的密函,递到了她的手中。
赵清影不动声色地接过,借着袖子的遮掩迅速浏览。密函上只有寥寥数字,却让她的心骤然一沉。她靠近正接受万邦祝贺的李逍遥,以传音入密之术,急促低语:
“王爷,周公公密报。陛下……回宫后呕血不止,太医束手,言……恐就在这三五日之间了。此外,清理东宫旧档时,发现太子……生前曾与几位掌握京畿兵权的宗室、将领有过密信往来,内容涉及……‘清君侧’。”
李逍遥脸上温和的笑意未变,依旧向欢呼的众人颔首致意,但他的眼神深处,已是一片冰封。权力的交接看似平稳,但先帝一旦驾崩,那些潜藏在暗处的、曾被太子联系过的势力,是否会借机生事?先帝的最终托付是基石,但这基石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真正的考验,现在才正式开始。
(本章完)
琉璃穹顶之下,百国使节、部落酋长、势力代表济济一堂,衣着各异,语言不同,却都屏息凝神,望着那至高御座。年迈的皇帝身着十二章纹衮服,虽面色带着病后的苍白,但眼神依旧睿智清明,在内侍的搀扶下,稳坐于龙椅之上。他的身侧,稍前一步的位置,肃立着身着玄色王袍的李逍遥。
殿内弥漫着一种超越寻常朝会的、近乎神圣的庄严肃穆。
司礼监总管展开明黄绢帛,声音洪亮,穿透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朕,承天命,御宇内,赖祖宗庇佑,将士用命,更有逍遥王李逍遥,擎天保驾,平四海烽烟,定八荒祸乱,救社稷于累卵,解黎民于倒悬。其功,上追三皇,下盖五帝,旷古烁今,寰宇同鉴!”
颂功之词,如黄钟大吕,回荡在众人耳畔,无人能有异议。那不仅是文字,而是过去数年里,一桩桩、一件件用血与火铸就的事实。
“今,四海初定,万国来朝,然朕春秋已高,精力不济,虑及江山社稷之重,亿万生民之福,不敢有片刻懈怠。”皇帝的声音接过话头,虽略显中气不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决断,“故,顺应天心,俯从民意,特颁此诏,告于皇天后土,昭示天下万邦——”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身侧的李逍遥身上,带着无限的期许与托付。
“即日起,晋封逍遥王李逍遥为 ‘摄政王’ ,总揽朝纲,统御文武,代行天子之权,处置军国一切要务!赐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见摄政王,如朕亲临!”
“哗——”
尽管早有预感,但当这最终的决定以如此正式、如此崇高的形式宣告时,殿内依旧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叹。这不是自封,不是篡逆,而是在天下万邦的见证下,由当今皇帝亲自赋予的最高权柄,法理、道义、人心,尽在其中。
李逍遥上前一步,面向御座,深深一揖,声音沉静而有力:“臣,李逍遥,领旨谢恩。必当鞠躬尽瘁,不负陛下重托,不负天下万民!”
他转身,面对殿内济济一堂的各方代表。此刻,他不再仅仅是战功赫赫的王爷,而是这片广袤帝国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权力与责任最高的执掌者。
“诸位,”李逍遥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陛下隆恩,授我重权,非为一家一姓之尊荣,实为开创万世之太平。旧日秩序,兵连祸结,生灵涂炭。今日,借此万象更新之机,本王愿与诸位共立盟约,奠定新基!”
他抬手示意,身侧,气质清冷的法学大家吕碧城手捧以特殊丝绢制成的《四海和平公约》草案上前。
“此公约,旨在划定界限,共御未来。其核心有三: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商贸互通,知识共享;文明共尊,危机共御!”
三条核心,言简意赅,却描绘出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基于规则与合作的国际关系蓝图。
大唐皇帝微微颔首,声音虽弱,却带着最终的背书:“此约,亦为朕之所愿。望尔等,同心协力,共保太平。”
有了大唐皇帝的首肯与新任摄政王的权威,公约的签署变得顺理成章。伊丽莎白女公爵、出云千代、珍珠夫人、伊希斯、罗兰……各方势力代表依次上前,在公约上郑重留下自己的名字与印记。
当最后一个名字落定,皇帝脸上露出了释然而疲惫的笑容,他看向李逍遥,轻声道:“逍遥,这天下,以后就托付给你了。” 在内侍的簇拥下,皇帝缓缓离座,将这座象征着无上权柄的万象神宫,彻底交给了李逍遥。
殿内,再次响彻“陛下万岁!摄政王千岁!”的欢呼,声震屋瓦。
然而,就在这权力平稳交接,荣光达到顶点的时刻,一直侍立在侧,眼神锐利如鹰的赵清影,注意到一名身着内侍服饰,却步履沉稳、气息内敛的老宦官,悄然穿过人群,将一份密封的、烙印着皇室暗记的密函,递到了她的手中。
赵清影不动声色地接过,借着袖子的遮掩迅速浏览。密函上只有寥寥数字,却让她的心骤然一沉。她靠近正接受万邦祝贺的李逍遥,以传音入密之术,急促低语:
“王爷,周公公密报。陛下……回宫后呕血不止,太医束手,言……恐就在这三五日之间了。此外,清理东宫旧档时,发现太子……生前曾与几位掌握京畿兵权的宗室、将领有过密信往来,内容涉及……‘清君侧’。”
李逍遥脸上温和的笑意未变,依旧向欢呼的众人颔首致意,但他的眼神深处,已是一片冰封。权力的交接看似平稳,但先帝一旦驾崩,那些潜藏在暗处的、曾被太子联系过的势力,是否会借机生事?先帝的最终托付是基石,但这基石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真正的考验,现在才正式开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