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朱老四的作业-《祖宗们,时代变了》

  永乐六年,应天府,奉天殿。

  朱棣的身影凭空出现,脚下是冰冷坚硬的金砖,眼前是熟悉的雕梁画栋与冲天的盘龙巨柱。

  前一刻,他还在周墨那个吵吵嚷嚷的农家小院里,听着那个毛头小子给他们一群皇帝立规矩,耳边是刘邦插科打诨的怪话和李世民的轻笑。

  后一刻,周围便是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远处太监宫女们见到他突然现身时,那压抑在喉咙里的惊呼和随之而来的,更加死寂的沉默。

  朱棣抬眼扫视了一圈跪伏在地的宫人,脸上没什么表情。

  让太监取来了自己的常服换上,又处理了几件积压的政务。

  杀了几个人,罢免了两个官,批了十几份奏折。

  一切都和他离开前没什么两样。

  可只有朱棣自己清楚,有什么东西,已经彻底不一样了。

  他的脑子里,像是被塞进了一整座喧嚣的城市。

  钢铁的巨兽在地面上轰鸣穿行,名为汽车;铁皮的飞鸟在云层里呼啸而过,名为飞机。

  还有那个叫乾隆的窝囊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园子被烧,国土被占,子孙被屠戮,最后吐血昏厥的狼狈模样。

  “废物。”

  朱棣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他不是在骂乾隆,更像是在提醒自己。

  被人用技术和武力,按在地上打,连还手的余地都没有,那就是废物。

  不管你曾经有过多少功业,创下多大疆土,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耻辱。

  他朱棣,绝不能做那样的废物。

  “传旨。”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响,带着一种金属的质感。

  “召太子少师姚广孝、内阁大学士解缙、杨士奇,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舍丘福,即刻至文华殿见驾。”

  “任何人不得靠近,违者,斩。”

  半个时辰后,文华殿。

  殿门紧闭,炭火烧得正旺,将殿内照得温暖如春,却驱不散那股凝重的气氛。

  姚广孝一身黑色僧袍,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入定。

  解缙与杨士奇两位内阁大学士,正襟危坐,神情严肃。

  蹇义和丘福,一文一武,也是满腹疑虑。

  皇帝今日的举动,太过反常。

  朱棣坐在御座上,手里把玩着一支从周墨那里顺来的圆珠笔。

  他没说话,只是用那双鹰隼般的眼睛,挨个审视着自己挑选的这几位心腹。

  姚广孝,他的潜邸旧臣,靖难的第一谋主,是他的知己,也是他的刀。

  解缙,惊才绝艳,主持编撰《永乐大典》,是大明的脸面。

  杨士奇,沉稳老练,是未来辅佐三朝的栋梁。

  蹇义,掌管人事,为人方正。

  丘福,靖难第一功臣,是他手中最锋利的战刀。

  这些人,是他能在大明撬动变革的,第一批杠杆。

  “都看看这个。”

  朱棣将那张皱巴巴的学习申请表,扔在了御案上。

  一名小太监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将那张纸呈给几位大臣传阅。

  一时间,殿内只剩下纸张传递的细微声响。

  “这……这是何物?”

  解缙第一个开口,他博览群书,却从未见过质地如此精良的纸张,更未见过上面那些形如鬼画符的“字”。

  “后世之物。”

  朱棣言简意赅。

  “后世?”

  丘福是个粗人,嗓门也大,“陛下,何为后世?”

  朱棣没理他,而是看向姚广孝。

  “道衍,你看出了什么?”

  姚广孝捻着佛珠,那双似乎能洞悉人心的眼睛,终于睁开。

  他盯着那张纸看了许久,才缓缓开口。

  “贫僧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此物之上,隐有天机流转。非人力所能为。”

  “天机?”朱棣冷笑一声,“算是吧。”

  他站起身,踱步到众人面前。

  “咱前几日,神游太虚,去了一个地方。”

  “一个六百年后的世界。”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解缙和杨士奇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骇然。

  陛下这是……疯了?

  蹇义更是吓得差点从椅子上滑下去。

  只有姚广孝和丘福,一个依旧平静,一个满脸好奇。

  “陛下可是见到了仙人?”丘福瓮声瓮气地问。

  “仙人?”朱棣的嘴角扯了一下,露出一抹古怪的笑容。

  “仙人没见到,窝囊废倒是见了一个。”

  他没有给众人太多消化震惊的时间,而是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将周墨那个小院,以及那些来自不同朝代的帝王,简略地讲述了一遍。

  他讲了秦始皇的霸道,讲了刘邦的无赖,讲了李世民的城府。

  最后,他讲到了那部纪录片。

  讲到了英吉利的坚船利炮,讲到了不堪一击的八旗兵,讲到了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讲到了割地赔款的条约。

  他讲得很平静,就像在说一件别人的事。

  可殿内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那平静之下,压抑着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百年后,咱朱家的天下,没了。”

  “一个叫满清的部族,占了咱的江山。”

  “然后,一群红毛番鬼,坐着铁甲船,用一种叫炮的火器,把咱的国门给轰开了。”

  “他们烧了咱的园子,抢了咱的银子,还在咱的土地上,作威作福。”

  “而那个自称十全老人的满清皇帝,除了吐血,什么也做不了。”

  文华殿内,落针可闻。

  解缙的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杨士奇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冷汗。

  这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这是在动摇国本!

  “陛下!”

  丘福猛地站了起来,这位沙场宿将双目赤红,脖子上青筋暴起。

  “这不可能!我大明有神机营!有永乐大炮!岂容那红毛番鬼放肆!”

  “坐下!”朱棣一声断喝。

  丘福一个激灵,又硬邦邦地坐了回去。

  “你的神机营,在人家眼里,就是一堆烧火棍。”

  朱棣拿起那支圆珠笔,在御案上轻轻一按,笔尖弹出。

  他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一个简陋的后膛炮的草图。

  “人家的炮,从屁股后面装弹,一分钟能打十几发。”

  “咱的炮呢?从前面装填,清理炮膛,装药,装弹,点火,一套下来,人家已经把你轰成渣了。”

  他又画了一艘冒着黑烟的铁甲船。

  “人家的船,是铁做的,不用帆,靠一个叫蒸汽机的东西,就能逆风逆水,日行千里。”

  “咱的宝船呢?再大,风一停,就是个活靶子。”

  这些匪夷所思的词汇,像一记记重锤,砸在几位大臣的心上。

  “陛下……”杨士奇艰难地开口,声音嘶哑,“此事……太过骇人听闻。敢问陛下,可有凭证?”

  朱棣看了他一眼,没有生气。

  他知道,这事换了谁,都不会轻易相信。

  他将那支圆珠笔扔给杨士奇。“你看看这个。”

  “不用蘸墨,便可书写。你穷尽毕生所学,可能解释此物是何原理?”

  杨士奇颤抖着手接过那支笔,翻来覆去地看,又在纸上画了几笔。

  那流畅的线条,那精巧的构造,完全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

  “这……这……神乎其技,非人力所能及也。”

  “这不是神技,是科技。”

  朱棣纠正道,“是格物致知,是数理化。”

  他重新坐回御座,身体微微前倾,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了整个大殿。

  “咱不管你们信不信,从今天起,咱说的话,就是事实。”

  “咱要你们做的,也不是去怀疑,而是去执行。”

  “这张纸,”他指着那份申请表。

  “是向天道求学的文书。咱可以写下想要的东西,那个叫周墨的后生,就能帮咱弄来。”

  “现在,都给咱动动脑子。咱大明,眼下最需要什么?”

  这个问题,把所有人都问住了。

  需要什么?

  需要的东西太多了。

  “陛下!”丘福第一个反应过来,他激动地满脸通红。

  “臣要那铁甲船的图纸!要那快炮的造法!有了这两样东西,臣愿为陛下去踏平那所谓的英吉利!”

  “粗鄙。”解缙冷哼一声。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固国之本,在于民生。陛下,臣以为,当求高产之粮种,利民之水利,方为上策。”

  “解学士所言甚是。”蹇义附和道,“若能得后世之户籍、税法,则国库充盈,何愁大事不成?”

  杨士奇沉思片刻,补充道,“陛下,臣以为,除却实物,更应求其理。”

  “那科技,那数理化,究竟是何学问?若能得其精髓,我大明便可自行研制,生生不息。”

  众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只有姚广孝,一直没有说话。

  “道衍,你怎么看?”朱棣的目光,最终落在了他的身上。

  姚广孝站起身,对着朱棣行了一礼。

  “陛下所见的那个满清,为何会亡?”姚广孝反问道,“仅仅是因为器物落后吗?”

  朱棣的眼神一凝。

  “是因为他们固步自封,闭关锁国。是因为他们从上到下,都烂透了。”

  “然也。”姚广孝微微颔首。

  “所以,贫僧以为,我等最应求的,是两样东西。”

  “第一,是一面镜子。一面能照见我大明从今往后二百年兴衰成败的镜子。知晓何处有礁石,何处有险滩,方能避祸。”

  “第二,是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天下人眼界和思想的钥匙。唯有民智开启,人人皆知格物之理,国家方能长盛不衰。”

  姚广孝的话,让整个大殿再次安静下来。

  朱棣看着他,许久,才缓缓地点了点头。

  “说得好。”

  “你们说的,咱都要。”

  “咱既要那坚船利炮的术,也要那开启民智的道!”

  他拿起那支圆珠笔,在那张申请表上,对照着字典写了起来。

  但很快,他就停下了。

  他会说,也会听,但那些简体字,他认得不多,写起来更是歪歪扭扭。

  这让他感到一阵烦躁。

  他将笔一扔,从御座下面,拖出了一个小箱子。

  箱子打开,里面是一叠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籍和纸张。

  《新华字典》,《拼音入门》。

  “从今天起,你们几个,把手头的事,都先放一放。”

  朱棣将那些书本扔到众人面前。

  “你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这些鬼画符,给咱学会了。”

  “一个月。”

  “一个月之内,谁要是还不能用这简体字,给咱写出一份像样的奏折来,自己去跟丘福的军棍聊聊。”

  他顿了顿,扫视着目瞪口呆的几位心腹大臣,脸上露出一丝恶劣的笑容。

  “另外,成立一个科学院,道衍总领,你们各司其职。”

  “咱要让大明的工匠,造出那蒸汽机。咱要让大明的舰队,纵横四海。”

  “咱还要派人,去那个叫欧罗巴的地方看看,看看那帮红毛番鬼,到底在捣鼓些什么。”

  朱棣站起身,走到一幅巨大的大明舆图前,目光却仿佛穿透了墙壁,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他拿起那支被众人视为神物的圆珠笔,在地图上,高丽的位置上,画了一个圈。

  然后,笔锋一转,向东,越过大海,在地图之外的空白处,重重地画下了一个更大的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