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神仙!救救大明!-《祖宗们,时代变了》

  刘邦那一声毫无顾忌的笑,像一根牙签,瞬间扎破了院子里那片死寂而凝重的空气。

  所有帝王的视线,都从各自手中的史书上挪开,齐刷刷地聚焦到了瘫软在地的乾隆身上。

  那目光复杂至极。

  有同情,有不加掩饰的鄙夷,但更多的,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后的释然。

  原来不止我惨,你这个家伙,败得更彻底,更像个笑话。

  乾隆的脸颊瞬间充血,一股灼热的浪潮从脖颈直冲天灵盖,连耳根都烧得通红。

  他感觉自己身上那件明黄色的龙袍,此刻让他无地自容。

  他自诩得盛世,在这本薄薄的册子面前,被撕得粉碎,露出了内里早已腐朽生蛆的真相。

  和珅!

  那个总能在他面前应对自如,善解人意,将一切都办得妥帖漂亮的宠臣。

  那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被他视为左膀右臂的知己。

  竟然是掏空他大清国库,蛀空他帝国根基的最大硕鼠!

  这种背叛,远比战场上的惨败更让他锥心刺骨。

  那不是刀剑加身的痛,而是五脏六腑被最信任的人亲手掏空的虚无与绝望。

  “周先生。”

  乾隆用尽全身力气,双手撑着地,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他踉跄一步,对着周墨,深深地,将自己的头颅低了下去,行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礼。

  这一躬,彻底放下了他身为天朝上国君主的所有骄傲,放下了那可笑的自尊。

  “朕……也想申请一门课。”

  “你说。”周墨看着这个50多岁的老头,错开了这一礼。

  “朕想学……西方说的金融和银行体系。”

  乾隆的声音沙哑得如同破旧的风箱,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硬挤出来的,却又异常清晰。

  他的眼中,燃烧着一种混杂着悔恨与疯狂的火焰。

  “朕要亲手建立大清的钱袋子!朕要让国库里的每一两银子,都变成射向敌人的炮弹!保住朕的园子!”

  周墨缓缓点头。

  很好。

  看来这位好大喜功,沉溺于虚假盛世的皇帝,总算被这残酷的现实,一巴掌扇醒了。

  他终于明白,枪杆子和钱袋子,才是支撑一个国家站起来的脊梁。

  接下来的时间里,院子里的氛围发生了转变。

  之前那种暗流涌动的较劲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学习氛围,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帝王们不再各自为政,而是聚拢,捧着那份决定了自己王朝命运的剧本,激烈地讨论,互相印证,也互相警醒。

  “二位,朕观史书,你大明一朝,藩王之祸,贯穿始终。从靖难之役,到后期宗室繁衍,耗空国库,已成国之巨蠹。”

  李世民的话直指要害,毫不客气。

  朱元璋那张饱经风霜的老脸微微一红。

  这事儿,确实是他老朱家的家丑,而且是他亲手埋下的祸根。

  朱棣则面色不变,眼神冷硬。

  “所以,本王回去之后,已在着手削藩。只不过,方法会比允……,更稳妥,更周全。”

  “也许朕的推恩令,或许二位可以借鉴一二。”

  一个略显稚嫩,却充满了无上自信的声音,突兀地插了进来。

  是年少的刘彻。

  他拿着那本《大汉兴亡录》,大步流星地走来,眼神中闪烁着与他年龄不符的锐气与谋略。

  “将大的藩地,不断分封给藩王的嫡子、庶子。一道旨意,看似恩宠,实则釜底抽薪。”

  “一代分一次,不出三代,再大的王国,也会被稀释成一堆无足轻重的小地主。”

  “兵权、财权,自然而然就回归了中央。”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对视一眼。

  两人不是不知道这法子,只不过一个心疼自己的子孙,一个脾气急、不乐于事情拖得太久。

  这法子……或许真该试一试。

  另一边,刘邦则没个正形地凑到了赵匡胤身边,一只手熟络地搭上了对方的肩膀。

  “老赵,咱看你那个杯酒释兵权,搞得不错嘛,兵不血刃,够意思。”

  赵匡胤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摇了摇头,“高祖皇帝谬赞了。”

  “可也正是因此,重文抑武,导致我大宋军力孱弱,才有了后来的靖康之耻,让子孙后代蒙受那般奇耻大辱。”

  “那不一样。”刘邦摆了摆手,压低了声音。

  “你是把兵权收得太干净,太彻底了,咱那时候,是分封,让韩信、彭越他们去守边疆,替咱挡着北边的匈奴。”

  “虽然他们后来都想反,但至少在咱活着的时候,边境是安稳的。”

  他伸出手,比划了一下。

  “所以说,这权力,就跟手里的沙子一样,你抓得太紧,它从指缝里漏光了,你全松开,又什么都不剩。”

  “松紧有度,得让他们互相掐,互相制衡!这才是关键!”

  刘邦一番话,说得赵匡胤陷入了沉思。

  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根除武将做大的问题,却忽略了,有时候,绝对的控制并非良策,适度的放权与巧妙的制衡,或许才是长治久安的真正法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武则天则跟坐在旁边的少年康熙。

  两位都是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一步步登上权力之巅的强者。

  “玄烨。”武则天声音清冷,直呼其名。

  “本宫看你,年少登基,内有权臣鳌拜掣肘,外有三藩之乱悬顶,可谓是内忧外患,步步惊心。”

  康熙看见武则天几根白发,虽对女人仍报有男尊女卑的想法,但此刻还是微微躬身,态度恭敬。

  “武后有何指教?”

  “指教谈不上。”武则天的凤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仿佛能洞穿人心。

  “只是提醒你一句,对付权臣,不可只用强权,那是莽夫所为。”

  “要拉拢一批,打压一批,分化一批。”

  “你的那个算学馆,就是一枚好棋子。用西学这个新奇之物,去团结那些对旧有势力不满的宗室子弟和年轻官员,形成你自己的力量。”

  “待时机成熟,再一击致命,雷霆万钧。”

  康熙心中震荡,武则天的话,与他心中那些模糊的想法不谋而合,却更加清晰,更加狠辣,直指核心!

  “多谢武后点拨。”

  周墨坐在一边,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不可思议的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这哪里是什么帝王进修班。

  这简直是华夏五千年,史上最强治国理政顶级峰会!

  每个人,都将自己一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周墨不禁幻想,每个时代最顶尖的人如果组成一个团队的话,是不是可以翻天覆地啊。

  在这种极致的思想碰撞中,每个人都在以恐怖的速度成长,对自己世界的未来,有了远比之前清晰百倍的规划。

  周墨也乐得清闲。

  他让朱允炆把所有皇帝递交上来的课程申请表都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地整理好。

  看着那一张张写满了《现代军事理论》、《国家经济体系构建》、《基层组织管理学》、《司法制度改革》等等申请,周墨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这些东西,别说他一个,就是十个他,也搞不定。

  他是不是应该招一批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来为这群身份特殊的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啊。

  就在他规划着自己周总的未来蓝图时,胸口的玉环,突然传来一阵微弱的灼热感。

  这股气息,与之前任何一位帝王都截然不同。

  它不霸道,不雄浑,不威严。

  感受起来,倒是跟朱允炆来时有几分相似,周墨下意识的看了朱允炆一眼。

  堂屋中央,光芒闪动,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黯淡。

  一个身穿龙袍的中年人,踉踉跄跄地出现在光芒之中。

  他面容憔悴,眼眶深陷,嘴上留着两撇小胡子,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精气神。

  他茫然地环顾四周,看着这群气度非凡、龙威隐现的古人,最后将空洞的目光,落在了周墨身上。

  他的嘴唇翕动,似乎想说什么,却一个字都没能说出口。

  下一秒。

  “扑通”一声,他直挺挺地跪了下来,双膝重重地砸在坚硬的地面上。

  “仙师!”

  一声凄厉的哭喊,撕裂了整个院落的空气。

  “求仙师救救朕!救救朕的大明啊!”

  霎时间,院子里,朱元璋和朱棣的脸色,瞬间变得比锅底还要黑。

  因为他们都认出了那身龙袍的样式。

  那是,他们大明朝,皇帝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