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蓟镇残梦-《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

  万历二十三年,秋。

  蓟镇左卫的演武场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刚结束的小规模接仗让这片黄土坡染上了暗红。沈惊鸿趴在垛口后,胸口的钝痛还没散去,耳边却全是另一种轰鸣——不是火炮的炸响,而是实验室里离心机失控的尖锐嘶鸣。

  “三郎!你发什么呆!”

  粗粝的嗓音把他拽回现实。沈惊鸿转头,看见父亲沈惟敬那张被风霜刻满沟壑的脸,玄色总兵官袍上沾着草屑,腰间横刀的铜鞘在夕阳下泛着冷光。

  这是他重生到这个世界的第三个月。从现代历史系研究生沈知远,变成蓟镇总兵的第三子沈惊鸿,一个刚满八岁的孩童。没有系统提示,没有超凡能力,只有满脑子的明史知识和一具孱弱的躯壳。

  “爹,”他努力让声音听起来符合年龄,带着孩童的怯生生,“鞑子退了吗?”

  沈惟敬哼了一声,伸手揉了揉他的头顶:“小股游骑罢了,不足为惧。只是你刚才躲在垛口后做什么?忘了爹教你的,临阵需瞪大眼睛看清楚敌军动向?”

  沈惊鸿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城砖缝隙里的泥土。他刚才确实在“看”,但看的不是敌军,而是烽燧台上那堆杂乱的烟火。按照记忆里的历史,此时蓟镇的烽火信号还停留在“举烽多少示敌众寡”的原始阶段,一旦遇上复杂战况,传递的信息往往失真。

  就像刚才,蒙古游骑分作三股佯攻,烽火台却只升起两堆烟,差点让侧翼的伏兵判断失误。

  “爹,”他忽然抬起头,眼里闪着不属于孩童的认真,“那些烟火,是不是可以换个法子烧?”

  沈惟敬挑眉。这儿子自三个月前一场风寒后,就像换了个人。从前只知追猫逗狗,如今却总盯着军务发呆,偶尔说的话还颇有几分道理。他耐着性子问:“你有什么主意?”

  “不同的敌军,烧不同的火。”沈惊鸿捡起三块石子,在地上画出简单的图形,“比如蒙古人来,烧一堆火加两束烟;若是女真部落,就烧两堆火加一束烟。再按敌军数量,添上不同的柴火,比如百骑以下用干柴,千骑以上混些湿草,让烟色不一样。”

  他边说边用石子排列组合,把后世的摩尔斯电码原理简化成烽火台能操作的模式。沈惟敬越听眉头皱得越紧,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城墙:“你是说,用烟火的多少、颜色、组合,来报知敌军的种类和数目?”

  “是!”沈惊鸿用力点头,“这样传得又快又准,比驿马跑断腿强。爹你看刚才,要是烽火台能说清是三股游骑,咱们的人就不会在西边空等了。”

  沈惟敬沉默了。他戎马半生,自然知道烽火传讯的弊端,只是从未想过能这样改良。这法子听起来简单,却透着一股条理分明的巧思,哪里像个八岁孩童能想出来的?

  他忽然蹲下身,直视着儿子的眼睛:“三郎,这法子是谁教你的?”

  沈惊鸿心跳漏了一拍。他早料到会被质疑,早已编好了说辞:“前几日听书先生讲《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又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就想,要是能早点知道敌人是什么样,不就能赢了吗?”

  他故意装出孩童的天真,把功劳推给说书先生。沈惟敬盯着他看了半晌,没再追问,只是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法子……有点意思。爹让人试试。”

  夕阳把父子俩的影子拉得很长,城楼下的士兵正在清理战场,偶尔传来兵器碰撞的脆响。沈惊鸿望着远处连绵的长城,心里一阵恍惚。

  这就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蓟镇,大明北疆的第一道屏障。再过几年,辽东的女真会崛起,萨尔浒的惨败将撕开王朝的伤口,而眼前这位看似粗犷的父亲,在历史上会因为主持对日和谈不力而被问斩。

  但现在,一切都还来得及。

  “爹,”他轻声说,“将来若是有大仗,咱们能不能多造些火炮?”

  沈惟敬愣了一下,随即大笑:“你这小子,倒知道火炮厉害。只是那东西金贵,工部造得慢,咱们边军哪有那么多银子添补?”

  “我听说,”沈惊鸿压低声音,“用山西的煤和铁矿,能自己造……”

  话没说完,就被沈惟敬打断:“休要胡言!军器制造自有规矩,岂是你能妄议的?”他的语气带着警告,眼里却闪过一丝诧异。这孩子知道的,似乎太多了。

  沈惊鸿识趣地闭了嘴。他知道急不来,这个时代的规矩像无形的枷锁,任何变革都需要耐心和时机。他只是个八岁的孩子,能做的,是先在父亲心里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怀疑旧法的不足,怀疑固有的规矩。

  夜幕降临时,沈惟敬果然让人去烽火台试验新的信号法。当三堆夹杂着湿草的烟火升起,远处的接应点很快传来回应的鼓声时,沈惊鸿看见父亲站在城头,久久没有说话。

  夜风带着寒意,吹起他的衣角。沈惊鸿裹紧了身上的小袄,心里却燃着一簇火。

  这是他在这个时代点燃的第一簇火苗。或许微弱,但只要能燎原,就能让这条即将倾颓的历史长河,拐向另一条航道。

  三日后,沈惟敬收到了京里的消息,让他下个月进京述职。临走前,他把沈惊鸿叫到书房,扔给他一本线装的《武经总要》:“到了京城,少说话多看着。你那点小聪明,在京里不够看的。”

  沈惊鸿捧着书,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上面印着粗糙的兵器图样。他知道,京城之行,将是他接触这个王朝核心的开始。那里有万历皇帝,有东林党和阉党,有即将影响历史走向的无数人。

  还有,那个在他未来生命里,占据了整整三百年光阴的名字。

  他抬起头,对沈惟敬露出一个乖巧的笑容:“爹放心,我一定听话。”

  只是他没说,听话,不代表不做事。

  马车驶出蓟镇城门时,沈惊鸿撩开窗帘,最后看了一眼那蜿蜒如巨龙的长城。秋高气爽,天空蓝得像一块透明的琉璃。

  万历二十三年的风,吹拂着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而历史的齿轮,已经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然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