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天启皇帝的特许与令牌,苏卿卿开始了定期入宫为张皇后调理身体的日子。每次入宫,皆有皇帝安排的可靠内侍引路,行程低调,尽量避开不必要的耳目。坤宁宫经过之前的清洗,原有的宫人大多被更换,留下的皆是经过东厂和皇帝本人双重筛选、背景相对干净之人。然而,即便是如此,苏卿卿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医者的直觉,依旧在这看似严密的宫禁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在为皇后进行艾灸和推拿时,苏卿卿会格外留意坤宁宫内的陈设、熏香乃至皇后日常使用的器皿。一次,她在检查皇后平日饮用的补药残渣时,眉头不易察觉地蹙起。药方是她所开,由太医院按方煎制,但药渣中似乎混入了一丝极淡的、不属于原方的异味。这味道极其隐晦,若非她精通药性且心存警惕,几乎无法察觉。
她不动声色,并未立刻声张。在随后几次入宫时,她借故检查皇后寝殿的通风与环境,悄然留意各处角落。终于,在一次靠近皇后凤榻旁一个不起眼的、用于放置香囊和干燥花瓣的紫檀木百宝嵌立柜时,她闻到那丝若有若无的异样气息似乎浓了一丝。她假意欣赏柜上的嵌工,指尖轻轻划过柜门缝隙,感受到一种极细微的、近乎尘埃般的粉末感。
“娘娘,”苏卿卿状若无意地问道,“这立柜甚是精美,平日可是存放些香物?”
张皇后并未多想,柔声道:“是些往日内务府送来的安神香囊,本宫觉着气味有些浓,便收在里面了,偶尔取用。”
苏卿卿心中了然。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这些“内务府送来”的香囊上!有人将某种性质阴寒的药物,研磨成极细的粉末,掺入香囊的填充料中,或者直接涂抹在柜内壁。随着时间推移,药物缓慢挥发,弥漫在皇后日常起居的空气中,无声无息地侵蚀着她的身体。此法比直接下在饮食中更为隐蔽,更难追查。
她没有当场点破,而是在下一次为皇帝禀报皇后病情进展时,私下求见。
“陛下,”苏卿卿屏退左右,压低声音,将自己的发现一五一十地禀明,“……臣妇怀疑,坤宁宫立柜内的香囊或柜体本身,被人动了手脚,掺入了阴寒药物。此物挥发性弱,需长期接触方能见效,正与娘娘缠绵不愈的病症相符。”
朱由校听完,脸色瞬间阴沉如水,眼中杀机毕露。他没想到,在自己已经清洗过一遍坤宁宫、并严加防范之后,竟然还有这等阴毒手段!这皇宫,果然是个筛子!
“朕知道了。”朱由校的声音冷得像冰,“有劳苏夫人。此事,朕自会处置。”
苏卿卿心中一凛,知道皇帝必然要动用雷霆手段了。她谨慎地补充道:“陛下,当务之急,是立刻将那些香囊及立柜移出坤宁宫,妥善封存。娘娘的寝殿也需彻底通风清扫。后续调理,需更加小心。”
朱由校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夫人思虑周详。” 他当即唤来心腹太监,低声吩咐了几句。不久,那紫檀木立柜和柜中所有香囊便被悄无声息地移走,不知所踪。坤宁宫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扫”。
帝王手腕:引蛇出洞与铁血清洗
朱由校并未立刻大张旗鼓地追查香囊来源。他深知,能绕过层层检查将东西送入皇后寝宫,背后之人必然能量不小,且行事狡猾,直接追查很可能打草惊蛇,甚至被对方断尾求生。
他采取了更隐晦、也更狠辣的策略。
首先,他故意在有限的范围内,透露皇后凤体在苏卿卿的调理下“大有起色”,“气血渐旺”,甚至暗示御医诊断“有望再延皇嗣”。这个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鱼饵。
其次,他密令魏忠贤,对内务府、御药房以及所有可能经手贡品、药材、香料的部门人员进行秘密监控,尤其是那些与昔日客氏有过往来、或在之前清洗中侥幸未被波及的人员。东厂的番子如同幽灵般潜伏起来,紧盯着任何可能出现的异动。
果然,鱼饵很快引来了毒蛇。数日后,一个在御药房负责药材保管的太监,试图利用职务之便,在一批新进贡的、准备送往坤宁宫的阿胶中做手脚时,被早已守候多时的东厂番子人赃并获!
严刑拷打之下(或许根本无需拷打,东厂的手段足以让人崩溃),这名太监很快招供。他承认是受了一名早已被逐出宫、但与某些藩王府仍有联系的旧日管事太监的指使和重金收买,之前坤宁宫的香囊也是通过类似渠道流入。其目的,就是阻止皇后康复和再次孕育子嗣。
线索,隐隐指向了某些在宗室改革中利益受损、且与客氏有过勾连的藩王势力!他们或许担心皇后生下健康的嫡子,会进一步巩固天启的地位,使得改革更难动摇,故而铤而走险,继续行此阴损之事。
朱由校拿到供词,怒极反笑。他不再有任何犹豫,立刻下令:
· 那名御药房太监,以谋害国母、大逆不道之罪,凌迟处死,枭首示众。
· 供出的宫外指使者,由东厂全力缉拿,无论涉及何人,一律严惩不贷。
· 对内务府、御药房等相关衙门,进行第二次、更为彻底的清洗。所有有嫌疑、或办事不力的官员、宦官,罢黜的罢黜,流放的流放,一时间相关衙门为之一空。
· 借由此事,朱由校再次下诏,严申宫禁,对所有进出宫廷之物,尤其是贡品、药材、饮食,实行更为严格的双重乃至三重查验制度,并明确了连坐之法,以儆效尤。
这一番铁血手段,再次震慑了宫廷内外。所有人都明白,皇帝在皇后和子嗣问题上,绝不容许任何闪失,触之即死!
经过这番风波,坤宁宫的环境终于得到了真正的净化。苏卿卿后续的调理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张皇后的气色一天天红润起来,身体也感觉轻快了许多,久违的笑容重新出现在脸上。
朱由校对此深感欣慰,对苏卿卿的信任和感激也更增一层。他更加频繁地召苏卿卿入宫,不仅为皇后调理,偶尔也会询问一些宫外民生、乃至格物学堂的趣事,仿佛在她这里,能暂时摆脱宫廷的沉重与压抑。
然而,苏卿卿却愈发谨慎。她深知自己已深深卷入宫廷斗争的漩涡中心。每一次入宫,她都恪守臣妇本分,言行举止滴水不漏,除了医术,绝不妄议其他。她将自己所有的发现和判断都仅限于医疗范畴,并将皇帝的反应和处置都默默记在心里。她清楚地看到,这位年轻的皇帝,在经历了连番变故后,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成长,其心思之缜密、手段之果决,已远超常人想象。他既懂得隐忍布局(如宗室改革),也擅长雷霆一击(如处置谋逆和宫闱暗害)。
她在写给沈惊鸿的家书中,除了报平安和讲述边关可能感兴趣的医药见闻外,也会极其隐晦地提及“宫中风气肃然,陛下于内外之事,皆明察秋毫”,让远在边关的丈夫能够了解京中的微妙局势。
紫禁城的天空,似乎因为连续的清洗而显得明朗了一些。但苏卿卿知道,那看不见的暗涌从未停止。皇帝与那些隐藏在深处的势力的博弈,才刚刚进入更深的层次。而她,这位因医术而被卷入其中的臣妇,唯有更加小心,才能在这惊涛骇浪中,保全自身,亦完成丈夫嘱托的、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希望”的责任。宫墙深深,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在为皇后进行艾灸和推拿时,苏卿卿会格外留意坤宁宫内的陈设、熏香乃至皇后日常使用的器皿。一次,她在检查皇后平日饮用的补药残渣时,眉头不易察觉地蹙起。药方是她所开,由太医院按方煎制,但药渣中似乎混入了一丝极淡的、不属于原方的异味。这味道极其隐晦,若非她精通药性且心存警惕,几乎无法察觉。
她不动声色,并未立刻声张。在随后几次入宫时,她借故检查皇后寝殿的通风与环境,悄然留意各处角落。终于,在一次靠近皇后凤榻旁一个不起眼的、用于放置香囊和干燥花瓣的紫檀木百宝嵌立柜时,她闻到那丝若有若无的异样气息似乎浓了一丝。她假意欣赏柜上的嵌工,指尖轻轻划过柜门缝隙,感受到一种极细微的、近乎尘埃般的粉末感。
“娘娘,”苏卿卿状若无意地问道,“这立柜甚是精美,平日可是存放些香物?”
张皇后并未多想,柔声道:“是些往日内务府送来的安神香囊,本宫觉着气味有些浓,便收在里面了,偶尔取用。”
苏卿卿心中了然。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这些“内务府送来”的香囊上!有人将某种性质阴寒的药物,研磨成极细的粉末,掺入香囊的填充料中,或者直接涂抹在柜内壁。随着时间推移,药物缓慢挥发,弥漫在皇后日常起居的空气中,无声无息地侵蚀着她的身体。此法比直接下在饮食中更为隐蔽,更难追查。
她没有当场点破,而是在下一次为皇帝禀报皇后病情进展时,私下求见。
“陛下,”苏卿卿屏退左右,压低声音,将自己的发现一五一十地禀明,“……臣妇怀疑,坤宁宫立柜内的香囊或柜体本身,被人动了手脚,掺入了阴寒药物。此物挥发性弱,需长期接触方能见效,正与娘娘缠绵不愈的病症相符。”
朱由校听完,脸色瞬间阴沉如水,眼中杀机毕露。他没想到,在自己已经清洗过一遍坤宁宫、并严加防范之后,竟然还有这等阴毒手段!这皇宫,果然是个筛子!
“朕知道了。”朱由校的声音冷得像冰,“有劳苏夫人。此事,朕自会处置。”
苏卿卿心中一凛,知道皇帝必然要动用雷霆手段了。她谨慎地补充道:“陛下,当务之急,是立刻将那些香囊及立柜移出坤宁宫,妥善封存。娘娘的寝殿也需彻底通风清扫。后续调理,需更加小心。”
朱由校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夫人思虑周详。” 他当即唤来心腹太监,低声吩咐了几句。不久,那紫檀木立柜和柜中所有香囊便被悄无声息地移走,不知所踪。坤宁宫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扫”。
帝王手腕:引蛇出洞与铁血清洗
朱由校并未立刻大张旗鼓地追查香囊来源。他深知,能绕过层层检查将东西送入皇后寝宫,背后之人必然能量不小,且行事狡猾,直接追查很可能打草惊蛇,甚至被对方断尾求生。
他采取了更隐晦、也更狠辣的策略。
首先,他故意在有限的范围内,透露皇后凤体在苏卿卿的调理下“大有起色”,“气血渐旺”,甚至暗示御医诊断“有望再延皇嗣”。这个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鱼饵。
其次,他密令魏忠贤,对内务府、御药房以及所有可能经手贡品、药材、香料的部门人员进行秘密监控,尤其是那些与昔日客氏有过往来、或在之前清洗中侥幸未被波及的人员。东厂的番子如同幽灵般潜伏起来,紧盯着任何可能出现的异动。
果然,鱼饵很快引来了毒蛇。数日后,一个在御药房负责药材保管的太监,试图利用职务之便,在一批新进贡的、准备送往坤宁宫的阿胶中做手脚时,被早已守候多时的东厂番子人赃并获!
严刑拷打之下(或许根本无需拷打,东厂的手段足以让人崩溃),这名太监很快招供。他承认是受了一名早已被逐出宫、但与某些藩王府仍有联系的旧日管事太监的指使和重金收买,之前坤宁宫的香囊也是通过类似渠道流入。其目的,就是阻止皇后康复和再次孕育子嗣。
线索,隐隐指向了某些在宗室改革中利益受损、且与客氏有过勾连的藩王势力!他们或许担心皇后生下健康的嫡子,会进一步巩固天启的地位,使得改革更难动摇,故而铤而走险,继续行此阴损之事。
朱由校拿到供词,怒极反笑。他不再有任何犹豫,立刻下令:
· 那名御药房太监,以谋害国母、大逆不道之罪,凌迟处死,枭首示众。
· 供出的宫外指使者,由东厂全力缉拿,无论涉及何人,一律严惩不贷。
· 对内务府、御药房等相关衙门,进行第二次、更为彻底的清洗。所有有嫌疑、或办事不力的官员、宦官,罢黜的罢黜,流放的流放,一时间相关衙门为之一空。
· 借由此事,朱由校再次下诏,严申宫禁,对所有进出宫廷之物,尤其是贡品、药材、饮食,实行更为严格的双重乃至三重查验制度,并明确了连坐之法,以儆效尤。
这一番铁血手段,再次震慑了宫廷内外。所有人都明白,皇帝在皇后和子嗣问题上,绝不容许任何闪失,触之即死!
经过这番风波,坤宁宫的环境终于得到了真正的净化。苏卿卿后续的调理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张皇后的气色一天天红润起来,身体也感觉轻快了许多,久违的笑容重新出现在脸上。
朱由校对此深感欣慰,对苏卿卿的信任和感激也更增一层。他更加频繁地召苏卿卿入宫,不仅为皇后调理,偶尔也会询问一些宫外民生、乃至格物学堂的趣事,仿佛在她这里,能暂时摆脱宫廷的沉重与压抑。
然而,苏卿卿却愈发谨慎。她深知自己已深深卷入宫廷斗争的漩涡中心。每一次入宫,她都恪守臣妇本分,言行举止滴水不漏,除了医术,绝不妄议其他。她将自己所有的发现和判断都仅限于医疗范畴,并将皇帝的反应和处置都默默记在心里。她清楚地看到,这位年轻的皇帝,在经历了连番变故后,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成长,其心思之缜密、手段之果决,已远超常人想象。他既懂得隐忍布局(如宗室改革),也擅长雷霆一击(如处置谋逆和宫闱暗害)。
她在写给沈惊鸿的家书中,除了报平安和讲述边关可能感兴趣的医药见闻外,也会极其隐晦地提及“宫中风气肃然,陛下于内外之事,皆明察秋毫”,让远在边关的丈夫能够了解京中的微妙局势。
紫禁城的天空,似乎因为连续的清洗而显得明朗了一些。但苏卿卿知道,那看不见的暗涌从未停止。皇帝与那些隐藏在深处的势力的博弈,才刚刚进入更深的层次。而她,这位因医术而被卷入其中的臣妇,唯有更加小心,才能在这惊涛骇浪中,保全自身,亦完成丈夫嘱托的、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希望”的责任。宫墙深深,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