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渊谷的硝烟散尽已逾半月,但那份沉痛与壮烈,却如同烙印般刻在蓟辽巡抚沈惊鸿的心头。广宁行辕内,他并未急于挥师报复,而是伏案数日,亲自撰写一份措辞恳切、证据详实的报功奏章。这不仅仅是一封捷报,更是一份为那些忠魂请命、为万千边军将士立心的血书。
奏章以六百里加急直送京师。
时值秋末,北京城已染上几分寒意。文华殿内,炭火烧得正旺,天启皇帝朱由校正对着一个按比例缩小的“惊鸿二式”木质模型琢磨着击发机构,眉头微蹙。大太监王体乾轻手轻脚地步入,躬身呈上一份厚厚的奏疏。
“皇爷,蓟辽巡抚沈惊鸿八百里加急奏报。”
“哦?沈卿的奏本?”朱由校放下手中的模型,来了兴趣。他知晓沈惊鸿非重大事宜不会动用加急通道。展开奏疏,刚看了几行,脸上的闲适便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凝重。
奏章并非描绘某场恢弘大胜,而是详细呈报了东江镇哨官赵铁柱率小队深入朝鲜敌后,如何以寡敌众,牵制建奴,最后在龙渊谷力战殉国的全过程。沈惊鸿的文笔素来精准而克制,但在此奏中,却罕见地流露出沉痛与激愤:
“……臣惊鸿谨奏:窃照东江镇哨官赵铁柱,原隶京营,以勇毅简拔。奉命率精锐四十七人,深入朝鲜北境,凡三月余,屡挫虏锋,焚其积聚,断其粮道,使虏首楞格里如芒在背,寝食难安。然虏众我寡,补给维艰。迨至天启六年九月,虏酋楞格里羞愤之下,尽起镶蓝旗甲喇二、科尔沁部千骑,合两千余众,围剿碧潼……”
朱由校看得眉头紧锁,当读到“铁柱等审时度势,分兵突围,自领伤残二十有一,择绝地龙渊以拒虏,为袍泽争一线生机”时,他忍不住拍案:“真壮士也!”
继续往下,便是龙渊谷之战的细节:
“……自辰至未,麋战四时辰,毙伤虏首逾三百计。然子药尽,援兵绝。铁柱知事不可为,慨然谓部众曰:‘吾辈受国厚恩,持此利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遂令毁铳。士卒闻令,无不泣下,然皆遵行不悖。或砸枪机于磐石,或折撞针以利刃,或弃残械于深涧……二十一壮士,毁铳二十一杆,无一支完器资敌。”
看到此处,朱由校猛地站起身,在殿内急促地踱步。他虽醉心格物,却也深知兵事。“惊鸿二式”乃国之重器,造价不菲,沈惊鸿在奏章后附有详细说明,每一支步枪、每一发黄铜定装弹的制造皆殊为不易。这些士卒在最后关头,竟能毫不犹豫地亲手毁去视若生命的利器,只为不资敌用,这是何等的决绝与忠诚!
“……后虏酋楞格里入谷,见遍地残骸,无一铳可用,气急败坏,屠我伤卒,枭首示众……臣闻讯,五内俱焚!赵铁柱等二十一人,忠勇贯日,气节凛然,虽古之田横五百士,不过如是!彼等非仅捐躯赴难,更为我大明保住火器之秘,挫敌酋觊觎之心,功在社稷,泽被后世!”
奏章的最后,沈惊鸿笔锋一转,言辞恳切,直指核心:
“……然,壮士已矣,骸骨未收;英魂不远,抚恤何存?臣每思及此,未尝不涕泗交流,愧对忠魂。窃以为,赵铁柱等二十一人,功勋卓着,非寻常战殁可比。若依常例抚恤,恐不足以彰其忠烈,慰其英灵,亦不足以激励三军将士效死之心。”
“伏乞陛下天恩,念其功,悯其忠,恤其死:
一、 请对赵铁柱等二十一人,追赠官爵,从优议恤。赵铁柱忠烈尤着,请追授昭勇将军(正三品武散阶),荫一子入国子监;其余二十人,各追授显武校尉(从四品)等阶,厚给抚恤银,免除家眷徭役。
二、 请于龙渊谷或皮岛择地立祠,春秋祭祀,以慰忠魂,永垂典范。
三、 请陛下特颁明旨,将赵铁柱等宁毁利器不资敌之事迹,宣谕天下,晓谕各边镇,使将士知朝廷重忠义、惜壮士之心。
四、 请旨严查朝鲜方面坐视我义师孤军奋战、救援不力之责,以示天朝威严。”
“臣非敢为一己之私,亦非仅为赵铁柱等二十一人请命。实因边塞苦寒,将士用命,所恃者,朝廷之恩泽,身后之无忧也。若忠魂得慰,则生者感奋,三军同心,何愁建虏不灭,社稷不安?臣惊鸿临表涕零,不胜惶恐待命之至!”
朱由校看完,将奏章重重合上,久久不语。殿内只剩下炭火偶尔爆裂的噼啪声。他虽年轻,却也知这封奏章的分量。沈惊鸿这是在为边军将士争一口气,在为大明军队立一个魂!
“王体乾。”
“奴婢在。”
“召内阁、五军都督府、兵部堂官,即刻平台召对!”朱由校的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冷厉,“再把魏忠贤也叫来。”
片刻之后,平台内,众臣齐聚。朱由校将沈惊鸿的奏章让王体乾当众宣读。
当听到二十一名明军在弹尽援绝后,毅然毁坏珍贵的“惊鸿二式”步枪,全部壮烈殉国时,在场不少老成持重的官员也不禁动容。兵部尚书王在晋更是眼眶微红,他深知边军之苦,更明白这种抉择需要何等的勇气。
然而,涉及到追赠、立祠、宣谕等具体事宜,尤其是破格优恤,朝堂之上立刻出现了争议。
一位翰林出身的阁臣率先开口:“陛下,沈巡抚所请,其情可悯,其志可嘉。然,国家自有典制在。赵铁柱不过一哨官,按制追赠显武校尉已是殊恩,昭勇将军乃三品大员之阶,恐逾制太过,开不良之先例。且立祠祭祀,非社稷功臣、地方名宦不可轻设,为一哨官立祠,恐于礼不合……”
“于礼不合?”朱由校尚未开口,一个阴柔的声音响起,正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的魏忠贤。他慢悠悠地说道:“咱家倒要问问,是那些死守教条的‘礼’重要,还是前线将士的军心重要?赵铁柱等人保住的是沈大人苦心研制的火器机密,挫败的是建奴获取我大明利器的图谋,这功劳,难道比不过那些只会空谈的文人?若让边军将士寒了心,日后谁还肯为陛下效死?谁还肯在绝境中毁铳不资敌?”
魏忠贤此言,既是为了迎合帝心(他看出皇帝已被奏章打动),也是为了打击一向与他不对付的清流文官。他深知皇帝对沈惊鸿和格物之学的看重。
王在晋也立刻附和:“魏公公所言极是!陛下,臣掌兵部,深知军心之重。赵铁柱等二十一人之事迹,已然在蓟辽、东江各军传开。若朝廷不能重重抚恤,厚待其家眷,恐伤数十万边军将士之心!届时,谁还肯用命?追赠官爵,所费几何?立祠祭祀,所耗几许?相较于军心士气,孰轻孰重,请陛下圣裁!”
支持沈惊鸿的官员也纷纷出言。反对者则坚持“祖宗法度不可轻废”。平台内顿时争论不休。
朱由校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御案。他想起沈惊鸿奏章中的那句话——“使将士知朝廷重忠义、惜壮士之心”。又想起自己把玩“惊鸿二式”模型时,对其中精巧设计的赞叹。这等利器,若真被建奴得去,后果不堪设想。赵铁柱等人,确实是保住了重要的东西。
“够了!”朱由校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他目光扫过群臣,“朕意已决。”
“赵铁柱,忠烈可昭日月,追赠昭勇将军,谥‘忠毅’,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赐银五百两治丧。其余二十名士卒,各追赠显武校尉,谥‘勇毅’,厚恤其家,免徭役三载。”
“准于皮岛择地,敕建‘忠烈祠’,以祀赵铁柱等二十一人,令地方官春秋致祭。其事迹,由兵部刊印,宣谕九边,以为楷模。”
“沈卿所请,朝鲜之事,着兵部、礼部会同议处,查明实情,再行具奏。”
皇帝金口一开,即成定论。反对者见圣意已决,且魏忠贤、王在晋等权重之臣皆表支持,也不敢再强谏。
圣旨以最快的速度下发。当沈惊鸿在广宁接到这份几乎完全按照他所请拟定的恩旨时,他面向京城方向,再次郑重下拜。
“臣,代赵铁柱等二十一名忠魂,叩谢陛下天恩!”
他立即着手安排,将抚恤银两、诰命文书通过东江镇渠道,尽快送到殉国将士家属手中。同时,下令在蓟辽镇内大肆宣扬朝廷的恩典和赵铁柱等人的忠勇。
消息传出,三军震动。尤其是底层的士卒,听闻赵铁柱等人不仅得到高规格追赠,皇帝还亲自下旨立祠祭祀,家眷得到厚恤,无不感奋。一种“朝廷不会辜负为国捐躯者”的信念,悄然在军中扎根。
数日后,沈惊鸿在巡营时,听到几名新兵在私下议论:
“赵哨官值了!昭勇将军啊!子孙还能进国子监!”
“关键是陛下记得咱们!死了也值!”
“以后要是碰上那种情况,咱也得像赵哨官他们一样,不能给朝廷丢脸!”
听着这些议论,沈惊鸿驻足远眺,心中积郁稍散。他知道,这份用鲜血和忠诚换来的恩典,其价值远超那些银两和官衔。它如同投入一潭死水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必将影响深远。
龙渊谷的忠魂,终于得以安息。而他们的血,也并未白流,它浇灌出的,是更加坚韧、更加忠诚的军魂。沈惊鸿知道,接下来,该让皇太极和楞格里,为这份血债,付出代价了。他转身走向签押房,新一轮的作战计划,已在他脑中酝酿成形。
奏章以六百里加急直送京师。
时值秋末,北京城已染上几分寒意。文华殿内,炭火烧得正旺,天启皇帝朱由校正对着一个按比例缩小的“惊鸿二式”木质模型琢磨着击发机构,眉头微蹙。大太监王体乾轻手轻脚地步入,躬身呈上一份厚厚的奏疏。
“皇爷,蓟辽巡抚沈惊鸿八百里加急奏报。”
“哦?沈卿的奏本?”朱由校放下手中的模型,来了兴趣。他知晓沈惊鸿非重大事宜不会动用加急通道。展开奏疏,刚看了几行,脸上的闲适便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凝重。
奏章并非描绘某场恢弘大胜,而是详细呈报了东江镇哨官赵铁柱率小队深入朝鲜敌后,如何以寡敌众,牵制建奴,最后在龙渊谷力战殉国的全过程。沈惊鸿的文笔素来精准而克制,但在此奏中,却罕见地流露出沉痛与激愤:
“……臣惊鸿谨奏:窃照东江镇哨官赵铁柱,原隶京营,以勇毅简拔。奉命率精锐四十七人,深入朝鲜北境,凡三月余,屡挫虏锋,焚其积聚,断其粮道,使虏首楞格里如芒在背,寝食难安。然虏众我寡,补给维艰。迨至天启六年九月,虏酋楞格里羞愤之下,尽起镶蓝旗甲喇二、科尔沁部千骑,合两千余众,围剿碧潼……”
朱由校看得眉头紧锁,当读到“铁柱等审时度势,分兵突围,自领伤残二十有一,择绝地龙渊以拒虏,为袍泽争一线生机”时,他忍不住拍案:“真壮士也!”
继续往下,便是龙渊谷之战的细节:
“……自辰至未,麋战四时辰,毙伤虏首逾三百计。然子药尽,援兵绝。铁柱知事不可为,慨然谓部众曰:‘吾辈受国厚恩,持此利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遂令毁铳。士卒闻令,无不泣下,然皆遵行不悖。或砸枪机于磐石,或折撞针以利刃,或弃残械于深涧……二十一壮士,毁铳二十一杆,无一支完器资敌。”
看到此处,朱由校猛地站起身,在殿内急促地踱步。他虽醉心格物,却也深知兵事。“惊鸿二式”乃国之重器,造价不菲,沈惊鸿在奏章后附有详细说明,每一支步枪、每一发黄铜定装弹的制造皆殊为不易。这些士卒在最后关头,竟能毫不犹豫地亲手毁去视若生命的利器,只为不资敌用,这是何等的决绝与忠诚!
“……后虏酋楞格里入谷,见遍地残骸,无一铳可用,气急败坏,屠我伤卒,枭首示众……臣闻讯,五内俱焚!赵铁柱等二十一人,忠勇贯日,气节凛然,虽古之田横五百士,不过如是!彼等非仅捐躯赴难,更为我大明保住火器之秘,挫敌酋觊觎之心,功在社稷,泽被后世!”
奏章的最后,沈惊鸿笔锋一转,言辞恳切,直指核心:
“……然,壮士已矣,骸骨未收;英魂不远,抚恤何存?臣每思及此,未尝不涕泗交流,愧对忠魂。窃以为,赵铁柱等二十一人,功勋卓着,非寻常战殁可比。若依常例抚恤,恐不足以彰其忠烈,慰其英灵,亦不足以激励三军将士效死之心。”
“伏乞陛下天恩,念其功,悯其忠,恤其死:
一、 请对赵铁柱等二十一人,追赠官爵,从优议恤。赵铁柱忠烈尤着,请追授昭勇将军(正三品武散阶),荫一子入国子监;其余二十人,各追授显武校尉(从四品)等阶,厚给抚恤银,免除家眷徭役。
二、 请于龙渊谷或皮岛择地立祠,春秋祭祀,以慰忠魂,永垂典范。
三、 请陛下特颁明旨,将赵铁柱等宁毁利器不资敌之事迹,宣谕天下,晓谕各边镇,使将士知朝廷重忠义、惜壮士之心。
四、 请旨严查朝鲜方面坐视我义师孤军奋战、救援不力之责,以示天朝威严。”
“臣非敢为一己之私,亦非仅为赵铁柱等二十一人请命。实因边塞苦寒,将士用命,所恃者,朝廷之恩泽,身后之无忧也。若忠魂得慰,则生者感奋,三军同心,何愁建虏不灭,社稷不安?臣惊鸿临表涕零,不胜惶恐待命之至!”
朱由校看完,将奏章重重合上,久久不语。殿内只剩下炭火偶尔爆裂的噼啪声。他虽年轻,却也知这封奏章的分量。沈惊鸿这是在为边军将士争一口气,在为大明军队立一个魂!
“王体乾。”
“奴婢在。”
“召内阁、五军都督府、兵部堂官,即刻平台召对!”朱由校的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冷厉,“再把魏忠贤也叫来。”
片刻之后,平台内,众臣齐聚。朱由校将沈惊鸿的奏章让王体乾当众宣读。
当听到二十一名明军在弹尽援绝后,毅然毁坏珍贵的“惊鸿二式”步枪,全部壮烈殉国时,在场不少老成持重的官员也不禁动容。兵部尚书王在晋更是眼眶微红,他深知边军之苦,更明白这种抉择需要何等的勇气。
然而,涉及到追赠、立祠、宣谕等具体事宜,尤其是破格优恤,朝堂之上立刻出现了争议。
一位翰林出身的阁臣率先开口:“陛下,沈巡抚所请,其情可悯,其志可嘉。然,国家自有典制在。赵铁柱不过一哨官,按制追赠显武校尉已是殊恩,昭勇将军乃三品大员之阶,恐逾制太过,开不良之先例。且立祠祭祀,非社稷功臣、地方名宦不可轻设,为一哨官立祠,恐于礼不合……”
“于礼不合?”朱由校尚未开口,一个阴柔的声音响起,正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的魏忠贤。他慢悠悠地说道:“咱家倒要问问,是那些死守教条的‘礼’重要,还是前线将士的军心重要?赵铁柱等人保住的是沈大人苦心研制的火器机密,挫败的是建奴获取我大明利器的图谋,这功劳,难道比不过那些只会空谈的文人?若让边军将士寒了心,日后谁还肯为陛下效死?谁还肯在绝境中毁铳不资敌?”
魏忠贤此言,既是为了迎合帝心(他看出皇帝已被奏章打动),也是为了打击一向与他不对付的清流文官。他深知皇帝对沈惊鸿和格物之学的看重。
王在晋也立刻附和:“魏公公所言极是!陛下,臣掌兵部,深知军心之重。赵铁柱等二十一人之事迹,已然在蓟辽、东江各军传开。若朝廷不能重重抚恤,厚待其家眷,恐伤数十万边军将士之心!届时,谁还肯用命?追赠官爵,所费几何?立祠祭祀,所耗几许?相较于军心士气,孰轻孰重,请陛下圣裁!”
支持沈惊鸿的官员也纷纷出言。反对者则坚持“祖宗法度不可轻废”。平台内顿时争论不休。
朱由校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御案。他想起沈惊鸿奏章中的那句话——“使将士知朝廷重忠义、惜壮士之心”。又想起自己把玩“惊鸿二式”模型时,对其中精巧设计的赞叹。这等利器,若真被建奴得去,后果不堪设想。赵铁柱等人,确实是保住了重要的东西。
“够了!”朱由校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他目光扫过群臣,“朕意已决。”
“赵铁柱,忠烈可昭日月,追赠昭勇将军,谥‘忠毅’,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赐银五百两治丧。其余二十名士卒,各追赠显武校尉,谥‘勇毅’,厚恤其家,免徭役三载。”
“准于皮岛择地,敕建‘忠烈祠’,以祀赵铁柱等二十一人,令地方官春秋致祭。其事迹,由兵部刊印,宣谕九边,以为楷模。”
“沈卿所请,朝鲜之事,着兵部、礼部会同议处,查明实情,再行具奏。”
皇帝金口一开,即成定论。反对者见圣意已决,且魏忠贤、王在晋等权重之臣皆表支持,也不敢再强谏。
圣旨以最快的速度下发。当沈惊鸿在广宁接到这份几乎完全按照他所请拟定的恩旨时,他面向京城方向,再次郑重下拜。
“臣,代赵铁柱等二十一名忠魂,叩谢陛下天恩!”
他立即着手安排,将抚恤银两、诰命文书通过东江镇渠道,尽快送到殉国将士家属手中。同时,下令在蓟辽镇内大肆宣扬朝廷的恩典和赵铁柱等人的忠勇。
消息传出,三军震动。尤其是底层的士卒,听闻赵铁柱等人不仅得到高规格追赠,皇帝还亲自下旨立祠祭祀,家眷得到厚恤,无不感奋。一种“朝廷不会辜负为国捐躯者”的信念,悄然在军中扎根。
数日后,沈惊鸿在巡营时,听到几名新兵在私下议论:
“赵哨官值了!昭勇将军啊!子孙还能进国子监!”
“关键是陛下记得咱们!死了也值!”
“以后要是碰上那种情况,咱也得像赵哨官他们一样,不能给朝廷丢脸!”
听着这些议论,沈惊鸿驻足远眺,心中积郁稍散。他知道,这份用鲜血和忠诚换来的恩典,其价值远超那些银两和官衔。它如同投入一潭死水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必将影响深远。
龙渊谷的忠魂,终于得以安息。而他们的血,也并未白流,它浇灌出的,是更加坚韧、更加忠诚的军魂。沈惊鸿知道,接下来,该让皇太极和楞格里,为这份血债,付出代价了。他转身走向签押房,新一轮的作战计划,已在他脑中酝酿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