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五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早。
沈惊鸿坐在回京的马车里,指尖摩挲着妹妹明玥抓过的那片衣角。车窗外,官道两旁的柳树抽出新绿,像极了苏卿卿算筹上的青色刻度。离开蓟镇时,母亲将明玥的长命锁摘下来让他带着,铜丝编的“平安”二字被体温焐得温热——那是他与苏卿卿的约定,也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期许。
“快到崇文门了。”沈惟敬撩开帘子,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他此次回京是述职,顺便送沈惊鸿回翰林院,“听说徐大人在格物堂设了新的算学课,专教边军送来的子弟,等着你回去给他们当小先生呢。”
沈惊鸿脸上一热:“我哪能当先生,只是一起讨论罢了。”话虽如此,心里却盼着早些见到徐光启,还有那个总爱用算筹摆阵的姑娘。
马车刚进胡同,就见苏府的丫鬟在门口张望。见他们来,丫鬟笑着迎上来:“沈少爷可算回来了!我家小姐说,您要是再不到,她新做的‘量角器’就要生绣了。”
沈惊鸿跳下车,刚要往里走,就见苏卿卿从影壁后绕出来。她换了身水绿色的襦裙,头发梳成双环髻,手里果然捧着个黄铜做的仪器,见到他便把仪器往身后藏,脸颊泛红:“我爹让你……让你去书房,说有新的算题要讨论。”
苏浚正在书房整理书稿,见沈惊鸿进来,指着案上的《算学新说》笑道:“这是卿卿按你的法子补注的,你看看可行?”
沈惊鸿拿起书稿,只见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测远术”“增量法”的注解,每个公式旁都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比他写的还要明白。翻到最后,竟有一页是“烽火信号时间换算表”,将不同季节、不同风力下的信号传递速度都算得清清楚楚。
“太厉害了!”沈惊鸿由衷赞叹,“有这张表,士兵们再也不用记那些复杂的口诀了。”
苏卿卿站在一旁,手里绞着帕子:“我还加了‘雨天修正值’,下雨时烟看得不清,得把传递时间提前一刻钟。”
苏浚看着两个孩子讨论得热烈,捋须笑道:“卿卿这孩子,见你写了车营的策论,就非要算出不同地形下车轮的磨损率,说这样能提前备料。”
沈惊鸿这才注意到案角还有一叠纸,上面画着车轮的剖面图,标注着“山地磨损率:每日三分”“平地磨损率:每日一分”。他拿起一张,忽然想起红崖子口的车营——若是早有这张表,就能提前更换磨损的车轮,省去不少麻烦。
“这些都该放进《格物初阶》里。”沈惊鸿抬头道,“徐先生说要刊行第二版,正好加进去。”
正说着,翰林院的小吏匆匆赶来,递上一封徐光启的信:“徐大人说,太子殿下要去军器监看新造的‘连弩’,让沈少爷务必同去。”
沈惊鸿与苏卿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兴奋。那连弩是他们一起琢磨的——在改良弩的基础上多加一个箭槽,能连续射出两支箭,射速比原来快一倍。
军器监的院子里,宋工头正指挥工匠调试连弩。见太子朱常洛来了,忙让人演示:“殿下您看,这弩能一次装两支箭,扣一下扳机射一支,再扣一下射第二支,不用重新上弦!”
工匠举起连弩,对准五十步外的靶子,“咻咻”两声,两支箭一前一后钉在靶心。
太子抚掌笑道:“好!有这连弩,边军对付骑兵就更有把握了。”他转向沈惊鸿,“这法子是你想的?”
“是……是学生与友人一起想的。”沈惊鸿下意识地看向苏卿卿——她竟跟着来了,此刻正站在人群后,紧张地攥着衣角。
太子何等通透,立刻明白了,笑着对苏卿卿道:“这位姑娘也懂格物?”
苏卿卿没想到会被点名,脸一下子红透了,福了福身:“臣女……臣女只是帮着算算箭簇的配重。”
“算得很好。”太子拿起一支连弩箭,“箭杆前端重、后端轻,飞行才稳,这里面藏着大学问。”他转向徐光启,“徐爱卿,格物书坊不是要开了吗?就先刊印这《算学新说》,署上沈惊鸿与苏卿卿的名字。”
苏卿卿猛地抬头,眼里满是不敢置信。沈惊鸿也愣住了——他原想只署“匿名女先生”,没想到太子竟直接点了她的名字。
徐光启躬身应道:“臣遵旨。”
离开军器监时,苏卿卿还攥着那支连弩箭,指尖都泛白了。“我……我真的能署名?”她声音发颤,像是怕这是梦。
“当然。”沈惊鸿看着她眼里的光,比春日的阳光还要亮,“太子都说了,学问不分男女。”
夕阳斜照,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苏卿卿忽然停下脚步,从袖中取出一张纸:“这是我算的‘连弩射速表’,一支箭射出后,第二支要等两息再射才最准,你看对不对?”
沈惊鸿接过纸,上面的算草写得密密麻麻,最后一行写着“苏卿卿演算”。他忽然觉得,这张纸比任何功名都珍贵——那是一个女子在时代的束缚下,用算学为自己挣来的一席之地。
回到翰林院,徐光启正在修改格物教材。见沈惊鸿回来,指着案上的书稿笑道:“你看,我把辽东的舆图也加进去了,标着你算的女真兵力。太子说,要让每个读格物书的人都知道,学问不仅在书里,更在边关。”
沈惊鸿看着舆图上熟悉的红崖子口、赫图阿拉,忽然想起蓟镇的烽火台。此刻的京城春意正浓,而那里的士兵们,或许正用他教的法子传递信号,用车营的鹿角车挡住风沙。
他拿起笔,在书稿的空白处写下:“格物致知,在知,更在行。”
窗外的柳絮飘进书房,落在纸页上,像极了蓟镇飞来的信使。沈惊鸿知道,京城的春天只是开始,他和苏卿卿的算筹,徐光启的教材,太子的支持,还有边关无数握着连弩的士兵,都在为一个更安稳的明天铺路。
九岁的少年望着窗外的春色,眼里盛着比同龄人更辽阔的天地。他或许还没长大,但脚下的路已经分明——那是用算学铺就的,用格物照亮的,通往家国安宁的路。而这条路的尽头,有他想守护的人,有他想守护的大明。
沈惊鸿坐在回京的马车里,指尖摩挲着妹妹明玥抓过的那片衣角。车窗外,官道两旁的柳树抽出新绿,像极了苏卿卿算筹上的青色刻度。离开蓟镇时,母亲将明玥的长命锁摘下来让他带着,铜丝编的“平安”二字被体温焐得温热——那是他与苏卿卿的约定,也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期许。
“快到崇文门了。”沈惟敬撩开帘子,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他此次回京是述职,顺便送沈惊鸿回翰林院,“听说徐大人在格物堂设了新的算学课,专教边军送来的子弟,等着你回去给他们当小先生呢。”
沈惊鸿脸上一热:“我哪能当先生,只是一起讨论罢了。”话虽如此,心里却盼着早些见到徐光启,还有那个总爱用算筹摆阵的姑娘。
马车刚进胡同,就见苏府的丫鬟在门口张望。见他们来,丫鬟笑着迎上来:“沈少爷可算回来了!我家小姐说,您要是再不到,她新做的‘量角器’就要生绣了。”
沈惊鸿跳下车,刚要往里走,就见苏卿卿从影壁后绕出来。她换了身水绿色的襦裙,头发梳成双环髻,手里果然捧着个黄铜做的仪器,见到他便把仪器往身后藏,脸颊泛红:“我爹让你……让你去书房,说有新的算题要讨论。”
苏浚正在书房整理书稿,见沈惊鸿进来,指着案上的《算学新说》笑道:“这是卿卿按你的法子补注的,你看看可行?”
沈惊鸿拿起书稿,只见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测远术”“增量法”的注解,每个公式旁都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比他写的还要明白。翻到最后,竟有一页是“烽火信号时间换算表”,将不同季节、不同风力下的信号传递速度都算得清清楚楚。
“太厉害了!”沈惊鸿由衷赞叹,“有这张表,士兵们再也不用记那些复杂的口诀了。”
苏卿卿站在一旁,手里绞着帕子:“我还加了‘雨天修正值’,下雨时烟看得不清,得把传递时间提前一刻钟。”
苏浚看着两个孩子讨论得热烈,捋须笑道:“卿卿这孩子,见你写了车营的策论,就非要算出不同地形下车轮的磨损率,说这样能提前备料。”
沈惊鸿这才注意到案角还有一叠纸,上面画着车轮的剖面图,标注着“山地磨损率:每日三分”“平地磨损率:每日一分”。他拿起一张,忽然想起红崖子口的车营——若是早有这张表,就能提前更换磨损的车轮,省去不少麻烦。
“这些都该放进《格物初阶》里。”沈惊鸿抬头道,“徐先生说要刊行第二版,正好加进去。”
正说着,翰林院的小吏匆匆赶来,递上一封徐光启的信:“徐大人说,太子殿下要去军器监看新造的‘连弩’,让沈少爷务必同去。”
沈惊鸿与苏卿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兴奋。那连弩是他们一起琢磨的——在改良弩的基础上多加一个箭槽,能连续射出两支箭,射速比原来快一倍。
军器监的院子里,宋工头正指挥工匠调试连弩。见太子朱常洛来了,忙让人演示:“殿下您看,这弩能一次装两支箭,扣一下扳机射一支,再扣一下射第二支,不用重新上弦!”
工匠举起连弩,对准五十步外的靶子,“咻咻”两声,两支箭一前一后钉在靶心。
太子抚掌笑道:“好!有这连弩,边军对付骑兵就更有把握了。”他转向沈惊鸿,“这法子是你想的?”
“是……是学生与友人一起想的。”沈惊鸿下意识地看向苏卿卿——她竟跟着来了,此刻正站在人群后,紧张地攥着衣角。
太子何等通透,立刻明白了,笑着对苏卿卿道:“这位姑娘也懂格物?”
苏卿卿没想到会被点名,脸一下子红透了,福了福身:“臣女……臣女只是帮着算算箭簇的配重。”
“算得很好。”太子拿起一支连弩箭,“箭杆前端重、后端轻,飞行才稳,这里面藏着大学问。”他转向徐光启,“徐爱卿,格物书坊不是要开了吗?就先刊印这《算学新说》,署上沈惊鸿与苏卿卿的名字。”
苏卿卿猛地抬头,眼里满是不敢置信。沈惊鸿也愣住了——他原想只署“匿名女先生”,没想到太子竟直接点了她的名字。
徐光启躬身应道:“臣遵旨。”
离开军器监时,苏卿卿还攥着那支连弩箭,指尖都泛白了。“我……我真的能署名?”她声音发颤,像是怕这是梦。
“当然。”沈惊鸿看着她眼里的光,比春日的阳光还要亮,“太子都说了,学问不分男女。”
夕阳斜照,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苏卿卿忽然停下脚步,从袖中取出一张纸:“这是我算的‘连弩射速表’,一支箭射出后,第二支要等两息再射才最准,你看对不对?”
沈惊鸿接过纸,上面的算草写得密密麻麻,最后一行写着“苏卿卿演算”。他忽然觉得,这张纸比任何功名都珍贵——那是一个女子在时代的束缚下,用算学为自己挣来的一席之地。
回到翰林院,徐光启正在修改格物教材。见沈惊鸿回来,指着案上的书稿笑道:“你看,我把辽东的舆图也加进去了,标着你算的女真兵力。太子说,要让每个读格物书的人都知道,学问不仅在书里,更在边关。”
沈惊鸿看着舆图上熟悉的红崖子口、赫图阿拉,忽然想起蓟镇的烽火台。此刻的京城春意正浓,而那里的士兵们,或许正用他教的法子传递信号,用车营的鹿角车挡住风沙。
他拿起笔,在书稿的空白处写下:“格物致知,在知,更在行。”
窗外的柳絮飘进书房,落在纸页上,像极了蓟镇飞来的信使。沈惊鸿知道,京城的春天只是开始,他和苏卿卿的算筹,徐光启的教材,太子的支持,还有边关无数握着连弩的士兵,都在为一个更安稳的明天铺路。
九岁的少年望着窗外的春色,眼里盛着比同龄人更辽阔的天地。他或许还没长大,但脚下的路已经分明——那是用算学铺就的,用格物照亮的,通往家国安宁的路。而这条路的尽头,有他想守护的人,有他想守护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