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五月初,大丰收-《种菜被笑?我六岁成万元户首富》

  面对孙有福和王大锅震惊的表情,林小燕显得异常镇定。

  她优雅地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才不紧不慢地开口。

  “孙老板,您觉得贵吗?”

  孙有福张了张嘴,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凭良心说,这豌豆苗的味道绝对配得上高价。

  但两块一斤,确实超出了他对蔬菜价格的认知。

  林小燕看出了他的犹豫,继续说道:“孙老板您想一想,这道菜整个麓山县,是不是只有您迎客来能吃到?”

  “独一份的生意,卖的就不是菜本身了,卖的是稀罕是面子。”

  “您把这道菜,定价十八块一份,取个好听的名字,比如‘开春第一鲜’。您觉得,那些来吃饭的厂长、老板,会不会点?”

  孙有福的脑子飞快地转动起来。

  他瞬间就明白了林小燕的意思。

  这和当初卖天价草莓,是一个道理。

  对于那些不差钱的食客来说,他们追求的,从来就不是性价比,而是独特性和身份的象征。

  “我明白了!”孙有福一拍大腿,“小燕总,你这脑子真是越来越厉害了!”

  他当即拍板:“行!两块就两块!这豌豆苗,我全要了!以后有多少,我收多少!”

  豌豆苗一炮而红。

  “迎客来开春第一鲜”这道菜,很快就成了红旗镇食客们的新宠。

  每天限量供应二十份,去晚了根本吃不上。

  一时间,能吃上一口福娃牌的豌豆苗,又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在县城的福娃生鲜门店,同样上演着抢购的戏码。

  标价三块一斤的豌豆苗,每天不到一小时,就会被闻讯而来的市民抢购一空。

  时间飞快地进入了五月初。

  下溪村的田间地头,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也最喜悦的季节。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品类大丰收。

  温室大棚里经过轮作的福气菜,依旧保持着顶级的品质,翠绿肥嫩,是市场的硬通货。

  三号大棚的草莓,迎来了第二波挂果高峰,一颗颗鲜红的果实,如同红宝石般点缀在绿叶间,散发着诱人的甜香。

  圣女果也进入了盛产期,一串串红彤彤的小番茄,挂满了枝头,压得藤蔓都弯下了腰。

  而新开花的几个大棚,更是喜讯连连。

  22号棚的甜玉米,经过人工辅助授粉,已经成功结出了一个个包裹着绿衣的玉米棒子,顶端的红缨水灵灵的,预示着玉米粒的饱满。

  31号棚的黄瓜,在蜜蜂的辛勤劳作下,授粉率极高。一根根顶花带刺、笔直翠绿的小黄瓜,挂在藤蔓上,长势喜人。

  除了这些,还有林冒烟指导种植的南瓜苗。

  这种在后世大受欢迎的蔬菜,在这个年代,还只是田间地头无人问津的杂草。

  但林冒烟知道,它那独特的清香和爽滑的口感,一旦被市场接受潜力无穷。

  整个下溪村,以及加盟的十几个村庄,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繁忙的丰收工厂。

  每天天不亮,村民们就涌向田间地头。

  采摘福气菜的,挑选圣女果的,剪下豌豆苗的,掐取南瓜苗的……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瓜果蔬菜混合的香甜气息。

  下溪村的晒谷场,临时变成了合作社的集散中心。

  一筐筐、一担担新鲜采摘的蔬菜,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红的圣女果,绿的福气菜,黄的南瓜花,嫩的豌豆苗……五颜六色,堆积如山,场面蔚为壮观。

  林小燕和李铁柱,带着十几个年轻小伙忙得是脚不沾地。

  他们要负责清点、过秤、分级、打包。

  “铁柱哥,这批是柳树湾的草莓,A级果,五十筐,你点一下!”

  “小燕姐,石桥村的福气菜到了,一共八百斤!”

  “cEo!cEo!马家村的圣女果送来了,他们说今年的果子比去年还甜!”

  林小燕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cEo”这个称呼。

  她穿着一身干练的蓝色工作服,头发高高束起,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账本,指挥若定。

  “A级草莓,直接送加工厂,b级果送县城门店!”

  “福气菜,三百斤送迎客来,剩下的全部发往县城!”

  “圣女果,所有渠道,今天开始,全部敞开供应!”

  她的声音清脆而有力,在嘈杂的晒谷场上,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

  而林冒烟,正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

  她手里拿着一个刚摘下来的甜玉米,让陈秀兰帮忙在火上烤熟。

  玉米被烤得滋滋冒油,散发出浓郁的焦香和甜香。

  “妈,好了没呀?我闻着都流口水了。”林冒烟吸了吸小鼻子。

  “快了快了,你这个小馋猫。”陈秀兰笑着,将烤好的玉米用叶子包着,递给她。

  林冒烟吹了吹,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

  “唔!好甜!”

  金黄色的玉米粒,饱满多汁,入口一咬,滚烫而香甜的汁水就在嘴里爆开。

  那是一种纯粹的、来自植物本身的清甜,混合着一丝烟火的焦香,好吃得让人想把舌头都吞下去。

  “爸,小姑,你们也快来尝尝!妈烤的甜玉米熟了!”她举着玉米,兴奋地喊道。

  林建国和林小燕闻声赶来,一人分了一段。

  “嗯!真甜!”

  “比我们小时候吃的糯玉米好吃多了!”

  一家人围在一起,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喜悦之余,一个新的问题也摆在了林小燕的面前。

  产品种类太多了!

  福娃菜、草莓、圣女果、豌豆苗、南瓜苗、南瓜花、甜玉米、黄瓜……

  光靠迎客来和县城那一个小小的门店,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大的产量。

  而且,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储存和运输条件。

  管理起来,极其复杂。

  这天晚上,合作社的核心成员,再次聚集在林家的新楼里开会。

  林小燕将目前的困境,详细地向大家说明了。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好,但是卖货的渠道太少,太窄。”

  “县城的门店,现在每天都跟打仗一样,挤得不行。很多婶子大娘抱怨,排半天队都买不到。”

  “而且,一个店,根本摆不下我们这么多种类的产品。”

  李铁柱也补充道:“运输也是个问题。现在每天都要往县城跑两三趟,拖拉机都快跑散架了。”

  大家都皱起了眉头。

  这幸福的烦恼,该如何解决?

  就在这时,一直没说话的林冒烟开口了。

  “小姑,我们不能只在一个地方打仗。”

  “我们要在县城,再开一家店。不,是一家比现在大十倍的,真正的生鲜超市!”

  “而且,这家店的经理,我已经有人选了。”她把目光投向了坐在末位的舅舅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