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加工厂运行-《种菜被笑?我六岁成万元户首富》

  福娃猪肉在县城的爆销,像一股强心剂,注入了合作社的每一个人心中。

  金钱,名望,以及市场的认可,纷至沓来。

  但林冒烟却异常清醒,她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猪肉的热销,只是前端市场的胜利。

  而后端的产业升级,也就是加工厂的建设和运行,才是决定福娃牌能走多远的关键。

  春耕时节,万物生发。

  下溪村东头,那座承载了全村人希望的加工厂,也在一片繁忙和期待中,完成了主体结构的封顶。

  从省城和南方采购回来的各种崭新设备,在周全和李铁柱的亲自押运下,陆续抵达。

  当那台闪着金属光泽的全不锈钢绞肉机,和那台带着精密仪表的电脑控温烘干房,被大卡车运到村口时。

  整个下溪村都沸腾了。

  村民们像看西洋镜一样,围着这些他们一辈子都没见过的“铁疙瘩”,啧啧称奇。

  “我的天,这就是厂长说的那个,能自动灌香肠的机器?”

  “你看那个大箱子,听说是烘干房,电脑控制的!比人可聪明多了!”

  周全,这位新上任的福娃加工厂厂长,此刻正意气风发地指挥着工人们,将设备小心翼翼地卸下。

  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皮肤也晒黑了。

  但这些天的奔波,让他眼中的光芒,却越来越亮。

  他就像一个找到了心爱玩具的孩子,对每一台机器,都充满了无限的热情。

  “小心点!这台机器可比你们的命还值钱!”

  周全一边指挥着搬运,一边心疼地看着那些设备。

  这些机器,每一台都是他精挑细选的宝贝。

  为了买到最好的设备,他跑遍了省城的所有机械市场。

  甚至还坐火车去了南方的羊城,那里有最先进的食品加工设备。

  接下来的半个月,是工厂最关键的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

  周全几乎是吃住都在了工地上。

  他带着几个从村里挑选出来的年轻小伙子,没日没夜地研究着图纸和说明书。

  接电线,铺管道,校准仪器……

  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这个电压不对!重新接!”

  “管道的坡度不够,水排不干净,拆了重装!”

  周全的严格,让工人们都有些怵头。

  但看着他那认真负责的态度,大家也都不敢马虎。

  林冒烟也经常跑到工厂来。

  她不像其他人那样看热闹,而是直接走进车间,和周全进行技术上的交流。

  “周叔叔,这台绞肉机的刀头,我建议换成十字形的合金刀头。”

  “绞出来的肉糜,颗粒会更均匀,口感也更好。”

  “还有这个灌肠机的压力阀,我们要设置一个标准值。”

  “保证每一根香肠的粗细和松紧度,都是一样的。”

  “cIp就地清洗系统,管道的焊接处,必须是无缝焊接,不能有任何死角。”

  她提出的每一个建议,都精准,专业,让周全惊叹不已。

  周全现在已经完全习惯了,和这个六岁半的总社长进行这种跨越年龄的专业对话。

  他甚至觉得,每一次和林冒烟的交流,都能让他自己学到新的东西。

  “冒烟,你是不是外星人!你这个小脑瓜,到底装了多少东西?”

  周全忍不住感叹道。

  “连我这个干了十几年的老技术员,都没想到的细节,你都能想到。”

  林冒烟嘻嘻一笑:“周叔叔,我只是想让咱们的产品,做到最好嘛!”

  经过一个月的忙碌,工厂跟员工宿舍陆陆续续的建成。

  终于,在四月初的一个清晨,工厂迎来了第一次试运行。

  十几名经过严格培训,穿着崭新的白色工作服,戴着帽子和口罩的村里妇女,排着队,走进了窗明几净的加工车间。

  张翠花也在其中。

  她看着脚下那能照出人影的地面,和墙上那锃亮的瓷砖,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大城市的商场。

  “我的老天爷,这地面比我家的镜子还亮!”

  张翠花小声地和旁边的工友嘀咕着。

  “是啊,这哪里是厂子,简直就是宫殿!”

  “都听好了!”

  周全站在车间中央,表情严肃,声音洪亮。

  “从你们踏进这个车间开始,就要忘记你们以前在家里厨房的所有习惯!”

  “不准随地吐痰!不准用手直接接触食物!不准在车间里大声喧哗!”

  “每个人,都要严格按照墙上的《生产操作规范》,来执行!”

  他指着墙上挂着的一排制度牌。

  那是他根据林冒烟的要求,结合工厂的实际情况,亲手制定的。

  从洗手消毒的七个步骤,到每台机器的安全操作规程,都写得清清楚楚。

  工人们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条框框,都有些紧张和不适应。

  但周全严厉的目光,让她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张翠花,你来示范一下洗手消毒的流程!”

  周全点名道。

  张翠花紧张地走到洗手池前,按照墙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操作着。

  “冲湿双手,取洗手液,搓揉手心,搓揉手背……”

  她嘴里念念有词,生怕出错。

  “很好!就是这样!”

  周全满意地点了点头。

  “记住,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省,这关系到我们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好了,各就各位!准备试生产!”

  随着周全的一声令下。

  车间里,响起了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

  第一批经过检验合格的福娃猪肉,被送上了生产线。

  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虽然有些生疏,但都在努力地,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切割,绞肉,搅拌,灌肠……

  每一个环节,都在周全的严厉监督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林冒烟,林建国,林小燕等人,都隔着车间的玻璃观察窗,紧张地看着这一切。

  他们看到,一块块新鲜的猪肉,经过一道道工序,最终变成了一根根饱满匀称的香肠半成品。

  那场面,充满了工业化的美感和力量感。

  “太……太壮观了!”

  林小燕忍不住感叹道。

  她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了,“产业升级”这四个字的分量。

  林建国看着眼前的景象,心情激动得无法言喻。

  “冒烟,这真的是咱们村的工厂吗?”

  他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爸爸,这只是开始。”

  林冒烟奶声奶气地说道。

  “等咱们的产品卖到全国去,咱们村就真的发达了!”

  试生产非常成功。

  第一批试制的香肠,被整齐地挂上架子,推进了那间充满神秘感的烘干房。

  周全在控制面板上,输入了林冒烟提供的一系列复杂的温湿度参数。

  “温度设置为65摄氏度,湿度控制在60%……”

  他一边操作,一边向旁边的工人们解释着。

  “这些参数都是冒烟总社长提供的,一个数字都不能错!”

  然后,按下了启动按钮。

  烘干房的门,缓缓关闭。

  所有人都知道,当这扇门再次打开时。

  福娃牌的第一个核心加工产品,就将正式诞生。

  而工厂的成功运行,也意味着,福娃合作社的“中央厨房”模式,已经从一个构想彻底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