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舌尖上的秋葵-《种菜被笑?我六岁成万元户首富》

  第二天一早,天刚破晓。

  麓山县城还笼罩在晨雾中,福娃合作社的营销战车已经悄然启动。

  按照张琪的部署,陈燕和李娟带着满满两大筐苹果苦瓜,直奔县城农贸市场。

  张琪则和林小燕一起,乘坐李铁柱的东风小货车,车上装着精心包装的二十斤顶级秋葵,目标直指迎客来饭店。

  秋葵被分装在二十个小巧的竹篮里,每个竹篮垫着新鲜荷叶,翠绿的秋葵整齐码放在上面。

  竹篮提手上系着红色卡片,上面写着“福娃秋葵,绿色人参”八个字。

  这包装哪里像送菜的,分明是送高档礼品的派头。

  车子抵达迎客来饭店时,孙有福正腆着肚子,拿着紫砂壶在门口溜达。

  看到福娃合作社的货车停下,他笑呵呵地迎了上来。

  “哎哟,是小燕总啊!今天怎么亲自来送货了?稀客稀客!”

  孙有福如今是福娃合作社的铁杆合作伙伴,福娃猪肉和福气菜等福娃明星产品已经成了他饭店的招牌。

  “孙老板,早上好啊。”林小燕跳下车,脸上挂着爽朗的笑,“今天不是来送货的,是专门来给您和王大厨送宝贝来的。”

  “哦?宝贝?”孙有福眼睛一亮,商人的嗅觉让他立刻意识到有新商机了。

  张琪也下了车,微笑着对孙有福点头,然后将包装精美的竹篮搬下来。

  当孙有福看到那些堪称艺术品的竹篮时,不由得啧啧称奇。

  “小燕总,你们这是卖上工艺品了?”

  “孙老板说笑了。”张琪走上前,不卑不亢地说道,“正式认识一下,我是福娃合作社新上任的运营部部长,张琪。”

  “这是我们合作社最新培育出的高端保健蔬菜——秋葵。”

  她一边说着一边打开竹篮,将翠绿的秋葵展示给孙有福看。

  孙有福捏起一根,翻来覆去地看,眉头微皱。

  “这玩意儿长得跟辣椒似的,黏糊糊的,能吃吗?”

  “能不能吃,得让专业的人来评判。”张琪自信一笑,“王大厨在吗?我们想请他来品鉴一下。”

  “在呢,在后厨忙活呢!”孙有福领着她们穿过大堂,走进后厨。

  后厨里热气蒸腾,灶火熊熊。

  王大锅正光着膀子,挥舞着大勺,颠勺的声音铿锵有力。

  看到孙有福和林小燕进来,他只是点点头,手上的活计没有丝毫停顿。

  这就是王大锅,一个对厨艺近乎痴迷的厨子。

  直到他炒完锅里的菜,才擦了擦汗,走了过来,目光落在张琪手中的秋葵上。

  “这是什么?”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

  “王师傅,这是我们福娃的新品种,秋葵。”张琪递上一根。

  王大锅接过来,没有像孙有福那样只看不动,而是直接放进嘴里,轻轻咬了一口。

  “咔嚓”一声,很清脆。

  他咀嚼了几下,眉头皱得更深了。

  “生的?一股草腥味,还有点涩。这黏液倒是挺特别的。”

  他的评价直接而又犀利。

  林小燕的心不由得提了起来。

  张琪却依旧镇定自若,她似乎早就料到了会是这样的反应。

  “王师傅,好食材需要好厨师来激发它的灵魂。”

  “这秋葵,生吃确实口感不佳。但它最奇妙的地方在于,简单的烹饪就能让它展现出极致的风味。”

  她不慌不忙地从兜里掏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卡片,递给王大锅。

  “这是我们总结的几种基础吃法,请王师傅过目。”

  王大锅接过卡片,上面写着:

  一、白灼:沸水焯烫一分钟,捞出过凉水,保持翠绿。佐以生抽、蒜蓉,品其原味之鲜。

  二、清炒:猛火快炒,与蒜蓉、腊肉同烹,口感爽滑,肉香四溢。

  三、凉拌:焯水后切段,与酱醋、辣椒油凉拌,开胃解腻,夏日佳品。

  王大锅看着卡片,眼神里闪过一丝兴趣。

  这些做法都很家常,但往往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最能考验食材的本味。

  “行,我来试试。”

  他拿起几根秋葵走到水池边清洗干净,然后手起刀落将秋葵蒂部切掉。

  他先烧了一锅开水,滴入几滴油,撒入少许盐,这是让蔬菜保持翠绿的窍门。

  将秋葵放入沸水中,不多不少,掐着表烫了整整六十秒。

  捞出后立刻浸入冰水中。

  短短几分钟,一盘翠绿欲滴、宛如碧玉的白灼秋葵就做好了。

  他没有加任何调料,直接用筷子夹起一根放入口中。

  这一次,他的眼睛猛地睁大了。

  之前那股草腥味和涩味,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清香。

  口感爽脆,内里的黏液变得滑嫩甘甜,咀嚼间,细小的籽粒在齿间爆开。

  “好吃!”

  王大锅吐出两个字,斩钉截铁。

  孙有福见状也赶紧夹了一根。

  “嗯!确实不错!这口感滑溜溜的,脆生生的,很特别!比一般的蔬菜好吃多了!”

  王大锅来了兴致,又从福娃腊肉上切下几片,与蒜蓉和秋葵一同下锅爆炒。

  猛火之下,锅气升腾。

  腊肉的油脂被逼出,蒜蓉的香气被激发,完美地融入了秋葵之中。

  出锅的腊肉炒秋葵,更是香得让人直咽口水。

  秋葵吸收了腊肉的咸香,自身的清甜又中和了腊肉的油腻,简直是天作之合。

  孙有福尝了一口,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绝了!王大锅,这道菜绝对能火!”

  他猛地一拍大腿,看向林小燕和张琪,眼神里全是商人的精光。

  “小燕总,张部长!这秋葵怎么卖?我全要了!”

  林小燕看向张琪,示意由她来谈。

  张琪微微一笑伸出了五根手指。

  “孙老板,这福娃秋葵市场指导价,八块钱一斤。”

  “什么?八块?!”孙有福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比福娃猪肉还贵?!”

  在1991年,猪肉两三块一斤,八块钱一斤的蔬菜简直是天价。

  “孙老板。”张琪的声音依旧平静,“物以稀为贵。更何况,它贵得有道理。”

  她不紧不慢地分析道:“第一,它是独家产品,整个麓山县只有我们福娃合作社有。您用了它,就是独一份的招牌。”

  “第二,它的营养价值极高,我们给它的定位是绿色人参。来您这吃饭的都是不差钱的主儿,他们吃的是健康,是档次。”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张琪看着王大锅,“一道全新的、顶级的食材,对一位真正的大厨意味着什么,我想王师傅比我更清楚。”

  王大锅沉默了。

  他知道张琪说得对。

  这秋葵,给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

  他已经想到了十几种做法,甚至可以用它来做一道惊艳的汤羹。

  “孙老板,”王大锅开口了,声音嘶哑但有力,“这菜,我们要了。”

  一句话,定了乾坤。

  孙有福看着王大锅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张琪胸有成竹的笑容,最后咬了咬牙。

  “行!八块就八块!今天这二十斤,我全收了!如果卖的好,我们再加量加订单!”

  他知道,这又将是一个引爆县城美食圈的爆款!

  “合作愉快,孙老板。”张琪伸出手。

  “合作愉快!”孙有福用力地握了上去。

  一场看似简单的食材品鉴,在张琪的精心策划下,变成了一场完美的商业谈判。

  她不仅成功地将天价秋葵推销了出去,更重要的是,她为秋葵找到了一个最完美的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