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产出趋于稳定,提炼出的柴油、汽油虽数量有限,却已悄然输送给苏北治碱工程的重型机械和省内少数关键工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
这初步的良性循环,让陈朝阳得以稍缓一口气,将日常管理交由郑、周等人,自己则抽身返回省城,处理积压的全局政务。
然而,他前脚刚踏进省委大院,后脚便被卷入另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陈朝阳坐在吉普车里,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刚从江都基地风尘仆仆赶回。
窗外,省城街道两旁刷着崭新的标语,除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更多了一些笔墨淋漓的口号:“彻底肃清封建思想流毒!”、“打倒孔家店,解放新思想!”
他的目光扫过这些标语,眼神里没有惊讶,只有一种了然之后的深沉。
一个决意与旧世界彻底决裂的新社会,必须铲除千年封建桎梏的思想根基,将人民从“君权神授”、“纲常伦理”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
“批判封建王朝是最大奴隶主”,这些视民如草芥的帝王将相,本就是历史的罪人。
“批判孔老二儒家奴性思想”,对于打破顽固的等级观念、激发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具有十分积极意义。
车子刚停稳,他正要下车,一个熟悉的身影快步走近,是省政府的副秘书长老马,马奎东,一位处事圆滑但消息灵通的老同志。
老马借着帮陈朝阳拉开车门的动作,压低声音,语速极快:
“朝阳书记,您可算回来了。这几天……风向有点紧啊。”
他眼神往宣传部的方向瞟了瞟,
“李部长他们,劲头很足,抓了不少‘活思想’的典型。
昨天刚批了一位水利局的老工程师,说他满脑子‘士大夫清高’,瞧不起工农干部。
您手底下……那些从旧社会过来的宝贝疙瘩,可得留神了。”
陈朝阳目光一凝,面上不动声色:“谢谢奎东同志,我知道了。运动要搞,生产也不能停嘛。”
马奎东叹了口气,声音更低:“话是这么说,可现在……
有些人把这运动当成了升官的梯子,专挑有本事、有脾气的老知识分子开刀,说这是‘立场坚定’,您心里得有数。”
他说完,便像没事人一样,笑着打了个招呼,转身离开了。
这番看似随意的交谈,却像一块冰投入陈朝阳心湖。他知道,老马这是冒着风险在提醒他。
下午时分,汉东省工业设计院的会议室里,一种不同于往常技术研讨会的紧张气氛弥漫在空气里。
不再是图纸、计算尺和温和的学术争论,取而代之的是墙上贴满的标语和人们脸上或亢奋、或沉默、或不安的表情。
会议由设计院新成立的“运动领导小组”组长、原党委副书记李振海主持。
他以前主要负责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技术问题上向来插不上话,但此刻,他坐在主位,神情严肃中带着一种掌握新权威的昂扬。
“同志们!”李振海声音洪亮,“我们今天召开这个会,不是为了讨论哪个螺丝该拧多紧,哪个公差该取多少。
那是技术细节,是小事,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是立场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他目光如炬,扫过台下,最终定格在坐在后排、低着头试图减少存在感的吴仁德身上。
“我们设计院,不是世外桃源,封建思想的流毒,资产阶级的腐蚀,在这里同样存在。
甚至,因为我们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这种流毒更深,危害更大。”他顿了顿,拿起一份材料,
“就拿我们某些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专家来说,脑子里装的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一套,看不起工农兵,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更严重的,是‘崇洋媚外’思想根深蒂固。”
话音刚落,一个年轻的助理技术员猛地站起来,他臂戴红袖章,是运动中的积极分子。
他手里拿着的,正是针对吴仁德的大字报底稿。
“我揭发,”王明声音激动,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尖锐,
“我揭发吴仁德总工程师的严重问题,他在负责新型机床底座的设计时,顽固坚持使用德国dIN标准,反对我们自己制定,更符合国情的设计规范。
我向他提意见,他不但不听,还训斥我,说我不懂科学,不懂工业。
这是什么行为?这就是典型的‘洋奴’思想,是‘封建买办’的残余!”
会场上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吴仁德猛地抬起头,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想辩解:
“我……我不是……那套德国标准经过验证,稳定性更高,陈书记提出的工业标准化还没统一在紧密零件上,
现有的标准直接应用在有精度要求的核心部件上,风险太大……”
“看看,大家都看看。”李振海立刻打断他,用手指敲着桌子,
“到了现在,他还在为资本主义的标准辩护,还在用所谓的‘技术’、‘风险’来压人。
吴仁德同志,我问你,是我们工人阶级的实践出真知,还是洋人书本上的死规矩更重要?
你这种对洋标准盲目迷信的态度,和旧社会那些见了洋人就腿软的买办,有什么本质区别?”
另一个中年干部也加入批判:
“不止如此,据群众反映,吴仁德同志平时就喜欢炫耀他的留德经历,
言必称‘德国如何如何’,散布消极言论,动摇我们自力更生的信心。
这就是用资产阶级的香风臭气,来腐蚀我们的队伍。”
批判的调门越来越高。
王明再次抛出了致命一击:“我们还了解到,吴仁德你的父亲,在晚清的反动衙门里当过差,是封建官僚体系的一员。
这种封建家庭的出身,对你的思想难道没有影响吗?
你脑子里对洋标准的盲从,对自己总工程师身份的维护,不就是封建奴性思想在你身上的体现吗?”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李振海义正词严地总结,
“但吴仁德同志,你选择了哪条路?
这初步的良性循环,让陈朝阳得以稍缓一口气,将日常管理交由郑、周等人,自己则抽身返回省城,处理积压的全局政务。
然而,他前脚刚踏进省委大院,后脚便被卷入另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陈朝阳坐在吉普车里,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刚从江都基地风尘仆仆赶回。
窗外,省城街道两旁刷着崭新的标语,除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更多了一些笔墨淋漓的口号:“彻底肃清封建思想流毒!”、“打倒孔家店,解放新思想!”
他的目光扫过这些标语,眼神里没有惊讶,只有一种了然之后的深沉。
一个决意与旧世界彻底决裂的新社会,必须铲除千年封建桎梏的思想根基,将人民从“君权神授”、“纲常伦理”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
“批判封建王朝是最大奴隶主”,这些视民如草芥的帝王将相,本就是历史的罪人。
“批判孔老二儒家奴性思想”,对于打破顽固的等级观念、激发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具有十分积极意义。
车子刚停稳,他正要下车,一个熟悉的身影快步走近,是省政府的副秘书长老马,马奎东,一位处事圆滑但消息灵通的老同志。
老马借着帮陈朝阳拉开车门的动作,压低声音,语速极快:
“朝阳书记,您可算回来了。这几天……风向有点紧啊。”
他眼神往宣传部的方向瞟了瞟,
“李部长他们,劲头很足,抓了不少‘活思想’的典型。
昨天刚批了一位水利局的老工程师,说他满脑子‘士大夫清高’,瞧不起工农干部。
您手底下……那些从旧社会过来的宝贝疙瘩,可得留神了。”
陈朝阳目光一凝,面上不动声色:“谢谢奎东同志,我知道了。运动要搞,生产也不能停嘛。”
马奎东叹了口气,声音更低:“话是这么说,可现在……
有些人把这运动当成了升官的梯子,专挑有本事、有脾气的老知识分子开刀,说这是‘立场坚定’,您心里得有数。”
他说完,便像没事人一样,笑着打了个招呼,转身离开了。
这番看似随意的交谈,却像一块冰投入陈朝阳心湖。他知道,老马这是冒着风险在提醒他。
下午时分,汉东省工业设计院的会议室里,一种不同于往常技术研讨会的紧张气氛弥漫在空气里。
不再是图纸、计算尺和温和的学术争论,取而代之的是墙上贴满的标语和人们脸上或亢奋、或沉默、或不安的表情。
会议由设计院新成立的“运动领导小组”组长、原党委副书记李振海主持。
他以前主要负责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技术问题上向来插不上话,但此刻,他坐在主位,神情严肃中带着一种掌握新权威的昂扬。
“同志们!”李振海声音洪亮,“我们今天召开这个会,不是为了讨论哪个螺丝该拧多紧,哪个公差该取多少。
那是技术细节,是小事,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是立场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他目光如炬,扫过台下,最终定格在坐在后排、低着头试图减少存在感的吴仁德身上。
“我们设计院,不是世外桃源,封建思想的流毒,资产阶级的腐蚀,在这里同样存在。
甚至,因为我们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这种流毒更深,危害更大。”他顿了顿,拿起一份材料,
“就拿我们某些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专家来说,脑子里装的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一套,看不起工农兵,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更严重的,是‘崇洋媚外’思想根深蒂固。”
话音刚落,一个年轻的助理技术员猛地站起来,他臂戴红袖章,是运动中的积极分子。
他手里拿着的,正是针对吴仁德的大字报底稿。
“我揭发,”王明声音激动,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尖锐,
“我揭发吴仁德总工程师的严重问题,他在负责新型机床底座的设计时,顽固坚持使用德国dIN标准,反对我们自己制定,更符合国情的设计规范。
我向他提意见,他不但不听,还训斥我,说我不懂科学,不懂工业。
这是什么行为?这就是典型的‘洋奴’思想,是‘封建买办’的残余!”
会场上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吴仁德猛地抬起头,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想辩解:
“我……我不是……那套德国标准经过验证,稳定性更高,陈书记提出的工业标准化还没统一在紧密零件上,
现有的标准直接应用在有精度要求的核心部件上,风险太大……”
“看看,大家都看看。”李振海立刻打断他,用手指敲着桌子,
“到了现在,他还在为资本主义的标准辩护,还在用所谓的‘技术’、‘风险’来压人。
吴仁德同志,我问你,是我们工人阶级的实践出真知,还是洋人书本上的死规矩更重要?
你这种对洋标准盲目迷信的态度,和旧社会那些见了洋人就腿软的买办,有什么本质区别?”
另一个中年干部也加入批判:
“不止如此,据群众反映,吴仁德同志平时就喜欢炫耀他的留德经历,
言必称‘德国如何如何’,散布消极言论,动摇我们自力更生的信心。
这就是用资产阶级的香风臭气,来腐蚀我们的队伍。”
批判的调门越来越高。
王明再次抛出了致命一击:“我们还了解到,吴仁德你的父亲,在晚清的反动衙门里当过差,是封建官僚体系的一员。
这种封建家庭的出身,对你的思想难道没有影响吗?
你脑子里对洋标准的盲从,对自己总工程师身份的维护,不就是封建奴性思想在你身上的体现吗?”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李振海义正词严地总结,
“但吴仁德同志,你选择了哪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