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调查风波起-《四合院:何雨柱祭天,法力无边》

  我散布出去的那点“风声”,像一颗投入池塘的小石子,在我未曾预料的地方,荡开了涟漪。

  起初只是食堂里几个帮厨私下议论,内容无非是“听说外面有人私下接活”、“胆子真大”之类的感慨。但不知怎么,这话就传到了后勤处某个耳朵长的干事那里。

  于是,一场针对食堂人员作风问题、重点是是否存在“利用职务之便私下接活、侵占公家财物”的内部调查,悄无声息地启动了。调查进行得很隐蔽,主要是找一些食堂老人谈话,侧面了解情况。

  风声不可避免地漏了出来,食堂里刚刚轻松了些的气氛,瞬间又变得有些凝滞。几个平时手脚可能不那么干净、或者家里确实困难偶尔会带点剩菜剩饭回家的老师傅,脸上都带了些不自然。虽然这次调查的重点似乎是“接私活”,但谁都知道,这种调查往往顺藤摸瓜,难保不会牵扯出别的问题。

  刘班长的脸色也不太好看,食堂出问题,他第一个要担责任。他把我叫到一边,压低声音问:“柱子,你最近……没在外面瞎搞吧?听说上面在查私下接活的事。”

  我心里一紧,知道这是自己放的“烟幕弹”反弹回来了。但我问心无愧,坦然道:“班长,您放心,我何雨柱行的端坐得正,绝没干过任何违反厂规厂纪的事!挣的每一分钱,都对得起厂里发的工资!”

  刘班长盯着我的眼睛看了几秒,似乎想从中找出点什么,但最终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没有就好!现在这关头,都小心点,别惹麻烦。”

  杨师傅依旧是那副沉默的样子,但看我的眼神里,似乎也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询问。

  最坐立不安的,是许大茂。这家伙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食堂门口探头探脑了好几次,想找我说话,又不敢,眼神里充满了惊惧和怀疑。他肯定以为是我向上面举报了他,或者调查就是冲着他来的。

  我心里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他越是害怕,就越不敢轻举妄动,对我也就越安全。

  然而,事情的发展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

  这天下午,后勤处负责调查的张干事(不是人事科那位张科长)亲自来到了食堂,当着众人的面,把我叫到了后厨相对僻静的储藏室。

  “何雨柱同志,找你了解点情况,你不要紧张,如实回答就好。”张干事四十多岁,面皮白净,没什么表情,公事公办的口吻。

  “张干事您问,我一定如实汇报。”我站得笔直。

  “最近厂里接到一些反映,说咱们食堂有个别人员,可能存在利用休息时间,私下承接婚丧嫁娶宴席的情况。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事情?或者,你自己有没有参与过?”张干事目光锐利地看着我。

  果然问到这上面来了!

  我心中早有准备,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和一丝被怀疑的委屈:“张干事,私下接活?这我可从来没干过!厂里的规矩我懂,那是绝对的红线,不能碰!我也没听说咱们食堂谁干这个啊?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我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同时也模糊了“听说”的范围。

  张干事仔细看着我的表情,似乎在判断我话里的真伪:“哦?没听说过?那前几天,食堂里好像有人在议论鸽子市什么的,你知道吗?”

  他果然听到了风声!而且直接点出了“鸽子市”!

  我心里念头飞转,不能完全否认,否则显得太假,但也不能承认自己就是源头。

  我皱起眉头,装作努力回忆的样子:“议论?好像……是有那么一耳朵。具体谁说的记不清了,好像是小赵他们几个闲聊,说什么现在外面乱,有人啥钱都敢赚之类的……我当时忙着备菜,也没细听。张干事,是出什么事了吗?难道真有人……”

  我适时地表现出关切和一点后怕。

  张干事盯着我,沉默了几秒钟,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人心。储藏室里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就在我感觉后背快要被冷汗浸湿时,他终于移开了目光,在本子上记了几笔,语气缓和了些:“没什么大事,就是例行调查。你表现一直不错,厂里领导也是认可的。好好干,不要受这些杂事影响。”

  “是!谢谢张干事!我一定安心工作,绝不辜负领导信任!”我连忙表态。

  张干事点点头,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储藏室。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腿都有些发软。这番应对,应该算是过关了。我没有直接指证许大茂,但也没有完全否认听到过风声,把自己放在了了一个“无意间听到闲话、自身清白”的位置上。

  调查的风波,似乎暂时从我身边绕了过去。

  但我知道,这事没完。张干事那双精明的眼睛告诉我,他并没有完全相信我的话。而且,许大茂经此一吓,恐怕会更加记恨我。

  接下来的几天,食堂里的气氛依旧有些压抑。调查还在继续,虽然没再找我,但听说找了好几个平时和许大茂走得近、或者家里负担重的帮厨谈了话。

  许大茂彻底老实了,见了我跟见了鬼一样,绕道走。易中海看我的眼神,则更加深邃难测,仿佛在重新评估我的威胁等级。

  阎埠贵见到我,则是欲言又止,最后只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柱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啊,你这风头出得,可是把自己架在火上了。”

  我明白他的意思。厂里的调查,院里的窥视,都因为我近期的“突出”表现而聚焦在我身上。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放大解读。

  这种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并不好受。

  我必须更加谨言慎行,同时,加速我的计划。

  七张工业券,四十多元存款。还差三张券,八十元钱。

  就在我琢磨着下一步该如何稳妥地积累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伴随着更大的风险,主动找上门来。

  厂工会的李干事(不是街道的小李)找到我,说是机械局下属的兄弟单位要搞一个技术交流活动,对方负责后勤的领导听说了我们厂食堂有个点心做得不错的何师傅,想临时借调我过去帮几天忙,主要负责交流活动期间的茶歇点心,算是兄弟单位之间的技术协作,厂里已经同意了,而且对方会支付一定的“劳务补助”。

  劳务补助!

  我的心猛地一跳!这是名正言顺赚外快的机会!而且是通过厂里官方渠道,绝对安全!

  但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这又是一次考验。在厂内刚刚经历调查风波的敏感时期,接受这个外派任务,会不会又引来什么闲言碎语?

  去,还是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