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蓝图绘制:分歧与统一-《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

  “先锋号” 的临时实验室里,全息投影幕占据了半面墙壁,新舰的虚拟框架在淡蓝色光雾中悬浮。凯的指尖在空气中快速滑动,调出的 “多系统集成模块” 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将电子战阵列、量子雷达、灵能通讯三个核心系统压缩进直径 3.2 米的球形舱体,表面缠绕的星髓合金纹路如同发光的血管,在投影中缓缓流转。

  “参数不会说谎。” 凯推了推眼镜,将一份数据报告投射在侧屏,“集成后各系统响应延迟从 0.8 秒降至 0.3 秒,灵能传导损耗减少 19%,还能节省出左舷 3 号舱的空间装备用护盾发生器。” 他指着球形模块顶端的接口,“星璃的灵能可以从这里接入,相当于给全舰装了个‘神经中枢’,比分开控制高效得多。”

  雷诺却伸手按停了投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磨损的笔记本 —— 封面印着 “老兵号故障记录”,内页用红笔圈着密密麻麻的条目。他翻到其中一页,指腹按在 “灰烬星环战役” 的记录上:“三年前,‘老兵号’的雷达和通讯模块因为线路靠近,被一发 EMP 弹同时瘫痪。我们在陨石带漂了 4 小时,差点被‘追猎者’的侦察舰发现。” 他抬头看向凯,眼神里带着实战沉淀的谨慎,“你把电子战、雷达、通讯全堆在一个舱体里,万一被击中,我们连求救信号都发不出去,再快的响应速度有什么用?”

  实验室角落传来激光笔的 “嘀嗒” 声。莉娜站在虚拟舰体的侧方,红色光点死死钉在中部装甲的狙击舱标记上:“这里的视野死角太大。” 她调出过往的狙击记录,画面里显示某次伏击时,因引擎模块遮挡,她晚了 0.3 秒锁定目标,让 “幽灵级” 侦察舰逃脱,“中部狙击舱会被 3 号推进翼挡住左后方 120 度视野,‘追猎者’最擅长从盲区突袭,这个设计等于给他们留了后门。”

  “顶部不能装狙击舱。” 凯立刻反驳,调出舰体顶部的灵能核心模拟图,“那里是灵能晶体的安装位置,狙击炮的电磁干扰会让核心谐振频率偏移,最坏情况会导致能量泄漏。我已经把中部狙击舱的装甲做了可伸缩设计,观测窗展开后能覆盖 280 度视野,足够应对大多数情况。”

  “‘大多数’不够。” 莉娜的激光笔移到顶部,在灵能核心旁画出一个倾斜 45 度的舱体轮廓,“把狙击舱放在核心斜后方,用星髓合金做屏蔽层,既能避开干扰,又能获得 360 度无死角视野。我计算过,屏蔽层只会增加 0.8 吨重量,不会影响动力平衡。”

  就在两人争执不下时,星璃轻轻走到投影幕前,额间晶体泛起淡青色微光。她的手穿过虚拟舰体,停在球形集成模块上方,灵能流如同细密的网,包裹住模块的每一个接口。几秒钟后,她突然皱起眉,指尖在模块侧面点了点:“这里的能量流‘堵’住了。”

  众人循声望去,星璃的灵能在投影中化作可视化的流光 —— 原本应该顺畅流转的能量,在电子战与雷达模块的连接处出现了红色拥堵点,如同水流遇到礁石。“集成模块的纹路太密,灵能在这里会相互干扰,实际传导效率会比模拟值低 11%。” 她抬手调整了一下纹路走向,拥堵点立刻变成绿色,“而且这种‘紧绷’的设计,让舰体感觉‘不舒服’,像人被绑住了手脚。”

  “‘舒服’不能当设计标准。” 凯下意识反驳,却在看到灵能模拟图时顿住 —— 星璃标出的拥堵点,恰好是他之前忽略的高频信号干扰区。他快速计算了一下,若按星璃调整后的纹路,虽然集成度降低 5%,但能量稳定性能提升 23%,反而更符合长期作战需求。

  雷诺突然笑了,将笔记本拍在实验台上:“看看,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讨论。” 他指着投影中的舰体,“凯要的是技术极限,我要的是不被一发炮弹打垮,莉娜要的是能从任何角度扣扳机,星璃要的是能量能顺畅跑起来 —— 其实不矛盾,只是我们都盯着自己的那部分。”

  老周抱着工具箱走进来,刚好听到后半段,凑过去指着球形模块:“要不把模块拆成‘主舱 副舱’?主舱放雷达和通讯,副舱放电子战,用星璃说的分流纹路连接,既保留部分集成优势,又避免一损俱损。” 他蹲下身,在地面用扳手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就像我修管路,有时候多接一段,反而比硬凑在一起更耐用。”

  小林也跟着点头,调出之前收集的 “追猎者” 舰船资料:“他们的电子战系统就是分开布置的,上次我们干扰他们时,只瘫痪了其中一个模块,另一个还能工作 —— 这说明分开设计确实有实战价值。”

  凯沉默了片刻,伸手修改了投影中的模块设计。球形舱体被拆成两个相连的椭圆形舱,主舱保留雷达与通讯,副舱独立放置电子战系统,两者之间用星璃设计的分流纹路连接,纹路表面还增加了三道应急切断阀。“这样响应延迟会增加 0.1 秒,但可靠性提升 40%,能量损耗也能控制在 8% 以内。” 他看向雷诺,“应急方案我也加了,每个舱体都有独立的备用电源,就算被 EMP 击中,至少能保留通讯功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雷诺点头,目光转向莉娜的狙击舱设计:“顶部狙击舱可以装,但屏蔽层要加厚到 1.2 厘米,同时在中部留一个备用狙击位,万一顶部被摧毁,莉娜还有第二阵地。”

  莉娜的激光笔在顶部狙击舱旁画了个小圆圈:“备用位要预留灵能瞄准接口,我需要和星璃的感知同步。另外,顶部舱体的装甲要能抗住近防炮的攻击,上次‘猛犸级’的碎片差点砸穿我的临时狙击点。”

  星璃走到投影幕前,灵能流再次覆盖舰体,这次的流光顺畅了许多,只有少数几个地方还泛着淡黄色。“能量流基本通了,但灵能核心到主炮的管路有点‘急’。” 她调整了管路的曲率,淡黄色区域逐渐变绿,“这样舰体‘感觉’轻松多了,像呼吸一样顺畅。”

  凯调出最终的参数表,投影中的舰体逐渐清晰:主副分离的核心模块、顶部 中部双狙击舱、星璃优化的灵能纹路、雷诺要求的应急切断阀,甚至老周提议的备用管路接口都被标注在蓝图上。“各系统兼容性 92%,可靠性 89%,视野覆盖率 360 度,能量传导效率 87%—— 比我最初的方案更均衡,也更实用。”

  莉娜走到投影前,红色激光笔在顶部狙击舱点了点:“这里再加个小型护盾发生器,防止被流弹击中观测窗。”

  “我来加。” 凯立刻操作,在狙击舱周围添加了一圈微型护盾节点,“功率不大,但能抗住粒子束的短时间攻击。”

  星璃的灵能流扫过新添加的护盾节点,轻轻点头:“能量不会冲突,反而能和主护盾形成互补。”

  雷诺看着逐渐完善的蓝图,突然想起三年前他们在 “老兵号” 的残骸前,连一张完整的维修图都没有,只能靠猜测和试错。而现在,他们能围绕一艘新舰的设计,从技术、实战、视野、灵能四个维度展开激烈却有序的讨论,最终找到平衡点 —— 这不仅是蓝图的统一,更是团队的成长。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雷诺指着舰桥的位置,“指挥舱要能看到主炮的发射口,我需要亲眼确认每一次开火的状态,就像在‘老兵号’上那样。”

  凯调整了舰桥的角度,让观测窗刚好能看到主炮的炮口:“视野没问题,同时还能监控到推进翼的状态,应急按钮也放在你伸手就能碰到的位置。”

  当最后一个细节被确认时,全息投影中的新舰蓝图终于完整呈现。流畅的舰体线条、合理的模块布局、闪烁的灵能纹路、精准的火力点,每一处都融合了四个人的诉求,既没有牺牲凯的技术追求,也满足了雷诺的可靠性要求,兼顾了莉娜的实战视野,更适配了星璃的灵能流动 —— 这不再是某个人的设计,而是属于整个团队的 “奇美拉号” 雏形。

  凯关掉参数表,靠在实验台上笑了:“第一次觉得,吵架也能吵出好东西。”

  莉娜收起激光笔,眼神里带着满意:“至少以后我不用再担心盲区了。”

  星璃的额间晶体泛起柔和的光,她能 “感觉” 到蓝图中的舰体仿佛有了微弱的呼吸,能量在纹路中顺畅流转,像一个即将苏醒的生命。“它在‘期待’被造出来。” 她轻声说,语气里满是期待。

  雷诺将笔记本合上,封面的 “老兵号” 字样在灯光下格外清晰。他看着眼前的伙伴,看着投影中属于他们的新舰蓝图,突然觉得之前的争执都值得 —— 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才让这艘船既有刺破战场的锋芒,又有能扛住风雨的坚韧。

  “好了,蓝图定稿。” 雷诺拍了拍手,目光坚定,“接下来,就是把它从图纸变成能在星海里跑的战舰 —— 让‘追猎者’等着,我们的新船,要让他们大吃一惊。”

  实验室里的全息投影依旧亮着,新舰的蓝图在光雾中静静悬浮,如同黑暗星海中的一盏灯,照亮了他们接下来的建造之路,也照亮了团队在分歧与融合中愈发坚定的协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