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模块化建造策略-《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

  “先锋号” 工业区的中央指挥室内,一张巨大的 “奇美拉” 级模块化建造进度表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表格上,舰体被清晰划分为 6 个大型模块,每个模块旁都标注着负责人、建造周期、所需资源及关键节点 —— 引擎模块由老周牵头,武器模块归莉娜负责,居住模块交给小林统筹,能源核心模块由凯和星璃共同研发,还有舰首作战模块与舰尾辅助模块,分别由两名技术骨干带领小组推进。表格下方,红色的进度条已经开始缓慢填充,像一道希望的曙光,照亮了整个指挥室。

  “传统战舰建造采用‘串联式’流程,必须等舰体框架完工,才能安装内部设备,整个周期至少需要 18 个月。” 雷诺站在进度表前,手中的激光笔在 6 个模块间来回移动,语气中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但‘奇美拉’级采用‘模块化并行建造’,6 个大型模块可以在‘先锋号’的不同船坞同时开工,最后再进行整体组装,预计总周期能压缩到 6 个月,效率提升 3 倍!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快拥有对抗追猎者的战力,还能降低单一环节故障对整体进度的影响。”

  这一策略的确定,源于团队对 “奇美拉” 级建造难度的深度考量。此前舰体结构设计虽已完成,但要将重达数千吨的星晶合金、精密的灵能设备与复杂的机械系统整合为一体,传统建造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面临 “一步错、步步错” 的风险。而模块化建造,就像 “搭积木” 一样,将宏大工程拆解为可掌控的单元,每个模块都能在独立环境中精细打磨,再通过标准化接口拼接,既保证质量,又提升效率。

  一、大型模块的划分逻辑:功能独立,接口统一

  团队依据 “功能聚集、风险隔离” 的原则,将 “奇美拉” 级拆分为 6 个核心模块,每个模块都具备完整的独立功能与标准化接口:

  1. 引擎模块(重量约 800 吨,建造周期 45 天)

  ? 核心设备:2 台矢量推进器、1 套灵能助推系统、3 组应急动力单元;

  ? 功能定位:为战舰提供主要动力与机动能力,可独立完成推进器测试、燃料加注与故障排查;

  ? 接口标准:配备 4 个通用能源接口(兼容新聚变核心输出)、2 个数据传输接口(连接主控计算机)、8 个机械固定接口(与舰体框架精准对接)。

  “引擎模块的关键是推进器与灵能助推的协同。” 老周拿着模块设计图,手指在推进器叶片的参数上停留,“我们在模块内预装了独立的测试系统,可模拟星际环境下的推力输出、转向精度与应急启停,确保模块交付时性能 100% 达标,无需在总装后再进行大规模调试。”

  2. 武器模块(重量约 600 吨,建造周期 30 天)

  ? 核心设备:1 门灵能主炮、6 门电磁速射炮、4 具灵能鱼雷发射管、1 套火控雷达系统;

  ? 功能定位:承担战舰的主要攻击任务,模块内集成独立的能源供应与冷却系统,可脱离舰体单独进行武器试射;

  ? 接口标准:3 个能源接口(直接连接能源核心模块)、5 个数据接口(实时传输火控数据)、6 个结构固定接口(与舰体装甲无缝衔接)。

  莉娜对武器模块的建造充满信心,她带领小组在 “先锋号” 的武器测试场搭建了临时平台,已成功完成电磁速射炮的单发试射:“模块内的火控系统已与‘老兵’号的主控计算机完成适配测试,未来总装后,只需接入‘奇美拉’的主网络,就能立即形成战斗力,省去繁琐的调试环节。”

  3. 能源核心模块(重量约 500 吨,建造周期 60 天)

  ? 核心设备:1 台新型聚变核心、2 套灵能缓冲舱、4 组应急储能单元、1 套能源分配系统;

  ? 功能定位:为全舰提供稳定能源,模块内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与故障隔离机制,可独立监控核心运行状态;

  ? 接口标准:8 个能源输出接口(为其他模块供电)、3 个数据监控接口(实时传输核心参数)、4 个安全泄压接口(应对突发能量泄漏)。

  这是最关键也最复杂的模块,凯和星璃几乎吃住都在能源实验室:“我们在模块周围设计了 3 层灵能屏蔽层,就算核心出现能量波动,也能被限制在模块内部,不会影响其他系统。目前聚变核心的单机测试已通过,接下来将与缓冲舱进行协同测试,确保能源输出稳定。”

  此外,居住模块(提供 20 人长期驻留的生活空间)、舰首作战模块(集成侦察、指挥与近防功能)、舰尾辅助模块(包含维修、物资储存与医疗舱)也都完成了详细划分,每个模块的接口参数、重量平衡与功能边界都经过反复测算,确保总装时能 “严丝合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并行建造的技术保障:船坞改造与标准化管理

  要实现 6 个模块并行建造,首先要解决 “场地不足” 与 “质量统一” 的问题。团队对 “先锋号” 的原有设施进行了针对性改造:

  1. 船坞改造:4 个临时船坞 1 个总装平台

  ? 将 C3、D5、E2、F7 四个废弃泊位改造为 “模块化建造船坞”,每个船坞配备独立的起重设备(最大起重量 500 吨)、焊接机器人与检测仪器;

  ? 在 B7 泊位旁扩建 “总装平台”,面积约 5000 平方米,配备 10 台高精度定位设备(误差≤1 毫米),确保模块拼接时的精准度。

  “改造难点在于起重设备的承重能力。” 老周带领团队拆解了 3 艘废弃货运舰的引擎,将其改造为临时起重机的动力单元,“现在每个船坞的起重机都能吊起 800 吨的重物,完全满足引擎模块的吊装需求。”

  2. 标准化管理:“模块身份证” 与全程追溯

  ? 为每个模块赋予唯一的 “电子身份证”,记录建造过程中的所有参数(材料批次、焊接记录、测试数据),可通过扫码实时查询;

  ? 建立 “模块质量追溯系统”,每个工序都需双人签字确认,关键环节(如星晶焊接、接口密封)必须经过 3 次检测,确保零缺陷。

  小林负责管理质量追溯系统,她在每个模块的关键位置粘贴了 “智能标签”:“这些标签能记录模块的温度、湿度与振动数据,一旦环境超出安全范围,会立即发出警报,避免因环境因素影响建造质量。”

  三、模块化建造的优势:效率、灵活与风险可控

  随着各模块陆续开工,模块化策略的优势逐渐显现:

  1. 效率提升:并行推进,缩短周期

  引擎模块与武器模块的建造已率先启动,老周的团队在 C3 船坞安装推进器的同时,莉娜的小组正在 D5 船坞调试电磁速射炮,两者互不干扰。按计划,当能源核心模块完成时,前两个模块已进入测试阶段,总周期能比传统方式缩短 2/3。

  2. 灵活调整:局部优化,不影响全局

  在武器模块的初期测试中,团队发现灵能鱼雷的制导精度未达预期。若采用传统建造方式,需拆除已安装的部分结构才能修改,而模块化设计只需在武器模块内部调整制导芯片,其他模块的建造不受任何影响,仅用 3 天就解决了问题。

  3. 风险隔离:单一模块故障,整体进度不受阻

  居住模块在铺设电路时,曾因导线老化出现短路。由于模块独立供电,故障仅局限在居住模块内部,团队在更换导线的同时,其他模块仍正常推进,未对整体进度造成延误。

  “这就是模块化建造的魅力。” 雷诺站在总装平台上,看着远处船坞内忙碌的身影,语气中满是感慨,“它让宏大的工程变得可控,让每个人都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工作如何推动整体目标,这种‘看得见的进步’,比任何激励都更能凝聚人心。”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 “先锋号” 的船坞上,6 个模块的建造已初见雏形 —— 引擎模块的推进器叶片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武器模块的灵能主炮炮管已安装完毕,能源核心模块的外壳正在进行最后的密封处理。团队成员们穿梭在各个船坞之间,脸上虽带着疲惫,却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激动 —— 他们知道,“奇美拉” 级不再是图纸上的幻想,而是正在手中逐渐成型的 “钢铁守护者”。

  “之前总担心这么宏大的工程会中途夭折,现在看到每个模块都在按计划推进,终于能松一口气了。” 小林坐在居住模块的临时休息区,手中捧着刚打印出的进度报告,眼中满是期待,“等‘奇美拉’建成,我们就能离开这片小行星带,去寻找其他幸存者,再也不用每天提心吊胆地躲避追猎者了。”

  星璃的灵能能隐约感知到各个模块中蕴含的能量,它们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脏,在独立的船坞中积蓄力量,等待着总装时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每个模块都是‘奇美拉’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部分。只有每个部分都足够强大,才能组成真正坚不可摧的整体。”

  夜幕降临,船坞内的灯光依旧明亮。起重机的轰鸣声、焊接机器人的滋滋声、团队成员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充满希望的乐章。“奇美拉” 级的模块化建造已步入正轨,6 个大型模块就像 6 条并行的河流,正朝着 “总装” 的海洋奔涌而去。当它们最终汇聚时,一艘融合了人类智慧与艾塔尼科技的强大战舰,将在这片星域中苏醒,开启属于人类的反击之路。

  团队成员们站在总装平台上,望着远处忙碌的船坞,心中充满了激动与自豪。这不仅是一次建造方式的革新,更是一次对 “不可能” 的挑战。他们用模块化的策略,将宏大的梦想拆解为可实现的步骤,用双手与智慧,一点点搭建起对抗追猎者的希望。未来的路或许依旧艰难,但只要保持这份势头,“奇美拉” 级的诞生,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