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新帝与新政-《平定东夷后,我与卧龙去种田》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 年),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曹丕在邺城正式称帝,国号“魏”,这个消息如同惊雷一般迅速传遍了天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成都,这个消息同样引起了轩然大波。群臣们听闻此事后,纷纷上书请求诸葛亮顺应天命,继承汉统,登基称帝。他们认为,如今汉室倾颓,天下大乱,正是需要一位明主来重振汉室雄风的时候。而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德高望重,才华横溢,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面对群臣的劝谏,诸葛亮却力排众议。他深知,称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荣辱,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在他看来,汉室的倾颓并非人力所能挽回,而是天命所致。而他自己,作为蜀汉的臣子,所肩负的责任并不是追求虚名,而是要安民强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汉室倾颓,乃天命也。吾等立身,在安民,在强国,不在虚名。”诸葛亮的话语掷地有声,让群臣们都陷入了沉思。他接着说道:“今曹丕篡汉,此乃逆天之举。我等更应励精图治,以正道统,以待天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汉室的复兴,让天下百姓重归太平。”

  诸葛亮的一番话,让群臣们对他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几分。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听从丞相的教诲,齐心协力,共同为蜀汉的繁荣而努力。

  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称帝的诱惑,依然以汉朝丞相的身份自居,却实际上行使着摄政王的权力。他将自己治理荆益地区所取得的辉煌成果,都归功于“复兴汉室”这一伟大的名义之下。这样的举动不仅成功地赢得了那些内心向往汉室的旧臣们的衷心拥护,更为重要的是,在舆论方面,他也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而月英对于诸葛亮的这一决定,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她深刻地认识到,在技术和社会基础尚未完全稳固之际,过早地称帝很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内部消耗以及来自外部的敌意。

  就在同一年,在月英不遗余力的强力推动下,连接成都与汉中的第一条具有实验性质的电报线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耗费了巨额的人力和物力,终于成功铺设完成!尽管这条电报线路在运行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故障,传输速度也相当缓慢,但它所代表的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成都发出的指令,如今只需一天时间(扣除译码所需的时间),就能抵达遥远的汉中前线!而在过去,这样的信息传递往往需要快马加鞭数日之久!

  信息传递的革命,就像黎明前的曙光,终于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周瑜的舰队,承载着来自“身毒”的珍贵货物和前所未有的见闻,如同凯旋的英雄,踏上了归家的旅程。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