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五年五月初五 辰时
双时守护阁旁 “双时学堂”
初夏的晨光透过学堂的贝壳窗,在青砖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青珩穿着一身浅蓝色的学堂制服,胸前别着 “小助教” 的木牌,正踮着脚将《双时风物志》,摆放在课桌上 ,今天是 “双时学堂” 正式开课的日子,宣德和天启的二十多个孩子将在这里一起学习,上午学双时空的文化知识,下午跟着工匠和渔民实践技能。
“青珩,张秀才来了!” 阿明举着一本手绘的《海洋图谱》跑进来,书页上画着天启海域的鱼类、潮汐规律,还有渔民标注的捕鱼技巧,“这是张秀才熬夜补画的,说要给我们讲‘枫山与大海的关联’,让我们知道双时空的自然是相通的。”
青珩接过图谱,小心地放在讲台中央,笑着点头:“等会儿上课,我们还要用时空共鸣镜连线天启的阿珠,让她和天启的孩子们一起听张秀才讲课。” 她指了指教室后排的展示架,“我已经把上次收集的秋日红叶、夏日贝壳摆好了,等学完知识,我们就用这些信物做手工,把双时空的美好记下来。”
辰时三刻,上课铃响起。孩子们纷纷坐好,张秀才穿着长衫走上讲台,身后的时空共鸣镜亮起蓝光,天启的孩子们出现在镜中,阿珠坐在最前排,手里捧着《双时农桑记》,认真地对着镜头挥手。
“今天我们先学第一课,‘双时同源’,” 张秀才翻开《双时风物志》,指着扉页的地图,“大家看,宣德的枫山与天启的大海,看似相隔遥远,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枫山的溪流汇入江河,最终会流向大海;大海的水汽蒸发,形成云雨,又会滋养枫山的草木。这就像我们双时空的人,看似生活在两个地方,却共享着同一片天地,互相依存,互相守护。”
青珩作为小助教,起身走到镜前,举起一片枫树叶和一枚贝壳:“大家看,枫树叶的脉络像不像江河的支流?贝壳的纹路像不像海浪的形状?张秀才说,这就是自然给我们的提示,双时空本就是一体的。”
镜那头的阿珠立刻举起手,拿着一颗海边捡的鹅卵石:“我们天启的鹅卵石,表面的花纹有的像枫山的年轮,老林叔说,这是大海把枫山的故事记在了石头上,让我们永远记得双时空的联结。”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纷纷举手分享自己发现的 “双时关联”:有的说宣德的桂花糕甜味和天启的海枣相似,有的说枫山的鸟鸣和海边的鸥叫能编成一首曲子,课堂上的讨论声此起彼伏,透过时空共鸣镜,将双时空的好奇与热情紧紧连在一起。
上午的文化课结束后,孩子们分成两组实践:宣德的木工师傅带着一半孩子在学堂后院学习 “简易木艺”,教他们制作能装信物的小木盒;天启的老林叔则通过时空共鸣镜,远程指导另一半孩子辨认海产种苗,讲解养殖时的注意事项。
青珩跟着木工师傅学习刨木,手里握着小刨子,小心翼翼地将木块刨平。“木盒要做得结实,才能保护里面的信物,” 师傅耐心地指导,“就像我们守护双时空,要用心、用力,才能让这份美好长久。” 青珩点点头,更加认真地打磨木盒边缘,打算在盒盖上刻上 “双时同心” 的图案,送给天启的阿珠。
另一边,阿明跟着老林叔学习辨认种苗。通过镜头,老林叔拿着不同的种苗讲解:“这种是青花鱼苗,
双时守护阁旁 “双时学堂”
初夏的晨光透过学堂的贝壳窗,在青砖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青珩穿着一身浅蓝色的学堂制服,胸前别着 “小助教” 的木牌,正踮着脚将《双时风物志》,摆放在课桌上 ,今天是 “双时学堂” 正式开课的日子,宣德和天启的二十多个孩子将在这里一起学习,上午学双时空的文化知识,下午跟着工匠和渔民实践技能。
“青珩,张秀才来了!” 阿明举着一本手绘的《海洋图谱》跑进来,书页上画着天启海域的鱼类、潮汐规律,还有渔民标注的捕鱼技巧,“这是张秀才熬夜补画的,说要给我们讲‘枫山与大海的关联’,让我们知道双时空的自然是相通的。”
青珩接过图谱,小心地放在讲台中央,笑着点头:“等会儿上课,我们还要用时空共鸣镜连线天启的阿珠,让她和天启的孩子们一起听张秀才讲课。” 她指了指教室后排的展示架,“我已经把上次收集的秋日红叶、夏日贝壳摆好了,等学完知识,我们就用这些信物做手工,把双时空的美好记下来。”
辰时三刻,上课铃响起。孩子们纷纷坐好,张秀才穿着长衫走上讲台,身后的时空共鸣镜亮起蓝光,天启的孩子们出现在镜中,阿珠坐在最前排,手里捧着《双时农桑记》,认真地对着镜头挥手。
“今天我们先学第一课,‘双时同源’,” 张秀才翻开《双时风物志》,指着扉页的地图,“大家看,宣德的枫山与天启的大海,看似相隔遥远,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枫山的溪流汇入江河,最终会流向大海;大海的水汽蒸发,形成云雨,又会滋养枫山的草木。这就像我们双时空的人,看似生活在两个地方,却共享着同一片天地,互相依存,互相守护。”
青珩作为小助教,起身走到镜前,举起一片枫树叶和一枚贝壳:“大家看,枫树叶的脉络像不像江河的支流?贝壳的纹路像不像海浪的形状?张秀才说,这就是自然给我们的提示,双时空本就是一体的。”
镜那头的阿珠立刻举起手,拿着一颗海边捡的鹅卵石:“我们天启的鹅卵石,表面的花纹有的像枫山的年轮,老林叔说,这是大海把枫山的故事记在了石头上,让我们永远记得双时空的联结。”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纷纷举手分享自己发现的 “双时关联”:有的说宣德的桂花糕甜味和天启的海枣相似,有的说枫山的鸟鸣和海边的鸥叫能编成一首曲子,课堂上的讨论声此起彼伏,透过时空共鸣镜,将双时空的好奇与热情紧紧连在一起。
上午的文化课结束后,孩子们分成两组实践:宣德的木工师傅带着一半孩子在学堂后院学习 “简易木艺”,教他们制作能装信物的小木盒;天启的老林叔则通过时空共鸣镜,远程指导另一半孩子辨认海产种苗,讲解养殖时的注意事项。
青珩跟着木工师傅学习刨木,手里握着小刨子,小心翼翼地将木块刨平。“木盒要做得结实,才能保护里面的信物,” 师傅耐心地指导,“就像我们守护双时空,要用心、用力,才能让这份美好长久。” 青珩点点头,更加认真地打磨木盒边缘,打算在盒盖上刻上 “双时同心” 的图案,送给天启的阿珠。
另一边,阿明跟着老林叔学习辨认种苗。通过镜头,老林叔拿着不同的种苗讲解:“这种是青花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