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掌柜的手指在密报上微微发颤,不是因为恐惧,而是那墨迹未干的几行字像针一样扎进她眼里:铁膳盟调集三百精锐,三日后辰时焚灶,清剿震喉岭,以“镇妖安民”为名,通缉所有参与铸锅者。
她抬头望向窗外,夜雾沉沉,城楼檐角的风铃哑了已有七日。
可就在昨夜,东南方向却传来一阵异样的嗡鸣——那是炊烟升腾时与山气相撞的声音,细听竟似有人低语。
“他们来了。”她喃喃。
次日清晨,民议堂前的石阶已被踏得发亮。
周芷若立于堂中,素衣如雪,眉心紧锁。
陈篾匠抱着一只旧甑进门时,竹筐咯吱作响,像是背着一段不肯入土的往事。
田三婆蹲在门槛外,默默将一把灰烬藏进袖口。
吴跛子最后一个到,瘸腿拖在地上,独眼望着地面,仿佛怕看见谁的眼睛。
“撤。”有人低声说。
“不能撤!”小满跳起来,“新锅才成,地脉已动!”
“动又能如何?”另一人冷笑,“你拿什么挡刀?饭勺还是汤瓢?”
堂内顿时炸开。
争吵声、拍桌声、怒骂声混作一团。
有人说走,有人说守;有人要埋锅,有人要举火。
理性与热血在狭小的空间里撕扯,像一口煮沸却无盖的锅,蒸汽乱窜,眼看就要崩裂。
就在这时,门被推开。
苏掌柜走了进来,手里攥着一块焦黑布片。
她没说话,只是将布片摊在桌上,又缓缓泼上一碗碱水。
众人屏息——那布上竟浮现出一行蝇头小字,笔迹颤抖却坚定:
锅在人在,灰冷火移。
“这是金陵醉仙楼的灶台裹布。”她声音不高,却压下了所有喧嚣,“三天前,他们的灶被砸了,掌柜吊死在梁上。可就在昨夜,扬州、襄阳、太原……七座城池同时熬起一锅野菜汤,火候一致,盐量相同,连揭盖的时间都分毫不差。”
她环视众人:“你们以为我们在孤战?不。这天下千家万户的灶,早就在暗处连成了链。一处断,烟即传;一灶灭,火北移。他们烧得掉一口锅,烧不灭千万口炉。”
堂内寂静如渊。
周芷若缓缓走近,指尖轻触那行字迹。
她忽然明白了母亲临终前为何执意留下那碗清汤——不是遗物,是信物;不是滋味,是号令。
她抬起头,目光清冽如井水:“不撤。”
众人惊愕。
“反而要亮灶。”她一字一顿,“让江湖看见,谁才是真正管饭的人。”
话音落下,吴跛子忽然跪地。
“我去。”他声音沙哑,“我进敌营,就说我知道母灶控火之术,愿献技求生。”
众人哗然。
他是乞食帮头领,曾因贪生怕死背叛旧盟,多年来背负骂名,被称为“饿不死的舌头”。
如今竟主动赴死?
苏掌柜静静看着他,良久,从怀中取出一只空陶丸,塞进他掌心。
“若不能说话,”她低声道,“就把这个吞下去。”
三日后,震喉岭下黑云压顶。
铁膳盟首领立于高台,身后百名兵士持炬待命。
吴跛子被铁链锁颈,押至新锅之前,满脸血污,却抬头直视。
“今日焚此妖灶,以正民心!”首领振臂高呼。
火焰即将落下。
吴跛子突然咬碎陶丸,鲜血自唇角涌出。
他用尽最后力气,仰天嘶吼:
“井——底——开!”
话音未落,乱刃加身。
尸体倒地那一刻,田三婆猛然跪下,耳朵贴上焦土。
再静。
然后,她听见了——极深处,有节奏的凿击声,一下,两下,三下……正是哭墙妪当年教她的“葬灯七叩”。
她浑身剧颤,抓起一把灶灰,撒向风中,嘶声大喊:
“传锅!传锅!”
灰烬翻飞,如黑蝶北去。
而在千里之外某处幽深地底,一道尘封多年的石门之后,一双眼睛缓缓睁开,映着微光,警惕而干涸。
风未至,声未达。
但某种比饥饿更久远的东西,正在醒来。
她抬头望向窗外,夜雾沉沉,城楼檐角的风铃哑了已有七日。
可就在昨夜,东南方向却传来一阵异样的嗡鸣——那是炊烟升腾时与山气相撞的声音,细听竟似有人低语。
“他们来了。”她喃喃。
次日清晨,民议堂前的石阶已被踏得发亮。
周芷若立于堂中,素衣如雪,眉心紧锁。
陈篾匠抱着一只旧甑进门时,竹筐咯吱作响,像是背着一段不肯入土的往事。
田三婆蹲在门槛外,默默将一把灰烬藏进袖口。
吴跛子最后一个到,瘸腿拖在地上,独眼望着地面,仿佛怕看见谁的眼睛。
“撤。”有人低声说。
“不能撤!”小满跳起来,“新锅才成,地脉已动!”
“动又能如何?”另一人冷笑,“你拿什么挡刀?饭勺还是汤瓢?”
堂内顿时炸开。
争吵声、拍桌声、怒骂声混作一团。
有人说走,有人说守;有人要埋锅,有人要举火。
理性与热血在狭小的空间里撕扯,像一口煮沸却无盖的锅,蒸汽乱窜,眼看就要崩裂。
就在这时,门被推开。
苏掌柜走了进来,手里攥着一块焦黑布片。
她没说话,只是将布片摊在桌上,又缓缓泼上一碗碱水。
众人屏息——那布上竟浮现出一行蝇头小字,笔迹颤抖却坚定:
锅在人在,灰冷火移。
“这是金陵醉仙楼的灶台裹布。”她声音不高,却压下了所有喧嚣,“三天前,他们的灶被砸了,掌柜吊死在梁上。可就在昨夜,扬州、襄阳、太原……七座城池同时熬起一锅野菜汤,火候一致,盐量相同,连揭盖的时间都分毫不差。”
她环视众人:“你们以为我们在孤战?不。这天下千家万户的灶,早就在暗处连成了链。一处断,烟即传;一灶灭,火北移。他们烧得掉一口锅,烧不灭千万口炉。”
堂内寂静如渊。
周芷若缓缓走近,指尖轻触那行字迹。
她忽然明白了母亲临终前为何执意留下那碗清汤——不是遗物,是信物;不是滋味,是号令。
她抬起头,目光清冽如井水:“不撤。”
众人惊愕。
“反而要亮灶。”她一字一顿,“让江湖看见,谁才是真正管饭的人。”
话音落下,吴跛子忽然跪地。
“我去。”他声音沙哑,“我进敌营,就说我知道母灶控火之术,愿献技求生。”
众人哗然。
他是乞食帮头领,曾因贪生怕死背叛旧盟,多年来背负骂名,被称为“饿不死的舌头”。
如今竟主动赴死?
苏掌柜静静看着他,良久,从怀中取出一只空陶丸,塞进他掌心。
“若不能说话,”她低声道,“就把这个吞下去。”
三日后,震喉岭下黑云压顶。
铁膳盟首领立于高台,身后百名兵士持炬待命。
吴跛子被铁链锁颈,押至新锅之前,满脸血污,却抬头直视。
“今日焚此妖灶,以正民心!”首领振臂高呼。
火焰即将落下。
吴跛子突然咬碎陶丸,鲜血自唇角涌出。
他用尽最后力气,仰天嘶吼:
“井——底——开!”
话音未落,乱刃加身。
尸体倒地那一刻,田三婆猛然跪下,耳朵贴上焦土。
再静。
然后,她听见了——极深处,有节奏的凿击声,一下,两下,三下……正是哭墙妪当年教她的“葬灯七叩”。
她浑身剧颤,抓起一把灶灰,撒向风中,嘶声大喊:
“传锅!传锅!”
灰烬翻飞,如黑蝶北去。
而在千里之外某处幽深地底,一道尘封多年的石门之后,一双眼睛缓缓睁开,映着微光,警惕而干涸。
风未至,声未达。
但某种比饥饿更久远的东西,正在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