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剑指潭州12.再探武士头-《一剑照汗青》

  12. 再探武士头

  (一)复归故地,重入幽洞

  卯时的江雾还未散尽,船队已按昨日指令驶出神女溪,十艘大船的白帆在晨光里泛着淡金,三十艘快船如银箭般划破水面,向着长江与巫峡的交汇处驶去。刘云立在“破浪号”船头,望着船队渐渐汇入主航道,对身旁的六位女将道:“该走了。”

  吴燕殊吹了声口哨,七只青鸾鸟从船尾的密林里振翅而来,翅膀带起的风卷得江雾四散。众人跨上鸟背时,阿黎突然想起什么,从药篓里掏出油纸包:“昨晚烤的鹿肉干,探洞时可以当干粮。”黄丽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她掌心的薄茧——那是常年捣药磨出的,在晨光里泛着淡淡的白。

  大鸟升空后,很快便飞到武士头山的上空。昨夜离开的山顶依旧笼罩在薄雾里,那两座形似眼睛的巨石山在晨光里更显威严,石缝间的野草挂着露水,像武士睫毛上的泪。“按昨晚的路线走。”刘云示意大鸟降落,脚刚触到地面,就听见草丛里传来窸窣声——是那两只大白狐,嘴里叼着新鲜的野兔,显然是在等他们。

  “小家伙们倒是机灵。”雷芸笑着摸了摸狐狸的头,对方蹭了蹭她的手心,放下野兔跑向山洞方向。众人紧随其后,李白砚从背包里取出火把,黄丽则检查着腰间的短刀,刀刃在晨光里闪着冷光。再次进入那处形似鼻孔的山洞时,岩壁上的盐渍还带着昨夜的湿痕,小白鼠留下的脚印从洞口一直延伸到深处,像串细碎的珍珠。

  (二)剑启玄机,石开秘道

  来到刻着八卦图的石壁前,刘云举起玄阴剑,剑鞘上的七星在火把映照下泛着幽光。“按昨晚的法子再试一次。”他对黄丽和雷芸道,两人分别握住赤阳剑与清霜剑,剑柄的鲛绡在掌心微微发烫。三柄剑重新插入巨石的凹槽时,石面突然浮现出淡淡的刻痕——竟是三行古篆,分别对应三剑之名:“玄阴主水,赤阳主火,清霜主风”。

  “原来不是剑招,是属性。”李白砚提笔将文字记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洞里格外清晰。刘云深吸一口气:“顺时针转三圈,引阳气;逆时针转三圈,聚阴气。”话音刚落,三人同时转动剑柄,玄阴剑的凹槽里渗出细密的水珠,赤阳剑周围的空气渐渐发烫,清霜剑则带起阵阵微风,吹得火把的光忽明忽暗。

  “往下按!”刘云低喝一声,三人同时发力。只听“咔”的一声轻响,巨石竟缓缓下沉,露出下方的石阶——石阶由青灰色岩石铺成,每级台阶上都刻着小小的剑纹,像是无数把迷你宝剑嵌在石中。吴燕殊用脚试了试台阶的稳固性,回头道:“看来是通往武士‘目’的深处。”

  下行时,石阶两侧的岩壁越来越湿润,火把的光映出壁上的壁画:有武士挥剑斩蛇,有盐工煮盐祭天,还有船队顺江而下的场景。阿黎突然停在一幅壁画前,火把凑近了才看清,画中武士的腰间挂着九柄剑,剑穗的样式与他们找到的三柄一模一样。“周武王伐纣时的宝剑。”她轻声道,指尖拂过壁画上的剑鞘,“传说他得胜后,将九柄镇国剑藏于天下险地。”

  (三)左目探秘,再得三剑

  石阶尽头是个岔路口,两条石阶一左一右向上延伸,像武士眼中的两道血丝。“先探左边。”刘云示意众人向左,石阶向上倾斜,走了约六百多米后,前方豁然开朗——一个宽敞的石洞呈现在眼前,洞顶的钟乳石如倒挂的利剑,地上的石笋则像林立的枪矛。

  “难道是尽头?”雷芸举着火把四处查看,火光扫过右侧石壁时,突然照出个熟悉的图案——正是与入口处一样的阴阳鱼八卦图。刘云抽出断水剑,剑尖顺着阴阳鱼的交界线画了道弧线,石壁应声向两侧分开,露出个椭圆形石洞,洞中央的巨石凹槽里,赫然插着三柄剑。

  这三柄剑比之前的更显古朴:最左边的剑身长四尺,剑鞘是深棕色的,上面嵌着二十八颗铜珠,像天空的星宿,拔出时剑身在火光下泛着蓝光,剑脊刻着“镇岳”二字;中间的剑稍短,鞘上缠着青铜锁链,链环相扣,晃动时发出清脆的响,剑身呈暗红色,刻着“裂江”;最右边的剑鞘是黑色的,点缀着银色的云纹,剑身薄如纸,却透着刺骨的寒意,刻着“穿云”。

  “凹槽附近有图刻!”李白砚指着巨石侧面,只见上面刻着三人舞剑的图案:一人举剑指天,一人横剑护胸,一人收剑于腰,动作连贯如流水。“雷芸、黄丽、王婉婉,你们按图中轨迹试试。”刘云话音刚落,三女已站定位置,雷芸握镇岳剑指天,黄丽横裂江剑护胸,王婉婉收穿云剑于腰,同时顺时针转动半圈。

  巨石突然发出“轰隆”声,缓缓上升一米多,露出下方的石阶。刘云率先跃下,洞底仅高三米,火把照处,发现又是条通道。三人拔出剑紧随其后,走了约十几分钟,通道尽头再次出现八卦图石壁。刘云依样画葫芦,石壁打开后,露出段向上的石阶,登上石阶,果然又是个椭圆形石洞——与左目对称,想必是右目。

  洞中央的巨石凹槽里,同样插着三柄剑:剑鞘鎏金的是“焚天”,剑身泛着火焰般的红光;鞘上镶着绿松石的是“凝冰”,剑身在火光下像冻住的寒冰;最细长的是“追风”,剑鞘上绣着银色的风纹,轻轻一动就带起风声。吴燕殊、阿黎、李白砚按图中轨迹转动剑柄,巨石下沉后,露出的石阶竟与左侧的通道相连,最终汇回最初的岔路口。

  (四)石案困局,九剑玄机

  回到岔路口时,众人却发现来时的出口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个巨大的石案,案面光滑如镜,中间有一排凹槽,共九个孔洞。“把九柄剑插进去试试。”刘云说着,将玄阴、赤阳、清霜、镇岳、裂江、穿云、焚天、凝冰、追风依次插入孔洞,剑穗在火把下轻轻晃动,却毫无动静。

  “难道少了一把?”黄丽皱眉道,指尖拂过第九个孔洞右侧的石面,那里光滑得没有一丝痕迹。众人四处摸索,雷芸甚至用剑撬开了石案边缘的石块,却只找到些潮湿的泥土。“不如先练剑吧,说不定练着练着就有头绪了。”阿黎提议,众人应声列阵,九柄剑的寒光在石案旁交织成网。

  练到酣处,刘云突然觉得九柄剑的气场有些滞涩,仿佛缺了个核心。他收剑而立,望着石案上的九柄剑,左四右五,确实少了一把。“断水剑!”他心中一动,拔出腰间的断水剑,试着往第九个孔洞右侧的石面插去,剑身刺入寸许后,突然感到阻力消失——原来那里真有个被灰尘堵住的孔洞。

  他反复插拔几次,孔洞渐渐清晰,断水剑插入后,十柄剑的剑尖突然同时亮起,石案却依旧没动静。“难道是顺序不对?”李白砚趴在石案上,用手指点着孔洞,“左五右五才对,断水剑该在左五的位置。”刘云依言调整,将断水剑移至左五,其余九柄剑重新排列,石案终于发出轻微的震动。

  (五)双修解乏,石盒现秘

  震动只持续了片刻便停了,石案依旧纹丝不动。众人泄了气,瘫坐在地上,黄丽笑着打趣:“不如咱们学学石壁上的图,练点‘双修’剑法?”雷芸立刻摆出个收剑的姿势,故意挺了挺胸:“官人快来指点,奴家这姿势对不对?”众女哄堂大笑,刘云被逗得哭笑不得,心中的焦躁却散了大半。

  阿黎突然站起身,举着火把冲向石案:“快来看这个!”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她从断水剑插入的孔洞下方,抱出个两尺多大的石盒,盒身刻着复杂的云纹,锁扣是青铜做的,已经锈迹斑斑。刘云拔出穿云剑挑开锁扣,石盒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油脂香飘了出来——里面用一张黑色兽皮裹着东西,兽皮上的毛早已磨掉,却依旧坚韧。

  阿黎用银针挑断捆兽皮的皮绳,第一层兽皮展开后,露出张用朱砂画的阵图:图中央是个圆形,周围刻着八八六十四卦,卦象间用红线连接,形成一张复杂的网。“有点像风后大阵,但更精妙。”李白砚凑近看了看,“你看这里,多了层水火相生的阵眼。”

  第二层兽皮上的阵图标注着“锁江阵”,布置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襄阳;第三层是“镇岳阵”,在泰山之巅;第四层是“定海阵”,在东海蓬莱岛;第五层是“焚天阵”,在西域昆仑山口。“这是要把天下险地都布上阵法?”王婉婉咋舌道,指尖划过“锁江阵”的图纹,仿佛能听见江水撞击阵眼的声。

  再往下,是三张兵器图:枪法图名为“破阵枪”,图中武士持枪横扫,枪尖的轨迹如游龙;刀法图名为“裂地刀”,刀光劈处,地面裂开深沟;剑法图正是他们之前练的“十绝剑”,图中十柄剑组成的阵形,比石壁上的更复杂。每张兵器图旁都附带着对应的阵图,枪阵如密林,刀阵似火海,剑阵像星河。

  最底层的兽皮上,画着长江与黄河的全貌,长江中段标注着“洛书”,黄河急转弯处标注着“河图”,两处都用朱砂画了个小小的剑形。“洛书和河图,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得的天书。”刘云摸着兽皮上的剑形,“看来这石盒里的秘密,比咱们想的更重要。”

  (六)剑启生路,星夜归船

  李白砚将阵图和兵器图按顺序折好,放回石盒时,刘云突然发现“十绝剑”图的角落,画着十柄剑同时转动的轨迹。“快,按图上的轨迹运剑!”他招呼众人来到石案前,十柄剑同时插入孔洞,众人依图转动,玄阴剑引水流向阵眼,赤阳剑燃起虚拟的火焰,清霜剑带起旋风……十柄剑的气场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轰隆——”石案突然下沉,露出下方的通道。“快拿石盒!”刘云抱起石盒,众人拔出剑紧随其后,通道里的石壁正在缓缓闭合,雷芸用镇岳剑撑住石壁,黄丽则拉着阿黎往前冲,李白砚一边跑一边回头,生怕阵图掉出来。

  冲出通道时,发现竟回到了最初的山洞入口,洞外已是满天星光。刘云放下石盒,只觉手臂酸麻——石盒加上十柄剑,足有三百斤重。吴燕殊召唤来大鸟,众人用雨布和绳子将石盒与宝剑捆好,挂在一只最健壮的青鸾鸟背上,试了试,大鸟竟能平稳飞起。

  七只大鸟载着众人,顺着长江往下游飞去。星光洒在江面上,像铺了层碎银,船队的灯火在远处闪烁,如散落的星辰。降落在“破浪号”时,天已快亮,守船的女兵连忙上前,看见石盒上的剑,眼睛都亮了:“统领,找到宝贝了?”

  刘云笑着点头,将石盒搬进舱房,沉甸甸的盒子压得甲板微微下沉。阿黎递来杯热茶,水汽氤氲中,她轻声道:“这九柄剑加上断水剑,正好十绝,说不定就是周武王留下的镇国之宝。”刘云望着舱外渐亮的天色,握紧了手中的断水剑——他知道,这些宝贝的出现,不仅是机缘,更是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