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追击阿术驰援崖山
(一)快船披星月,急令赴崖山
雷州港的残星还嵌在墨蓝的天幕上,潮水退去的沙滩泛着银白的光。郑龙立在旗舰“惊涛号”的船头,腰间的佩刀与甲胄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声。他抬手抹了把脸上的海风,掌心还留着昨夜沙盘推演的细沙——那是他与郑云用三个时辰敲定的追击路线,从雷州湾绕开元军的暗礁区,直插崖山西侧的浅滩。
“各船注意!”郑龙的吼声借着风势传遍船队,三十艘快船的帆布同时扬起,像一群展翅的白鹭,“卯时三刻必须抵达崖山外围,谁掉队,军法处置!”
船工们赤着脚在甲板上奔跑,脚掌拍击木板的声响混着船桨入水的节奏,织成一曲急促的战歌。郑云的“破浪号”与“惊涛号”并行,他正弯腰检查船舷的连发火枪,枪管在残月的微光下闪着冷光。“二哥,你看那片云!”郑云突然指向西北,那里的云层正被晨光染成金红,“像不像去年咱们在鄱阳湖烧元军战船时的火光?”
郑龙眯眼望去,嘴角勾起一抹狠厉:“比那更烈。张弘范的船队就在那片云下面,等着咱们送他们上西天。”
此时的崖山港,张弘范的帅帐里还亮着灯。案上的羊皮地图摊开着,阿术的亲兵正用狼毫笔圈出宋军可能突围的路线,墨汁滴在“崖山”二字上,晕开一团乌黑。“将军,雷州方向传来消息,郑龙的船队昨夜离港了。”传令兵撩开帐帘,带进一股带着咸腥的冷风。
张弘范捏着茶盏的手指猛地收紧,青瓷盏沿硌得指节发白。他望向帐外,元军的战船像黑压压的礁石泊在港内,甲板上的士兵正裹着毡毯打盹,没人察觉到三十里外,三十艘快船正撕开海浪赶来。“传令各船,加强西侧警戒,”他沉声道,“郑龙那小子,最爱玩绕后偷袭的把戏。”
(二)奇兵扫沿岸,烽烟连楚蜀
崖山以北的密林里,晨雾还没散尽,刘铁已率三个步骑大阵潜伏了两个时辰。他趴在一棵老榕树上,望远镜的镜片反射着微光,对准三里外的元军补给站——那是阿术留在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囤积着足够五千人吃一个月的粮草。
“第一阵听我号令。”刘铁对着腰间的铜哨吹了个轻音,身后的士兵们立刻握紧了长枪。他们的铠甲上裹着棕榈叶,连战马的蹄子都包着麻布,整个大阵像一片静止的灌木丛。
辰时的梆子声刚从补给站传来,刘铁猛地站起,铜哨发出尖锐的破空声。“杀!”三个字刚出口,三千步骑兵如潮水般冲出密林,马蹄踏碎晨露,长枪组成的铁林在阳光下闪着骇人的光。
元军哨兵正啃着干饼,见此情景嘴里的饼渣都忘了吐。他刚想敲响铜锣,一支羽箭已穿透他的咽喉,箭尾的红缨在风中颤动。补给站的木栅栏在铁骑下像纸糊的一般碎裂,士兵们冲进粮仓时,元军的伙夫还在抡着铁锅煮粥,滚烫的米粥泼在地上,混着鲜血漫延开。
“点火!”刘铁挥刀劈开一个元军百户的头盔,鲜血溅在他的护心镜上。火箭手们弯弓搭箭,硫磺箭簇拖着火星射向粮堆,干燥的稻草瞬间燃起烈焰,浓烟滚滚升空,在崖山上空凝成一朵黑云。
与此同时,益阳的江面上正飘着鱼香。郭龙的三十艘粮船首尾相接,船工们正将陶罐里的鱼肉罐头搬上甲板,油脂的香气顺着风飘出十里地。“这些罐头是潭州的巧匠做的,”郭龙拍着一个鼓胀的陶罐,罐身上印着朱红的“宋”字,“用的是洞庭湖的银鱼,埋在米缸里能存三个月,弟兄们在崖山吃着,就当是家里送的热饭。”
一个年轻船工突然指着远处:“郭将军,你看那是不是张将军的旗号?”郭龙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队战船正顺流而来,船头的“张”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那是张唐的船队,他们从京杭大运河赶来,船上载着三万精锐。
“加速前进!”郭龙扯开嗓子喊,“让张唐那老小子等着,咱们的罐头可比他的干粮香!”
潭州的校场上,张唐正勒住战马。三万步骑兵列成的方阵望不到头,长枪的枪尖组成一片银色的海洋,士兵们的铠甲反射着朝阳,连远处的岳麓山都染上了一层金辉。“弟兄们,”张唐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开,震得人耳膜发颤,“元军占了咱们的开封,烧了咱们的临安,今天,该咱们把刀子架在他们脖子上了!”
他拔出佩刀指向北方,刀身在阳光下划出一道亮线:“沿运河推进,见粮仓就烧,见敌营就拆!咱们不光要驰援崖山,还要让忽必烈知道,大宋的男儿还没死绝!”
士兵们的呐喊震得地面发颤,马蹄声卷起的烟尘遮天蔽日。队列里有个叫阿牛的新兵,腰间还别着母亲给的平安绳,他握紧长枪的手沁出了汗,却跟着老兵们一起嘶吼——三个月前,元军烧了他的村子,现在,他要让那些人付出血的代价。
(三)川渝起惊雷,滇黔应夹击
钓鱼城的城门在晨雾中缓缓打开,铁链摩擦的吱呀声惊起一群白鹭。张珏骑着战马“踏雪”冲出,身后的三万步骑兵踩着石板路,甲胄碰撞的声响像闷雷滚过山谷。白帝城的守军早已在江边列阵,黑色的“宋”字旗与白色的浪涛相映,像一幅泼墨画。
“石门关的元军以为咱们被堵在山里了,”张珏的马鞭指向西南,那里的山峦间藏着元军的粮仓,“他们忘了,十年前咱们能守着钓鱼城让蒙哥折戟,今天就能踏平他们的老巢!”
队伍里的部族兵突然举起铜铃摇得叮当作响,黥面的首领勒马来到张珏身边,藤甲上的铜片碰撞着:“张将军,咱们的毒箭浸了五步蛇胆,见血封喉,保管元军挨一下就瘫!”他身后的士兵们举起长矛,矛尖上的蛇皮幡在风中飘动。
大军翻山越岭时,云贵的密林里也响起了铜鼓声。阿佤族的猎手们披着犀牛皮甲,背着竹篓里的毒箭,沿着瘴气弥漫的山道潜行。他们的首领岩木用砍刀劈开挡路的巨藤,嘴里念着古老的咒语——三天前,大宋的信使带着盐巴和绸缎来结盟,说要一起打元军,还说打赢了就给他们开茶马互市。
“前面就是元军的哨卡了。”岩木蹲下身,指着前方的茅草屋。两个元军哨兵正靠着柱子打盹,腰间的弯刀在阳光下闪着光。岩木吹了声口哨,身后的猎手们像狸猫般扑了过去,没等哨兵睁眼,就被捂住嘴抹了脖子。
他们在哨卡的木桩上挂起红绸——这是与张珏约定的信号,代表“通路已清”。远处的山坳里,张珏的骑兵正勒马等待,看到红绸的瞬间,马蹄声再次响起,像一阵惊雷滚向石门关。
雷州半岛的海岸线上,李信正指挥士兵们拖拽渔网。这网是渔民们连夜织的,比寻常渔网密三倍,专门用来缠住元军的哨船。“往深海再放三丈,”李信踩着礁石喊道,“阿术的残部肯定会派小船侦查,咱们就等着收网!”
士兵们光着脚在浅滩上拉网,海水漫过膝盖,冰凉的浪头拍打着腿肚。一个叫春生的少年突然指着远处:“李将军,你看那是不是?”只见三艘元军哨船正鬼鬼祟祟地靠近,船工们还在往水里扔测深锤。
李信冷笑一声,抽出腰间的信号箭:“收网!”三百名士兵同时发力,渔网像一张巨嘴猛地合拢,哨船的龙骨瞬间被缠住,船工们惊呼着掉进海里,却被早有准备的宋兵用竹篙按住。
“把他们的衣服扒了,”李信踩着船板说,“换上咱们的号服,去给阿术报信,就说‘崖山外围无异常’。”被俘的元军吓得发抖,春生踹了他一脚:“好好干活,不然扔你去喂鲨鱼!”
(四)特战备奇袭,大鸟载锐士
雷州港的空地上,三百三十六只青羽大鸟正昂首挺立。这些大鸟是西域进贡的品种,翼展达三丈,能驮着两个士兵连续飞行六个时辰。此刻它们的脖颈上都系着红绸,那是特战队员的标记——这支部队是三个月前组建的,专门负责空中奇袭。
我站在高台上,望着队列里的一百六十五名队员。他们背着改良过的连发火枪,腰间挂着手雷,腿上的箭囊里插着信号箭,铠甲内侧都缝着羊皮——那是吴燕殊特意让人做的,用来抵御高空的寒风。
“记住三点。”我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开,大鸟们似乎听懂了,纷纷昂首唳鸣。“第一,卯时整抵达崖山上空,见红旗信号再俯冲;第二,手雷拉绳后数三息再扔,别炸到自己的坐骑;第三,谁敢擅自行动,军法处置!”
队列里的阿武紧张得手心冒汗。他原是雷州的渔民,三个月前用渔网拖翻了元军的哨船,被选入特战队时,连大鸟都不敢摸。此刻他正笨拙地给大鸟喂牛肉干,那只叫“青鸾”的大鸟温顺地啄着他的掌心,喉间发出低低的呜咽。
“别紧张。”吴燕殊走过来,她的银线袖口沾着鱼油——为了让大鸟更亲近队员,她带着女眷们熬了三夜鱼膏。“青鸾通人性,你对它好,它就不会甩你下去。”她说着解开腰间的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鱼腥草,“闻闻这个,能定神。”
阿武接过香囊,一股清苦的气味钻进鼻腔,果然没那么慌了。他抬头望向天空,残月还没落下,星星像撒在蓝布上的碎钻,大鸟们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汽,像一团团浮动的云。
“检查装备!”随着一声令下,队员们纷纷拉开枪栓,手雷的引信被重新缠好,连箭囊里的信号箭都按颜色排得整整齐齐。阿武摸了摸怀里的平安符,那是妹妹连夜绣的,上面绣着只歪歪扭扭的大鸟,说能保他平安。
“出发!”我翻身跃上领头的大鸟“苍冥”,它展开翅膀时带起一阵狂风,吹得旗帜猎猎作响。三百三十六只大鸟同时腾空,翅膀拍击空气的声音像闷雷滚过,连海水都被震得泛起涟漪。
(五)长空掠惊鸿,夜袭指崖山
大鸟群在云层中穿行,下方的雷州港渐渐缩成一个小点。我低头望去,郑龙的船队已变成海面上的一串银线,郭龙的粮船正顺着洋流加速,张唐的骑兵在陆地上扬起的烟尘,像一条黄色的巨龙。
“还有多久到崖山?”我问身旁的吴燕殊。她正摊开羊皮地图,借着星光辨认海岸线的轮廓——那地图是用蜂蜡防水处理过的,边角还缠着铜片,即使掉进海里也不会烂。“按这个速度,寅时三刻能到崖山外围的云层隐蔽处。”她指着地图上的红圈,“那里有片积雨云,正好能藏住大鸟群。”
中途休息时,大鸟群落在一座无名小岛。岛上的礁石缝里长着低矮的灌木丛,队员们拿出牛肉干喂大鸟,自己则啃着糙米饼就着海水下咽。阿武第一次见大鸟进食,只见青鸾低下头,长喙精准地啄起他手里的牛肉干,喉结滚动时,颈上的红绸轻轻晃动。
“它好像
(一)快船披星月,急令赴崖山
雷州港的残星还嵌在墨蓝的天幕上,潮水退去的沙滩泛着银白的光。郑龙立在旗舰“惊涛号”的船头,腰间的佩刀与甲胄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声。他抬手抹了把脸上的海风,掌心还留着昨夜沙盘推演的细沙——那是他与郑云用三个时辰敲定的追击路线,从雷州湾绕开元军的暗礁区,直插崖山西侧的浅滩。
“各船注意!”郑龙的吼声借着风势传遍船队,三十艘快船的帆布同时扬起,像一群展翅的白鹭,“卯时三刻必须抵达崖山外围,谁掉队,军法处置!”
船工们赤着脚在甲板上奔跑,脚掌拍击木板的声响混着船桨入水的节奏,织成一曲急促的战歌。郑云的“破浪号”与“惊涛号”并行,他正弯腰检查船舷的连发火枪,枪管在残月的微光下闪着冷光。“二哥,你看那片云!”郑云突然指向西北,那里的云层正被晨光染成金红,“像不像去年咱们在鄱阳湖烧元军战船时的火光?”
郑龙眯眼望去,嘴角勾起一抹狠厉:“比那更烈。张弘范的船队就在那片云下面,等着咱们送他们上西天。”
此时的崖山港,张弘范的帅帐里还亮着灯。案上的羊皮地图摊开着,阿术的亲兵正用狼毫笔圈出宋军可能突围的路线,墨汁滴在“崖山”二字上,晕开一团乌黑。“将军,雷州方向传来消息,郑龙的船队昨夜离港了。”传令兵撩开帐帘,带进一股带着咸腥的冷风。
张弘范捏着茶盏的手指猛地收紧,青瓷盏沿硌得指节发白。他望向帐外,元军的战船像黑压压的礁石泊在港内,甲板上的士兵正裹着毡毯打盹,没人察觉到三十里外,三十艘快船正撕开海浪赶来。“传令各船,加强西侧警戒,”他沉声道,“郑龙那小子,最爱玩绕后偷袭的把戏。”
(二)奇兵扫沿岸,烽烟连楚蜀
崖山以北的密林里,晨雾还没散尽,刘铁已率三个步骑大阵潜伏了两个时辰。他趴在一棵老榕树上,望远镜的镜片反射着微光,对准三里外的元军补给站——那是阿术留在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囤积着足够五千人吃一个月的粮草。
“第一阵听我号令。”刘铁对着腰间的铜哨吹了个轻音,身后的士兵们立刻握紧了长枪。他们的铠甲上裹着棕榈叶,连战马的蹄子都包着麻布,整个大阵像一片静止的灌木丛。
辰时的梆子声刚从补给站传来,刘铁猛地站起,铜哨发出尖锐的破空声。“杀!”三个字刚出口,三千步骑兵如潮水般冲出密林,马蹄踏碎晨露,长枪组成的铁林在阳光下闪着骇人的光。
元军哨兵正啃着干饼,见此情景嘴里的饼渣都忘了吐。他刚想敲响铜锣,一支羽箭已穿透他的咽喉,箭尾的红缨在风中颤动。补给站的木栅栏在铁骑下像纸糊的一般碎裂,士兵们冲进粮仓时,元军的伙夫还在抡着铁锅煮粥,滚烫的米粥泼在地上,混着鲜血漫延开。
“点火!”刘铁挥刀劈开一个元军百户的头盔,鲜血溅在他的护心镜上。火箭手们弯弓搭箭,硫磺箭簇拖着火星射向粮堆,干燥的稻草瞬间燃起烈焰,浓烟滚滚升空,在崖山上空凝成一朵黑云。
与此同时,益阳的江面上正飘着鱼香。郭龙的三十艘粮船首尾相接,船工们正将陶罐里的鱼肉罐头搬上甲板,油脂的香气顺着风飘出十里地。“这些罐头是潭州的巧匠做的,”郭龙拍着一个鼓胀的陶罐,罐身上印着朱红的“宋”字,“用的是洞庭湖的银鱼,埋在米缸里能存三个月,弟兄们在崖山吃着,就当是家里送的热饭。”
一个年轻船工突然指着远处:“郭将军,你看那是不是张将军的旗号?”郭龙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队战船正顺流而来,船头的“张”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那是张唐的船队,他们从京杭大运河赶来,船上载着三万精锐。
“加速前进!”郭龙扯开嗓子喊,“让张唐那老小子等着,咱们的罐头可比他的干粮香!”
潭州的校场上,张唐正勒住战马。三万步骑兵列成的方阵望不到头,长枪的枪尖组成一片银色的海洋,士兵们的铠甲反射着朝阳,连远处的岳麓山都染上了一层金辉。“弟兄们,”张唐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开,震得人耳膜发颤,“元军占了咱们的开封,烧了咱们的临安,今天,该咱们把刀子架在他们脖子上了!”
他拔出佩刀指向北方,刀身在阳光下划出一道亮线:“沿运河推进,见粮仓就烧,见敌营就拆!咱们不光要驰援崖山,还要让忽必烈知道,大宋的男儿还没死绝!”
士兵们的呐喊震得地面发颤,马蹄声卷起的烟尘遮天蔽日。队列里有个叫阿牛的新兵,腰间还别着母亲给的平安绳,他握紧长枪的手沁出了汗,却跟着老兵们一起嘶吼——三个月前,元军烧了他的村子,现在,他要让那些人付出血的代价。
(三)川渝起惊雷,滇黔应夹击
钓鱼城的城门在晨雾中缓缓打开,铁链摩擦的吱呀声惊起一群白鹭。张珏骑着战马“踏雪”冲出,身后的三万步骑兵踩着石板路,甲胄碰撞的声响像闷雷滚过山谷。白帝城的守军早已在江边列阵,黑色的“宋”字旗与白色的浪涛相映,像一幅泼墨画。
“石门关的元军以为咱们被堵在山里了,”张珏的马鞭指向西南,那里的山峦间藏着元军的粮仓,“他们忘了,十年前咱们能守着钓鱼城让蒙哥折戟,今天就能踏平他们的老巢!”
队伍里的部族兵突然举起铜铃摇得叮当作响,黥面的首领勒马来到张珏身边,藤甲上的铜片碰撞着:“张将军,咱们的毒箭浸了五步蛇胆,见血封喉,保管元军挨一下就瘫!”他身后的士兵们举起长矛,矛尖上的蛇皮幡在风中飘动。
大军翻山越岭时,云贵的密林里也响起了铜鼓声。阿佤族的猎手们披着犀牛皮甲,背着竹篓里的毒箭,沿着瘴气弥漫的山道潜行。他们的首领岩木用砍刀劈开挡路的巨藤,嘴里念着古老的咒语——三天前,大宋的信使带着盐巴和绸缎来结盟,说要一起打元军,还说打赢了就给他们开茶马互市。
“前面就是元军的哨卡了。”岩木蹲下身,指着前方的茅草屋。两个元军哨兵正靠着柱子打盹,腰间的弯刀在阳光下闪着光。岩木吹了声口哨,身后的猎手们像狸猫般扑了过去,没等哨兵睁眼,就被捂住嘴抹了脖子。
他们在哨卡的木桩上挂起红绸——这是与张珏约定的信号,代表“通路已清”。远处的山坳里,张珏的骑兵正勒马等待,看到红绸的瞬间,马蹄声再次响起,像一阵惊雷滚向石门关。
雷州半岛的海岸线上,李信正指挥士兵们拖拽渔网。这网是渔民们连夜织的,比寻常渔网密三倍,专门用来缠住元军的哨船。“往深海再放三丈,”李信踩着礁石喊道,“阿术的残部肯定会派小船侦查,咱们就等着收网!”
士兵们光着脚在浅滩上拉网,海水漫过膝盖,冰凉的浪头拍打着腿肚。一个叫春生的少年突然指着远处:“李将军,你看那是不是?”只见三艘元军哨船正鬼鬼祟祟地靠近,船工们还在往水里扔测深锤。
李信冷笑一声,抽出腰间的信号箭:“收网!”三百名士兵同时发力,渔网像一张巨嘴猛地合拢,哨船的龙骨瞬间被缠住,船工们惊呼着掉进海里,却被早有准备的宋兵用竹篙按住。
“把他们的衣服扒了,”李信踩着船板说,“换上咱们的号服,去给阿术报信,就说‘崖山外围无异常’。”被俘的元军吓得发抖,春生踹了他一脚:“好好干活,不然扔你去喂鲨鱼!”
(四)特战备奇袭,大鸟载锐士
雷州港的空地上,三百三十六只青羽大鸟正昂首挺立。这些大鸟是西域进贡的品种,翼展达三丈,能驮着两个士兵连续飞行六个时辰。此刻它们的脖颈上都系着红绸,那是特战队员的标记——这支部队是三个月前组建的,专门负责空中奇袭。
我站在高台上,望着队列里的一百六十五名队员。他们背着改良过的连发火枪,腰间挂着手雷,腿上的箭囊里插着信号箭,铠甲内侧都缝着羊皮——那是吴燕殊特意让人做的,用来抵御高空的寒风。
“记住三点。”我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开,大鸟们似乎听懂了,纷纷昂首唳鸣。“第一,卯时整抵达崖山上空,见红旗信号再俯冲;第二,手雷拉绳后数三息再扔,别炸到自己的坐骑;第三,谁敢擅自行动,军法处置!”
队列里的阿武紧张得手心冒汗。他原是雷州的渔民,三个月前用渔网拖翻了元军的哨船,被选入特战队时,连大鸟都不敢摸。此刻他正笨拙地给大鸟喂牛肉干,那只叫“青鸾”的大鸟温顺地啄着他的掌心,喉间发出低低的呜咽。
“别紧张。”吴燕殊走过来,她的银线袖口沾着鱼油——为了让大鸟更亲近队员,她带着女眷们熬了三夜鱼膏。“青鸾通人性,你对它好,它就不会甩你下去。”她说着解开腰间的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鱼腥草,“闻闻这个,能定神。”
阿武接过香囊,一股清苦的气味钻进鼻腔,果然没那么慌了。他抬头望向天空,残月还没落下,星星像撒在蓝布上的碎钻,大鸟们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汽,像一团团浮动的云。
“检查装备!”随着一声令下,队员们纷纷拉开枪栓,手雷的引信被重新缠好,连箭囊里的信号箭都按颜色排得整整齐齐。阿武摸了摸怀里的平安符,那是妹妹连夜绣的,上面绣着只歪歪扭扭的大鸟,说能保他平安。
“出发!”我翻身跃上领头的大鸟“苍冥”,它展开翅膀时带起一阵狂风,吹得旗帜猎猎作响。三百三十六只大鸟同时腾空,翅膀拍击空气的声音像闷雷滚过,连海水都被震得泛起涟漪。
(五)长空掠惊鸿,夜袭指崖山
大鸟群在云层中穿行,下方的雷州港渐渐缩成一个小点。我低头望去,郑龙的船队已变成海面上的一串银线,郭龙的粮船正顺着洋流加速,张唐的骑兵在陆地上扬起的烟尘,像一条黄色的巨龙。
“还有多久到崖山?”我问身旁的吴燕殊。她正摊开羊皮地图,借着星光辨认海岸线的轮廓——那地图是用蜂蜡防水处理过的,边角还缠着铜片,即使掉进海里也不会烂。“按这个速度,寅时三刻能到崖山外围的云层隐蔽处。”她指着地图上的红圈,“那里有片积雨云,正好能藏住大鸟群。”
中途休息时,大鸟群落在一座无名小岛。岛上的礁石缝里长着低矮的灌木丛,队员们拿出牛肉干喂大鸟,自己则啃着糙米饼就着海水下咽。阿武第一次见大鸟进食,只见青鸾低下头,长喙精准地啄起他手里的牛肉干,喉结滚动时,颈上的红绸轻轻晃动。
“它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