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锋刃待磨
海丰的晨露还凝在枪尖上时,西营院的演武场已腾起白雾。六十九个特战大队的旗帜在风里猎猎作响,黑底白字的“刘”字旗旁,三十支连发火枪正列成三排,枪管上的防锈药在晨光里泛着哑光。
“都看仔细了!”我举起新造的样品,枪管通过铜环连成三截,扳机处缠着浸过桐油的麻绳,“这玩意儿能连打三发,铅弹用的是揭阳粗铁熔的铅锡合金,三百步外能穿两层甲!”话音未落,郑龙已扛着靶牌跑到百步外,铁皮靶心在朝阳下闪着冷光。
“砰砰砰”三声连响,铅弹穿透靶心的脆响混着队员们的喝彩,惊飞了檐下的鸽子。吴燕殊突然吹了声口哨,鸽群盘旋两周,竟朝着东北方向飞去——那是她训练的信鸽,专用来探查元军动向。“东边十里的红树林里有动静,”她指尖捻着片鸽羽,“像是有人在窥伺。”
白砚正蹲在案前记录参数,炭笔在纸上划过“后坐力减轻三成”“装弹时间缩短至五息”等字样。“李铁匠说还能再改,”她抬头时,鼻尖沾着点黑灰,“把枪管换成信丰精铁,说不定能连打五发。”阿黎提着陶罐走来,毛刷蘸着墨绿色的防锈药,往新造的枪管上涂抹:“墨鱼汁加了海蛎壳灰,比之前的方子耐用三倍,泡在咸水里三天都不会锈。”
雷芸抱着堆土手雷从锻造坊跑出来,陶罐上的引线露着红芯,像一串待燃的火苗。“这批次加了铁砂,”她掂量着罐子笑,“炸开了能扫一片,比弓箭管用!”黄丽却搭箭射向空中的落叶,箭矢穿透叶片的瞬间,正好与第三发铅弹落在同一处:“枪再厉害,也得有人敢往前冲。”
日头爬到头顶时,演武场的操练声渐渐歇了。白砚坐在树荫下绣帕子,青线在素布上绕出回纹,一圈压着一圈,像两条纠缠的蛇。“这是双回纹,”她见我凑过去,把帕子往我手里塞,“客家老辈人说,回纹绕两圈,是‘两人平安’的意思。”
我摸出贴身的身份证,塑料卡片被体温焐得温热,小心翼翼地用帕子裹起来。指尖触到帕子上细密的针脚,突然觉得现代的芯片与宋代的丝线贴得这样近——一边是钢筋水泥的记忆,一边是刀光剑影的当下,竟在掌心凝成了说不清的羁绊。“等打完仗,就把这帕子裱起来,”我低声道,“让后人知道,咱们曾在这里守过。”
白砚的耳尖突然红了,伸手去抢帕子,却被我攥住了手腕。她的指尖有点凉,是常年握笔磨出的薄茧。远处传来郭刘氏的山歌,“沿江走,复故土”的调子混着锻造坊的锤声,像支天然的战曲。
午后的海丰突然起了风,吹得帐篷顶簌簌作响。王婉婉带着几个客家商户从外面进来,账册上记着“捐绸缎五十匹”“献生铁三千斤”等字样。“潮州的商户说愿意帮忙运粮草,”她擦着汗笑,“还说要给弟兄们做新战袍,用缴获的元军布料改的。”
黄丽突然搭箭指向西北,一只信鸽正从云层里钻出来,翅尖沾着点红——是文天祥的信使到了。我展开密信时,白砚已铺开福州地图,指尖点在“乌石山”“闽江”等地标上:“文大人说漳州的义军已整备好,只等咱们的消息。”
暮色漫过演武场时,操练声换成了磨刀声。队员们围坐在篝火旁,客家刀劈砍铁条的脆响里,混着新收编的义军讲的故事——有的说元军在福州烧了祠堂,有的说鞑子抢了他们的耕牛,说到激愤处,总有人把刀往地上一剁:“跟着刘将军,杀回去!”
入夜后的宅院格外静。六女围坐在石桌旁,掌心相抵的刹那,剑心通明的内息如溪流般汇在一起。青锋剑悬在中央,剑身上映出她们的脸:吴燕殊的眼亮得像星,黄丽的唇抿成直线,雷芸的手紧攥着刀柄……“七星剑阵,起!”我低喝一声,七道剑光突然亮起,在院中织成星网,每一次交错都带着破空的锐响。
剑招渐快时,我忽然觉得内息比往日更沉凝。六女的剑意顺着掌心涌来,吴燕殊的灵动、黄丽的锐利、雷芸的刚猛、王婉婉的沉厚、阿黎的柔韧、白砚的缜密,在体内绕成个圆,与剑心通明的力道撞在一起,竟生出种圆融之感。“剑心又进了一步,”白砚收剑时喘息着笑,“再练几日,怕是能接张弘范的全力一击了。”
我把她揽进怀里时,院外的梆子敲了两响。远处传来巡逻队的脚步声,铁甲碰撞的脆响里,混着更夫“平安无事”的吆喝。“双修的法子果然有用,”她的额头抵着我的胸口,声音轻得像耳语,“比单纯练剑快多了。”我低头吻她的发顶,夜风吹过,带来锻造坊的煤烟味,混着她发间的皂角香,在鼻端缠成了团。
后半夜的月亮爬上树梢,照亮了西营院的帐篷。我和六女坐在屋顶上,望着海丰的灯火——码头的渔船亮着渔火,随波晃啊晃;锻造坊的炉火还红着,映得烟筒发黑;远处的红树林黑沉沉的,藏着不知多少双眼睛。“明天教你们用枪配合剑阵,”我摸着怀里的帕子,身份证的棱角隔着布料硌着掌心,“枪能破甲,剑能护阵,两者合一,才能无敌。”
吴燕殊的银狐突然从她怀里窜出来,对着红树林的方向低吼。我按住腰间的剑柄时,白砚已握住我的手:“别怕,有我们呢。”六双眼睛在月光下亮得很,像六颗不会灭的星。
天快亮时,锻造坊的锤声又响了。李铁匠光着膀子抡锤,火星溅在信丰精铁上,炸成一片金雨。队员们的操练声、鸽子的哨声、远处的山歌,在海丰的晨雾里缠成一团。我摸了摸怀里的帕子,突然觉得这现代与宋代的羁绊,大抵就是这样——一边握着枪,一边念着家;一边护着眼前人,一边望着千万里。
“该去练枪了,”白砚把新绣的剑穗系在我剑柄上,红绸里掺着银线,“李铁匠说新的连发火枪造好了,等着你去试呢。”我举起青锋剑,晨光顺着剑刃流下来,照亮了帕子上的双回纹,一圈又一圈,像在说“平安”,又像在说“不离”。
这就够了。有剑,有枪,有身边的人,有心里的牵挂,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再远的路,也能走到底。
海丰的晨露还凝在枪尖上时,西营院的演武场已腾起白雾。六十九个特战大队的旗帜在风里猎猎作响,黑底白字的“刘”字旗旁,三十支连发火枪正列成三排,枪管上的防锈药在晨光里泛着哑光。
“都看仔细了!”我举起新造的样品,枪管通过铜环连成三截,扳机处缠着浸过桐油的麻绳,“这玩意儿能连打三发,铅弹用的是揭阳粗铁熔的铅锡合金,三百步外能穿两层甲!”话音未落,郑龙已扛着靶牌跑到百步外,铁皮靶心在朝阳下闪着冷光。
“砰砰砰”三声连响,铅弹穿透靶心的脆响混着队员们的喝彩,惊飞了檐下的鸽子。吴燕殊突然吹了声口哨,鸽群盘旋两周,竟朝着东北方向飞去——那是她训练的信鸽,专用来探查元军动向。“东边十里的红树林里有动静,”她指尖捻着片鸽羽,“像是有人在窥伺。”
白砚正蹲在案前记录参数,炭笔在纸上划过“后坐力减轻三成”“装弹时间缩短至五息”等字样。“李铁匠说还能再改,”她抬头时,鼻尖沾着点黑灰,“把枪管换成信丰精铁,说不定能连打五发。”阿黎提着陶罐走来,毛刷蘸着墨绿色的防锈药,往新造的枪管上涂抹:“墨鱼汁加了海蛎壳灰,比之前的方子耐用三倍,泡在咸水里三天都不会锈。”
雷芸抱着堆土手雷从锻造坊跑出来,陶罐上的引线露着红芯,像一串待燃的火苗。“这批次加了铁砂,”她掂量着罐子笑,“炸开了能扫一片,比弓箭管用!”黄丽却搭箭射向空中的落叶,箭矢穿透叶片的瞬间,正好与第三发铅弹落在同一处:“枪再厉害,也得有人敢往前冲。”
日头爬到头顶时,演武场的操练声渐渐歇了。白砚坐在树荫下绣帕子,青线在素布上绕出回纹,一圈压着一圈,像两条纠缠的蛇。“这是双回纹,”她见我凑过去,把帕子往我手里塞,“客家老辈人说,回纹绕两圈,是‘两人平安’的意思。”
我摸出贴身的身份证,塑料卡片被体温焐得温热,小心翼翼地用帕子裹起来。指尖触到帕子上细密的针脚,突然觉得现代的芯片与宋代的丝线贴得这样近——一边是钢筋水泥的记忆,一边是刀光剑影的当下,竟在掌心凝成了说不清的羁绊。“等打完仗,就把这帕子裱起来,”我低声道,“让后人知道,咱们曾在这里守过。”
白砚的耳尖突然红了,伸手去抢帕子,却被我攥住了手腕。她的指尖有点凉,是常年握笔磨出的薄茧。远处传来郭刘氏的山歌,“沿江走,复故土”的调子混着锻造坊的锤声,像支天然的战曲。
午后的海丰突然起了风,吹得帐篷顶簌簌作响。王婉婉带着几个客家商户从外面进来,账册上记着“捐绸缎五十匹”“献生铁三千斤”等字样。“潮州的商户说愿意帮忙运粮草,”她擦着汗笑,“还说要给弟兄们做新战袍,用缴获的元军布料改的。”
黄丽突然搭箭指向西北,一只信鸽正从云层里钻出来,翅尖沾着点红——是文天祥的信使到了。我展开密信时,白砚已铺开福州地图,指尖点在“乌石山”“闽江”等地标上:“文大人说漳州的义军已整备好,只等咱们的消息。”
暮色漫过演武场时,操练声换成了磨刀声。队员们围坐在篝火旁,客家刀劈砍铁条的脆响里,混着新收编的义军讲的故事——有的说元军在福州烧了祠堂,有的说鞑子抢了他们的耕牛,说到激愤处,总有人把刀往地上一剁:“跟着刘将军,杀回去!”
入夜后的宅院格外静。六女围坐在石桌旁,掌心相抵的刹那,剑心通明的内息如溪流般汇在一起。青锋剑悬在中央,剑身上映出她们的脸:吴燕殊的眼亮得像星,黄丽的唇抿成直线,雷芸的手紧攥着刀柄……“七星剑阵,起!”我低喝一声,七道剑光突然亮起,在院中织成星网,每一次交错都带着破空的锐响。
剑招渐快时,我忽然觉得内息比往日更沉凝。六女的剑意顺着掌心涌来,吴燕殊的灵动、黄丽的锐利、雷芸的刚猛、王婉婉的沉厚、阿黎的柔韧、白砚的缜密,在体内绕成个圆,与剑心通明的力道撞在一起,竟生出种圆融之感。“剑心又进了一步,”白砚收剑时喘息着笑,“再练几日,怕是能接张弘范的全力一击了。”
我把她揽进怀里时,院外的梆子敲了两响。远处传来巡逻队的脚步声,铁甲碰撞的脆响里,混着更夫“平安无事”的吆喝。“双修的法子果然有用,”她的额头抵着我的胸口,声音轻得像耳语,“比单纯练剑快多了。”我低头吻她的发顶,夜风吹过,带来锻造坊的煤烟味,混着她发间的皂角香,在鼻端缠成了团。
后半夜的月亮爬上树梢,照亮了西营院的帐篷。我和六女坐在屋顶上,望着海丰的灯火——码头的渔船亮着渔火,随波晃啊晃;锻造坊的炉火还红着,映得烟筒发黑;远处的红树林黑沉沉的,藏着不知多少双眼睛。“明天教你们用枪配合剑阵,”我摸着怀里的帕子,身份证的棱角隔着布料硌着掌心,“枪能破甲,剑能护阵,两者合一,才能无敌。”
吴燕殊的银狐突然从她怀里窜出来,对着红树林的方向低吼。我按住腰间的剑柄时,白砚已握住我的手:“别怕,有我们呢。”六双眼睛在月光下亮得很,像六颗不会灭的星。
天快亮时,锻造坊的锤声又响了。李铁匠光着膀子抡锤,火星溅在信丰精铁上,炸成一片金雨。队员们的操练声、鸽子的哨声、远处的山歌,在海丰的晨雾里缠成一团。我摸了摸怀里的帕子,突然觉得这现代与宋代的羁绊,大抵就是这样——一边握着枪,一边念着家;一边护着眼前人,一边望着千万里。
“该去练枪了,”白砚把新绣的剑穗系在我剑柄上,红绸里掺着银线,“李铁匠说新的连发火枪造好了,等着你去试呢。”我举起青锋剑,晨光顺着剑刃流下来,照亮了帕子上的双回纹,一圈又一圈,像在说“平安”,又像在说“不离”。
这就够了。有剑,有枪,有身边的人,有心里的牵挂,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再远的路,也能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