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的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各小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负责部分的修改,并汇总关键数据,形成规范的核心证据支撑。
梁启华院士对进度抓得很紧,要求每个小组每周汇报进展。压力层层传导下来。
这天下午,是“微创瓣膜手术”小组的数据核对会。这个小组由首都医科大学的孙建明教授牵头,组里还有几位来自不同医院的瓣膜手术专家。
孙教授是团队里对林杰意见较大的几位之一,私下没少议论林杰“靠关系”、“方案华而不实”。
会议刚开始没多久,问题就出现了。
负责统计“微创二尖瓣成形术与传统开胸手术中期随访结果对比”数据的,是孙教授带的一位博士后。
他展示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三年随访期内,微创组患者二尖瓣反流复发率“显着高于”传统开胸组。
这个结果一出,会议室里顿时议论纷纷。
“如果微创组复发率更高,那我们在规范里大力推广微创技术,岂不是站不住脚?”一位专家皱眉道。
孙教授脸色不太好看,盯着投影屏幕上的数据表格,手指敲着桌面:“数据来源可靠吗?统计方法有没有问题?”
那位博士后有些紧张,推了推眼镜:“数据……数据是从我们医院和协作单位数据库里提取的,统计方法是标准的卡方检验……”
“把原始数据和处理过程调出来看看。”孙教授命令道。
博士后操作电脑,调出了庞大的原始数据集和复杂的统计代码。
会议室里的人都伸着脖子看。
林杰坐在靠后的位置,也凝神看着屏幕。
他敏锐地注意到,在数据分组时,似乎有一个关键变量——术前二尖瓣反流机制的分类——没有被充分考虑进去。微创手术对某些复杂机制的反流,效果确实可能不如传统开胸手术,但如果把所有机制混在一起分析,可能会掩盖微创手术对某些类型病变的优势。
孙教授和其他几位专家也陆续发现了这个问题,会议室里争论起来。
“这个分组有问题啊!退行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能放一起比吗?”
“还有合并其他心脏手术的病例,应该剔除出去单独分析!”
“这统计代码谁写的?交互项都没加!”
问题越揪越多,那位博士后额头冒汗,操作电脑的手都有些发抖。
眼看会议就要陷入僵局。
孙教授的脸色越来越沉,这数据是他小组负责的,如果出了大纰漏,他脸上无光,更会在梁院士那里失分。
“今天先到这里吧!”孙教授有些烦躁地挥挥手,“数据重新整理,统计重新做!下周再汇报!”
会议不欢而散。
孙教授铁青着脸,第一个离开了会议室。
林杰没有立刻离开。
他走到那位一脸沮丧的博士后身边,低声问:“李博士,原始数据方便给我一份吗?我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李博士愣了一下,有些意外地看着林杰。
他和林杰没什么交集,只知道这个年轻人风头正劲,没想到他会主动提出帮忙。
“这……孙教授他……”李博士有些犹豫。
“没关系,我就看看,不一定能帮上忙。”林杰语气平和。
李博士看了看门口,咬了咬牙,将一个加密U盘快速塞到林杰手里:“原始数据和初步代码都在里面。拜托了,林医生。”
林杰点点头,将U盘收好。
回到酒店房间,林杰立刻打开电脑,插上U盘。
数据集果然庞大而复杂。他深吸一口气,开始逐行检查数据,重新梳理变量。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他首先对数据进行清理,剔除不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
然后,严格按照二尖瓣反流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精细分组:退行性、功能性、缺血性、风湿性等等。接着,他重新编写统计代码,采用更复杂的多因素回归模型,将手术方式、病变机制、患者年龄、左室功能等多个变量同时纳入分析。
屏幕上的代码飞快滚动,统计结果不断输出。
窗外天色由暗转明,林杰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他精神高度集中。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时,他终于完成了全部重新分析。
结果清晰地显示:对于退行性二尖瓣反流这一主要类型,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的中期效果包括反流复发率、再手术率、生存率无显着差异;而在术后恢复速度、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方面,微创组显着优于开胸组。 只有对于部分极其复杂的混合机制反流,传统开胸手术才显示出一定优势。
这个结论,与之前那个粗糙分析得出的“微创组复发率高”的结论,截然不同!也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和国际上的主流观点。
林杰长长舒了一口气,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
他没有立刻将结果发出去,而是仔细检查了一遍所有的分析步骤和结果,确保万无一失。
然后,他将重新分析后的完整报告、清晰的统计图表以及修改后的代码,打包成一个文件夹。
他发给了李博士,并附了一句话:
“李博士,这是我初步复核的一些结果,仅供参考。可能对你们后续分析有点帮助。有些统计方法我们之前也用过,可以交流。”
他刻意模糊了自己通宵工作的痕迹,将功劳归为“交流”和“参考”。
上午,李博士收到邮件,看完后目瞪口呆。
他立刻拿着笔记本跑去敲响了孙教授的房门。
半个小时后,孙教授和李博士一起出现在了林杰的房间门口。
孙教授的脸色依旧严肃,但眼神复杂了许多。
他看着林杰,沉默了几秒钟,才开口:“林医生,那份分析……你看过了?”
林杰让开身:“孙教授,李博士,请进。我也是刚粗略看了一下李博士发来的数据,有点不成熟的想法,就顺手做了点验证。”
孙教授走进房间,目光扫过桌上还开着的电脑和旁边空了的咖啡杯,没说什么。
李博士激动地说:“林医生,你太厉害了!你那个分组方法和统计模型,一下子就把问题搞清楚了!跟我们之前的结果完全相反!”
孙教授咳嗽了一声,李博士立刻收声。
孙教授看着林杰,缓缓说道:“林医生,这次……多谢了。要不是你及时发现数据的问题,我们小组可就闹大笑话了,也会误导规范的制定。”
林杰摆摆手,诚恳地说:“孙教授您言重了。我也是团队一份子,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是应该的。主要是李博士前期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做得很扎实,给了我很好的基础。我们算是……共同发现吧。”
听到这话,孙教授愣了一下,深深地看了林杰一眼。
他原本以为林杰会借此机会炫耀一番,打压一下他的风头,没想到对方如此谦逊,还把功劳分给了他的学生。
李博士更是满脸感激。
孙教授脸上的线条柔和了一些,他叹了口气:“后生可畏啊……林医生,不光是技术,这份胸襟,也难得。以前……可能是我有些先入为主的偏见了。”
这话几乎等于道歉了。
林杰笑了笑:“孙教授您太客气了。您们在瓣膜领域的经验,是我们年轻医生需要努力学习的。后续规范撰写,还有很多地方要请您把关。”
“互相学习,共同把规范做好。”孙教授的语气变得真诚起来。
这件事像一阵风,很快在专家组内部传开了。
原本一些对林杰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专家,态度开始转变。
能通宵帮竞争对手小组解决致命的数据问题,还如此谦逊不居功,这份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让人不得不服。
连之前说话带刺的刘主任,再见到林杰时,也难得地主动点了点头。
杨昌珉教授在一次小组会议后,特意留下林杰,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林,做得不错。孙建明那个人,脾气是臭了点,但是个直性子,有本事的人也傲。你能让他服气,不容易。”
林杰只是笑笑:“杨教授,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梁启华院士显然也知道了这件事。在一次全体会议快结束时,他总结发言,特意提到了团队协作和精神面貌。
“……我们制定国家标准,不是为了个人名利,是为了推动行业发展,保障患者安全。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也要有团结协作的胸襟。最近我看到了一些很好的现象,有的同志不辞辛苦,默默帮兄弟小组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而且不居功,不张扬,这很好!这才是我们专家团队应有的风貌!”
他没有点名,但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林杰。
林杰平静地坐在那里,仿佛梁院士表扬的是别人。
会后,梁院士把林杰叫到一边,眼中满是赞赏:“林杰,我没看错人。专业过硬,脑子清楚,更难得的是懂得团结人。好好干,这个平台,能让你走得更远。”
“谢谢梁院士,我会继续努力。”
随着内部阻力的减少,专家组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林杰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日渐提升的个人威望,在团队中说话的分量越来越重。
许多技术细节的争论,往往在他给出分析和数据后,就能很快达成共识。
他不知不觉间,在身边凝聚起一批认可他能力和为人的中青年专家,形成了他在京城的第一个“基本盘”。
周五晚上,林杰终于有空和苏琳视频。
屏幕那头的苏琳,背景是陌生的宿舍,墙壁有些斑驳,家具简单。
“怎么样?清源那边还习惯吗?”林杰关切地问。
苏琳笑了笑,眼下有些青黑,但精神看起来还行:“还行,就是比省医忙多了,病人多,医生少。不过挺充实的。”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就是宿舍……隔音不太好,楼上晚上有点吵。”
林杰看着她强撑的笑容,心里一阵抽痛。他知道,实际情况肯定比她说的要艰难。
“照顾好自己,有什么事随时给我打电话,或者找王鑫他们。”
“知道啦,你也是,别太累。”苏琳看着他,眼神温柔,“听说你在专家组干得风生水起?”
“还好,总算初步站稳了脚跟。”
“我就知道你可以的。”苏琳笑了笑,正要再说些什么,突然视频那头传来一阵剧烈的敲门声,砰砰作响,还有一个粗鲁的男声隐约传来。
苏琳脸色微微一变,匆匆说道:“好像有人敲门,我去看看,先挂了。”
视频瞬间中断。
林杰看着退回聊天界面的手机,眉头紧紧皱起,心里升起一股强烈的不安。
清源那边,到底什么情况?
梁启华院士对进度抓得很紧,要求每个小组每周汇报进展。压力层层传导下来。
这天下午,是“微创瓣膜手术”小组的数据核对会。这个小组由首都医科大学的孙建明教授牵头,组里还有几位来自不同医院的瓣膜手术专家。
孙教授是团队里对林杰意见较大的几位之一,私下没少议论林杰“靠关系”、“方案华而不实”。
会议刚开始没多久,问题就出现了。
负责统计“微创二尖瓣成形术与传统开胸手术中期随访结果对比”数据的,是孙教授带的一位博士后。
他展示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三年随访期内,微创组患者二尖瓣反流复发率“显着高于”传统开胸组。
这个结果一出,会议室里顿时议论纷纷。
“如果微创组复发率更高,那我们在规范里大力推广微创技术,岂不是站不住脚?”一位专家皱眉道。
孙教授脸色不太好看,盯着投影屏幕上的数据表格,手指敲着桌面:“数据来源可靠吗?统计方法有没有问题?”
那位博士后有些紧张,推了推眼镜:“数据……数据是从我们医院和协作单位数据库里提取的,统计方法是标准的卡方检验……”
“把原始数据和处理过程调出来看看。”孙教授命令道。
博士后操作电脑,调出了庞大的原始数据集和复杂的统计代码。
会议室里的人都伸着脖子看。
林杰坐在靠后的位置,也凝神看着屏幕。
他敏锐地注意到,在数据分组时,似乎有一个关键变量——术前二尖瓣反流机制的分类——没有被充分考虑进去。微创手术对某些复杂机制的反流,效果确实可能不如传统开胸手术,但如果把所有机制混在一起分析,可能会掩盖微创手术对某些类型病变的优势。
孙教授和其他几位专家也陆续发现了这个问题,会议室里争论起来。
“这个分组有问题啊!退行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能放一起比吗?”
“还有合并其他心脏手术的病例,应该剔除出去单独分析!”
“这统计代码谁写的?交互项都没加!”
问题越揪越多,那位博士后额头冒汗,操作电脑的手都有些发抖。
眼看会议就要陷入僵局。
孙教授的脸色越来越沉,这数据是他小组负责的,如果出了大纰漏,他脸上无光,更会在梁院士那里失分。
“今天先到这里吧!”孙教授有些烦躁地挥挥手,“数据重新整理,统计重新做!下周再汇报!”
会议不欢而散。
孙教授铁青着脸,第一个离开了会议室。
林杰没有立刻离开。
他走到那位一脸沮丧的博士后身边,低声问:“李博士,原始数据方便给我一份吗?我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李博士愣了一下,有些意外地看着林杰。
他和林杰没什么交集,只知道这个年轻人风头正劲,没想到他会主动提出帮忙。
“这……孙教授他……”李博士有些犹豫。
“没关系,我就看看,不一定能帮上忙。”林杰语气平和。
李博士看了看门口,咬了咬牙,将一个加密U盘快速塞到林杰手里:“原始数据和初步代码都在里面。拜托了,林医生。”
林杰点点头,将U盘收好。
回到酒店房间,林杰立刻打开电脑,插上U盘。
数据集果然庞大而复杂。他深吸一口气,开始逐行检查数据,重新梳理变量。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他首先对数据进行清理,剔除不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
然后,严格按照二尖瓣反流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精细分组:退行性、功能性、缺血性、风湿性等等。接着,他重新编写统计代码,采用更复杂的多因素回归模型,将手术方式、病变机制、患者年龄、左室功能等多个变量同时纳入分析。
屏幕上的代码飞快滚动,统计结果不断输出。
窗外天色由暗转明,林杰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他精神高度集中。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时,他终于完成了全部重新分析。
结果清晰地显示:对于退行性二尖瓣反流这一主要类型,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的中期效果包括反流复发率、再手术率、生存率无显着差异;而在术后恢复速度、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方面,微创组显着优于开胸组。 只有对于部分极其复杂的混合机制反流,传统开胸手术才显示出一定优势。
这个结论,与之前那个粗糙分析得出的“微创组复发率高”的结论,截然不同!也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和国际上的主流观点。
林杰长长舒了一口气,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
他没有立刻将结果发出去,而是仔细检查了一遍所有的分析步骤和结果,确保万无一失。
然后,他将重新分析后的完整报告、清晰的统计图表以及修改后的代码,打包成一个文件夹。
他发给了李博士,并附了一句话:
“李博士,这是我初步复核的一些结果,仅供参考。可能对你们后续分析有点帮助。有些统计方法我们之前也用过,可以交流。”
他刻意模糊了自己通宵工作的痕迹,将功劳归为“交流”和“参考”。
上午,李博士收到邮件,看完后目瞪口呆。
他立刻拿着笔记本跑去敲响了孙教授的房门。
半个小时后,孙教授和李博士一起出现在了林杰的房间门口。
孙教授的脸色依旧严肃,但眼神复杂了许多。
他看着林杰,沉默了几秒钟,才开口:“林医生,那份分析……你看过了?”
林杰让开身:“孙教授,李博士,请进。我也是刚粗略看了一下李博士发来的数据,有点不成熟的想法,就顺手做了点验证。”
孙教授走进房间,目光扫过桌上还开着的电脑和旁边空了的咖啡杯,没说什么。
李博士激动地说:“林医生,你太厉害了!你那个分组方法和统计模型,一下子就把问题搞清楚了!跟我们之前的结果完全相反!”
孙教授咳嗽了一声,李博士立刻收声。
孙教授看着林杰,缓缓说道:“林医生,这次……多谢了。要不是你及时发现数据的问题,我们小组可就闹大笑话了,也会误导规范的制定。”
林杰摆摆手,诚恳地说:“孙教授您言重了。我也是团队一份子,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是应该的。主要是李博士前期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做得很扎实,给了我很好的基础。我们算是……共同发现吧。”
听到这话,孙教授愣了一下,深深地看了林杰一眼。
他原本以为林杰会借此机会炫耀一番,打压一下他的风头,没想到对方如此谦逊,还把功劳分给了他的学生。
李博士更是满脸感激。
孙教授脸上的线条柔和了一些,他叹了口气:“后生可畏啊……林医生,不光是技术,这份胸襟,也难得。以前……可能是我有些先入为主的偏见了。”
这话几乎等于道歉了。
林杰笑了笑:“孙教授您太客气了。您们在瓣膜领域的经验,是我们年轻医生需要努力学习的。后续规范撰写,还有很多地方要请您把关。”
“互相学习,共同把规范做好。”孙教授的语气变得真诚起来。
这件事像一阵风,很快在专家组内部传开了。
原本一些对林杰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专家,态度开始转变。
能通宵帮竞争对手小组解决致命的数据问题,还如此谦逊不居功,这份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让人不得不服。
连之前说话带刺的刘主任,再见到林杰时,也难得地主动点了点头。
杨昌珉教授在一次小组会议后,特意留下林杰,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林,做得不错。孙建明那个人,脾气是臭了点,但是个直性子,有本事的人也傲。你能让他服气,不容易。”
林杰只是笑笑:“杨教授,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梁启华院士显然也知道了这件事。在一次全体会议快结束时,他总结发言,特意提到了团队协作和精神面貌。
“……我们制定国家标准,不是为了个人名利,是为了推动行业发展,保障患者安全。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也要有团结协作的胸襟。最近我看到了一些很好的现象,有的同志不辞辛苦,默默帮兄弟小组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而且不居功,不张扬,这很好!这才是我们专家团队应有的风貌!”
他没有点名,但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林杰。
林杰平静地坐在那里,仿佛梁院士表扬的是别人。
会后,梁院士把林杰叫到一边,眼中满是赞赏:“林杰,我没看错人。专业过硬,脑子清楚,更难得的是懂得团结人。好好干,这个平台,能让你走得更远。”
“谢谢梁院士,我会继续努力。”
随着内部阻力的减少,专家组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林杰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日渐提升的个人威望,在团队中说话的分量越来越重。
许多技术细节的争论,往往在他给出分析和数据后,就能很快达成共识。
他不知不觉间,在身边凝聚起一批认可他能力和为人的中青年专家,形成了他在京城的第一个“基本盘”。
周五晚上,林杰终于有空和苏琳视频。
屏幕那头的苏琳,背景是陌生的宿舍,墙壁有些斑驳,家具简单。
“怎么样?清源那边还习惯吗?”林杰关切地问。
苏琳笑了笑,眼下有些青黑,但精神看起来还行:“还行,就是比省医忙多了,病人多,医生少。不过挺充实的。”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就是宿舍……隔音不太好,楼上晚上有点吵。”
林杰看着她强撑的笑容,心里一阵抽痛。他知道,实际情况肯定比她说的要艰难。
“照顾好自己,有什么事随时给我打电话,或者找王鑫他们。”
“知道啦,你也是,别太累。”苏琳看着他,眼神温柔,“听说你在专家组干得风生水起?”
“还好,总算初步站稳了脚跟。”
“我就知道你可以的。”苏琳笑了笑,正要再说些什么,突然视频那头传来一阵剧烈的敲门声,砰砰作响,还有一个粗鲁的男声隐约传来。
苏琳脸色微微一变,匆匆说道:“好像有人敲门,我去看看,先挂了。”
视频瞬间中断。
林杰看着退回聊天界面的手机,眉头紧紧皱起,心里升起一股强烈的不安。
清源那边,到底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