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到位只是第一步。
林杰没闲着,带着县医院技术科的人,连着熬了两个晚上,亲自上手调试那台老CT。
机器年份是久了点,但核心部件保养得还行,林杰调整了几个参数,做了校准,图像质量虽然比不上省医最新的机器,但比县医院原来那台“半瞎子”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第一个用上新CT的是个老慢支的老病号,以前拍片总是模模糊糊,这次图像出来,肺纹理、小结节看得清清楚楚,放射科的老医生戴着老花镜,对着屏幕研究了半天,激动得直拍大腿:“清楚了!太清楚了!这下诊断心里有底了!”
消息传开,来看病的老乡们都啧啧称奇,说县医院来了“高科技”。
那几台监护仪也被林杰分配到了急诊科和内科重症病房。
之前那个急性喉梗阻的孩子,术后就在新监护仪的严密监控下平稳度过危险期,孩子母亲见人就说林杰是“活菩萨”。
远程会诊和京城专家的培训更是成了县医院医生们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王鑫他们带来的都是实战经验,刘主任他们讲的都是最新规范,县医院的医生们像久旱的禾苗逢甘霖,拼命吸收着知识。
几个年轻医生甚至自发组织了学习小组,把每次培训的内容反复讨论、消化。
变化是肉眼可见的。门诊医生开药比以前规范了,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明显减少;
急诊科处理危重病人更有条理,不再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
外科医生做手术,也开始学着复盘视频,讨论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虽然条件依然艰苦,但整个县医院的精神气儿不一样了。
以前是混日子等下班,现在是有盼头想干事。王保国院长脸上的愁容少了,走路腰杆都挺直了几分。
这些变化,县里的老百姓都看在眼里。
这天下午,林杰正在帮内科梳理一份慢性病管理流程,手机响了,是他父亲林建国打来的。
“小杰,你……你现在能回家一趟不?”父亲的声音有些异样,听着不像着急,倒像是……激动?
“爸,怎么了?家里出什么事了?”林杰心里一紧。
“没出事,是好事!你快回来,回来就知道了!”林建国说完就挂了电话。
林杰有些莫名其妙,跟王保国打了个招呼,骑着从医院借来的旧自行车就往家赶。
他家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离医院不远。
刚拐进巷口,他就愣住了。
巷子深处,他家那个老旧的小院门口,黑压压围了一大群人!隐隐约约还有锣鼓声传来。
林杰心里咯噔一下,加快速度骑过去。离得近了,才看清情况。
只见几十个街坊邻居围在他家院门口,领头的是几个穿着朴素的老人,后面跟着男男女女,不少人手里还拿着东西。最显眼的是两个中年汉子,一人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一人挎着个皮鼓,正在那“咚咚锵、咚咚锵”地敲打着,虽然不成调子,但气势很足。
他父母被围在中间,父亲林建国搓着手,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意和一丝局促;
母亲则一个劲儿地对着众人说着什么,像是在推辞,眼角却泛着光。
看到林杰回来,人群一阵骚动。
“来了来了!林专家回来了!”
锣鼓声更响了。
一个须发皆白、拄着拐杖的老者被众人簇拥着走上前,林杰认得,这是巷子里的老寿星,德高望重的陈老爷子。
“小杰……不,林专家!”陈老爷子声音洪亮,一把抓住林杰的手,用力握着,“我们这些老街坊,代表家里在县医院看过病的,来谢谢你!”
他身后,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妇女激动地说:“林专家,多亏了您!我家娃上次发烧抽风,就是您救回来的!县医院现在不一样了,设备新了,医生也厉害了!”
“是啊!我老娘的老胃病,以前去市里都看不好,这次在咱们县医院,用了新法子,好多了!”一个黑脸汉子大声附和。
“还有那远程看病,听说能请省里大专家看,这可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真挚的感激。
这时,陈老爷子从身后一个中年人手里接过一个用红布盖着的东西,郑重地双手捧到林杰面前。
“林专家,我们没啥好东西,大家凑份子做了这面锦旗,你一定要收下!”
红布揭开,一面鲜红的锦旗展现在眼前,上面两行金黄的大字:
“医术精湛泽被乡里,情系桑梓恩重如山”
落款是“清溪县乡亲敬赠”。
看着这面凝聚着父老乡亲最深重情谊的锦旗,听着耳边真挚朴实的话语,感受着一双双粗糙温暖的手掌拍在自己肩头,林杰的眼眶瞬间有些发热。
他经历过手术台上的生死时速,面对过官场上的明枪暗箭,却在这一刻,被这最质朴的乡情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他双手微微颤抖地接过那面沉甸甸的锦旗,喉咙有些发紧,深吸了一口气,才稳住声音:“陈爷爷,各位叔叔伯伯,婶子大娘,兄弟姐妹们!大家太客气了!我是清溪人,吃点家乡米,喝点家乡水长大的,为家乡做点事,是应该的!这锦旗,我收了,但这功劳,是县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的,是大家信任的结果!”
他的话说得诚恳,众人听得动容。
“说得好!”陈老爷子用力顿了顿拐杖,“老林家出了条真龙啊!建国,桂芳,你们养了个好儿子!给咱们清溪长脸了!”
林建国和妻子看着被乡亲们围在中间、备受尊崇的儿子,看着儿子手里那面红得耀眼的锦旗,听着老寿星的夸赞,两人对视一眼,眼圈都红了。
林建国一辈子教书,为人清高,没怎么求过人,也没受过这般场面,此刻只觉得一股热气从心底直冲头顶,腰杆不由自主地挺得笔直。
林母更是忍不住用手背抹了抹眼角,脸上却笑得像朵花。
这一刻,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委屈、所有的艰难,仿佛都值得了。
热闹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乡亲们才在林杰和他父母再三的感谢和劝说下,依依不舍地散去,巷子恢复了平静。
家里,林母摸着那面锦旗,爱不释手。
林建国看着儿子,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什么都没说,但眼神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骄傲和肯定。
“爸,妈,我可能……过两天就得回省城了。”林杰看着父母,轻声说道。
林母手上的动作一顿,脸上闪过一丝不舍,但很快又笑起来:“忙你的正事去!家里不用你操心!你现在是干大事的人!”
林建国也点点头:“嗯,男子汉志在四方。家里有我。”
正说着,林杰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是一个北京的号码。
他走到院子里接通。
“林杰啊,我,梁启华。”电话那头传来梁院士洪亮的声音。
“梁院士,您好!”
“听说你在老家干得不错啊,又是远程会诊,又是设备捐赠,还把市卫生局给‘将’了一军?”梁院士语气带着笑意,显然消息很灵通。
林杰笑了笑:“都是些小事,没想到传到您耳朵里了。”
“这可不是小事。立足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搞技术的最终目的。”梁院士赞许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正式了些,“林杰啊,规范征求意见阶段基本结束了,后续修改完善和定稿,还需要你。另外……有件更重要的事,想当面跟你谈谈。你尽快回京一趟?”
林杰心中微动。更重要的事?他隐约感觉到,这或许将是他面临的又一个重要关口。
“好的,梁院士,我安排一下,尽快动身。”
挂了电话,林杰看着院子里父母忙碌而欣慰的身影,又看了看手中那面鲜红的锦旗。
家乡的温暖和认可,让他充满了力量。但梁院士的电话,也提醒着他,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更严峻的挑战在等待。
是留在更高、更稳的平台,还是回到那片需要他、却也布满荆棘的土地?
这个选择,似乎越来越近了。
林杰没闲着,带着县医院技术科的人,连着熬了两个晚上,亲自上手调试那台老CT。
机器年份是久了点,但核心部件保养得还行,林杰调整了几个参数,做了校准,图像质量虽然比不上省医最新的机器,但比县医院原来那台“半瞎子”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第一个用上新CT的是个老慢支的老病号,以前拍片总是模模糊糊,这次图像出来,肺纹理、小结节看得清清楚楚,放射科的老医生戴着老花镜,对着屏幕研究了半天,激动得直拍大腿:“清楚了!太清楚了!这下诊断心里有底了!”
消息传开,来看病的老乡们都啧啧称奇,说县医院来了“高科技”。
那几台监护仪也被林杰分配到了急诊科和内科重症病房。
之前那个急性喉梗阻的孩子,术后就在新监护仪的严密监控下平稳度过危险期,孩子母亲见人就说林杰是“活菩萨”。
远程会诊和京城专家的培训更是成了县医院医生们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王鑫他们带来的都是实战经验,刘主任他们讲的都是最新规范,县医院的医生们像久旱的禾苗逢甘霖,拼命吸收着知识。
几个年轻医生甚至自发组织了学习小组,把每次培训的内容反复讨论、消化。
变化是肉眼可见的。门诊医生开药比以前规范了,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明显减少;
急诊科处理危重病人更有条理,不再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
外科医生做手术,也开始学着复盘视频,讨论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虽然条件依然艰苦,但整个县医院的精神气儿不一样了。
以前是混日子等下班,现在是有盼头想干事。王保国院长脸上的愁容少了,走路腰杆都挺直了几分。
这些变化,县里的老百姓都看在眼里。
这天下午,林杰正在帮内科梳理一份慢性病管理流程,手机响了,是他父亲林建国打来的。
“小杰,你……你现在能回家一趟不?”父亲的声音有些异样,听着不像着急,倒像是……激动?
“爸,怎么了?家里出什么事了?”林杰心里一紧。
“没出事,是好事!你快回来,回来就知道了!”林建国说完就挂了电话。
林杰有些莫名其妙,跟王保国打了个招呼,骑着从医院借来的旧自行车就往家赶。
他家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离医院不远。
刚拐进巷口,他就愣住了。
巷子深处,他家那个老旧的小院门口,黑压压围了一大群人!隐隐约约还有锣鼓声传来。
林杰心里咯噔一下,加快速度骑过去。离得近了,才看清情况。
只见几十个街坊邻居围在他家院门口,领头的是几个穿着朴素的老人,后面跟着男男女女,不少人手里还拿着东西。最显眼的是两个中年汉子,一人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一人挎着个皮鼓,正在那“咚咚锵、咚咚锵”地敲打着,虽然不成调子,但气势很足。
他父母被围在中间,父亲林建国搓着手,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意和一丝局促;
母亲则一个劲儿地对着众人说着什么,像是在推辞,眼角却泛着光。
看到林杰回来,人群一阵骚动。
“来了来了!林专家回来了!”
锣鼓声更响了。
一个须发皆白、拄着拐杖的老者被众人簇拥着走上前,林杰认得,这是巷子里的老寿星,德高望重的陈老爷子。
“小杰……不,林专家!”陈老爷子声音洪亮,一把抓住林杰的手,用力握着,“我们这些老街坊,代表家里在县医院看过病的,来谢谢你!”
他身后,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妇女激动地说:“林专家,多亏了您!我家娃上次发烧抽风,就是您救回来的!县医院现在不一样了,设备新了,医生也厉害了!”
“是啊!我老娘的老胃病,以前去市里都看不好,这次在咱们县医院,用了新法子,好多了!”一个黑脸汉子大声附和。
“还有那远程看病,听说能请省里大专家看,这可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真挚的感激。
这时,陈老爷子从身后一个中年人手里接过一个用红布盖着的东西,郑重地双手捧到林杰面前。
“林专家,我们没啥好东西,大家凑份子做了这面锦旗,你一定要收下!”
红布揭开,一面鲜红的锦旗展现在眼前,上面两行金黄的大字:
“医术精湛泽被乡里,情系桑梓恩重如山”
落款是“清溪县乡亲敬赠”。
看着这面凝聚着父老乡亲最深重情谊的锦旗,听着耳边真挚朴实的话语,感受着一双双粗糙温暖的手掌拍在自己肩头,林杰的眼眶瞬间有些发热。
他经历过手术台上的生死时速,面对过官场上的明枪暗箭,却在这一刻,被这最质朴的乡情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他双手微微颤抖地接过那面沉甸甸的锦旗,喉咙有些发紧,深吸了一口气,才稳住声音:“陈爷爷,各位叔叔伯伯,婶子大娘,兄弟姐妹们!大家太客气了!我是清溪人,吃点家乡米,喝点家乡水长大的,为家乡做点事,是应该的!这锦旗,我收了,但这功劳,是县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的,是大家信任的结果!”
他的话说得诚恳,众人听得动容。
“说得好!”陈老爷子用力顿了顿拐杖,“老林家出了条真龙啊!建国,桂芳,你们养了个好儿子!给咱们清溪长脸了!”
林建国和妻子看着被乡亲们围在中间、备受尊崇的儿子,看着儿子手里那面红得耀眼的锦旗,听着老寿星的夸赞,两人对视一眼,眼圈都红了。
林建国一辈子教书,为人清高,没怎么求过人,也没受过这般场面,此刻只觉得一股热气从心底直冲头顶,腰杆不由自主地挺得笔直。
林母更是忍不住用手背抹了抹眼角,脸上却笑得像朵花。
这一刻,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委屈、所有的艰难,仿佛都值得了。
热闹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乡亲们才在林杰和他父母再三的感谢和劝说下,依依不舍地散去,巷子恢复了平静。
家里,林母摸着那面锦旗,爱不释手。
林建国看着儿子,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什么都没说,但眼神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骄傲和肯定。
“爸,妈,我可能……过两天就得回省城了。”林杰看着父母,轻声说道。
林母手上的动作一顿,脸上闪过一丝不舍,但很快又笑起来:“忙你的正事去!家里不用你操心!你现在是干大事的人!”
林建国也点点头:“嗯,男子汉志在四方。家里有我。”
正说着,林杰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是一个北京的号码。
他走到院子里接通。
“林杰啊,我,梁启华。”电话那头传来梁院士洪亮的声音。
“梁院士,您好!”
“听说你在老家干得不错啊,又是远程会诊,又是设备捐赠,还把市卫生局给‘将’了一军?”梁院士语气带着笑意,显然消息很灵通。
林杰笑了笑:“都是些小事,没想到传到您耳朵里了。”
“这可不是小事。立足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搞技术的最终目的。”梁院士赞许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正式了些,“林杰啊,规范征求意见阶段基本结束了,后续修改完善和定稿,还需要你。另外……有件更重要的事,想当面跟你谈谈。你尽快回京一趟?”
林杰心中微动。更重要的事?他隐约感觉到,这或许将是他面临的又一个重要关口。
“好的,梁院士,我安排一下,尽快动身。”
挂了电话,林杰看着院子里父母忙碌而欣慰的身影,又看了看手中那面鲜红的锦旗。
家乡的温暖和认可,让他充满了力量。但梁院士的电话,也提醒着他,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更严峻的挑战在等待。
是留在更高、更稳的平台,还是回到那片需要他、却也布满荆棘的土地?
这个选择,似乎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