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在全省医政医管工作会议上,林杰直接抛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
“各位,”林杰看着台下济济一堂的各级医院院长和卫生局负责人,语气沉重的说,“我们砍掉了高价药,建立了转诊制度,把专家派了下去。然后呢?问题就解决了吗?”
他打开投影,展示着近期收集到的数据和案例:
“看看这个!清源县人民医院,我们省医的专家每周下去一天,门诊量爆满。但专家一走,剩下的六天怎么办?当地的医生能接得住吗?一个简单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转诊上来的病例,在县医院居然因为用药不规范,差点拖成重症!”
“还有这里,南华市试点区域,医保转诊通道是建立了,但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信息系统不联通!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传不过去,检查结果要靠病人自己拿着片子跑!这叫哪门子的上下联动?这是给病人添堵!”
“再看看我们的患者!”林杰切换页面,是一份舆情简报摘录和一些基层调研的实录,“很多老百姓,尤其是一些老病号,根本不信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认准了大医院的牌子,宁可起早贪黑排队挂专家号,也不愿意在家门口看全科医生。觉得社区医生水平不行,开不了好药。”
台下鸦雀无声,许多院长露出了深有同感的表情。
这些问题,他们每天都在面对。
“我们之前的工作,像是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林杰环视全场,“路是修通了,但路上的加油站、服务区、交通标识、驾驶员的习惯,都还没跟上!现在车子开上去,要么没油,要么迷路,要么乱开,能不堵吗?能不出事吗?”
他敲了敲桌子:“这就是改革的阵痛!打破旧体系相对容易,但建立新体系,需要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付出更艰辛、更细致的努力!”
随后,他开始部署具体解决方案:
“第一,能力提升不能只靠专家下沉‘输血’!药政处、医政处联合,立刻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倍增计划’。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制定标准化的诊疗路径和培训课程。省、市三级医院必须无条件接收基层医师进修,实行‘导师制’,考核结果与医院评级挂钩!”
“第二,信息处牵头,联合医保局、各大医院,限期三个月,打通试点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壁垒!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检查检验结果、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哪个环节卡壳,我就找哪个单位的负责人问责!”
“第三,宣传处不要只盯着发通稿!要组织专家和受益患者,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下到社区、下到村里,去办健康讲座,去讲分级诊疗的好处,去建立信任!同时,优化转诊流程,让患者切切实实感受到方便!”
会议结束后,林杰没有回办公室,直接让司机开车去了问题最突出的清源县。
在清源县人民医院,他看到的场景触目惊心。
省医专家下沉带来的“繁荣”背后,是本地医生能力的严重断层和对上级专家的过度依赖。
一个年轻医生甚至拿着CT片子,犹豫着不敢下诊断。
林杰没有发火,他穿上白大褂,带着县医院的医生一起查房,现场教学,分析病例。
他召集县医院的骨干医生开座谈会,听他们倒苦水,了解他们真正的困难和需求。
“林主任,不是我们不想学,是机会太少,学了也没地方练手啊。”
“设备跟不上,很多检查做不了,心里没底。”
“病人一看不是省里来的专家,扭头就走,我们也很受打击。”
林杰一条条记下来。
他知道,光靠行政命令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从清源县回来,他又接连跑了几个试点县区,情况大同小异。
基层医疗人才的匮乏、设备的落后、患者信任的缺失,以及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协作的低效,像一道道鸿沟,横亘在理想的蓝图和骨感的现实之间。
晚上,他疲惫地回到宿舍,苏琳打来电话。
“听说你最近到处跑,累坏了吧?”苏琳的声音带着心疼。
“累点没什么,”林杰带着些无奈的语气说,“就是感觉,这改革越往深里走,水越深,问题越多。有时候真觉得,像是在推一辆陷在泥潭里的大车,使尽浑身力气,也只能挪动一点点。”
“别着急,”苏琳安慰道,“你之前不是常说,功成不必在我吗?这么大的改革,哪能一蹴而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来。”
“是啊,一步一步来。”林杰叹了口气,“只是这每一步,都像是在刀刃上走。”
挂了电话,林杰摊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这段时间调研发现的问题和他的思考。
他意识到,之前的自己,或许有些过于理想化和急于求成了。
改革不仅仅是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更需要沉到基层,去解决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实际问题,去培育土壤,去耐心等待。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一行字:沉下心,接地气,啃硬骨头。
阵痛不可避免,但这也是新生命诞生前必须经历的过程。
他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只要坚持下去,星星之火,终可燎原。
“各位,”林杰看着台下济济一堂的各级医院院长和卫生局负责人,语气沉重的说,“我们砍掉了高价药,建立了转诊制度,把专家派了下去。然后呢?问题就解决了吗?”
他打开投影,展示着近期收集到的数据和案例:
“看看这个!清源县人民医院,我们省医的专家每周下去一天,门诊量爆满。但专家一走,剩下的六天怎么办?当地的医生能接得住吗?一个简单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转诊上来的病例,在县医院居然因为用药不规范,差点拖成重症!”
“还有这里,南华市试点区域,医保转诊通道是建立了,但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信息系统不联通!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传不过去,检查结果要靠病人自己拿着片子跑!这叫哪门子的上下联动?这是给病人添堵!”
“再看看我们的患者!”林杰切换页面,是一份舆情简报摘录和一些基层调研的实录,“很多老百姓,尤其是一些老病号,根本不信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认准了大医院的牌子,宁可起早贪黑排队挂专家号,也不愿意在家门口看全科医生。觉得社区医生水平不行,开不了好药。”
台下鸦雀无声,许多院长露出了深有同感的表情。
这些问题,他们每天都在面对。
“我们之前的工作,像是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林杰环视全场,“路是修通了,但路上的加油站、服务区、交通标识、驾驶员的习惯,都还没跟上!现在车子开上去,要么没油,要么迷路,要么乱开,能不堵吗?能不出事吗?”
他敲了敲桌子:“这就是改革的阵痛!打破旧体系相对容易,但建立新体系,需要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付出更艰辛、更细致的努力!”
随后,他开始部署具体解决方案:
“第一,能力提升不能只靠专家下沉‘输血’!药政处、医政处联合,立刻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倍增计划’。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制定标准化的诊疗路径和培训课程。省、市三级医院必须无条件接收基层医师进修,实行‘导师制’,考核结果与医院评级挂钩!”
“第二,信息处牵头,联合医保局、各大医院,限期三个月,打通试点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壁垒!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检查检验结果、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哪个环节卡壳,我就找哪个单位的负责人问责!”
“第三,宣传处不要只盯着发通稿!要组织专家和受益患者,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下到社区、下到村里,去办健康讲座,去讲分级诊疗的好处,去建立信任!同时,优化转诊流程,让患者切切实实感受到方便!”
会议结束后,林杰没有回办公室,直接让司机开车去了问题最突出的清源县。
在清源县人民医院,他看到的场景触目惊心。
省医专家下沉带来的“繁荣”背后,是本地医生能力的严重断层和对上级专家的过度依赖。
一个年轻医生甚至拿着CT片子,犹豫着不敢下诊断。
林杰没有发火,他穿上白大褂,带着县医院的医生一起查房,现场教学,分析病例。
他召集县医院的骨干医生开座谈会,听他们倒苦水,了解他们真正的困难和需求。
“林主任,不是我们不想学,是机会太少,学了也没地方练手啊。”
“设备跟不上,很多检查做不了,心里没底。”
“病人一看不是省里来的专家,扭头就走,我们也很受打击。”
林杰一条条记下来。
他知道,光靠行政命令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从清源县回来,他又接连跑了几个试点县区,情况大同小异。
基层医疗人才的匮乏、设备的落后、患者信任的缺失,以及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协作的低效,像一道道鸿沟,横亘在理想的蓝图和骨感的现实之间。
晚上,他疲惫地回到宿舍,苏琳打来电话。
“听说你最近到处跑,累坏了吧?”苏琳的声音带着心疼。
“累点没什么,”林杰带着些无奈的语气说,“就是感觉,这改革越往深里走,水越深,问题越多。有时候真觉得,像是在推一辆陷在泥潭里的大车,使尽浑身力气,也只能挪动一点点。”
“别着急,”苏琳安慰道,“你之前不是常说,功成不必在我吗?这么大的改革,哪能一蹴而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来。”
“是啊,一步一步来。”林杰叹了口气,“只是这每一步,都像是在刀刃上走。”
挂了电话,林杰摊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这段时间调研发现的问题和他的思考。
他意识到,之前的自己,或许有些过于理想化和急于求成了。
改革不仅仅是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更需要沉到基层,去解决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实际问题,去培育土壤,去耐心等待。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一行字:沉下心,接地气,啃硬骨头。
阵痛不可避免,但这也是新生命诞生前必须经历的过程。
他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只要坚持下去,星星之火,终可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