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空降女书记-《医路青云之权力巅峰》

  回到省里,委里就传来了新消息。

  省委组织部的文件下来了,任命冯静云同志为江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

  冯静云,女,五十二岁,原任国家卫健委某司副司长。

  文件里附的简历很漂亮,京里下来的,学历高,履历光鲜,在部委多个岗位锻炼过。

  消息传开,委里又是一阵暗流涌动。

  “女的?还是部委下来的?这啥路数啊?”王鑫趁着给林杰送文件的功夫,压低声音嘀咕,“林哥,听说这位冯书记背景不一般,她爱人好像在哪个核心部门……”

  林杰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组织任命,服从就是了。别瞎打听。”

  王鑫缩了缩脖子,没再吭声。

  张哲刚走,又空降一个,还是从部委直接下来的,这架势挺大。

  林杰心里也琢磨。

  部委司局副职平调省里任一把手,不算提拔,但实权大了不少。

  通常要么是下来镀金攒资历,要么就是……上面觉得江东这边水太浑,需要个背景硬、能镇得住场子的人来收拾局面。

  结合他之前硬顶张哲、搞得班子鸡飞狗跳的情况,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几天后,冯静云到任。

  省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陪同,开了个简短的干部见面会。

  冯静云个子不高,齐耳短发,戴一副金丝边眼镜,穿着合身的深灰色西装套裙,脸上带着微笑,既不显得过分热络,也不让人觉得冷淡。

  见面会上,冯静云用满口的京腔对大家说:

  “感谢组织的信任,让我有机会来到江东这片热土,与大家一起为全省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她先照例肯定了高卫东、张哲时期的工作,话锋随即一转,“当前,我们国家的医改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挑战多,任务重。越是在这种时候,越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环境,任何改革都无从谈起。我个人认为,卫健委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营造一个团结、稳定、和谐的内部环境,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林杰坐在台下,面色平静地听着。

  这套说辞,他太熟悉了。

  张哲当初也是这么开场的。

  只不过冯静云讲得更圆滑,更滴水不漏,那股子部委干部特有的、居高临下的规范感更明显。

  见面会结束后,冯静云在副部长和办公室人员的簇拥下离开。

  经过林杰身边时,她脚步略微一顿,看了一眼林杰,微笑着说:

  “这位就是林杰同志吧?久仰大名了。”她主动伸出手。

  林杰立刻双手握住:“冯书记,欢迎您。”

  “你在医改方面的探索和成绩,我在部里就多有耳闻,年轻人,有想法,有魄力,很好。”冯静云语气温和,像长辈夸奖有出息的晚辈,“我刚来,情况还不熟,以后工作上还要林杰同志多多支持、多多配合。”

  “冯书记您太客气了,我一定全力配合您工作。”林杰回复道。

  “好,好。”冯静云点点头,没再多说,转身走了。

  接下来的日子,冯静云果然把“稳定”挂在了嘴边。

  她很少直接对具体业务发表意见,大部分时间都在调研——听各处室汇报,找副职和中层干部个别谈话,下到地市和医院也是以听为主,偶尔问的问题也多集中在人员思想动态、班子团结、风险排查这些方面。

  她对林杰,始终保持着这种“客气”。在党组会上,轮到林杰汇报工作时,她会很认真地听,偶尔点头,但很少做具体指示。

  涉及到林杰分管的科教、信访领域,她也基本尊重林杰的意见,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

  但这种“客气”,更像是一种无形的隔离。

  委里核心的决策,比如年度预算分配、重大人事调整的初步方案、向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汇报,她更多地开始倚重办公室主任和另一位排名靠前的副主任。

  林杰这个“牵头负责全面工作”的副职,被自然而然地边缘化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分管领导”。

  有一次,林杰拿着一份关于推动“县管乡用”试点下一步工作经费的申请报告去找冯静云签字。

  报告是之前赵卫国在时就已经原则上同意了的。

  冯静云接过报告,扫了一眼,没有立刻签字,而是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温和的说:

  “林杰同志啊,你的工作热情和为基层考虑的出发点,我是充分肯定的。不过呢,现在委里的重心,还是要先放在‘凝神聚力’上。下面不少同志反映,前段时间改革步子迈得有点急,现在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巩固。这笔经费数额不小,是不是可以先放一放?等大家思想更统一了,条件更成熟了,再推动也不迟嘛。”

  林杰心里一沉。

  青林县那边已经按照计划开始前期准备工作了,陈院长那股劲头也好不容易才调动起来,这时候把经费卡住,等于釜底抽薪。

  “冯书记,青林试点是马书记批示的重点工作,前期也经过了党组研究,下面都已经动起来了,这个时候停下来,恐怕……”林杰试图争取。

  “马书记的批示我们当然要坚决落实。”冯静云打断他,脸上还是带着笑,“但落实也要讲方式方法嘛,不能蛮干。我的意见是,试点可以继续搞,但规模要控制,节奏要放缓。经费呢,先从你们科教口的专项里挤一挤,不够的,等下半年预算调整时再统筹考虑。你看怎么样?”

  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抬出了马书记,又表明了“支持”态度,但实际就是把皮球踢了回来,还限制了林杰的手脚。

  林杰知道,再说下去就是不懂事了。

  他点点头:“好的,冯书记,我明白了。”

  拿着没签字的报告走出冯静云的办公室,林杰心里有点发堵。

  这位女书记,比张哲难对付多了。

  张哲是明火执仗地否定,硬碰硬就是了。

  冯静云则是用“稳定”、“团结”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软刀子割肉,让你有火发不出,有劲使不上。

  她就像个高明的泥鳅,滑不溜手,让你找不到着力点。

  回到办公室,王鑫跟进来看他脸色不对,小心地问:“林哥,经费没批?”

  林杰把报告扔在桌上,没说话。

  “这……冯书记这也太……”王鑫一脸愤懑,“她这不是摆明了要晾着咱们吗?嘴上说得漂亮,实际啥也不支持!”

  “少说两句。”林杰打断他,“领导有领导的通盘考虑。”

  “啥通盘考虑?不就是想求稳,怕咱们搞出事来,影响她头上的乌纱帽吗?”王鑫嘟囔道。

  林杰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

  冯静云空降下来,第一要务不是出政绩,而是不出事。

  稳住局面,平稳过渡,就是她最大的功劳。

  而自己,以及自己推动的那些带着锐气的改革,在她眼里,就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她不需要明确反对你,只需要不支持、慢支持,就能让你的工作举步维艰。

  这种被无形之手轻轻按住的感觉,比张哲时代的正面冲突更让人憋闷。

  下午,林杰召集分管的几个处室开了个短会,传达了冯静云关于“控制规模、放缓节奏”的指示。

  科教处长和信访办主任互相看了一眼,都没说什么,但眼神里都流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了然。

  散会后,林杰独自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

  他想起高卫东退休前的告诫,想起张哲的蛮横打压,如今又来了个更圆滑、更难以捉摸的冯静云。

  这条路,似乎越走越窄,越走越艰难。

  但他不能停。

  青林县那个倔强的陈院长,还有那些盼着能留住医生、看好病的基层百姓,都在眼巴巴地看着他。

  冯静云要“稳定”,他可以理解。

  但他不能因为上面要“稳定”,就真的什么都不做。

  硬顶肯定不行,那只会让冯静云更加警惕,甚至可能彻底将他冰封。

  得想别的办法。在“稳定”的框架下,寻找缝隙,一点点地往前拱。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县管乡用试点——分步实施、小步快跑”几个字。

  大的经费申请不下来,那就先利用手头有限的资源,把前期调研、方案细化、人员培训这些基础工作做扎实。等做出点实实在在、让人挑不出毛病的阶段性成果,或许……就能找到突破口。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烦躁,开始重新规划青林试点的工作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