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林派”初现-《医路青云之权力巅峰》

  质管办推出的“青年创新扶持计划”,开始像水波一样,一圈圈在医院扩散开来。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急诊科。

  王鑫的“创伤中心绿色通道流程优化方案”,在质管办的强力协调下,硬是冲破了几个科室之间的壁垒,进入了试点运行阶段。林杰亲自牵头,召集了急诊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麻醉科、输血科等相关科室开了几次协调会。有质管办这块牌子顶着,有林杰不容置疑的态度撑着,再加上周海峰院长默许的支持,原本推诿扯皮的现象少了很多。

  试点运行第一个月,效果就显现出来。严重创伤患者从入院到进入手术室的时间,平均缩短了三十七分钟。一个月内,成功抢救了两例按照旧流程极可能死亡的危重患者。

  数据摆在面前,再多的非议也显得苍白。王鑫在急诊科的腰杆挺直了不少,以前那些说他“异想天开”、“瞎折腾”的老资格,看他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复杂。科里几个同样有想法、肯干活的年轻医生,开始有意无意地往王鑫身边靠拢。

  心内科那边,刘倩的“新型国产抗凝药应用观察”项目,虽然暂时还没能动摇科室主推高价进口药的格局,但在质管办的推荐下,成功申请到了院内的一笔小额科研经费,并且纳入了医院临床药理基地的观察项目。有了正式名分,她收集数据、开展研究就名正言顺了许多。更让她振奋的是,有几个被进口药高昂价格压得喘不过气的贫困患者,听说有疗效相当、价格低廉的国产药可选,主动找到她要求参与观察。病人的认可,是最好的强心剂。

  普外科的张斌,则是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一个小高峰。在质管办的协调下,他获得了一次在全科进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手术演示的机会。手术那天,示教室里坐满了人,连一些平时不怎么露面的老专家也来了。

  无影灯下,张斌全神贯注,操作行云流水。他改进的淋巴结清扫技术和止血手法,精准而高效,让观摩的医生们暗自点头。手术时间比常规缩短了近四分之一,术中出血量极少。

  手术结束,掌声自发地响起。普外科主任,一位平时对张斌并不太感冒的老专家,破天荒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了句:“后生可畏。”

  这一句肯定,比什么都重要。张斌一下子成了普外科年轻医生里的标杆,以前那些嘲笑他“愣头青”、“想出名想疯了”的声音,瞬间小了下去。科里几个同样钻研腔镜技术的年轻主治,开始主动向他请教问题,交流心得。

  王鑫、刘倩、张斌三个人的成功,像三盏灯,照亮了许多在省医同样有才华、有抱负,却苦于没有平台和机会的年轻医生的心。

  他们看到,原来不走歪门邪道,不依附某个山头,凭借真本事,也能获得认可,也能闯出一片天。而这一切的改变,似乎都绕不开那个位于行政楼、看似权力不大,却总能精准发力、打破僵局的质管办,绕不开那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却敢想敢干、手腕强硬的林主任。

  不知不觉间,一种微妙的变化在医院里滋生、蔓延。

  食堂里,王鑫、刘倩、张斌,还有几个同样受到林杰关注或得到过质管办帮助的年轻医生,开始经常坐在一起吃饭,交流各自科室的情况,讨论遇到的难题,有时也会聊聊林主任最近又推动了什么新举措。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纽带,一种基于共同理念和相似处境的认同感。

  其他科室一些有类似境遇的医生,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向这个圈子靠拢,或者通过他们,向质管办传递一些信息和想法。放射科一个擅长影像三维重建的医生,通过张斌引荐,向林杰提交了一份关于利用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复杂手术规划的方案。麻醉科一个对术后镇痛有独到研究的医生,通过刘倩的关系,找到了林杰,希望能获得支持,优化全院术后镇痛流程。

  这股新兴的力量,还没有明确的组织形态,没有公开的宣言,甚至他们自己都未必清晰地意识到。但在很多旁观者,特别是那些嗅觉敏锐的科室主任和院领导眼里,医院里似乎多了一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气”。

  这股“气”,以王鑫、刘倩、张斌等几个冒头的年轻技术骨干为代表,隐隐约约,都指向了行政楼里那个年轻的质管办副主任。

  有人私下里,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称之为——“林派”。

  这个称呼,带着点好奇,带着点审视,也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警惕。

  “听说了吗?急诊那个王疯子,现在可是林主任眼前的红人。”

  “心内刘倩那个国产药的项目,也是林主任给撑的腰。”

  “普外张斌,以前就是个闷葫芦,现在可不一样了,听说下次职称晋升很有希望。”

  “啧,这林主任……手伸得够长的啊,各个科室的年轻苗子,都快被他网罗遍了吧?”

  这些议论,自然也传到了林杰的耳朵里。是何伟和孙萌当做趣闻说给他听的。

  “林主任,外面现在都说,咱们质管办成了‘青年军官学校’,您是‘校长’。”孙萌笑着说。

  何伟也推了推眼镜:“还有人说,咱们这是搞‘小圈子’,拉帮结派。”

  林杰正在看一份关于举办首次“青年医生学术沙龙”的方案,闻言头也没抬,淡淡地说:“随便他们说。我们做我们该做的事。扶持有能力、干实事的医生,推动技术进步,改善医疗质量,这是质管办的本分。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

  他不在乎什么“派”不“派”的虚名。他在乎的是,通过这些具体的人和事,是否能真正撬动省医这潭沉寂已久的死水,是否能给那些愿意凭本事吃饭的医生一条看得见希望的出路。

  但他也清楚,“林派”这个称呼的出现,意味着他这套“换个玩法”的策略,开始触及到某些人的神经了。

  他不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挑战者,而是逐渐成为一个拥有潜在支持力量和影响力的人物。

  这固然是好事,代表着他的话语权在增加。但同样,这也意味着他会被放在更高的放大镜下审视,会引来更多、更复杂的目光。

  其中,就包括院长周海峰。

  周海峰对林杰近期的动作,一直保持着默许甚至暗中支持的态度。

  没有他的点头,王鑫的流程优化试点不可能那么顺利推开,青年创新扶持计划也不可能从质管办那点有限的预算里挤出启动资金。

  但这天下午,周海峰把林杰叫到办公室,聊完几项常规工作后,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小林,最近急诊科、心内科、普外科那几个年轻医生,搞出来的动静不小啊。听说,都跟你这边有点关系?”

  林杰心里微微一动,知道院长这是要敲打一下,或者至少是提个醒了。

  他神色不变,坦然回答:“院长,质管办近期确实在重点跟进几位青年医生的技术创新项目。王鑫的流程优化提升了抢救效率,刘倩的国产药研究符合政策导向且惠及患者,张斌的技术改进缩短了手术时间。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绩,对提升医院整体医疗质量有益。我们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为他们扫清了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他把动机和成果都摆在明面上,坦荡无私。

  周海峰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目光落在林杰脸上,带着一种深沉的审视:“成绩是有的,这一点我不否认。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是小林啊……”

  他拖长了语调,缓缓说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现在把这些有潜力的年轻人都聚拢在身边,是形成了一股力量。这股力量用好了,可以推动改革,破除积弊。可如果用不好,或者被人误解了……那就容易变成结党营私,搞小团体。这里面的分寸,你要把握好。”

  话说到这个份上,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院长既肯定了他工作的成效,也对他无形中形成的影响力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忌惮和担忧。

  林杰坐直身体,语气诚恳:“院长,我明白您的意思。请您放心,我林杰做事,只对事,不对人。扶持年轻医生,是为了医院发展,不是为了拉帮结派,更不是为了搞什么‘林家军’。如果我的行为让院里或者其他领导产生了误解,我可以在合适的场合进行说明。”

  周海峰摆了摆手,脸色缓和了一些:“那倒不必。清者自清。你心里有杆秤就行。我只是提醒你,树大招风。你现在做的这些事,触动了不少人的奶酪。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以后行事,要更加谨慎周全。”

  “是,院长,我记住了。”林杰点头应下。

  从院长办公室出来,林杰的心情并不轻松。

  周海峰的提醒,像一面镜子,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目前的处境。

  “林派”初现,带来的不仅是助力,也有潜在的风险和更高的期待。

  他知道,脚下的路,每一步都要走得更加小心。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

  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他就只能继续走下去,而且要走得稳,走得好。

  他拿出手机,给苏琳发了条信息:“晚上加班,讨论青年医生沙龙的具体方案,晚点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