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打造下一代农用机械,吴斗生感慨:这辈子值了!-《重生95,打造全球第一村》

  老海因里希知道这样没有呆个几天,什么都做不了,当即决定。

  “林,我决定,推迟回国时间!汉斯他们几个核心工程师就留在这里,直到我们把这个…

  这个‘未来拖拉机’的初步技术方案敲定!

  不!不止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整个产品线,都要用这种新思路重新规划!”

  “欢迎之至!”

  林夜笑道,

  “开生机械会提供一切所需支持。吴厂长,德国专家们的后勤保障,就交给你了,必须最高标准。”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吴斗生拍着胸脯保证,

  “绝对让德国朋友们宾至如归!”

  接下来的三天,开生机械厂技术中心那间最大的会议室成了不夜城。

  灯光常常亮到凌晨。

  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图、电路框图和数据流示意图,写满了德文、英文和中文的注释。

  咖啡杯和快餐盒堆在角落,空气中混合着咖啡因、烟草和兴奋讨论带来的灼热气息。

  林夜、穆勒工程师团队、开生机械的技术骨干们混坐在一起,争辩、计算、画图、推翻、重来。

  语言不再是障碍,图纸和公式成了通用的语言。

  有时为了一个接口标准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为攻克一个难题齐声欢呼。

  林夜并非全能。

  但他总能在他超越时代的认知范围内,给出最关键的方向性建议。

  老海因里希也完全投入进去,他带来的雪茄消耗速度惊人。

  他常常一边吞云吐雾,一边用铅笔在图纸上激烈地标注。

  他不再只是一个资方代表,更重新找回了当年作为技术核心的激情。

  他们都习惯了这种工作强度和专注。

  甚至比以前任何时候更要认真。

  他们此刻都坚信,这个年轻人一定会带领他们创造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兴奋。

  在这种高强度、高智力的碰撞中,

  一个初步的、却足以震撼当今农机领域的概念设计方案逐渐成型。

  它被暂时命名为“开生一号”智能平台。

  方案确定了采用模块化、集成化的设计理念,为GPS导航、多种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模块预留了标准的物理空间和电气接口;

  动力系统在追求传统可靠性的基础上,重点优化了与电控系统的匹配;

  甚至初步讨论了基于电脑程序的智能车辆控制系统,以实现未来更复杂的智能控制功能。

  虽然许多“智能”功能还需依赖尚未完全成熟或成本过高的外部技术。

  但这个平台本身,已经具备了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进化、迭代的能力。

  它是一颗等待萌发的种子,骨骼清奇,潜力无限。

  方案定稿那一刻,会议室里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和欢呼。

  德国工程师和华夏工程师互相拥抱、击掌,几天几夜的并肩奋战,打破了文化和身份的隔阂,

  一种基于技术信仰的战友之情油然而生。

  穆勒工程师顶着黑眼圈,拿着最终的设计概要,激动地对林夜和老海因里希说:

  “我们…我们几乎创造了一个新的产品门类!

  虽然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需要后面一步步实现,很多技术需要攻关,但方向绝对正确!

  “我敢断言,这将是未来二十年农机的发展方向!”

  老海因里希点上一根雪茄,重重的吐了一口烟:

  “林!和你合作,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

  可林夜的话却又给气氛浇了点冷水。

  “设备怎么办?”

  如何将这张激动人心的图纸变为现实?

  机床怎么办?

  这种超大型的设备,华夏根本就没有的卖!

  穆勒说道,

  “最关键的几台大型多功能复合材料成型设备,还有超高精度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目前只有德国和瑞士的几家厂商能提供,而且…”

  穆勒顿了顿,面露难色,

  “他们对华禁运非常严格,主要是因为涉及潜在高端军事用途的技术。”

  禁运!

  林夜思考着这个棘手的问题。

  会议室刚热起来的气氛微微一滞。

  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长时间的沉默。

  关键时刻,老海因里希站了出来:

  “豁出去了,这件事,交给我来运作。

  那些厂商的老总,多少要卖我海因里希一些面子。

  我们可以用海因里希公司的名义采购,申报用于我们在德国本土的新一代发动机研发。

  设备到了汉堡港,我们再想办法通过第三方渠道转运至港城,然后入境。”

  他看向林夜,雪茄在指尖燃烧,他一字一顿的说道:

  “虽然会周折一些,时间也可能长一点,但应该可以解决。”

  林夜放下心来,可行!

  他明白,这种事只有他能解决,他不开口帮这个忙,林夜也毫无办法。

  他只能另想别的可能性,他甚至想到了迈克劳伦斯,戴安娜。

  但是这都没有海因里希的办法好,而且有一定的风险。

  因为他们多多少少有一些政治因素沾边,牵扯众多,风险巨大,但是海因里希却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人。

  林夜放下心来。

  “好,资金我会第一时间到位。这件事就辛苦您了,海因里希先生。”

  “为了我们的‘未来机器’,值得!”老海因里希慨然应允。

  最终,老海因里希满满的收获,先行返回德国,去统筹设备采购和技术团队派遣事宜。

  而穆勒工程师和另外两名资深工程师,则自愿留了下来。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亲眼见证、并亲手参与“开生一号”从图纸到样机的全过程。

  吴斗生果然没有食言,为三位德国专家安排了厂区最好的专家公寓,精心配备了厨师和翻译。

  甚至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特意找人弄来了正宗的德国黑咖啡和啤酒,关怀可谓是无微不至。

  林夜在离开章江前,特意去看望了穆勒三人。

  他们正在公寓里兴致勃勃地研究一本基础汉语手册,试图学习几句日常用语。

  “林先生!”

  穆勒看到他,立刻放下手册,热情地打招呼,发音生硬却真诚,

  “我们正在学习…你好,谢谢…很有意思!”

  林夜笑道:“在这里还习惯吗?有什么需要随时找吴厂长。”

  “非常好!吴厂长非常周到。”穆勒回答,

  “我们迫不及待想开始工作了!这里的工厂和设备,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很多!”

  另一个工程师托马斯则更关心技术问题:

  “林先生,关于控制系统的底层架构,我昨晚又有一个新的想法…”

  他立刻就要掏笔记本。

  林夜笑着按住他的手:

  “托马斯,休息好才能工作好。思路可以慢慢交流,你们要在这里待很长一段时间呢。”

  三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离开专家公寓,林夜站在厂区宽阔的道路上,夕阳为巨大的厂房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

  很美!

  吴斗生陪在他身边,感慨道:

  “小夜,我是真没想到,咱们这小地方的厂子,还能有今天!”

  突然他眼睛一红。

  “我这辈子,真是值了……”

  林夜轻声安慰:

  “二舅,这只是一个开始。”

  吴斗生感慨道,

  “一个有辉煌前途的公司,真是有他辉煌的理由啊,侥幸和等待,那就是坐以待毙,章江机械厂就是这样!”

  这时,王开晴由远至近迎了上来,看着吴斗生这个样子,笑道:

  “怎么了这是,怎么还哭上了?”

  吴斗生一脸尴尬,摆了摆手,像戏里的小生一样,

  “惭愧……夫人,莫要取笑……”

  王开晴白了他一眼。

  “神经!……”她转向林夜,“小夜晚上早点回,舅妈给你做几个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