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年中会议之后,清华的节奏慢了不少。
她要为肚子里的宝宝提前做打算了。
忙完了一天,回到桐音阁,只有林梅在家,她正在帮小方方洗澡。
她自己动手做了点简单晚餐。
端到自己房间。
一边吃,一边摊开一本厚厚的皮质日记本。
从里面取出孕检单。
每天她都是这样,像是能从检验单上能看到未来出生孩子的样子。
吃完,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自从有了身孕之后,她有了写日记的习惯。
通过这样的方式,寄托她与小生命的寄思和深情告白。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滑动,留下清秀的字迹。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日,晴,有时有云】
回来三天了。
集团年中大会的热闹还在耳边嗡嗡响。
每个人脸上都放着光。
我很高兴。
新生代上市,像是做了一场不敢想的大梦。
笔尖在这里顿住,洇开一小点墨迹。
她微微出神,手下意识地轻轻抚上自己依旧平坦的小腹。
那里,有一个秘密正在安静生长。
她继续写道:
跟你相比,一切又好像没有那么重要。
我在想,你的名字姓林呢,还是姓赖。
……
写到这里,她笑出了声,停下笔,拉开抽屉,摸出一包话梅,拆开,含了一颗在嘴里。
极致的酸味在口腔里蔓延,带来一种奇异的满足感和安心感。
她轻轻吁了口气。
她又一次抽出里面那张薄薄的孕检单。
即使已经看过无数遍,每一次再看,心跳依然会漏掉一拍。
黑白超声影像上,那个小小的孕囊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但在她眼里,却仿佛已经能看到一个小小的、蜷缩着的生命。
她的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字,嘴角不自觉流露出柔软的笑意。
“你要好好的。”她对着那片模糊的影子,无声地说。
小心地将孕检单对折,再对折,变得方方正正,然后翻开日记本,夹在中间写满字的一页。
合上本子,指尖划过封面,仿佛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
她起身,将日记本放回书架第二层,几本厚重的经济管理书籍之间。
藏得很好。
这是一个谁也不会特意去翻动的地方。
做完这一切,她心里稍稍安定,又觉得有点饿了。
拆开一包梳打饼干,小口小口地吃着。
*
时间过得很快,一周过去了。
清华来到昆明。
新生代在昆明有一场重要的渠道商峰会。
会议结束后,她鬼使神差地没有立刻返程。
而是单独行动,买了一张去大理的长途汽车票。
说不清为什么。
或许是想暂时逃离集团里无处不在的、他的气息。
或许是想在彻底陷入不可预知的未来之前,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隙。
大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
车窗开着,灌进来的是清凉的、带着泥土和植物清香的风,与魔都黏腻的空气截然不同。
远处是连绵的苍山,山顶云雾缭绕。
阳光透过云隙,落在山腰的梯田和散落的白色民居上。
像一幅流动的、巨大的画卷。
真美!
她的心,在那一刻奇异地平静下来。
在大理古城,她漫无目的地走了两天。
看洱海的波光,看古城的青石板路,看穿着民族服饰的白族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
一切都慢悠悠的,时光在这里仿佛被拉长了。
第三天,她租了一辆自行车,沿着洱海骑行。
不知不觉,越骑越远,拐进了一条更僻静的小路,路牌上写着——色拉镇。
镇子很小,依山傍水,比古城更原始,游客罕至。
她被一家民宿的招牌吸引。
那招牌是用老木头做的,刻着“闲云居”三个字,字迹歪歪扭扭,却有种稚拙的天真。
院子门口爬满了紫藤花,这个季节花期已过,但绿叶葱郁。
鬼使神差地,她推车走了进去。
院子不大,种满了花草,一个穿着亚麻长裙的女孩正背对着她,踮着脚给一盆三角梅浇水。
水壶洒出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小的彩虹。
听到脚步声,女孩回过头来。
年纪很轻,大概二十出头,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眼睛很大很亮,笑起来有两颗小虎牙,还有酒窝。
未施粉黛,头发随意挽着,几缕碎发落在颊边。
“你好,住宿吗?”她放下水壶,笑起来,露出虎牙。
“随便看看。”清华说,声音有些干。
“哦,那随便看!渴不渴?我刚泡了薄荷茶。”
女孩很自来熟,转身就从旁边的小几上倒了一杯茶递过来。
茶杯是粗陶的,温温的,薄荷的清凉香气瞬间驱散了骑车的燥热。
清华接过,道了谢。
两人就站在院子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女孩叫江小惠,今年二十四岁,就是这家“闲云居”的老板。
得知清华比自己小,亲切的叫起了妹妹。
“这房子是我去年租的老宅子,我把它改造成民宿。”
小惠说话语速不快,口音软软的,很好听。
“为什么不留在城里发展?”清华问。
“城里太快了,不舒服。”小惠眯着眼看了看天上的云,
“这里多好,抬头就能看到山,看到云,心里踏实。”
她说得简单,清华却听出了一丝不一样的味道。
闲聊中,清华得知,小惠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城一家很好的单位上班,谈了一场倾尽所有的恋爱。
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却意外发现男友早已和门当户对的另一位订了婚,她不过是别人无聊时的消遣。
她没有哭闹,辞了职,收拾行李回到了这个外婆留下的小镇,用所有积蓄和一点点借款,收拾了老屋,开了这家只有八个房间的小民宿。
“刚开始很难啊,什么都自己干,刷墙、搬家具、通下水道……镇上的人都说我傻。”
小惠说着,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后悔吗?”清华问。
小惠摇摇头。
“一点也不。虽然钱赚得不多,但每一天都是自己的。你看我的花,城里哪里能长出这么好看的花。”
她指给清华看她种的多肉、月季、还有几盆叫不出名字的野花。
夕阳的余晖给院子里的所有东西都镀上了一层暖金色。
清华看着小惠明亮的、不含杂质的眼睛,心里某个坚硬角落,忽然柔软了一下。
这个女孩,有一种安静而坚韧的力量。
她们聊了很久,从花草说到旅行,再说到人生毫无道理的际遇。
清华很少对人说这么多话,尤其是藏在心底的话。
但在这个陌生的院子里,面对陌生的女孩,她奇异地感到放松。
或许是因为距离魔都足够远。
或许是因为,她们身上都被生活猝不及防地撞击过的痕迹。
天黑时,小惠留她吃饭。
简单的家常菜:炒鲜笋、土鸡汤、凉拌树皮树花,还有一种当地野菜。
清华却觉得特别美味。
饭桌上,清华看着窗外完全暗下来的天色,远处苍山的轮廓模糊成一片深蓝。
镇子上灯火稀疏,偶尔传来几声狗吠。
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
这一刻,一个念头毫无征兆地撞进脑海。
“小惠,你民宿的三楼的三间房,租给我一年吧。”
小惠愣住了,眨眨眼,显然没反应过来:
“啊?清华妹妹,你要带人来长住?”
“嗯,只有我一个人,我怀孕了,怕吵。”清华语气淡然,
“预付一年的租金。我今天就可以转钱给你。”
她要为肚子里的宝宝提前做打算了。
忙完了一天,回到桐音阁,只有林梅在家,她正在帮小方方洗澡。
她自己动手做了点简单晚餐。
端到自己房间。
一边吃,一边摊开一本厚厚的皮质日记本。
从里面取出孕检单。
每天她都是这样,像是能从检验单上能看到未来出生孩子的样子。
吃完,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自从有了身孕之后,她有了写日记的习惯。
通过这样的方式,寄托她与小生命的寄思和深情告白。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滑动,留下清秀的字迹。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日,晴,有时有云】
回来三天了。
集团年中大会的热闹还在耳边嗡嗡响。
每个人脸上都放着光。
我很高兴。
新生代上市,像是做了一场不敢想的大梦。
笔尖在这里顿住,洇开一小点墨迹。
她微微出神,手下意识地轻轻抚上自己依旧平坦的小腹。
那里,有一个秘密正在安静生长。
她继续写道:
跟你相比,一切又好像没有那么重要。
我在想,你的名字姓林呢,还是姓赖。
……
写到这里,她笑出了声,停下笔,拉开抽屉,摸出一包话梅,拆开,含了一颗在嘴里。
极致的酸味在口腔里蔓延,带来一种奇异的满足感和安心感。
她轻轻吁了口气。
她又一次抽出里面那张薄薄的孕检单。
即使已经看过无数遍,每一次再看,心跳依然会漏掉一拍。
黑白超声影像上,那个小小的孕囊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但在她眼里,却仿佛已经能看到一个小小的、蜷缩着的生命。
她的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字,嘴角不自觉流露出柔软的笑意。
“你要好好的。”她对着那片模糊的影子,无声地说。
小心地将孕检单对折,再对折,变得方方正正,然后翻开日记本,夹在中间写满字的一页。
合上本子,指尖划过封面,仿佛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
她起身,将日记本放回书架第二层,几本厚重的经济管理书籍之间。
藏得很好。
这是一个谁也不会特意去翻动的地方。
做完这一切,她心里稍稍安定,又觉得有点饿了。
拆开一包梳打饼干,小口小口地吃着。
*
时间过得很快,一周过去了。
清华来到昆明。
新生代在昆明有一场重要的渠道商峰会。
会议结束后,她鬼使神差地没有立刻返程。
而是单独行动,买了一张去大理的长途汽车票。
说不清为什么。
或许是想暂时逃离集团里无处不在的、他的气息。
或许是想在彻底陷入不可预知的未来之前,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隙。
大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
车窗开着,灌进来的是清凉的、带着泥土和植物清香的风,与魔都黏腻的空气截然不同。
远处是连绵的苍山,山顶云雾缭绕。
阳光透过云隙,落在山腰的梯田和散落的白色民居上。
像一幅流动的、巨大的画卷。
真美!
她的心,在那一刻奇异地平静下来。
在大理古城,她漫无目的地走了两天。
看洱海的波光,看古城的青石板路,看穿着民族服饰的白族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
一切都慢悠悠的,时光在这里仿佛被拉长了。
第三天,她租了一辆自行车,沿着洱海骑行。
不知不觉,越骑越远,拐进了一条更僻静的小路,路牌上写着——色拉镇。
镇子很小,依山傍水,比古城更原始,游客罕至。
她被一家民宿的招牌吸引。
那招牌是用老木头做的,刻着“闲云居”三个字,字迹歪歪扭扭,却有种稚拙的天真。
院子门口爬满了紫藤花,这个季节花期已过,但绿叶葱郁。
鬼使神差地,她推车走了进去。
院子不大,种满了花草,一个穿着亚麻长裙的女孩正背对着她,踮着脚给一盆三角梅浇水。
水壶洒出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小的彩虹。
听到脚步声,女孩回过头来。
年纪很轻,大概二十出头,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眼睛很大很亮,笑起来有两颗小虎牙,还有酒窝。
未施粉黛,头发随意挽着,几缕碎发落在颊边。
“你好,住宿吗?”她放下水壶,笑起来,露出虎牙。
“随便看看。”清华说,声音有些干。
“哦,那随便看!渴不渴?我刚泡了薄荷茶。”
女孩很自来熟,转身就从旁边的小几上倒了一杯茶递过来。
茶杯是粗陶的,温温的,薄荷的清凉香气瞬间驱散了骑车的燥热。
清华接过,道了谢。
两人就站在院子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女孩叫江小惠,今年二十四岁,就是这家“闲云居”的老板。
得知清华比自己小,亲切的叫起了妹妹。
“这房子是我去年租的老宅子,我把它改造成民宿。”
小惠说话语速不快,口音软软的,很好听。
“为什么不留在城里发展?”清华问。
“城里太快了,不舒服。”小惠眯着眼看了看天上的云,
“这里多好,抬头就能看到山,看到云,心里踏实。”
她说得简单,清华却听出了一丝不一样的味道。
闲聊中,清华得知,小惠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城一家很好的单位上班,谈了一场倾尽所有的恋爱。
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却意外发现男友早已和门当户对的另一位订了婚,她不过是别人无聊时的消遣。
她没有哭闹,辞了职,收拾行李回到了这个外婆留下的小镇,用所有积蓄和一点点借款,收拾了老屋,开了这家只有八个房间的小民宿。
“刚开始很难啊,什么都自己干,刷墙、搬家具、通下水道……镇上的人都说我傻。”
小惠说着,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后悔吗?”清华问。
小惠摇摇头。
“一点也不。虽然钱赚得不多,但每一天都是自己的。你看我的花,城里哪里能长出这么好看的花。”
她指给清华看她种的多肉、月季、还有几盆叫不出名字的野花。
夕阳的余晖给院子里的所有东西都镀上了一层暖金色。
清华看着小惠明亮的、不含杂质的眼睛,心里某个坚硬角落,忽然柔软了一下。
这个女孩,有一种安静而坚韧的力量。
她们聊了很久,从花草说到旅行,再说到人生毫无道理的际遇。
清华很少对人说这么多话,尤其是藏在心底的话。
但在这个陌生的院子里,面对陌生的女孩,她奇异地感到放松。
或许是因为距离魔都足够远。
或许是因为,她们身上都被生活猝不及防地撞击过的痕迹。
天黑时,小惠留她吃饭。
简单的家常菜:炒鲜笋、土鸡汤、凉拌树皮树花,还有一种当地野菜。
清华却觉得特别美味。
饭桌上,清华看着窗外完全暗下来的天色,远处苍山的轮廓模糊成一片深蓝。
镇子上灯火稀疏,偶尔传来几声狗吠。
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
这一刻,一个念头毫无征兆地撞进脑海。
“小惠,你民宿的三楼的三间房,租给我一年吧。”
小惠愣住了,眨眨眼,显然没反应过来:
“啊?清华妹妹,你要带人来长住?”
“嗯,只有我一个人,我怀孕了,怕吵。”清华语气淡然,
“预付一年的租金。我今天就可以转钱给你。”